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讀後感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讀後感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讀後感 篇1

初見這首詩是在網絡上,我所看見的視頻中老人滄桑低沉的聲音深深吸引我,讓我很容易就開始想象那個老人以前的故事,並且視頻中的配圖是一幅灰色海岸旁捲起浪花的圖,配上老人的聲音讓我一直記到現在。那樣的畫面和配音非常合適,好像那樣的海岸旁就會有一位老者在講述一樣。但是我記得最清楚的還是這首詩。它並沒有強烈的情感,也沒有奇幻的想象,只是在敍述着、不帶感情的講述着。這首詩好像有一種非常客觀的視角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種視角在我看來是新奇的,甚至可以説是讓我上癮的,即有一種凌空、存在於空中或地球之外的感覺。這與那種有着強烈情感、很強代入感的詩是不同的。這種客觀感讓我感到新鮮,有一種脱離的快感。

讀這首詩,我想到了兩個層面。第一各方面,我讀到了人與人之間關係,人不僅僅是個人,個人的存在與影響不侷限於認為的影響範圍,而是一種更大的存在,這是因為人與人的關係是普遍存在的,是深刻的,是真實的。第二層我想到的是,個體與羣體之間的關係和羣體與羣體的關係。因為人的關聯的普遍存在,個體與羣體之間的關係也必然是深刻、真實的。個人的任何行為都會影響到羣體的。不過我想,這種關係不僅僅是表現出來的“影響”,而是一種更深層的存在,是一種關於存在的關係。

在現實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種關係。像是日本傾倒廢水在大洋之中,我們就會很自然的想到這種聯繫的存在,因為其中的利害影響十分明顯。但是這種關係我們應該時刻銘記,因為如詩中所説“它為你而鳴”,我們都處在關係和聯繫之中,無時不刻受其他的個體、羣體的影響,我們的所做的一切不僅作用於自身,也因為聯繫作用於其他。詩人的思想是深刻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讀後感 篇2

這本書我好像讀過,但看書的資料,又是2015年11月第一次版印,大概是記憶出了錯吧。

《我讀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是樑文道在鳳凰衞視主持《開卷八分鐘》時候的推薦書目的集錦。是他的讀後感和書評,對着別人的書評繼續深入探討,除非我要對他推薦的書全部有所涉獵才敢。然而我並沒有,所以不便多説些什麼。

蔡康永和小S曾經在節目中有一段對話,説過給推薦別人讀書這件事情的尷尬之處。眾所周知,蔡康永是一個讀書人,書讀得多的時候自然會有人要求推薦書看看,但是每每推薦給小S的書,她都不是很喜歡。於是蔡康永總結出來這樣一句話: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喜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就再也不輕易向別人推薦書來讀了。

對某一個具體的對象推薦書的時候,可能的確會出現這樣的尷尬,然而在對一個大範圍的羣體推薦書目的時候,可能這樣的尷尬要少許多。

在樑文道推薦的這些書中,有一些我曾經讀過,《查令十字街84號》、《小團圓》、《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于丹<論語>心得》、《貨幣戰爭》、《我與電影的二三事》等,由此也便真的很佩服類似於樑文道這樣的大家,當一個的涉獵足夠寬廣的時候,總會和別人產生一些交叉的子集。

不記得自己是什麼時候養成閲讀的習慣的,大學時代那麼美好的時間和年華反倒不懂的去珍惜去閲讀,於是如今看到羣裏的一些小朋友,還在大學時代讀書,就覺得特別羨慕。人,還是應該多讀些書的,才會知道世界的寬廣和自己的無知。畢業之後開始工作了,許是因為長久沒有戀愛對象沒有進入婚姻生活的緣故,遲遲不肯讓思想被這個社會所謂的現實侵蝕,於是在自己的內心有了些小小的堅持和所謂的抵抗。

偶爾會在一些紙媒、網媒上發表一點自己的書評,會換來志同道合的一些人的讚歎,會換來另一些人的羨慕:怎麼還能靜下心來讀書?可能這對於一個已經工作了六七年的人來説,的確有諸多不易。然而更多的,是很多人的不理解,你一個大齡未婚單身女青年,有讀書的閒工夫,不如好好去談戀愛結婚。內心裏也是想戀愛想結婚的,只是這個人暫時還沒有出現罷了,身邊寂寞的時候,不能讓內心也跟着孤獨,好在還有這些書。

我的這一番心路是否又暗和了書名呢?《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樑文道在書中提到了王小波的作品,説起來,我現在這般發奮的讀書,和王小波也不無關係,記得當時翻閲他《沉默的大多數》一文時,看出來王小波的涉獵了,當時便將王小波暫時擱置,讀更多的書了之後再來讀,會不會讀得更加清楚明瞭一些。

其實讀書真的是個通達的過程,比如高中時代衝着張愛玲的名氣讀《小團圓》,當時讀得也是雲山霧罩,如果能將張愛玲的前世今生弄得更加清楚明白之後再去讀,也許體會就會完全不一樣吧。

讀樑文道這本書,於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根據自己的愛好獲得了一份書單,方便自己以後"按圖索驥"去讀自己想讀的書。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讀後感 篇3

一摞小人書,蒼老的時光泛黃了書頁。一個小人兒,五彩的書頁打開了世界。命中註定的緣分,書店猶如一塊大磁鐵,將我牢牢吸在裏面。流連徘徊在每一排書架旁,輕輕翻動散發着幽幽墨香的書頁,墜入精彩紛呈的故事裏,眼睛凝視在上面無法自拔。書籍將我小小的孤島包裹起來,將外面的世界以圖畫為傳媒,文字為通訊傳遞給我,我孜孜不倦地汲取營養,以充盈瘦小的靈魂。

《我讀: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是樑文道推薦的一系列書單,讀起來甚是有趣兒。拿到書,我掃了一眼書名,覺得有些乾澀,讓人心生畏懼,怕浪費讀書時間。細細讀來,不禁覺得生動有趣,有滋有味,恨不得立馬下單拿來書看。他的文字平實不誇大,也不枯燥無聊,讀來親切有味,甚至還有些小幽默。當我讀到《天工開物栩栩如真》裏他提及朋友董啟章沒有獲得紅樓夢獎很遺憾,理由是“畢竟賈平凹大哥已經非常有錢了,而董啟章很窮,要堅持在香港當一個嚴肅小説家,他太需要這筆錢了。”我哈哈大笑起來,這種文人的幽默還是挺逗的。在《噓噓、嗯嗯、屁屁》裏,提及朋友勸説喝尿,“我眼看着她的臉色越來越不對,愈加充滿菜色,就覺得當初沒跟她學喝尿的決定是正確的。”,話語中充滿着戲謔的逗樂感。

樑文道在開篇的主題“如何閲讀一本書”中,總結了若干個有用的讀書方法,有種“讀書百變其義自見”的利落感。在看《好繪本如何好》時感歎,極有共鳴。圖畫背後是文字所無法表述的深意,或許一個小細節都能夠代替大段話語。不僅適合孩子看,大人看了也特別有感覺。《讀庫》裏書店老闆被書壓死的事情讓人忍不住傷感,《查令十字街84號》裏的書信情緣更讓人動容。書與人的情緣也如人與人的緣分一般奇妙。

樑文道他如一個久未露面的老友,很平實地聊着他看過的一些好書,有些是如雷貫耳大眾熟知的著作,也有塵封已久卻很經典的作品。王小波,只要是讀書之人都是知道的。在書單中,樑文道一連三發文章推薦王小波的書倒是讓人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有的文無法替代地給人以惺惺相惜的共鳴感。我曾讀過王小波給李銀河的情書,絮絮叨叨,但是又極其熱烈,一顆真心猛烈地衝出胸膛跳躍着,閃動着無法遮擋的耀眼光芒。寥寥幾句撩撥心絃,發出了愛的樂曲。樑文道的文激起了閲讀的慾望,我想盡快去看一看《黃金時代》,去讀一讀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張愛玲,一個蒼涼的'作家。無論多少時光過去,她的作品都閃耀着熠熠光輝,發出奪目的光芒,讓你措不及防又小心翼翼。《小團圓》就是這樣一部讓人又愛又怕的作品,你可以當成她的自傳體,也可以當成一部小説,裏面的九莉有些薄涼,熱血的人兒看了會有些脖子發涼,她小心翼翼的人生沾滿了無奈和可憐,她如蠶吐出絲來包裹住冰冷的自己。在眾説紛紜中,張愛玲在那些片段中固化了,進退兩難。純淨的《山楂樹之戀》令人動容,一段很剋制的戀愛,一個感天動地的老三,一個美好清麗的靜秋,我靜靜地讀着,靜靜地流下了眼淚。

並不是所有的書都是好書,並不是所有的暢銷書都是可讀之書。在數年的暢銷書排行榜上,我總是能夠看到《貨幣之戰》一系列書籍,曾經也是我列為必買書籍之一。未曾想到這些書都是出自一部未曾考證的紀錄片,令人咂舌。這件事兒告訴我,跟風不易,須擦亮眼睛。

世界那麼大,好書那麼多,樑文道的書單我看得意猶未盡,翻出他的節目《開卷八分鐘》繼續觀看。我要跟書籍談一場曠日持久的戀愛。從喲喲少年,到朝氣青年,跨越沉沉暮年。從書中讀到一顆熾熱跳動的心,帶着悸動的綿綿細語,拂過青春的臉頰,纏繞細膩的腰肢,壓過熱烈的脣。我捧着書,如同一個熱烈已久的戀人,在纏綿悱惻的眼神中,墜入深深的愛河中。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讀後感 篇4

誠然看到《我讀: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這本書的書名時,首先想起的是《島上書店》中的那句話“無人是孤島,一書一世界。”同時相似的是,兩本書都是關於書的書。

《島上書店》告訴了我們,為什麼閲讀,為什麼去愛。這本書的暢銷不得不説的原因在於——它給了“逆流而上”的愛讀書之人一種英雄氣概。“閲讀愛好者們”,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尤其是在當今自媒體的迅速普及下,生活節奏與生活方式的急劇變化,讀書的習慣漸行漸遠。而《開卷八分鐘》這個節目的存在可謂是在岌岌可危的閲讀世界崩塌之前為世人抓住閲讀的尾巴,也給愛書之人打開了更開闊的視野。

而今年1月6日《開卷八分鐘》宣佈停播,不禁讓人反思讀書之人真的要變成一座孤島了嗎?這本基於《開卷八分鐘》而出版的《我讀》從某種程度上成了最後的喟然之音。但是,恰如其言,當我們沉浸於一本書,便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當然與《島上書店》不同的是,島上書店關於書也關於愛的小説,而《我讀》則純粹是關於個人讀書的洞見,思想見地上要深得多。

樑文道首先就在序言中提出了一個關於選擇書的標準問題——書有高低貴賤之分嗎?讀者之類的雜誌與經典名著之間固然有巨大的差距,但這種鴻溝並存在好與壞的區別。誠如樑文道所言,“任何一本書被一個讀者拿起來的時候,他心底都有一種或許連自己都不知道的慾望,就是要改變自己、提升自己,這是個很偉大也很卑微的慾望。”一個人沒看過《論語》,所以選擇去看了《于丹論語心得》。這樣也很好,為什麼要去苛求別人看楊伯峻的《論語譯註》呢?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閲讀不同類型的書籍的原因。當然看書要正,尤其是入門,否則就會走火入魔。正如他在後面《灰皮書,黃皮書》中提到失意落敗時不要看勵志類的書,容易往一個角落鑽過去,而忽視反省自身的問題。

全書共有四個部分,用最簡潔的語言將所舉書籍的精髓展現出來,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又一個迥異又神奇的書中世界。除了給讀者推薦了一些好書,幫助他們選書來讀之外,也是一個協助他們細細品味一本書的過程,不至於囫圇吞棗。這整個過程又是一個“如何閲讀一本書”的命題,書跟人的那些複雜的情感和關係在第一章通過七本書細細道來:《如何閲讀一本書》談讀書之法,《好繪本如何好》談視覺語言的巧妙,《讀庫》、《查令十字街84號》談書與人的情感等等。

不僅僅是對讀者的閲讀帶來引領式的幫助,而且對於寫書評的人來説,《我讀》也提供了些許箴言。在《卡薩諾瓦是個書痴》中提到如何才能解決“只誇書的好而忽略那些不怎麼樣的書”,成為一個“獨立、中立”的書評人形象的問題。

錢穆先生在《學龠》中講到讀書之法,“讀一書,必有一書之法。一書既得,便可漸及羣書。”私以為,《我讀》是可以擔當鑰匙這樣的功用的。

標籤: 讀後感 孤島 一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xz8x7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