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精選8篇)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精選8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精選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精選8篇)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1

瓦·亞·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的一位著名教育家,他論學生全面發展的思想在我國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他的許多名言術語,如:“讓孩子抬起頭來走路”“用多把尺子衡量學生”“創辦快樂學校”“實施和諧教育”“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頭上”等等,在我國教育界廣為流傳。

《育人三部曲》是由蘇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構成:一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學兒童階段的樂學生活;二是《公民的誕生》——它涉及的是中學少年階段的和諧發展;三是《給兒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學青年階段的成才修養。認真研讀了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分《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並有所體會。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是以教育評論文的體裁撰寫的,納入了作者本人及同事們的豐富的教育經驗,包含許多真實的生活情境,個人形象和民俗成分。書中所述的“藍天下的學校”,是一個獨特的創造性實驗室,在樹林中,在山岡上,在田野中等這都是教室,在這個實驗室裏孩子們開展着鍛鍊身體、發展智力、樹立精神、提高情感、加強修養、參與勞動和啟發思想的複雜過程。這裏起着教育影響作用的主要手段是大自然、語言、創作和勞動。蘇霍姆林斯基寫道:“兒童就其天性來講,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發現者。那麼就讓那個絕妙的世界在鮮明的色彩中,在嘹亮顫動的音響中,在童話和遊戲中,在自己的創作中,在激動他的美景中,在為人們做好事的意願中展現吧。”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一書中廣泛闡述了作為教育手段和教育結果的兒童創作。編創故事,細心觀察大自然,關於表達對自己與周圍環境不可分割的聯繫的感觸,應當帶孩子們到思想和語言的活水源頭,去努力使周圍世界中物體和現象的概念通過語言,不公深入他們的意識,而且也深入到內心和靈魂,語言在情感上和美學上的色彩,它的細膩色調——這都是兒童創作的生氣勃勃的源泉,在“快樂學校”中蘇霍姆林斯基帶領孩子到草地上,叢林中,去建造“幻想角”就是一個叢林中的洞穴,孩子們通過勞動,佈置一個舒適的環境,讓孩子親密接觸自然,讓通過現象發揮孩子想象,通過童話、幻想、遊戲來打開思維和語言的源泉,在“幻想角”,孩子們第一次從活的語言,從周圍環境中產生了第一首詩:“夜裏落下露珠,落入銀白色的珠網,琥珀色的珠粒,顫抖起來了,戰粟起來了。太陽吮吸了露珠,洗滌了銀色珠網,笑逐顏開的是那琥珀珠粒。”

作為個性發展一個極重要因素的勞動教育思想,在整本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作為徹底的馬克思主義者,他把勞動視為生活的主要內容和意義,認為培養勞動需求乃是整個共產主義教育體系的主要任務,勞動的價值就在於它是複雜而又不輕鬆的腦力和體力作業的成果。他肯定地説:“勞動成為我們的學生精神生活的需要,給他們帶來團結友愛的快樂,促進鑽研精神和求知慾的發展,能在克服困難之後產生激動人心的歡樂,能在周圍世界裏不斷髮現新的美好事物,能喚起初步的公民義務感——人類生活必不可缺的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的感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勞動就成為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

在結合我們的幼兒園教育,我覺得現在的孩子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的森林裏已漸漸失去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不是孩子們變了,而是孩子們接觸的範圍和時間太少了。孩子需要陽光草地,沙灘河水。為什麼孩子去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少了,一方面是城市的不斷擴大,使孩子們遠離了自然,另一方面正如作者所説的:“因為帶領孩子去草地、去樹林或逛公園比上課要麻煩。我們的集體活動中很多課程都是預設的,老師在課程的選擇上有很大的控制權,而在户外,有太多的偶然,會讓老師無所適從,一隻昆蟲、一朵野花、一根樹枝、一輪落日都會讓孩子興奮不已,無法控制。孩子們長時間逗留在室內,在圖片上欣賞那一抹新綠,那一處晶瑩,卻因為安全、經費等諸多因素,卻不能用手去觸摸那一抹新綠,用眼去觀察那一處晶瑩,這是一件多麼悲哀的事情。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是家裏“小太陽”“小月亮”,在享受寵愛的同裏,也喪失了很多權利,例如“勞動”,不要説幫助別人勞動,為別人的幸福和歡樂而流汗,就是自己的事情都完成不了,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只有通過勞動,一個人才會以感恩的心去接人待物,這比空洞的説教:“要愛勞動,要愛勞動人民”要好得多,我們在幼兒園注重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要求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多家長都會積極主動配合,但是爺輩們還是喜歡包攬一切,總把自己的孩子看得還很弱小,不能自已管理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著作,和我的教學聯繫緊密,其中的很多章節如《母親節》《雲雀節》很讓我感動,我會聯繫教學斷續認真研讀,進一步領會這位偉大教育家的思想精髓。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2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我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光榮,因為孩子像是一塊塊未經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師的工作就是結合孩子們自身的特點,將他們雕琢成一件件藝術品,同時,教師又是一個對人的素質要求很高的職業,沒有學識、品德、智慧等一把把“刻刀”在手,是不能完成藝術品的創作的。但蘇霍姆林斯基做的很好。究其原因,我覺得以下幾點十分重要。

一、他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

當其他的孩子被勒令坐在教室裏聽老師講解枯燥無味的知識時,他卻帶孩子們去野外玩耍,在黃昏時分看着夕陽和雲彩編者自己的故事,以此來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他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建造城堡,去看望生病的老爺爺……在這些過程中,他逐步地啟發孩子們去發現生活中的問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他的理念是:不要讓學習成為孩子們的精神負擔,在與自然的接觸中感受到快樂,讓他們保持對周圍世界的興趣,成為世界的探索者。其實,教育是為了讓人更好地生活,而作為教育活動指導原則的教育理念在在實現教育目的的過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指導原則是正確的,才能根據教育過程中的條件確定教育活動的方式,最終達成理想的教育目的,產生好的教育結果。

二、他是一位生活的智者,是生活中美的發現者。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通過課堂上教授的知識體現出來,更多的是體現在潛默異化的生活影響上面。他帶孩子們去大自然中旅行,是因為作為教師的他自己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並通過旅行發現的方式向學生傳達這種美的體驗,如果他自己對此沒有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沒有在他的心中產生過激動、興奮、美好的情感,那麼,即使把孩子們帶進森林和田野,他也無法引導孩子們去發現大自然的美麗。他説過,自然是孩子們語言、情感發展的源頭。我想,只有自己對生活中的美時有發現、時有體悟,孩子們語言、情感的源頭才能有“源頭活水”。

三、他擁有對學生、對教育的愛心和熱情。

若沒有這顆愛心,他不會細心關注每個孩子的精神狀態,不會對他們的家庭情況瞭如指掌,不會熟知他們的每一點進步……若沒有這份熱情,他不會費勁周折地去進行教育改革實驗,不會花那麼長的時間對孩子進行跟蹤調查以便取得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正如他自己説的“誠然,這顆心也有過疲倦的時刻。而每當它精疲力竭時,孩子們啊,我就回到你們身旁來。你們的歡聲笑語就給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我想每個老師都會經歷職業倦怠期,每當自己感覺精疲力竭時不妨看看這段文字,它會給自己莫大的鼓舞!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把畢生的愛傾注到自己所愛的事業中去,教師不僅是最光榮的人,而且是最幸福的人!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3

前段期間,我讀了前蘇聯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禮。我被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師的敬業精神、教育機智和靈活性所打動,深深地被大師的理論所折服,被大師的教育實踐所吸引。大師書中字裏行間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愛。包括他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孩子的愛以及對孩子實施愛的教育,讓他們擁有愛心、懂得怎樣去愛別人。

蘇霍姆林斯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一個把整個心靈都獻給孩子的人,對於他的教育故事,一則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一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裏散步,看到幼兒園一個4歲的女孩摘下了校園的花房裏新開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從容地向外走。蘇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為什麼要摘花,就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的?能告訴我嗎?”小女孩説:“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訴她學校裏有這樣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現在摘下來送給她看,看過後我就把花送回來。”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顫動了,他帶着小女孩,從花房裏又摘下了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説:“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你媽媽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好的孩子。”

這個故事是意味深長的。對於蘇霍姆林斯基來説,沒有什麼比人更重要的了。他談論的中心始終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沒有生硬的説教,沒有繁瑣的理論,只有温和的話語和天才的思想,豐富着我們的心靈,如同聆聽一位長者的諄諄教誨。只有那些始終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教師。

從這本書中,我還感悟到教師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蘇霍姆林斯基説:“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頭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們希望別人肯定和重視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種積極情感,是不斷追求、進取向上的動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愛、自嚴、自重;做了錯事才能自責,才能自我評價和自我監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所以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在處理孩子之間發生的矛盾時,首先把孩子個體的尊嚴放第一位。

感謝書本給我知識與力量,讓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要以蘇霍姆林斯基為榜樣,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傳承和踐行他的教育思想,學習他為孩子健康成長,為教育事業發展而忘我工作,鞠躬盡瘁的無私奉獻精神。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去愛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並讓這種愛在我所教的學生身上得到延續。我想,這就是愛的價值;這就是愛的奉獻!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4

我閲讀了蘇聯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當我第一次讀到蘇霍姆林斯基這段真誠的話時"每個孩子都引起我的興趣,總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傾注在什麼上面,他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有哪些快樂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擴大,並且像我以後才意識到的那樣,連我不曾教過課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使我的思想受到了深深的洗禮。一部《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深切地反映出了蘇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教育實踐裏所流露出的愛,他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孩子的愛以及對孩子實施愛的教育和對教育孩子的熱情,他真正做到如他所説:"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

生活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愛孩子。蘇霍姆林斯基的愛崇高偉大,是整個心靈的付出,是無私的奉獻與自我犧牲。作為教師的最基本的條件之一是愛孩子,我們對孩子的愛應該是始終如一的,堅持不懈的,面向全體的。正如他書中所言:"我想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而孩子們的快樂,對於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這樣,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憐惜、愛護,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和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憂傷,才能贏得孩子的心。也才能真正體會到一個教師所有的幸福和快樂。

愛孩子,就要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個教導者,而且還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克服困難,一起感受歡樂和憂愁;要忘記自己是個教師,而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把一切都告訴他。"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對他們深深的愛,以此拉近師生間的距離,達到因人施教。

教師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蘇霍姆林斯基説:"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頭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們希望別人肯定和重視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種積極情感,是不斷追求、進取向上的動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愛、自嚴、自重;做了錯事才能自責,才能自我評價和自我監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

感謝書本給我知識與力量,讓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為一名普通的小學教師,我要以蘇霍姆林斯基為榜樣,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傳承和踐行他的教育思想;學習他恪守實踐其教育信念的沉着堅定性;學習他為孩子健康成長,為教育事業發展而忘我工作,鞠躬盡瘁的無私奉獻精神。從現在起我要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把整個心靈真正意義上投入到這自身工作中,紮紮實實地,專注認真的做好每一項本職工作,努力成為蘇霍姆林斯基式的好教師。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5

我讀了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感動。我被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師的敬業精神、教育機智和靈活性所打動。大師書中字裏行間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愛。包括他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孩子的愛以及對孩子實施愛的教育,讓他們擁有愛心、懂得怎樣去愛別人。這是一本獻給教師的心靈之書,這也是一本緩釋教師心理壓力,啟發教師生活與教學智慧的書,它用温情、智慧和愛意詮釋了教育的真諦,它用一首首教育詩篇禮讚教師工作的神聖。

用一個個真實而平凡的故事,撫慰我們的心靈。作為教師的最基本的條件之一是愛孩子。愛孩子,就要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個教導者,而且還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克服困難,一起感受歡樂和憂愁;要忘記自己是個教師,而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把一切都告訴他。”這一點,對於我們教師尤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作為教師我們對學生可以説是一種特殊的情感,是一種無私的愛。因為每個學生最初都是以張空白的試卷。我們每一筆書寫,都是未來的答案。愛學生就是要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進行賞識教育,事實上,當孩子們在犯錯誤的時候,他們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幫助,而絕不是粗暴的批評和懲罰。

學生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學生最需要愛的時候。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我們面對的是一羣孩子。身為音樂教師,我們更應該利用所任學科的特點,賞識那些後進或處於困境中的學生,賞識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幫助他們樹立自信,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音樂所獨有的情感藝術中得到薰陶。由此可見我們愛學生、賞識學生,其根本目的就在於讓學生用同樣善良,真誠之心去愛他們、愛集體、愛社會,從而的達到受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離不開教師的滴滴雨露,離不開教師的心靈!是教師與兒童生命的對話才使教育發出高山流水之聲。那兒童呢?每一顆心都是一個未知的世界。他們渴望成功的體驗和快樂的滿足,他們祈盼教師用智慧的睿語解開他們心靈的密碼。是教師的理智之愛,使兒童的現實生活充滿意義;是兒童如水的清純,給教師帶來生命的滿足。真正的教育始終是教師與學生合奏的樂章。尊重是一縷精神陽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兒童,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説:“我想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而孩子們的快樂,對於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憐惜、愛護,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和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憂傷,才能贏得孩子的心。教師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蘇霍姆林斯基説:“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頭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為一個教師,要想得到更多孩子們的愛戴,就應該學會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給他們信心,這應該是對所有孩子而言的。對一個靦腆的孩子、對一個木訥的孩子、對一個經常是表現平平的孩子,教師往往一句不經意的稱讚的話語,一個微笑,一個親切的小動作,就會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給他們信心,同時也亮麗了自己在孩子們心中的形象。

讀《把心靈獻給孩子》,我最大的收穫是我懂得了教育是一件雕刻心靈的工作。我們的對象是一羣有着靈魂和理想的人,教師的每一句話,每一次行動,每一次喜怒哀樂,都是在孩子心靈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靈的扉頁上寫下了濃濃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筆下去,寫下的是正義還是邪惡,是美德還是醜惡,是真理還是謬誤,不在孩子的心靈是什麼,全在於我們教師是什麼!唯有美德才能雕刻美德,唯有正義才能書寫正義,唯有真理才能傳播真理,我們自己是什麼,才可能塑造什麼,換言之,我們希望我們塑造的對象成為什麼,你自己必須首先成為什麼。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種完全空洞的塑造,單憑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隻能唯心主義的幻想,心手合一不僅僅對於雕刻家是這樣,對於教育家更是這樣。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不在於給孩子傳授多少知識,而恰恰在於豐富自己的靈魂,提高自身的修養,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成為一塊寶石,那樣孩子天天看着這塊寶石,捏着這塊寶石,聽着這塊寶石,耳濡目染,他們也就具有了寶石的特質。教育的真諦不在於説教,而在於薰陶,不在於技術,而在於心靈。孩子最終能不能夠成為一件藝術珍品,全在於雕刻家的品質。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6

如果教師只愛事業,那他會成為一個好教師,如果教師只象父母那樣愛學生,那他會比那種通曉書本,但既不愛事業,又不愛學生的教師好,如果教師既愛事業,又愛學生,那他是一個完美的教師。——題記

近期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感觸頗多,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這句話一直縈繞耳邊並影響了我的行動我深深被這位大師的理論所折服。被其教育實踐所吸引。萬千感慨化作一句話:高素質的教師應該真誠地熱愛每一位學生,應該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應該永遠不對任何學生言放棄,應該樂於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大師用自己的行動給廣大教育工作者指明瞭方向,激勵我們用童心喚醒愛心,用愛心滋潤童心。

我是一名剛從學校畢業,踏入社會進入教育行業的教師,我所任教的學校依山傍水,風景極美,學生們也大多來自農村,純潔質樸。記得剛來到學校得知自己擔任的是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師兼班主任,我心裏暗暗想到:這也太沒挑戰性了吧,一年級的小孩子應該很容易搞定的啦!那時我以為擁有豐富的知識就能當好老師,但上了一天課後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多麼愚蠢,因為哪怕你學富五車,你的課堂上照樣會有人充耳不聞,儘管你在講台上講的汗流浹背、聲音沙啞,那些小傢伙依然在下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裏,有説話的、有玩小玩具的、有吃東西的、有看着窗外發呆的、更有下座位到處跑的······我心裏很是鬱悶,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捍衞自己的教師尊嚴,樹立自己的教師威信,有我在,豈能容他們胡來!於是,我開始對着鏡子練習板臉,高聲説話,還有那傳説中的具有殺傷力的眼神,這一招還真奏效,每次我走進教室,學生們總是乖乖的,很守紀律,但依然我的講課熟視無睹,愛聽不聽。不明白啊!這羣山裏的小花朵為什麼這麼難侍侯?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後,我豁然開朗,終於明白了問題出在哪,以前,如果有人問我教學是什麼,我的腦海裏閃現的是傳授知識。可學習了大師的論著後,我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學生對你的課不感興趣,成績提不上來,不一定是你教學水平低。而是我們把教學看得太單一了。“教學,並不是機械地把知識從教師那兒傳授到孩子那兒,它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兒童對知識和學習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對教師的態度。”仔細想想,這一論點我們不應該感到陌生,通俗地説就是對於學生來説喜歡哪個老師,哪門功課就容易學得好。

要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這也決非易事。人是感情動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難想象一個不喜歡教育職業的老師會喜歡學生。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確實如此!師愛是教育的靈魂。教師給予的愛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是通往學生內心世界的橋樑。

於是乎,我轉變想法,做大膽的嘗試,決定把偽裝的嚴厲面具摘掉,心想即使孩子們都不怕我了也沒關係,只要他們學的開心,願意學習,我就是成功的。説幹就幹,課堂上我表揚每一位積極發言的同學,製作獎勵卡,只要有些許進步便給予鼓勵,對待犯錯誤的同學,沒有了往常的嚴厲批評,而是給其三次改正的機會,沒想到我的轉變讓我迎來了一個又一個驚喜,課堂上氣氛活躍,學生踴躍舉手,認真聽講,路隊、衞生、紀律,學生表現樣樣精彩,更值得欣慰的是,我幾乎沒有懲罰過任何一位學生,因為他們如果同一個錯誤犯三次,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至於我最初的擔心現在已消失的無影無蹤,孩子們一見到我就熱情的打招呼,盼望上語文課,我再也不用再板着臉維持紀律了。把鼓勵給孩子,把讚歎給孩子,把整個心靈給孩子,試問,有誰不渴望、不喜歡這樣的老師呢?

蘇霍姆林斯基在《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中省思了自己作為教師的一生:“我生活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猶疑地回答説:愛孩子。”而對孩子的愛,不僅僅是停留在學校裏、停留在課堂上,如果要愛孩子、把心靈獻給孩子就應當走進孩子的生活、走進孩子的心裏。

我們班裏有個女孩小利有一段時間天天遲到,學習下降越來越明顯。看到這種情況我心裏特別着急,課下我找這個女孩瞭解情況,她只是哭,卻什麼也不説,讓我更加難受。經家訪瞭解到她父母離婚了,女孩隨父親,父親又去打工,幾個月了都沒回來了,家裏只有一位上了年紀的奶奶勉強照顧她,現在奶奶又生病了。看到她所處的環境,我的心也在流血,這麼小的孩子自己都不會照顧自己,還要照顧奶奶。於是我趕緊給孩子做飯,教她如何簡單自理生活:梳頭、整理書包衣物、洗紅領巾等。教給她應急遲到的辦法。並期待的説“孩子,老師相信你能做到。”一個寒冷的清晨,我發現她到校很早。可能是為了不遲到,走的急。她敞開着外衣,連襪子也沒穿,半截腳腕露在外面。此時一股愛子之情油然而生,我説“小利趕快把你的衣服拉鍊拉好,冷不冷呀?明天一定要穿上襪子,小心凍感冒啦。”她嘴角蠕動了一下,沒有説話,眼裏卻分明是感激。中午放學後,我趕緊買了兩雙襪子給她送去,孩子流着淚説:“老師您比我媽媽還要好。”孩子的奶奶抹着淚説:“老師,讓你費心了。”後來,我和女孩走的更近了,我經常利用空閒時間幫她補課,孩子很聰明,慢慢的學習成績又趕上來了,從此再也不遲到了。

孩子像是一塊塊未經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師的工作就是結合孩子們自身的特點,將他們雕琢成一件件藝術品,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因為它們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們是哺育萬物的陽光雨露,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每個老師都應該愛孩子,將自己的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意味着要給予孩子多少的愛、理解、關心。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意味着孩子的一切便會是自己的一切,便會竭盡一切為孩子謀劃與工作。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意味着要走進孩子的心中,尊重、認識、理解、欣賞孩子,瞭解孩子的興趣和需要,給孩子成長所需要的精神食糧。

老師是辛勤的園丁,學生是祖國的花朵。看到班上32張可愛、質樸的小臉,我彷彿看到了32個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對着這些山中的花朵微笑的日子裏,我很快樂,將自己的愛傾注到自己所熱愛的失業中讓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不僅僅是光榮的,而且是幸福的。

對着山裏的花朵微笑,讓他們開的更加燦爛、更加奪目、更加絢麗多姿!

老師的愛,是學生永遠的陽光地帶!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7

在這個特殊的假期裏,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這本書講述的是作者在五年裏跟班裏三十一名學生朝夕相處的平凡歲月,內容是一年小學預備班和四年小學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學工作,初讀時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在讀完後結合平時自己的教育體驗及與孩子們相處時的感受,體會到了作者熱愛教育工作,熱愛兒童的心,和教育工作帶來的無窮的創造力和生命力。

尤其讀完全書後,更是從字裏行間充分感受到作者流露出來對於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孩子們的愛,以及如何去用愛教育孩子,讓孩子擁有愛心並懂得如何去愛別人。我最深的感悟是:作者將自己比喻成了手握“刻刀”的雕刻師,將一名名學生比喻成了未經雕琢的璞玉,全書都在分享他是怎樣將“璞玉”雕刻成了一件件工藝品。這是一本能撫慰我們心靈的書,給我們的教學和生活帶來啟發,用平凡而質樸的語言和故事,詮釋教育的真諦。

在這本書中我學到了以下兩點:

一、要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身為教師,我們不光要明白學生們不只應在教室裏聽老師講解枯燥無味的知識時,也可以帶領學生去野外玩耍從而體會大自然的美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傑也説:“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能成為蘇霍姆林斯基學校的學生是幸福的,因為那些孩子不需要為分數而心不甘情不願的學習着,他們沒有繁重的學習任務所壓着,沒有失去童年所該有的天真、快樂。他們的學校在藍天底下,在大梨樹下,在葡萄園裏,在牧草場上。蘇霍姆林斯基帶領着孩子們在新鮮的空氣中進行力所能及的勞動。假日,他組織孩子們遠足、野營。書中描述的瓜園度假的歡樂情景讓我心馳神往。孩子們在蘇霍姆林斯基所營造的“藍天下的學校”、“幻想之角”、“童話故事會”、“健康樂園”在愉快地遊玩着勞動着學習着,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引導下不知不覺地由欣賞大自然中玩耍中變為觀察大自然、去思考去學習,收穫着知識也收穫了健康的身體和和諧的心理。蘇霍姆林斯基如一位獨具匠心的園丁,帶領着孩子們走進了教育的“世外桃源”,和諧而健康地成長,快樂而歡欣鼓舞地學習。我在心馳神往這樣的“世外桃源”的同時也感到自己也有一種使命,那就是以這位大師為榜樣,盡心盡力為我的孩子們營造這樣一個“世外桃源”,把他們從分數的“拷鏈”,繁重而枯燥無味的題海中解放出來,給他們一個和諧、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學習環境。

二、教師應該擁有對教育的愛心和熱情。我們要始終記得正是出於我們對於教育的熱愛才會引導我們走向教師這個行業。在這本書中蘇霍姆林斯基所寫的教育實踐字裏行間流露出他的愛,這包括他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孩子的愛以及對孩子實施愛的教育,讓他們擁有愛心、懂得怎樣去愛別人。他説:“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作者深愛着這些孩子,他親暱地稱他們為“小傢伙、小鬼”,他認為教師首要的職責就是“愛孩子”。因為愛,他期望每一個孩子都有着健康的體魄;因為愛,他也竭盡全力去幫助孩子們學會學習。愛孩子,應該説是作為教師的最基本的條件,但如果是始終如一的愛,堅持不懈的愛,面向全體的愛,也是不容易做到的。愛孩子,很重要的一點是愛得要純粹。不是施捨,不攙雜功利。蘇霍姆林斯基説:“我想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而孩子們的快樂,對於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後感8

近日,有幸拜讀了蘇霍姆林斯的《教育三部曲》之《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深有感觸。蘇霍姆林斯基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他對教育實踐的愛,包括他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孩子的愛以及對孩子實施愛的教育,他説:“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他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用力用心用愛呵護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用實際行動來詮釋“愛生如子”的真諦,這着實令人佩服。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這樣一句話:“兒童的尊嚴是人類靈魂裏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前進的潛在力量。”學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自己的行為方式和獨立人格,甚至有自己的祕密。如果他能受到尊重,便能懂得自尊,也會懂得怎樣去尊重別人。你不信任他,不尊重他,他同樣不信任你,不尊重你。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從來沒有孩子不願意學習的情況,他願意學習只是他不會,他還沒有能力集中注意力,沒有能力強迫自己學習。”反思我的教學,我真的不瞭解我的學生。忘記了他們只是孩子,而學習不能是單純輕鬆的遊戲而是一種勞動。對於兒童來講,掌握知識這是最終的目的,他不能像成人那樣有選擇的進行學習和計劃學習。

當孩子失去了對學習的願望,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厭學情緒產生了,那任你用什麼辦法也不可能使孩子坐下來念書了。不瞭解學生,就沒有辦法給予學習的快樂、激發他們的自豪感。愛學生,就要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個教導者,而且還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克服困難,一起感受歡樂和憂愁;要忘記自己是個教師,而這時,孩子才會把一切都告訴他。”對於這一點,我想談談我的做法:上課時,我向學生露出親切的笑臉,投去友善的目光,進行交談式的教學;下課時,我留在教室和學生們談心,説笑話……很快地,我和學生之間建立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師生關係,形成友好、愉快、輕鬆、和諧的心理氣氛。這時,他們會把我當知心朋友,敞開心扉,讓我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並求得我的幫助和指導。一個好教師應當主動與學生做知心朋友,傾聽他們的心聲,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包括內心世界的苦惱與憂愁,這樣,教師才會更全面、更深刻地瞭解學生。“沒有愛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的教育。”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用愛心去感染每一位學生,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讓學生在愛的環境中成長為一個懂得付出愛、懂得感恩的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xvlon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