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目送課外書讀後感

目送課外書讀後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目送課外書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目送課外書讀後感

在寂寞而困惑的青年少年時光,我期望能夠碰到這樣的一本書:

它所展現的,正是眼前我們所經歷的生活。友誼,親情,感情;生活,學習,娛樂。

它最好不要説教意味太重,必須不要有閲讀障礙,資料應當簡潔卻有力,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

它當然不能太過簡單、空洞、荒誕、離奇,或者只是單純地講個故事,至少在我閲讀過程中或者閲讀過後,有一種隨時想要再打開重新閲讀一遍的衝動。

它讓你忍不住拿起筆,在深深觸動你的句子處來回咀嚼、反覆誦讀,然後謄寫在自我最寶貴的筆記上。它引起你的深深思索。幸運的,在我高三那段晦澀的歲月,我遇到了這樣的書。

它在我三點一線的生活中,增添了一番色彩。在所有所有空閒的時光,都有它的陪伴,每每手指觸及到它,就有偌大的充實感和滿足感。把它放在枕邊,睡前翻幾遍,嘴角帶着笑意,安然進入甜甜的睡夢中。

它是《目送》,一本散文,寫友誼,寫親情,寫失敗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決然的虛無,寫盡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它告訴我,要真正的注視一切,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才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行雲流水間,萬物映在眼裏。

讀《目送》,你能感悟到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與“舍”,一種刻苦銘心的痛。作者如是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並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或許,在作者與兒子,作者與父親三代人主角扮演中,在消逝的時光中,他們目送一個背影,看着另一人走下去。

在那段青澀的少年歲月,我的父母也只能看着我的背影,看着我獨自走下去。他們心裏冰雪般的透徹: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在那段迷茫困惑的時光裏,我只能一個人走。可是我明白,他們眼中的擔憂,他們眼中的不捨,他們眼中一逝而過的傷痛,縱然我看不到。

讀《(不)相信》,你能領悟到人生心靈旅程裏最大的關卡,是“相信”與“不相信”之間的.困惑、猶豫和艱難的重新尋找。

正如書中所訴,以往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此刻相信了。以往不相信“色即是空”,此刻相信了。以往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此刻有點信了。以往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此刻也還沒準備相信,可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終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對我而言,以往相信,以往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可是應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所以,在一人走的路上,你只能是對時光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有人説,少年時讀過的書,奠定了我們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過瓦爾登湖的晨光,奔跑過聶魯達的黃昏。任憑世間萬象映射心間,你仍舊能以夢為馬,踏遍天際的絳紫與金黃。去讀書吧。去找到這樣的書,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個你也以往經歷的當時。因為當時,稍縱,即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xmow0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