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讀《蘇東坡傳》有感彙編15篇

讀《蘇東坡傳》有感彙編1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蘇東坡傳》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蘇東坡傳》有感1

看《蘇東坡傳》看到一半,忍不住要吐槽了。林語堂寫東坡寫到一半突然擱筆了,花了大量的筆墨,費了很大的篇幅,來介紹王安石及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直到把王安石貶得一無是處,終於倒台,對政治和人生同感失望,這才罷休。林先生筆下的王安石與學生時代歷史書上介紹的王安石簡直有着天壤之別。歷史書上的王安石只不過是個悲劇的改革者,他推行的變法也是有利有弊的,可是在林語堂的筆下,王安石的變法不但百害而無一利,連王安石本人人品也極其低下,幾乎等同於一個千古罪人了。林因為崇拜東坡,極力為東坡辯護,連東坡的家人,他也一併使用的褒詞,極具性格。

林語堂是名人,跟林語堂同時代的名人也不少,梁啟超就為王安石寫了一本35萬字的傳記,當然是對王安石倍加尊崇了。在中學時代的歷史教材中,有關王安石變法的評價也是較為客觀的。

有資料説,林語堂本身是一個具有商業性質的作家,他知道寫什麼樣的文字容易吸引讀者,加上寫名人傳記,而且是為自己非常崇拜的名人寫傳記,很容易帶上個人情感,所以,林把東坡寫成神一樣的人物倒也不奇怪。而王安石與東坡是政敵,要捧其中一個,勢必要踩另外一個了。

但是,作為讀者,我們讀到這樣的文字就完全認同作者的觀點,這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沒有哪個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沒有哪個人是十惡不赦的,尤其是一個千百年來為人們廣為熟知的名人。就是林語堂本人,後人對他的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的。

所以,讀書令人思考,説得一點都沒錯,沒事還是要多看看書!

讀《蘇東坡傳》有感2

沉淪也罷,豁達也好,每個人都應尋覓生活中的“東坡”。——題記

當代詩人顧城這樣評論蘇東坡:“炎涼變月影,興亡催潮升,吹渡八萬裏,總是大江風”。在作家林語堂的眼中,蘇軾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温柔敦厚。他是中國古代文壇當之無愧、頗受愛戴的霸主。他的詩詞文章,剛猛激烈,自然深遠,有“春鳥秋蟲之聲”。他的偉名之所以被千千萬萬位中國人所銘記在心,不僅僅因為他的作品承大自然之鬼斧神工,更基於他在苦難之中始終擁有豁達、超然的情懷。

蘇東坡一直以來都被捲入到政治的漩渦之中,貶謫的悲哀,顛沛的困頓,好似春季四處飄蕩的柳絮,從未過得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但他始終至死不渝,保持着一顆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如一徐清風走完他一生。他厭惡政治上的勾心鬥角與利害謀算,所以超然、豁達、淳樸的品質薈萃於蘇東坡一身。他隨時隨地吟詩作賦,甚至敢於批判並揭露當今朝政的烏煙瘴氣 ,純然表達心之所感,不計所招來的後果和利害。正是如此,他與他的文化瑰寶化作永恆,至今仍為學者們所津津樂道。

因為與宰相王安石政見上的不同,他和一干朋友們被迫貶出京師。在輾轉遷謫之中,他經歷了黃州時期的困苦磨難,卻仍然堅守樂天的情懷,那期間,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不朽名作如流水般在中國詩詞文化的江流中淌過。

在黃州,蘇軾乾脆超然物外,不問政治,過起了安適恬靜的田園生活。那是他最難以忘懷的一段時光,太陽洋洋地揉着惺忪的雙眼,白雲在蒼穹中悠悠地飄蕩。他手持鏽跡斑斑的鋤頭、穿着衣衫襤褸的農服在東坡上種菜,“草盛豆苗稀”,但臉上洋溢着笑容,還吟誦着自己時不時詩興大發的詞賦,好不自在!抬望眼眸,他的居所是山頂的三間房子。從山頂俯見茅亭,亭下就是小有名氣的雪堂。做田務累了,他便“噗通”一聲愜意地坐在田埂上,拿起身旁的自釀濁酒,環視着自己經營的農場,開懷暢飲。此時此刻的他,拋下了所有的困擾與煩惱,真正的適應了田園生活,那個天真淳樸、始終不渝的蘇軾,也從此成為了名聞歷史的“東坡居士”。

晚年,他遭遇了二度迫害流放到了嶺南。這次到海南島,以身體的折磨加之於老人身上,這才是苦難。面對“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的痛苦與折磨,他那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達觀的人生哲學,卻不許他失去人生的快樂。蘇東坡曾對他弟弟説:“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那種醇美、成熟的人生態度深深地打動了我,令我神往!

面對繁重的學業和喘不過氣來的分秒必爭的校園生活,我何嘗不是那個精神、肉體遭受折磨的“蘇東坡”!各科老師佈置的作業接踵而來,課間本是娛樂放鬆的黃金時段,可教室裏卻出奇的靜,放眼望去,同學們則齊刷刷地埋頭苦幹。一次次競賽考試如一場場風暴席捲我的身心,在我柔弱的心靈深處盡情地肆虐着;但我還來不及歎惋療傷,老師們馬上預告説下一場風暴已經形成,即將席捲而來……

嗚呼!每當遭受這樣的際遇,我的眼前不由浮現蘇東坡的灑脱形象。於是我趁着清風明月夜,走上操場,面向四野,高聲朗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他年誰與作地誌,海南萬里真吾鄉。”讀着讀着,心境豁然開朗,樂觀自信油然而生。於是乎,我邁着輕快的腳步走向宿舍,待一宿酣暢入眠,再次迎接旭日東昇。

感謝你,蘇東坡,是你教會了我在逆境磨難中保有樂觀豁達之心!困難算什麼,正如東坡先生詩曰: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面對磨難,輕裝上陣,衝過去!

讀《蘇東坡傳》有感3

如果真要用一個詞來形容蘇東坡,我想可能並沒有這樣一個詞語能夠完美詮釋。他喜於創作,敢於諫言,勇於效力,稜角分明而詼諧幽默,風流倜儻而用情專一。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來形容蘇東坡,我想“真性情”一詞是蘇軾一生的關鍵。他的真性情使他對治理國家抱有滿腔的熱血與決心,因為真性情而與新黨毅然對立,與朋友直言不諱,被政敵抓住把柄;又因為真性情在之後的人生中結交了各路好友,笑談古今軼事,留下種種膾炙人口的佳話。

仕途風雲

由於蘇軾的才華橫溢,他在青年時期便鶴立雞羣,聲名鵲起。在他進京應試那年,他憑着《刑賞忠厚之至論》一文贏得榜眼。在那一年中,他先後獲得了歐陽修和宋仁宗的賞識,稱他具有宰相之才,可見對他的器重。但我認為蘇東坡對於政治的理想和抱負可能比宰相一職還要更甚。

在神宗時期,正值王安石得志之時,他的新法改革過於激進,不説為了國庫增收而加重的賦税使百姓紛紛逃亡異鄉,甚至連青苗法,這本是為改善民生而推出的政策,也成了很多地方官員用強制要求人民借款去討好王安石的工具。在司馬光、範鎮等人的影響下,蘇東坡也成了反對派的一員。在熙寧三年和次年的二月,他先後給神宗上奏兩次,其中《萬言書》最為著名。在這篇長文之中,他最後一次盡其所能懇求皇帝改變主意,他從真正的公眾意見出發,對皇帝闡述當下的局面所引發的後果。

從這篇文章,我們能看到他之所以一生留連官場,絕非為了功名,而是希望以己之力使皇帝認同自己的觀點,從而改變當時政治的面貌與風氣,真正做到“為民”而不是“為己”。為了在那個渾濁的朝廷刻出清流的影子,他不惜賭上自己的前程,甚至生命。

在另一段當權的日子,他根據神宗的遺詔,成了翰林,任知制誥。他極為誠心的為皇太后服務,經常一坐就是天黑。在之後擔任杭州知州期間,由於暴雨而產生的饑荒具有很大的隱患,他趕忙向皇太后彙報民間的實情,試圖解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林語堂形容蘇東坡為“單槍匹馬”,我認為再恰當不過。當時,政敵利用京都並未暴雨連連的因素,斥責蘇軾謊報災情,儘管質疑聲不斷,蘇東坡卻還是獨自一人奮戰。他不斷上書,請求撥款,購足糧食。可是,他卻嘗試未果,甚至被扣上了“災傷不實”的帽子,彈劾的表章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儘管如此,在之後的任職歲月中,他還是盡力闡明百姓所受的饑荒與災難,在一次次駁回中奮勇爭辯,從這當中,足以能證明他對改變新法的決心,對百姓的關心,以及在這趟渾水中直衝向前的恆心。

命運多舛

縱使蘇東坡曾任翰林這樣的三品高位,他一生坎坷多舛,失勢的日子遠多於得志的時光。可他的智慧遠超常人,又對朝廷一片忠心,而下場卻不盡人意,這究竟是為何呢?

是他為百姓做事不夠盡責嗎?不是的,他雖然官途浮沉,但不能否認,他自始至終都是一位好官員,他為百姓做的事例足以達到彪炳史冊的地步。尤其是在杭州的那段時間,他修建了中國最早的公立醫院,完善了杭州城的水運體系,整治了西湖,修建了三潭印月和蘇堤春曉的美景。正如他自己所認為的,他足以與白居易在任的那段時間媲美。

是他人脈不廣嗎?不是的,縱使他曾有兩段時間站在當權派的對立面,但他卻與歐陽修、文彥博、範鎮、司馬光這樣的大臣私交甚好,與範純仁、呂大防這樣常年身居高位的官員也有一定的交情,甚至還與晚年的王安石交情匪淺,這種説法顯然不通。

我想他之所以幾度流放,是因為他的個人氣質本就與當時官場的風氣不符,他十足的真性情。

這可以使他深受百姓的愛戴,也可以結交諸多真心朋友,但也因為他過於固執己見,過於追求完美,而造成他的官途不利。他橫衝直撞、善於爭辯的性格,而與政見不合的人針鋒相對,因此得罪了不少官員。他在皇帝面前過於直率,不會去討好,甚至在太后身邊獨受恩寵時,也沒有抓住升任宰相的機遇。當然,這只是一部分的因素,他之所以奔走官場,絕非為了功名利祿。林語堂對他任知制誥時的評價是“在皇太后對他的恩寵下,他若是一心想要成為宰相,早就如願以償了”。起到最本質作用的,應當是他的筆。

讀《蘇東坡傳》有感4

餘秋雨貼地穿行一千多公里,橫跨歐亞版塊,探微究深於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與各古文明。荒野的冷井,沉默的風雨閣,陽關塞外悽迷紛飛的風雪,收歸於他的《文化苦旅》。其間,他特意從書裏挖出一塊空白,盛放啟迪他的林氏《蘇東坡傳》,與深思之後感知到的,蘇軾身後醇和而圓熟的生命形態與厚重從容的文化面貌。

動容之餘,心生好奇,遂取《蘇東坡傳》,細細讀來,念罷擲筆,我沉默而滿足。

我向早已溘然長逝的大師深深致敬。林語堂先生本人博聞強識,通曉古今,故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毫不費力,着實令人難以望其項背,而同時,又秉承着對蘇軾這位大文豪的一派熱忱與景仰,為其筆耕不輟,以一隻燦然生花的妙筆,行文腔調詼諧輕鬆,一字一句又壓得端莊肅穆,使整本書並不流於富豔輕浮,也不過分地板正迂腐,將蘇東坡本就波瀾壯闊的一生,寫得更添風起雲湧,頓生心生望洋興歎之感。

林先生剖析他的一生已經非常全面了,少時才華橫溢,得到當時文壇泰斗歐陽修刮目相看,以至於因福得禍,科舉中屈居第二。慷慨陳詞,直言不諱,鍼砭時弊,非但沒有被"察納雅言",反而觸怒新近,囿於囹圄之間幾陷於死也,眾友力挽狂瀾,免其一死,而後,又屢屢捲入雲譎波詭的政壇時局,一邊流離着為生計奔走,一邊自得其樂地縱情逍遙,一直到客死異鄉。

生命的終了,是一抔黃土,三兩悽悽哀哀的啼哭,幾縷悠悠盪盪的青煙繚繞不絕。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這世上所有所有的人,終究難逃生死兩個大字,不過,能用他晚年最傾心的五柳先生的詩去歌詠他的一生,也堪稱圓滿,蘇軾若泉下有知,定會歡喜異常,取酒醉飲。

筆尖在此徘徊,墨水在纖薄的紙張上暈染出一個黑黑的圓點。這是篇讀後感,這樣有讀無感,寥寥幾筆,猝然結尾,顯然不行,無形中令人覺得態度敷衍而輕慢。

我輕輕地撥開記憶,慢慢思索着我眼中的蘇軾,蘇子瞻,蘇東坡。

有一句庸常的話可用以描摹,"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正如蘇轍點評,"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蘇轍真是太瞭解他的哥哥了。蘇軾的文章如此渾然天成,他的筆端如此行雲流水滔滔不絕,他的想法如此洞若觀火鍼砭時弊。毫不誇張,蘇軾悠遊地握住了一個時代的文脈。小人在濃稠綿密的黑暗恨得牙癢癢,眼發紅,瘋狂地想鞭撻摧毀他的靈魂。即使蘇軾並沒有很主動地涉及朝廷政事,他的詩名早已讓他沾染了一身的是非,也註定了他人生的並不樂觀的走向。

這同時是一個時代的悲劇,縱容小人為所欲為,而讓懷揣家國情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的有志之士被淹沒,被吞噬。古中華文化脈絡中缺乏明辨真與假的弊端,就在此逐漸顯露,一呼而天下應和,雲集景從,然而沒有自我辨別的前提,文字就變成相互攻伐的利刃,傷得人體無完膚,着實是一種不太明智的文化面貌,多少沉冤由此而生,東坡僥倖得雪,那麼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呢?

言歸正傳從細微處看,蘇軾被一代又一代樸實的人銘記。其偉大之處,恰恰不在於他的偉大,——當然他遭的罪都是源於為民請命——而是他的真實,可愛,可親。

他是如此鮮活的在十丈紅塵裏摸爬滾打,卻不是擺在神壇上慈孝温文的聖人。東坡嘗過戰慄的滋味,欽差奉旨前來提他時,他棲棲惶惶,藏匿於屋裏不敢出來;他也手足無措,對家人的安危憂心忡忡,幾欲投江以解當前困境。這是他性格中非常平凡的一面,乃至於每個人能從中窺探到曾經狼狽的自己。

但某些人自誕生那日呱呱啼哭,便一生學不會沉默,蘇軾恰算是其中拔尖兒的。記得滿城風雨的"烏台詩"案,潑得他滿身髒水,拉得他鋃鐺入獄,身心俱疲。然剛踏出牢獄,酒香濃郁,穿巷而來,他頓時忘乎所以,揮毫潑墨"畢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塞翁失馬""曹操竊祿"的暗諷,辛辣更勝往昔!直教人血氣上湧,仰天大笑,不愧是蘇東坡!

蘇軾固執並且超然地保持着自我,保持着深層的生命自信,雖自嘲曰"無藥可救",竊以為正是他人格魅力之所在。故而他能脱出常人碌碌無為,日復一日生活軌道,拋棄慾望的追求,唾棄名利的纏繞,從而獲得個體的獨立,逃離人生的困境,縱使塵滿面,鬢如霜,也能同歲月一起悠悠變老,同生命並肩走到白頭。

,念蘇詩,高唱赤壁賦,追溯時間洶湧的潮水逆流而上,文藻詞句的濃郁芬芳剎那間馨香滿懷,東坡巉巉矗立,雲深沾衣,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讀《蘇東坡傳》有感5

你見過什麼樣的蘇東坡?是著峨冠蓄飄逸長鬍的東坡,還是“揀盡寒枝不肯棲”孤獨的東坡,或是“竹杖芒鞋輕勝馬”超脱凡俗的東坡?

結果,超乎你的想象,翻開《蘇東坡傳》,品讀專屬林語堂先生的文風,仔細審視這位從古書上從課本中從笑談中熟悉的文人,再熟悉的背影也變了一幅模樣。

林語堂先生自雲“我寫蘇東坡並沒有什麼特別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林語堂先生不愧為一代大師,蘇東坡是千百年來我國多少文人的理想,給巨人寫傳先不提敬仰而談“為樂”,好是瀟灑!樂山以北,四十英里之外,便是眉州的眉山鎮,這裏有一個極傑出的文學世家———“三蘇”。蘇軾出身於書香門第,小康之家,兒時便展現出極高的文學才華。蘇軾年紀輕輕便高中,人生可謂順風順水,然而一場王安石變法改變了他的命運。他被貶謫,飽嘗謫居之苦,年老又被貶又遇大被赦,客死常州。

曾經做過朝廷高官,家庭美滿幸福,朋友眾多且志趣相投,被貶後悟出人生哲理,快然自足,這樣的人生誠然令人欽羨。然而揭下他的光環和麪紗,我在林語堂先生筆下唯見一個普通平凡、典型而又不失特色的樂天派。

他是個固執的人。他堅持着自己的思考,縱然看破新法的成與敗,在贊同與反對之間左右,故為當權派不容,也屢遭保守派迫害。為了自己堅信的真理,或許要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是烏台詩案教會他的,也是成長中我們學到的重要一課。被貶黃州,蘇軾不是立刻過上了務農讀書的愜意生活,他的心裏是抗拒的,他説“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記承天寺夜遊》中,他寫道:“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是釋然嗎?不免有些自嘲吧,自嘲身世?自嘲年輕時氣盛?自嘲些什麼?這就不得而知了。

在黃洲孤燈下痛苦地掙扎中,他倒向了宗教的懷抱。餘秋雨先生認為,宗教在東坡突圍中有很大的作用。東坡先生並不是清教徒,他信儒也信佛。元豐三年六月他的別弟詩中説自己是磨盤上的螻蟻,又如旋風中的雨毛,他開始沉思自己的個性,所以轉向了佛教,然而心中篤信儒教教義的他畢竟“佛”不徹底。林語堂先生一語道破:“所謂解脱一事,只不過在獲得了精神上的和諧,他就不須完全離開社會才能獲得解脱了吧。這就是為什麼儋州可以“放杖而笑”卻又“環視天水無際,悽然傷之”了吧。

我無意深究哲學,我除了看見一位固執、平凡而又日漸成熟的蘇軾,我還見到一位純真的蘇軾。多少人還能被貶後興致勃勃地蓋房子,酌枕藉而眠和醉卧山坡怡然自樂呢?年老時還會為白蟻死去而哭泣,入仕多年還心腸慈悲,是何等的純真啊!故東坡詩、散文、字畫均有此風,他像清風一樣度過一生,也像清風一樣吹拂後人。

合上《蘇東坡傳》,我見到了這樣的東坡:固執、平凡、純真、達觀。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他的人品道德構成了他名氣的骨幹,他的風格文章之美則構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讀《蘇東坡傳》有感6

很同意林語堂的觀點:“知道一個人,或不知道一個人,與他是否為同代人沒有關係。主要的倒是對他是否有同情的瞭解。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瞭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瞭解我們真正喜歡的人。”林語堂喜歡蘇東坡,未必我就不能夠再接着喜歡。而且他寫這本書的根本目的,也是讓更多的人喜歡蘇東坡自由自在的靈魂和平和寬宥的態度。

讀林語堂著的這本《蘇東坡傳》時,我是懷着歡喜的。以為蘇東坡的那句“放眼天下竟無一個不好之人”的話可甚合我,我看人向來是只看優點,而只看到一點缺點的,從東坡居士這裏我可以為自己的智商和眼光找回一些自信。

我一直以為,一本好書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感觀上的享受,更是合卷之後的回味與思考。更高一層的意義是,我肯定這是一本好書,但具體好在哪裏,卻無法一言以蔽之,需要時時拿出來翻動,使主角的靈魂不時地浮現出來,給我們以營養。林語堂著的《蘇東坡傳》給我的印象就是如此。

蘇東坡的文字一定落有本人甚至更久遠的歷史的痕跡,而林語堂也必定會在蘇東坡的身上落上林氏思想的痕跡,翻譯者張振玉當然也會在適當的時候加入自己的思想,因此我手中的這本《蘇東坡傳》至少融合了三位名家的思想精華在裏面。這三位名家共同打造出來的蘇東坡,更具有時代的特點,更具備親和性和適用性。

讀過《蘇東坡傳》之後,我最強烈的感受便是:時代的痕跡太輕了,甚至可以忽略。精神的力量太大了,這巨大力量的控制權完全在於我們自己。每個人的一生一世都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而我們所遇到的挫折與不幸,如果放遠了看,只是自身的一種感覺而矣。這種感覺可以糟糕可以美妙,完全在於我們的味覺。

蘇東坡最為可愛的原因也在於他的感覺異於常人,他合乎天性,自然樸素,沒有成熟世故的老練,卻有着遇到不平之事不吐不快的爽直,有着遭到報復能夠永遠談笑風生的坦蕩性格,他把每一處流放地都當成家來熱愛,使得他的敵人因為總是看不到他的痛苦而痛苦萬分。一個強大的人是不需要仇恨的,仇恨只是無能者的表現,蘇東坡是當然的強者,他的這種強大來自於靈魂和精神。

蘇東坡的驚世才華固然來自他的博聞廣記,但我以為更多的是大自然給了他寬闊的胸懷和無窮的靈感。只有在山野裏,大樹下,脱掉了官服赤着膀子睡在躺椅上時,才是蘇東坡最為本真的時刻。他樂於迴歸這樣的本真,他的敵人也總是用流放這樣可愛的報復方式使得蘇東坡順利達到自己內心的安寧。雖然流放的歲月過於漫長和頻繁也使得蘇東坡會產生安定生活被隨時打破的擔心,使他所賺不多的薪水總是在各個流放地安家落户時花個精光,以至於偶爾會受到飢腸轆轆的困擾,但蘇東坡不以為然,他永遠能夠活在當下,並給自己正確的定位。他總是在與人民的交往中,在山林的遊蕩中,尋找到不竭的靈感。他的詩文之所以美妙,完全是因為他的心裏全是美妙。正可謂“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耳聽到而成聲,目看到而成色”。

如果常人所認為的坎坷與磨難在蘇東坡的'眼中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那麼還有什麼可以使得這位才華橫溢的大詩人難過呢?只有真情。他愛他的親人們,他會為與弟弟子由的分手而傷感得夜夜失眠,會為愛妾朝雲的離世而難過得痛哭失聲。他因為心地的善良而見不得百姓流離失所……所以蘇東坡的文字是用來書寫真情的,是用來為百姓疾呼的,受到大家的熱愛也是自然的。

林語堂在談到蘇東坡的書法與繪畫成就時,提到了節奏與率動,他的觀點是書法與繪畫中的美,來源於自然界動物在運動過程中的爆發反映,這樣透徹的講解,非常有利於我們欣賞中國的書畫藝術。而我以為書法和繪畫之美,更源自純真自然,一個心存雜念的人的手下,是沒有佳作產生的,文字也是如此。

有~愛~。~自然~。具備這兩個要素的人,即使缺少蘇東坡的曠世才華,也必將是一個內心安寧,充滿幸福感的人 程林

讀《蘇東坡傳》有感7

《蘇東坡傳》一書引用了蘇東坡的大量札記、詩詞、私人書簡,對於功底淺薄不懂詩詞皮毛的我來説,讀懂弄通頗感費力,但大意還是略通一二。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千古奇才,除了讓人欽佩其才華橫溢、睿智從政外,他“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的從容更讓人讚歎。

蘇東坡的一生雖然身處官場漩渦,命運多舛,但隨心應景吟詩作賦,真性真情自然從心底流露,正如他所説“陳春鳥秋蟲之聲”,真可謂是一詩解千愁。他身處官場之中,卻在官場之上,為公剛正不阿,於私花前月下,樂觀快樂的生活着。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蔘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幽默地説:“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裏,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心。他自己研究美食,自己釀酒,還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千古流傳。他擇友交,愛憎分明,摯友知己遍天下,兄弟情同手足,家事和睦……儘管官場複雜,挫折不斷,卻也寵辱不驚,詩書飄香,其樂融融。

蘇東坡面對複雜的官宦生涯卻能保持簡簡單單的情趣生活,與其從心底流淌出來的詩賦宣泄不無關係,喜悦也好,悲憤也罷,詩賦就是他最好的情感流露。一個熱愛讀書寫作的人,絕對是一個感受敏鋭、思想透徹、趨於理智的人,也是一個大是大非立得住,情感糾結分得清,會履職懂生活的人。這不竟讓我想起一句話“一個愛讀書的人,人品不會差到哪裏去。”他時時處處為百姓着想,勤政為民,深受百姓愛戴。林語堂評價蘇東坡“他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温厚和厚道,並沒變成尖酸刻薄。”

正如林語堂在書中所説,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這正是我們應該向蘇東坡學習的人生大智慧,別管世界多複雜,自己要簡單,尊崇內心的本真,不忘初心,方能快樂!

讀《蘇東坡傳》有感8

這本書是林語堂先生為蘇軾寫的一二百年名揚中外的傳記。此書詳細的描寫了蘇東坡一生的經歷與發生的事情。正如作者所説:“只是以此為樂而已。”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次子蘇轍,字子曲。父親蘇洵,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蘇”,他們佔據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地呢!蘇東坡一生都不安寧,先是任職史館,又往,杭州,入獄,被貶,又往京都,再被貶,後又在北返的途中與世長辭。

蘇東坡在任職時做過很多好事,每一件事都讓我敬佩。他到鳳翔任職時,因乾旱向天禱雨、往京都竭力勸説皇帝組織王安石新法、在杭州同情因王安石變法入獄的人、諷刺朝廷、在徐州親自指揮抗洪、給犯人治病、幫助太學生、修繕建築、設公立醫院、興辦水利、清除西湖的野草、建立蘇堤、應對饑荒……正如文中寫到:“他是具有現代精神的古人。”

而以上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林語堂先生。雖然使用英文書寫,但大概就是這樣,才會讓外國人眼前一亮吧。整本書的語言非常優美,自然。精煉概括了蘇東坡的一生。那作者得閲讀了多少文獻資料啊!可以説,這一本傳記的每一個字,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

當我讀完整本書後,靜下心來,不禁感歎萬分。蘇東坡身上那種正義感很使我為之佩服,不顧個人安危,一心想推翻王安石的變法,即使遭到了迫害,還是繼續鬥爭。他完全可以安安穩穩的隱居了,可他沒有,因為蘇東坡就是蘇東坡。

讀《蘇東坡傳》有感9

暑假裏讀完林語堂寫的《蘇東坡傳》感觸頗深。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傳》把人物 、個性 、形象描寫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讓我讀起來輕鬆愉快,越看越想看,讓我對東坡先生有了全新的認識,讓我對生活有了不一樣的態度。

在這裏,我主要講人不講詩,因為東坡先生的詩書數不勝數,並有他的詩具有當年赴考過長江三峽水流的氣勢。蘇東坡的真名叫蘇軾,雖文章聞名天下,可仕途卻歷盡艱辛,多次遭人迫害,可他依舊保持着樂觀的天性。就像在“烏台詩案”中被冤枉、貶職,他仍在逆境中表現出樂觀向上的精神。這不正是“誰道人生再無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最完美的詮釋嗎?

在書中,作者林語堂更是巧妙地寫出了東坡先生識大體、顧大局的長遠胸懷。當蘇東坡悠閒地游完變幻莫測的廬山後,由衷感慨地寫下了《題西林壁》這首詩。其中詩裏有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更寫出了一個哲理。由於人們身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面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脱主觀成見。這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俗話説得好“當局者迷嘛!”

書中最讓我感觸的,還有他那一顆純潔明澈的心。他的好朋友劉景文剛有成就,卻在兩年後一命嗚呼。蘇軾覺得他命運坎坷,遭遇不公,便為他寫下“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這首名句。蘇軾不僅自己樂觀,還勉勵他人也要堅持不懈,積極向上。有一次,林語堂的一個作家朋友在寫作中遇到了低谷,缺失了靈感。他就寫了信給他。信中寫到“世上無難事 只怕有心人”,不肯放棄才是你的姿態,別忘了你還有個朋友。信中還運用了東坡先生給他的朋友寫的名句。林語堂朋友看完信,深受啟發,完成了第一個報刊文章。

書中説到他任徐州太守(杭州知州),被貶惠州之時,興修水利工程,大力發展農業。著名杭州西湖的蘇堤就是他所修建,“蘇堤春曉”已成為西湖十景之一。為此今年暑假爸爸媽媽還特地帶我去杭州西湖看一看。“欲把西湖比西子,濃粧淡抹總相宜”讓我近距離領略了西湖的神韻之美。這讓我更覺得東坡先生真是偉大,一生漂泊還到處都留下他創作的詩文名句,令人佩服。

是啊,一個悲天憫人的道德家,一個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個假道學的反對派,一個心腸慈悲的法官,一個千古傳誦的詩人悟出了人生的真諦。東坡先生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今後我在生活、學習、為人處世中也要向東坡先生那樣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用寬廣的胸懷去對待他人。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塑造出一個豐富多彩的蘇軾,值得我們去學習,值得我們去閲讀!

讀《蘇東坡傳》有感10

星光熠熠的大宋文壇,蘇東坡是最耀眼的一顆星,照亮了大宋的整個天空。蘇軾出生於四川眉山,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散文大家,我們後來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其三便是他們父子,於是有了“一門三學士的美譽”。

“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林語堂先生在書上如是評價道。蘇東坡先生他身兼多職,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等等。或許正是因為他的多才多藝,天妒英才,他的一生並不順遂,可是,他並不悲天憫人,憂患來臨,一笑置之,真的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

1057年,蘇軾進京趕考,主考官是當時鼎鼎大名的歐陽修,他對蘇軾的文章極為讚賞,蘇軾至此平步青雲,卻也沒有想到,這也正是他一生浮沉的開始,北宋後期最大的問題是黨爭,新黨為王安石為首,要變革;舊黨以司馬光為首要守舊。在新舊兩股勢力間,蘇軾顯得那麼不合時宜,在他看來,哪一種都是偏激的,要不得,所以兩邊都看不慣他,後他因言獲罪,他被捕入獄,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案,也是他一生的轉折。

蘇軾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廟堂之上的縱橫,又有江湖之遠的豁達。

從政四十年,他就被流放33年,但是也開啟了他開掛般的詩意人生。

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他帶着家人開墾城東的荒地,自號“東坡居士”也正是這個時候,他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這樣的千古名篇。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是何等的氣度,但這是誰又能像此時的他正經歷着人生最低谷的黑暗時刻,這個時刻他還寫下了《寒食帖》這一幅書法作品,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三行書”。

大家都説,蘇軾的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可是蘇軾卻是不是在吃,就是在吃的路上。

被貶杭州,為了治水,修瞭如今著名的蘇堤,他還將豬肉切成方塊,燒的紅酥,然後分送給百姓吃,這就是東坡肉。

被貶惠州,朋友寫信安慰她,他卻寫道:“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被貶儋州,地處海南,荒涼之際,他卻發現了生蠔的美味,給兒子寫信説:“無令中朝”生蠔這麼好吃,可別告訴那些當官的。被貶的人鬱鬱寡歡,而蘇軾有心情開玩笑。在他去世的前兩個月,他還曾寫道:“問汝平生工業,黃州、惠州、儋州”

回首一生,21歲出仕,22歲喪母,28歲喪妻,29歲喪父,43歲入獄47歲喪子,50歲後一貶再貶,在65歲的時候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總是磨難多於喜樂,但是世界以痛吻他,他卻報之以歌,“莫聽穿林打葉聲,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羅曼羅蘭曾經説過: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去看看《蘇東坡傳》,瞭解他的一生,有一天我們會明白快樂也好,悲哀也好,這都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們可以用豁達的心態去度過每一天!

讀《蘇東坡傳》有感11

《蘇東坡傳》裏提到過曾有一天飯後,蘇東坡捧腹踱步,問道:“我肚子裏是些什麼?”侍者們分別説,滿腹都是文章、識見。而他的侍妾朝雲卻説:“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捧腹大笑,連勝稱是。

“不合時宜”就是蘇東坡獨有個性。

蘇東坡一生幾乎從沒做過大官,這絕不是他的才華不夠,而是靈感來的總是不合時宜。在宋朝那個做任何事都需要小心翼翼的時代,像蘇東坡那樣,顯然是不明智的。他也不是不明白,只是生性豪爽的他怎麼能忍住自己的心裏話呢?明明有能力卻不被重用反而被一貶再貶,縱然是蘇東坡也會對這個社會無奈吧?太多人的眼裏容不下他啊!即使是他隨手送給朋友的詩詞也會遭到別人的輿論。

“伏念臣性資頑鄙……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隋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蘇東坡這樣説過。

“新進”一詞,在王安石口中是指突然升遷的無能後輩。在朝為官的卻誤認為是蘇東坡不信任他們,認為他們必會在朝廷造反。(雖然是事實,但被人一語道破也沒面子。)於是,眾怒難犯,就是皇帝也不能放着那麼多人的抗議。蘇東坡的“不合時宜”終究還是害了他,自己被官兵追捕,朋友們被牽連。對那些酒肉朋友,他表示後悔,但對他的知心朋友,他卻表示絕不後悔。對社會現狀作出正確評論的蘇東坡,有什麼理由要後悔?好在後來有兩首送給子由的詩傳到了了皇上手上,他見子瞻措辭悲慘,這才使蘇東坡的案子雖有御史強大的壓力,但是最後卻判得很輕。這也許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蘇東坡的“不合時宜”幫了他。

蘇東坡總是受到歷代皇后的庇護。元佑年間,朝廷在短時間內使蘇東坡升至第三級翰林。不過蘇東坡似乎從來沒有想過要做大官——元柏四年三月十一日,在蘇東坡懇請之下,朝廷終於降了他的職位,讓他出任杭州太守。

蘇東坡的不合時宜大概是他唯一的缺點了吧。在元佑八年的秋天,蘇東坡的兩個守護神相繼離世,自那以後蘇東坡的倒黴日子又開始了。直到他六十四歲去世的時候,一切才全部結束。

終了。世上再沒有第二個像蘇東坡這樣不合時宜的偉人了。再沒有了……

讀《蘇東坡傳》有感12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林語堂《蘇東坡傳》

《Thy Gay Genius》,這是《蘇東坡傳》的英文書名。如果直譯過來,應當叫作《歡樂的天才》,想來是個頗具喜劇色彩的名字——譯者張振玉先生依然選擇《蘇東坡傳》為名,我想,應當是考慮了中華歷代的人才濟濟,只怕僅以《天才》為題,便會引發我們太多的遐思吧。蘇東坡——應當指出,這是一個快樂且無所畏懼的文人,天真爛漫的心至死不渝。他走過的路,與大多數中國古代文人相似;但他靈魂所經歷

的一切,卻足以讓其他文人歎為觀止。

林語堂先生用“心靈的喜悦”來描述蘇東坡的一生。蘇軾自己也説:“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蘇東坡像是有着一種特殊的魅力,他的身上有一種熠熠光輝,恬淡之中,撥響我們靈魂的琴絃……也許,千百年後,當我們站在這樣的一個視角上,重新去審視這個偉大靈魂的背影時,理應明白——那樣一些人,相對與永恆,他不過是微乎其微的塵埃罷了——然而,他們卻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締造着永恆的奇蹟。我想,這便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蘇東坡了。

我以為,蘇東坡作為一代文豪,有着超乎尋常的才華是其次,最為重要的,還是他的性情。他的性情,甚至不能説清是温柔還是豪放——如果説山水滋潤了他的靈魂,那麼赤壁便激盪着他的胸臆。於是《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這樣優秀的作品應運而生了——如果,東坡居士僅僅流連於江南的詩情山水之中,想來我們也沒有機會聽到“大江東去”的千古一歎了。一個靈魂對於文化與地域的兼容幷包,對於浪漫豪壯的雙重詮釋,才可以稱得上是健全和完善的。

蘇東坡的文章,經得住推敲並不多——從杜撰一事,就可窺見一斑。“想當然耳”,《禮記》上的事本是周公身上的,東坡來了個“張冠李戴”,成了堯的故事。雖説杜撰讓蘇東坡的形象有了一絲幽默的意味,但談笑之餘,亦驚歎其人格之灑脱。人的性格難免有缺憾,也許完美之是一種苛求。但是,蘇東坡的一生有着一個通向完美的趨向。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生命畢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盡情享受人生。”這是一種通往永恆的希冀,一種靈魂的昇華。我想,説蘇軾至孝、至仁,那是溢美之辭;説他至慧、至善,未免也不夠貼切;然而,回首凝望那個千年之前的生命——他的靈魂,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縷煙塵,但是,他的自我,已經超越了人生。

是的,蘇東坡只是一個性情中人,一個用喜悦來填充自己一生的人。也許他的言辭在歎息,也許他的心靈在歎息,但他的生命,卻閃爍着熠熠的和諧之光。他的生命,浩然之氣猶存。

讀《蘇東坡傳》有感13

自從讀了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後,我才發現,世界上竟有如此豁達之人,而他便是蘇東坡。

蘇東坡一生都在被貶,可是我們總能在他的詩中找到一些樂觀的詩句,比如《記承天寺夜遊》一文中的“月色入户”,門都破舊的連月光都透進來了,可是蘇東坡接下來又寫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樂天到無可救藥的人,連我也佩服的五體投地。世上像這樣的樂天派不多了,所以這也是蘇東坡在歷史長河中永遠那麼光彩奪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讀完了《蘇東坡傳》,看完了蘇軾的一生,我學到了兩個字:樂觀。

蘇家出了三個才子,稱為“三蘇”:蘇洵、長子蘇軾、次子蘇轍。所以説“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賞蘇東坡不僅僅因為他樂觀,還因為他是一位正直的詩人,他説“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醫。”由此可見,他很注重人品。當我們學蘇東坡他寫的《記承天寺夜遊》時,為“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閒人”找了幾個合適的諧音詞:賢人、嫌人、涎人、嫻人和銜人。蘇東坡雖然仕途歷盡艱辛,但也很會生活,做了一手好菜,例如:東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寫文章也是文思泉湧,所以我們説失意的人有一個詩意的人生。

蘇東坡後來歸隱於田園了,他開始在東坡一片田地裏工作,自稱“東坡居士”,所以我們才會叫他蘇東坡。他變成了普通的農夫,真正開始務農了。

林語堂先生與謝老師最喜愛的詩人便是蘇東坡了,現在我知道為什麼了,因為蘇東坡的與眾不同。當我們去閲讀他的詩作時,沒有苦澀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頭的通達樂觀。他真的是一位優秀的詩人!

我要向蘇東坡學習,他心靜如水、胸無塵俗,而又光明磊落、恬淡閒適,而且擁有樂觀豁達的胸懷,真的是一朵名副其實的上帝的最美花兒,沒有缺點,如此燦爛的屹立在文學史上的高峯!

讀《蘇東坡傳》有感14

陽光透過樹葉的間隙,零星地灑在書上,一陣微風吹來,書輕輕地打開了。一個積極向上的蘇東坡在我眼前展現出來。

在林語堂的筆下,我在書中看到了不一樣的蘇東坡。一位秉性難改的樂天派,一位悲天憫人的道德家,一位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留在我腦海的是他積極樂觀的心態。

蘇東坡三番五次遭到小人陷害,關監獄,被貶他鄉。出監獄後,他並沒有一蹶不振,卻不改習性,依舊作詩,自我解嘲道“我真是不可救藥。”被貶到海南島之後,他幾乎只有一棟房子,朝廷欠俸不發,境況十分淒涼。海南島根本不適合居住,但是他達觀的人生哲學卻讓他沒有失去快樂,讓小人們也無可奈何。他和農民們交談,自己制墨,自己釀酒,自己做菜,如東坡肉。生活過得有滋有味,這都源於他達觀的人生態度。蘇東坡遭遇這麼大的挫折,卻仍積極樂觀,在挫折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是通往黑暗的大道,一條是通往光明的羊腸小道。關鍵就看我們自己會選擇哪條道路,不同的人生態度決定不同的人生。這讓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個小故事:三個人在砌同一堵牆,有人問他們:“你們在做什麼?”第一個人頭也沒抬,不耐煩地説:“你沒看到嗎?在砌牆。”第二個人抬起頭説:“我們當然是要蓋棟房子。”第三個人邊幹活邊唱歌笑着説:“我在蓋一棟漂亮的大房子,不久這裏將變成一個美麗的花園,人們會在這過上幸福的生活。”過了很多年後,第一個人是工人,第二個人成了經理,第三個人成了老闆。由此可見,心態是多麼重要。

塞繆爾説過:世界如一面鏡子:皺眉視之,它也皺眉看你;笑着對它,它也笑着看你。平時的學習生活也應該保持向上的態度。

我們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抱怨作業多,老師嚴厲,父母嘮叨,為何不換一種心態去想呢?沒有他們的默默奉獻如何讓我們取得優異的成績?做題時,看到題目文字多,便會認為題目十分難,不如,抱着躍躍欲試的心態,説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考誠後成績不理想,整個人鬱鬱寡歡,想到了蘇東坡面對困難時的笑臉,和蘇東坡相比,這又算得了什麼呢?換個角度想,這次的失敗只是在為下次的成功奠基,頓時又有了揚起風帆前行的勇氣。蘇東坡的樂觀心態不斷鼓舞着我,帶着笑容去迎接風雨,讓我在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笑;你對它哭,它就哭。其實,人與人之間本無太大的差別,關鍵的差別就在於心態。做好心態的主人,成功和幸福也就離你不遠了。

我抬了抬頭,望着窗外,手中翻閲着《蘇東坡傳》,腦海中回憶着蘇東坡,面對困難時的笑容,悽慘環境中的向上態度。我不禁感慨到:“生活是多麼美好,我是多麼幸福,我要做心態的主人。”

讀《蘇東坡傳》有感15

自從接觸語文,蘇軾這個名字就在小學課本中屢次出現。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時期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文、書、畫在宋代登峯造極,但仕途上卻屢遭迫害貶官。公元1101年,蘇軾病逝與常州,享年65歲。但是僅課本對蘇軾的介紹,往往不多。於是,我翻開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認真讀起來。

這本書介紹了蘇軾坎坷曲折的一生,展現了一個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和藹可親的一代文豪形象。讀罷此書,我對蘇軾一生印象最深的有三點。

一、蘇軾從小刻苦努力學習,不斷攀登藝術頂峯,取得巨大成就。他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六歲入學後,每天回家,都要把課本上的古詩詞抄在筆記本上。這不僅讓他記得更加牢固,還可以練習書法,這為他後來的成就奠定了基礎。從這件事中,我明白了:只有像蘇軾那樣從小勤奮刻苦學習,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二、蘇軾在人生遭遇重大轉折時,依然樂觀面對。在蘇軾被流放之前,是杭州太守這樣一位大官。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宋哲宗聽信小人讒言,將蘇軾一貶再貶,不斷流放。仕途上接連挫折,使他生活極其艱苦。但他從不怨天尤人,依然樂觀如故。因為樂觀,他縱情山水,而且完成了《易經》《尚書》《論語》的註解,寫出至今膾炙人口的佳句。

我在佩服蘇軾的同時,也反省了自己。從前,我在學習上,生活上遇到一些小困難、小挫折,就只知道抱怨、逃避,一心只想打退堂鼓。如果是我面對如此逆境,就容易悲歡失望,喪失堅定的信念。所以從現在起,我向蘇軾學習,像他那樣做個樂觀向上的人!

三、蘇軾始終做到心繫百姓,關心百姓疾苦。蘇軾擔任杭州太守時,他發現,杭州人口雖多,卻無一家公立醫院,導致一些病人還沒來得及治療就一命嗚呼了。蘇軾為了讓跟多病人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公立醫院——安樂坊。

標籤: 蘇東坡 有感 彙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w33zo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