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讀《小石潭記》有感800字

讀《小石潭記》有感800字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小石潭記》有感8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小石潭記》有感800字

我想,這就是人生吧?!

——我讀《小石潭記》有感

柳宗元為何會在被貶期間寫下這篇小石潭記呢?我認為作者是想寄情于山水中。

因為唐順宗永貞元年,即公元805年,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他本人也慘遭殺害,參與革新的青年才俊們紛紛遭到迫害被貶到永州。雖然柳宗元一片忠心,但仍遭到誹謗誣陷,被貶謫到瘴氣橫行的蠻荒之地;就連柳宗元那風燭殘年的老母親也備受連累,飽經痛苦;來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他本處於年富力強的人生階段,卻“行則膝顫,坐則髀痺”,而在好不容易建立了一個安身之地後,卻又遭遇火災,家無餘儲……

親人的離世,莫名的大火,曲折的未來,如同三座巨大的冰山壓在柳宗元的心頭,抑鬱不得志,終究是英年早逝,幸好永州的山水待他不薄,在流亡這段時間給他寄情于山水的機會。

柳宗元探尋小石潭記為的就是消散自己心中那鬱郁愁苦,奈何終究情因景生,潭上“四面竹樹環合”的幽寂之景觸動了其悲苦的神經,忘“樂”而生“悄愴”之愁懷,積鬱的淒涼之情如同洪水般美景的瞬間愉悦,“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最終“悽”入骨,深陷於淒寒悲苦之境,全然忘卻了“他人”之存在,所以覺“寂寥無人”,此時的“同遊者”“隸而從者”雖在柳宗元身邊,怎奈此時他已是目中無景更無人也。

其實吧,我認為悲概仕途是遊記的動機,孤獨的漫遊也是生活的記錄,酸楚的人生是感情的基調。但是柳宗元沒有在灰色的情感色調裏沉浸下去,他的行為在文末經由“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得到上揚。前文的點綴,後文的渲染,最終暈染的悲愴之氣,躍然紙上。身處荒寒之地,心生荒涼之感,柳宗元沒有沉浸在情緒裏,而是選擇在反抗中找尋理智。其實文章在這裏發一句感慨,就可以結束,主旨不變,內容不改,文脈不斷。但柳宗元好似突然驚醒一般,前還是迅捷短促的行動,中間變成緩慢靜止的“坐”,突然就用三句話來收尾,與前文的整飭相比,這三句是散句,沒有前文那種情緒性的突進。漂亮的`收尾適合情感的收束,但柳宗元在這是草草的結句,其實是掙脱內心的悲愴之氣,反思自己的人生命途,所以,行為的實際意義超越了文章結尾意義!

我想的活人的得失總會達到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得得失失總會相伴而行,老子曾説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人在低谷的時候,總會有一束希望的陽光劃破天際,人在豐滿時也總會有塊巖石絆在你腳下。這世間不存在什麼絕對的快樂與悲傷,在絕境中的柳宗元,也許會發現美麗的小石潭;在美麗的小石潭中,也有不可知其源的盡頭。柳宗元雖是悲傷的,但他在探尋永州山水之美的那麼一刻他是幸運的、快樂的,我想這應該是人生吧。

起起伏伏是每個人常有的,只有在“與遊者相樂”時,不忘卻自己的初衷,在“寂寥無人”時,相信都會“記之而去”地琢磨自己的下一步,才能擁有更好的美麗的未來啊!這也許是柳宗元寄情于山水的原因之一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vlwdx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