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松尾芭蕉《古池》讀後感

松尾芭蕉《古池》讀後感

“古老池塘/青蛙跳進水中央/噗通一聲響。”這是日本“俳聖”松尾芭蕉(1644-1694)的代表性俳句《古池》。一次偶然的蹭課經歷,讓接觸到這首小詩。俳句是由日本和歌變化而來,最初作為餘興吟詠,後來獨立出來成為新的詩體,由十七字音組成,是世界上最短的格律詩之一。它力求用最少的文字表達出詩人對人生、對自然的瞬間感悟,餘味無窮。“俳聖”松尾芭蕉的俳句或閒寂幽玄,或明朗歡快,或悲壯深沉,或通俗質樸,從而獨樹一幟,形成自己獨立的風格——蕉風。

松尾芭蕉《古池》讀後感

在這首《古池》中,詩人用短短十七個字節,白描式的勾勒出一幅動靜結合、聲色兼備的立體畫,特別是青蛙躍入池塘的“噗通一聲響”,更是餘音裊裊三百年不絕,它穿越時空界限,在歷代文人墨客心中飄揚、迴盪。蛙跳入池塘,不僅攪動了一池清水,更撥動了萬千讀者的心,一股微妙的餘情餘韻深入肌骨,盪滌靈魂,讓人感慨萬千。這首俳句不僅在日本家喻户曉,而且1916年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訪日期間讀到它時,也感慨不已:“夠了,再多餘的詩句沒有必要了”,足見它的永恆藝術魅力。

短短數字的俳句,不以辭害意,直白而意深,既傳達出原詩意境,又符合作為古典詩作的結構格式和中國式的審美情趣。

乍一看,這首小詩樸素的讓人質疑它的價值,但仔細玩味,平淡古拙中卻禪意盎然,我腦中逐漸浮現這樣一個畫面:一個夏日的黃昏,叢林中萬籟俱寂,一個廢棄的池塘裏,也是平靜得無半點綺綸。突然,不知躲在哪兒的一隻青蛙從雜草叢中縱身一躍,在空中劃了一道優美的弧線,落入水中,噗通一聲,水花四濺,蕩起層層漣漪,短暫動盪後,水面又恢復平靜,古池還是古池,青蛙已不知去了哪裏。

老子在《道德經》中曾提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莊子·齊物論》中也出現:“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我想,如果天籟存在,那它一定如這蛙跳的“噗通”一聲,充滿張力,能夠超越時空,從遼遠的過往中來,叩擊我的靈魂,引領我走向無知無涯的未來。“古老”體現了時間的久遠,世事變遷波譎雲詭,人間多少悲歡離合、生離死別、滄海桑田,都內聚於這個詞中;“池塘”突出了空間的寧靜,任時光荏苒,池塘卻一直沉默,它既不好也不壞,不摻雜任何價值判斷,自然而然地存在着;而青蛙這一躍,用瞬間的運動打破寧靜,時空被猛烈撞擊,解構了由古老的時間和空間所建構的凝定狀態。但下一瞬,池塘又恢復平靜,時空再次凝定,只是這種凝定,是“洗盡鉛華呈素姿”的寧靜,厚重而有質感。

俳句,它着意於轉瞬即逝的狀態,如卷鬚上的朝露,如深山裏一聲磬響。俳句是為了留住事物的美麗,而不是事物本身。它簡短,破空而來,轉瞬即逝,與它描摹的事物之美相呼應,我認為俳句是一種引導而不是代替,一旦成功引導讀者進入想象空間,它立即以華麗的轉身退場,讓讀者自己的心神放開,去聯想去體會。文學家與常人最大的不同在於,文學家永遠活在生命的童年,善於用第一次打量世界的目光來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一景一物,這就意味着驚喜、感動、興奮、新鮮和藝術化。芭蕉把他在瞬間捕捉到的一個感覺傳遞給我們,抓住我們心底最懷念、最美好、最用情的一段時光去涉及、去翻閲、去刺痛。

旁聽常老師的課有一年多了,她總是説,一個人在寧靜的'時候,可以聽到宇宙運行的大道。這首俳句像是我們認識世界本真的一個窗口,一鑿真理之光。青蛙跳入古池打破沉寂,寧靜而純粹的原初被不經意的一個聲響攪亂,繼而又恢復平靜,但此時的寧靜,已是繁華落盡歸於平淡的“靜”,在它背後有過往的經歷做為支撐,充實而厚重,和彼時的“靜”完全是兩種境界。一靜一動互相轉化,靜極而動,動極復靜,瞬間即永恆,永恆存在於瞬間。宇宙萬物,被捉摸不定的“道”所主宰,因任自然,世界萬物自然而然地發展,沒有誰有能力訂立一個所謂的標準去幹擾、加以約束。

“頓悟”的不只是詩人,也有讀詩的我。其實人的一生中也會經歷許多諸如“青蛙跳進水中央”的時刻,最是那寧靜中的一動,打破了習以為常的凝定狀態,為生命注入另一種鮮活的體驗比如升入大學,比如第一次受到挫折,比如初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vd88n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