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魯迅故鄉的讀後感

魯迅故鄉的讀後感

《故鄉》中,魯迅不僅點到了家鄉的改變給人一種惆悵的感覺,更用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證明一個詞——改變。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魯迅故鄉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魯迅故鄉的讀後感

魯迅故鄉讀後感篇【一】

讀過魯迅的《故鄉》,先生所描寫的故鄉也許並不美麗,也就是這並不美麗的故鄉,寄託着先生的希望。“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的故鄉,同樣也寄託着我的希望。

伴着長長的車鳴,汽車鑽進了一片濃霧。

故鄉的晨曦躲在一片遠山中,從密密的山路一直飄到了沉睡的荒地上。它喚起了石橋上的塵埃,它驅散了一夜的靜謐,它的雲霧瀰漫在隱約的紗衣下,綻放出了羞澀的微笑。

在這片微笑下,我看不到閃爍的霓虹燈,聽不到車水馬龍的喧譁。這裏是那麼清寧、清靜與恬靜。井台咯吱咯吱地呻吟,牛羊脖子上的鈴鐺叮噹作響,田野溝壑梯梯坎坎縱橫交錯,如家鄉老人飽經風霜的臉。

土豆、紅薯和自家醃製的鹹蘿蔔處處飄香。鐵環中偶爾濺起的泥土撲在農家小孩燦爛的笑臉上,這一切是那麼和諧。既柔弱但又堅硬得容不下絲毫的破壞。

石階的盡頭延伸到樹林的深處。這是一條多麼幽深的石階,上面或許沾染了少許青苔,但抹不掉家鄉人走過的無數親切的腳印,無數艱辛的汗水。

涓涓的流水似乎永不幹涸。細流沖刷着河底堅硬的河石,但河石彷彿藴育着大山的雄偉沉默,永遠地沉思在細流的撞擊中,年復一年。

故鄉普通得如同飲食中的小白菜,它既沒有桃花滿山的豔麗,也沒有遠飄萬里的果香。但它在我的心中卻有説不出的神祕,為什麼井中的水總是那麼甘甜?為什麼那位啞巴老奶奶繡的花衣總是那麼漂亮?為什麼這裏的小米飯總是那樣香甜?為什麼故鄉人總是那麼淳樸與親切?

我不明白大山下孕育着怎樣堅挺的脊樑,但我明白地底下湧動着無比熱情的土壤。我不明白天空下隱藏着多麼善良的願望,但我明白溪流中流淌着永不言敗的精神!

無數次地站在那離別的樹下,汽車疾駛而過的聲音時時縈繞在耳旁,但濃濃的鄉音已掩埋了這聒噪的繁華。這種神祕的感覺籠罩着我,説不清也道不明。

魯迅故鄉讀後感篇【二】

魯迅在他的《故鄉》一文中描述了一個他和閏土美好的童年,令人無限嚮往,但其結局卻顯得很悲慘,兩個原本友誼很深的孩子,竟變成了一對熟悉的“陌生人”。讀了這篇文章後,我才明白了:原來時間可以撕碎兩個人的友誼。

歷史總是不斷地重演着,我和我的好朋友張凡不正好與魯迅和閏土一樣嗎?

總以為我們的友誼堅如磐石,深比大洋。現在看來,那只是我們年幼時的幻想罷了。

我和張凡年齡差不多。小時候,我經常和他一起在村子裏亂逛,我們會為在一起捅掉了一個馬蜂窩而高興。我們也經常一起爬到桑樹上,盡情地享受着桑棗的美味,直到嘴脣、牙齒變為紫色為止,這時我們會望着對方紫色的嘴脣而大笑。我們也常常在一起分享個人的小祕密,比如,他曾經告訴我他“喜歡”的女生的名字,我也告訴了他我“喜歡”的女生的姓名。到現在,我想恐怕仍是隻有我們兩個人知道這兩個女生的名字,我不確定他現在是否還記得這件事。我們也曾發生過小矛盾,但不超過幾小時便和好了。在這七年的.時光裏,我們像親兄弟一般,他到哪裏,我就到哪裏。總之,有他的地方便有我。

到了初中後,我和他的關係發生了急劇的改變。也許是我有了自己的目標,只顧着學習,放假時也很少到他家去,一個人在家裏看書,做作業,漸漸地疏遠了他,也許是我們都長大了、成熟了。我們再也不會兩個人在一起,因為那是小孩子才做的事情,那是浪費時間,我們再也不會將自己的小祕密告訴對方了,我們開始學會了將心靈半敞着來面對對方,我們會覺得將自己的祕密封存在自己心裏比較好一些。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和他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去年寒假,我和他僅見過一次面,當我們在一起聊天時,我們也和閏土一樣恭敬起來了,當他説起一些學校的事情的時候,我只是隨着笑幾聲,那種笑彷彿是完成命令式的笑,不到一個小時,我們要説的都説完了,彷彿再也沒有什麼可聊的了。從那次見面後,我到現在也沒有再見過他一面了。童年時的那種歡聲笑語的場面已蕩然無存。我很想和他恢復到小學時那種親密的關係,但彷彿就像一切都已經註定好了的一樣,我和他走在已設定好的路上,他向東,我向西,我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了。如果命運可以由自己選擇的話,我願和他永遠停留在小學那段時光裏,我真的不想看到七八年的友誼就這樣結束了。

我不敢想象,十年、二十年後,我們的關係會變得怎樣……

的確,時間可以撕碎兩個人的友誼,這是我讀《故鄉》後的感悟。

標籤: 魯迅 故鄉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rkj7w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