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的讀後感(通用5篇)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的讀後感(通用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的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的讀後感(通用5篇)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的讀後感1

每年的三月,正是萬物復甦、各項工作拉開序幕踏步邁進的時節,我讀了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受到了很大的啟發。這是一本耐人體悟的書,書中不僅強調了品行修養的重要性,也指導了我們為人處事的技巧。人的品德的形成,離不開習慣和環境的影響,正所謂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絕大的影響。習慣是日積月累形成的,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的影響着我們的品行,展示着個體的本性,甚至影響着我們做一件事的結果。

關於“習慣”定義,書中提到習慣是知識、技巧與意願的混合體。那麼習慣是怎樣慢慢形成的呢?人在孩童時期大部分依賴他人,經由父母、師長的引導與養育而成長,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日漸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生理、心理、情感與經濟能力等方面都不斷成長,直至有一天形成了自己專屬的行為體系。

誠然,我們從出生就已開始了不斷學習、形成習慣,良好的習慣讓我們受益終生,書中講到習慣成熟期的三個階段:依賴期、獨立期、互賴期,生動地展示了一個人從依賴到獨立再到被依賴與依賴之間的發展過程。

書中用了一些詳細生動的事例故事來襯托作者的觀點,它包括的不僅是為人道理和人生哲學,還延伸到了家庭生活、子女教育、日常行為、與人溝通等方面的話題。

不難發現,這七個習慣實際上是一個整體:“積極主動”的態度,“以終為始”的願景,“要事第一”的把握,“雙贏思維”的互賴,“知彼解已”的溝通,“綜合綜效”的合作,“不斷更新”的創造,它們相輔相成,不管是公司領導還是普通職工、也無論角色和身份,養成良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決定一個人的成敗得失、影響一個人的發展軌跡、改變一個人的前途和方向。

這本書在強調品行修養的同時,還系統地介紹了為人處事的技巧,其中“積極主動”、“要事第一”的習慣很讓我觸動,也值得我去深思。

積極主動,告訴我對待生活、工作都要勤懇主動,勇於面對,高效能人士為自己行為以及一生所做的選擇負責,他們效力於實現有能力控制的事情而不是被動的憂慮,那些沒法控制或難以控制的事情,他們通過努力提升效能,從而擴展自己的影響範圍。反映到工作中,它讓我明白:要用行動代替多餘的推諉和蒼白的“口號”,不要説“我不會做”,而要告訴自己“我願意學”;反映到生活中,它讓我明白:生活的苦難和打擊並不是少數人的專屬,不幸的事情甚至每個人都遭遇過,那些在磨練中依舊感到生活幸福的人,才是真正積極擁抱明天、主動迎接未來的勝利者。

有時,問題的反面就是契機,學會成功地與人合作的習慣。要事第一就是自我管理的原則,這個習慣是一個讓人受益非淺的習慣,有效管理就是掌握重點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領導決定什麼是最重要的,再靠自制力來掌握重點,時刻把我們的重點放在第一位,以免被偏見、情緒或衝動所左右,從這個意義上説,自我管理的實質就是自律和條理,是對計劃的實施。

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和日益進步的節奏,我們必須不斷地學習、提升,依靠經驗辦事的時代已經不再,滿足現狀、坐吃山空是萬萬不可取的。所以,當我們有了目標之後,就要開始逐步推進,把身體、精神、智力和社會情感都保持在健康、積極的狀態,與時俱進的去學習新知識,堅持把新知識理論付諸實踐去檢驗,從而一步步邁向計劃和目標的達成。

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使我們進步,從這本書中,我學到很多東西,在以後的工作中,積極主動的工作態度是前提;做任何事情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是前提;為了高效的實現目標,把要事時刻放在第一位是前提,也要避免被偏見和情緒左右。

雖然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但為人處世要有雙贏的態度,從自身做到誠信、穩重和自信,與他人注重溝通與合作,完善自己的同時也成就他人,在共鳴中找到知音,在分歧中尋求收穫。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的讀後感2

高效的好處毋庸置疑,應該非常好理解,就是當開始高效的時候,我們可以幹很多事,因為我們能幹很多事,不斷對自己形成正向的內心正向激勵和反饋,所以會帶來我們內心不斷的自信成長,並從而讓我們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進行掌控,做到井井有條!

不高效的表現有很多,不一一闡述。不高效的結果也有很多,但是很大可能性,是對自己的表現總是很氣餒,沒有自信!從而自己的生活、工作失控,總是處於被動應付的狀態!

那我自己是對七個習慣是如何理解,並且如何踐行的?

1、積極的心態:

不要把自己沉溺於負面的情緒中。

這個世界很複雜,我們個體能掌控的東西不多,如果我們看人看事,總是用負面的角度去理解,則會發現我們基本掌握不了任何事。

比如,當他人質疑我們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如果第一反應是“我曹,這人怎麼這樣”,那麼我們就會去想這個人是不是處於壞的目的,我們則會想着怎麼去反駁他,從而淪陷於無休止的爭辯中,並從而讓自己的心情變差。

但如果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他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我是不是哪裏沒有想到?”,則我們就會自然而然的去想解決方案,則我們就會再一次得到提升。

那如何管理情緒,讓自己做到積極主動?

方法有很多,概念有很多,但我還是最簡單的歸納:

常觀己短,常見人長,向內歸因,向外發展!

2、歸類的方法:

也就是圖中的要事第一,當有多項事情並行時,緊急與重要劃分四象限。判斷緊急和重要的方法就是以終為始作指導。

什麼叫以終為始?

舉個例子,你要修個花園的時候,是不是首先在腦子裏有了花園的樣子了,然後按照你腦中花園的樣子來建造?

以終為始有什麼好處?

舉個例子,筆者2018年經遇人生很大的困頓,通過很長的沉寂思考,終於想清楚這輩子要幹啥,從而反推50歲要幹啥,那50歲要幹啥,則40歲要達成什麼成績,40歲要達成那個成績,則現在30歲的時候我還欠缺什麼能力和經驗,從而指導自己主動進行了職業選擇,並從而目前來看擺脱了人生困局,並有了清晰的目標,一步一步朝着既定方向前進,並能提前想到前面有哪些困難需要挑戰。

所以,養成以終為始的意識和習慣,能讓我們學會提前思考未來,全局思考所有可能問題,並從而對現在的事情拆解、分析,弄清楚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緊急的

當你知道什麼是重要且緊急的,則會做對事情;我們做不對或者做不好事情,是我們根本不知道目標導致我們做事情很盲目。

3、習慣的養成:

中國有兩句古話:磨刀不誤砍柴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我們都知道計劃和總結的,重要性,但是很少有人能做到在沒有外界約束的情況下,自己能堅持做次日計劃,以及每天對自己做自省總結。

當自己養成無需外界約束,都能每日做次日計劃和當日總結的習慣後,會發現自己的思考經常會迸發出火花,可能當時沒有用,但是在你預期不到的時候,你的思考總結就會對自己的生活、工作產生了幫助。

4、工具的運營:

如上,我們會經常迸發出一些想法和思考,但是有時候我們的想法不是在我們準備好的情況下發生的,有可能你在跑步,在吃飯,在逛街等等任何時候,你無意中的走神,都會迸發出火花,在以前,可能這些寶貴的思考點子就一閃而過了。但是,當學會了運用好科技工具,就會積累大量的思考。

能對我們隨時隨地記錄的工具有以下:

微信文件傳輸助手、印象筆記、筆記小本子、手機自帶日常提醒。

5、高效的最大敵人:

那我們是不是每次都能想得清楚重要和緊急呢?

答案是:不可能。

如圖,這是我12號當天寫的我這兩天要完成的工作,但是實際上,這些工作很多都是並列關係,而不是層級遞進關係,所以我們就會迷茫,我到底要幹哪件事?

一旦我們開始迷茫要着手幹哪件事的時候,高效的最大敵人就出現了———拖延症!

那對抗拖延症的最好方式是什麼呢?四個字:先幹起來!

當上面的14件事,我隨便選哪一件事開始幹起來後,就會發現恢復了工作狀態,腦子開始運行,並從而開始分析梳理哪件事等下要先幹了。

6、高效的最好朋友:

既然高效有最大的敵人,則高效就有最好的朋友,而這個朋友就是自律。

自律不是苦行,自律是讓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養成規律,例如8點不能賴牀必須起來,23:30必須放下手機睡覺,下班前必須寫總結。

養成穩定的規律,會讓我們不把精力浪費在無謂的事情上面,例如長時間的打遊戲或者刷手機(不是不可以打遊戲,而是不要花費太多時間)

最後的總結:

網上有句話:八小時內求生存,八小時外求發展!只有做到高效率工作,才能保證自己可能擁有高密度生活!才能讓自己在八小時以外去學習一些東西,才有可能多去體驗生活的美好!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的讀後感3

讀完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掩卷沉思,感觸頗深。俗話説:“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極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着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着我們的成敗。書中論述的七個習慣不僅僅對於高效能人士有價值,也是人生自我修煉的信條,是非常精闢和正確的人生道理。它表達的是一種新的思想水平,強調以原則為中心,以品德為基礎,要求“由內而外”地實現個人效能和人際效能。

作者把習慣定義為“知識”、“技巧”與“意願”相互交織的結果,知識是理論範疇,指點“做什麼”以及“為何做”;技巧告訴我們“如何做”;意願促使“想要做”。要養成一種習慣,三者缺一不可。所以説如果想養成一個好的習慣,要通過不斷地閲讀和觀察總結來學習更多的規律和方法論,同時也要注意多實踐,來獲得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打破思維定式,積極向上,讓自己有意願去做一些應該做的事。

通過閲讀《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才發現,事業成功只是成功了一半,唯有兼顧事業、家庭、人際關係、個人成長等人生其他層面和諧發展才是正真的成功。

“習慣”這兩個字,看似簡單,卻內涵深刻,回頭仔細想想,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習慣從本質上反映了一個人的內涵和素質,甚至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今日的你是過去習慣的結果;今日的習慣,將是你明日的命運。改變所有讓你不快樂、不成功的習慣模式,你的命運將改變,習慣領域越大,生命將越自由,充滿活力,成就也會越大。《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思想和眼界上了一個新台階。

我們從來到這個世界,就已開始培養習慣,比如小時候我們會哭着依賴別人,長大以後,我們必須養成更加適應當前環境的習慣。良好的習慣會讓我們終生受用。《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從正面反面兩個方向來展示證明每個習慣的重要性,並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和親身感悟闡述了自己對每個習慣的認識。

我們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但要做得卓越,不能只是單以行動,而是靠良好的習慣,要提升自我,樹立克服“慣性”的意識,並且“由內而外的全面改造自己”。習慣左右我們的成敗,成功其實是習慣的使然。

習慣一:積極主動

主動積極即採取主動,為自己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行為負責,並依據原則及價值觀,而非情緒或外在環境來下決定。主動積極的'人是改變的催生者,他們揚棄被動的受害者角色,不怨懟別人,發揮了人類四項獨特的稟賦——自覺,良知,想象力和自主意志,同時以由內而外的方式來創造改變,積極面對一切。他們選擇創造自己的生命,這也是每個人最基本的決定。

習慣二:以終為始

高效能的人懂得設計自己的未來。他們認真地計劃自己要成為什麼人,想做些什麼,要擁有什麼,並且清晰明確地寫出,以此作為決策指導。因此,“以終為始”是實現自我領導的原則。這將確保自己的行為與目標保持一致,並不受其他人或外界環境的影響。只有確立了符合價值觀的人生目標,才能凝聚意志力,全力以赴且持之以恆地付諸實現,才有可能獲得內心最大的滿足。

習慣三: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即實質的創造,是夢想(你的目標,願景,價值觀及要事處理順序)的組織與實踐。次要的事不必擺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無論迫切性如何,個人與組織均針對【要事】而來,重點是,把【要事】放在第一順位。【要事】是目標事情,是符合宣言中“以原則為重心”的目標,這樣的事才應該被稱為【要事】,如果弄不懂什麼叫【要事】,就難以把時間管理好,【要事】也做不好。

習慣四:雙贏思維

【雙贏思維】是一種基於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與心意,目的是更豐盛的機會,財富及資源,而非不足的敵對式競爭。【雙贏思維】鼓勵我們解決問題,並協助個人找到互惠的解決辦法,是一種信息,力量,認可及報酬的分享。【雙贏思維】我認為把人引向了更高的層次,也是做人的境界,似乎更高於佛家學説,既現實又大愛,這一點很難做到,又很容易做到。

習慣五:知彼解己

當我們捨棄回答心,改以瞭解心去聆聽別人,便能開啟真正的溝通,增進彼此關係。要培養設身處地的“換位”溝通習慣。欲求別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對方。人人都希望被瞭解,也急於表達,但卻常常疏於傾聽。眾所周知,有效的傾聽不僅可以獲取廣泛的準確信息,還有助於雙方情感的積累。當我們的修養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態平和,能抵禦外界干擾和博採眾家之言時,我們的人際關係也就上了一個台階。

習慣六:統合綜效

【統合綜效】談的是創造第三種選擇——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種遠勝過個人之見的辦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是瞭解彼此,甚至是稱許彼此的歧異,欣賞對方解決問題及掌握機會的手法。個人的力量是團隊和家庭統合綜效的利基,能使整體獲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效。

習慣七:不斷更新

【不斷更新】談到的是,如何在四個基本生活面向(生理,社會/情感,心智及心靈)中,不斷更新自己。這個習慣提升了其它六個習慣的實施效率。對組織而言,七個習慣提供了願景,更新及不斷的改善,使組織不至呈現老化及疲態,並邁向新的成長之徑。對家庭而言,七習慣透過固定的個人及家庭活動,使家庭效能升級,就像建立傳統,使家庭日新月異,即是一例。

讀書使人進步,這本書讓我們學習了很多東西。今天的我們是由無數個過去所組成的,我們重複舊有的習慣,只能得到舊有的結果,我們想要有所突破,就要修正即定的軌跡。就像薩達特在自傳中寫道:“如果一個人無法改變自己的思想構造,就永遠無法改變現實,也永遠不可能取得進步”。所以我們先改變我們的思想,然後讓思想來決定行動,讓行動來決定習慣,讓習慣塑造性格。一個人有優秀的習慣,想不成功都難!

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對於個人而言,習慣若不是最好的僕人,便是最差的主人。如果我們能有“積極主動”的態度;“以終為始”的願景;“要事第一”的把握;“雙贏思維”的互賴;“知彼解己”的溝通;“綜合綜效”的合作;“不斷更新”的創造,我們一定會走向成功的彼岸。

讀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學習前人和他人的經驗,是為了養成適合自己的習慣,找到屬於自己的方法為自己所用。閲讀的本質不是我們“看過了”,而是努力的把從書中學來的東西進行嘗試,並且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和工具。工作本身並不能給人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而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通過培養這七個習慣,循序漸進地獲得不斷的進步,逐漸使自己成長為一位真正高效能的職場精英。

1、看完整本書,有幾個詞讓自己感受最深

原則:其強調以原則為中心,以品德為基礎,原則是普遍、永恆、不證自明的,親歷了人類歷史的每一個持久繁榮的社會,是自然法則。

由內而外:內指內在、內心,原則的運用離不開心的修煉、心的覺察、品德的修煉,挖掘內在的力量;和內的在力量相比,身外之物顯得微不足道。

平衡:對我們來説某一方面是最強的、最厲害的、最完美的就是對我們是最好的,關鍵在於生活的幾個主要方面能否平衡。家庭和事業的平衡,身心健康和金錢的平衡,現在和未來的平衡……

思維定式:思維定式人們指對事的看法,即人們的觀念。但我們的觀念常常是習慣的觀念,有時我們花點時間去想想我們一件事是基於一個什麼樣的觀念去處理時,會發現我們自己都覺得自己的觀念是錯誤的。我們需要根據環境“更新”自己的觀念,甚至是“挑剔”自己的觀念——自省。

2、我認為原則的運用離不開過程

拿積極主動的運用過程來説:積極主動是為自己負責,看到這句話你腦袋裏可能還有不少疑雲:“啥叫積極主動?如何積極主動?”有人這麼解釋,我挺認可:“積極主動就是根據自己的主觀想法去選擇如何做事情,同時對自己的選擇負責。”這就需要我們對自己的主觀意願很敏鋭和確定。比如:“有人就説了,我哪有這個本事,做自己喜歡的事,領導不給我這個機會……”,好似都是別人的原因讓你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而忽略了從自己身上去找原因或者自己想辦法努力去爭取自己想要的。從自己出發,主動創造。

即使你認可這句話了,到你能做到也還需要有一個過程,需要允許自己有一個過程,隨着自己的感覺走,不求一步到位,這個過程比做到本身更重要和更有意義,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其它習慣也都是這樣,離不開內心的修煉、覺察,品德的修煉,人生信念的建立,原離不開過程,過程比做到本身更重要和更有意義,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3、其它想做的事

A、第二個習慣的以終為始—————自我領導的原則:

a、想寫一份我自己的使命宣言,以及生活中我的角色和目標;

b、我想與家人共同建立一份使命宣言。

B、第四個習慣的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

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不必就視為自己之失。

讀書使人進步,這本書讓我學到很多東西。僅有事業成功只能算成功了一半,唯有兼顧事業、家庭、人際關係、個人成長等人生其它層面的和諧發展才是真正的成功。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一定要有一個積極主動的工作態度,做任何事情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把要事時刻作為第一位,避免被偏見、情緒所左右。

另外要有雙贏的思想,做到誠信,成熟和自信。在工作中要注意與人的交流合作,如遇到兩人意見不同時,要多與人溝通,在分歧中尋求收穫。因此,我們在學習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時,重要的是一天一點實踐,一天一點努力,才能提升自己成功的高度。最怕看書時一陣激情,結果轉眼就又恢復了原來的自己。在不斷實踐“七個習慣”的過程中,完善自我。

自我提升和完善是一種原則,也是一個過程,一個在成長和轉變之間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一個人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的讀後感4

閲讀史蒂芬。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對書中所介紹的7個習慣有了新的理解,雖然成功人士的七個習慣(即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和不斷更新)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培訓主題了,但卻是為數不多的經典之一,當我係統地重温這七個習慣的時候,還是能夠有一些新的領悟的。

這本書第一章就提醒我們,要由內而外全面造就自己。高效能的生活是有基本原則的,只有當我們學會並遵守這些原則,把這原則融入到自己的品德中去,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要由內而外地全面造就自己,首先要轉變思維,要改變現狀,首先要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先要改變我們對問題的看法,需要你自內打開,敞開你的心靈,努力探尋你的心靈,因為生活源自於此。書中還講到品德為成功之本,品德比能力更加重要。

有能力而品德欠缺的人可能會取得一時的成功,但無法獲得長遠的成功。人的品質比他的言行更具説服力,品質好的人即使不能説也不會道、不擅長交際,也會贏得信任。比如現在人才市場的招聘,招聘單位越來越看注應聘者的人品,因為他們相信,能力和技巧都是可以很快培養出來的,而一個人的品格卻是需要時間和複雜的條件下養成的。再如,一個好的企業必然秉承着正確的價值觀,一個好品格的員工更加容易認同這些正確的價值觀。個人要在任何領域真正實現高效能,必須同時具備高尚品格與能力。能均衡發展這兩個元素的人,才能成為值得被信賴的人。

價值觀是什麼?它是我們對人、事、想法、原則的重要性及優先順序的認識,是自我選擇的信念與理想。當一個人感知或確認自己的信念是真實的、可靠的,那他就會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為!而原則是自然法則或基本真理,它獨立存在於我們的認知以外(比如:正直、忠誠、自制、質樸、勇氣、同情心、貢獻、公正),是人類良知的一部分,每一個崇高人生都是由原則來塑造的,原則控制了一切!雖然我們能控制自己的行動,但唯有原則才能真正主宰這些行動所產生的結果。只有我們將行為的、價值觀的結合到原則的層次,將使我們的適用性更寬廣、格局更大、內心裏更舒坦,而言行更能趨於一致。只有專注於自己能控制的東西,放手自己不能控制的東西,並且有足夠的智慧來對二者作出區分,人才會活得少一點憂慮,多一點充實,才能做到真正的高效能。

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着極大的影響,因為他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的影響我們的品德,暴露我們的本性,左右着我們的成敗。這本書告訴我們的七個好習慣,要我們積極主動、以始為終地開始行動,習慣是知識、技能與意願的融合,關鍵是你想要做,自己有意願。七個好習慣是實現個人與人際關係高效能的途徑,而其精髓不僅僅體現在每一個習慣,更藴藏於各習慣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及先後順序上。

習慣一:積極主動

人性的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的,人類不僅能針對特定環境選擇迴應方式,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的環境。個人願景的原則一直以主動行動,最終達成結果的一個過程,是自己主動積極的典範,比如,時常加班加點,任勞任怨,主動積極的本質是內心擁有選擇的力量。主動積極的人是一個擁有內在安全感和自信的成熟的人。當我們遇到外界刺激的時候,積極主動是源於價值觀和原則做出的自我的選擇,採取主動,並承擔自我選擇的責任。實踐積極主動的人會從我做起,一切操之在我。積極主動的另外一個層面是要保持積極主動的心態,即專注和擴大我們的影響圈。

習慣二:以終為始

太多的人成功之後,反而感到空虛;得到名利之後,卻發現犧牲了更可貴的事物。因此,我們務必掌握真正重要的願景,然後勇往直前的堅持到底,是生活充滿意義。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導演,撰寫着自己的人生劇本。個人、家庭、團隊和組織在做任何計劃時,均先擬出願景和目標,並據此塑造未來,全心投注於自己最重視的原則、價值觀、關係及目標之上。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的創造,先是在腦海裏,其次才是實質的創造。其實自我領導的原則就是以終為始的,他是心智創造先於實際創造,點燃生命的熱情。

習慣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

時間管理有諸多的著作,核心內容不外乎時間管理矩陣。有效管理是掌握重點式的管理,他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我們總是被各種事物所左右,我們總是隨波逐流,哪些事情緊急而重要?哪些事情重要卻不緊急?哪些事情緊急卻不重要?哪些事情不緊急也不重要?在有限的時間裏,我們到底該怎麼做?要事第一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模型:在從容與救火之間,要做一個選擇。更多去關注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從此入手,消除干擾,啟動一個良性循環系統。

書中提到的一個建議倒是可以試試,就是不管每天被緊急的事情如何纏得無法脱身,也要抽一點時間來幹自己重要的事情。重要的事,就是時刻臣服於自己的使命宣言。

習慣四:雙贏思維

人際領導的原則雙贏思維是近年來的熱門詞語。雙贏者把生活看做一個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個角鬥場。這個世界並不是非強即弱,非勝即敗的。人際交往有六個模式,即利人利己,損人利己,捨己為人,兩敗俱傷,獨善其身,好聚好散,而利人利己皆大歡喜才是雙贏的結果,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的空間,他人之得不視為自己之失。李光耀説過:擁有陽光已經足夠。雙贏思維做為一個概念人人都能理解,但養成一種習慣,卻需要正直、誠信、成熟、知足的雙贏品格和遠見灼識。尤其在我們這個時代,雙贏還需要一定的勇氣。其實我們所要做是,人人都養成雙贏思維的習慣,共建雙贏的規則和體系,讓雙贏體系存在於我們的單位,我們的團隊,我們的家庭和我們的朋友中。

習慣五:知彼解己

移情溝通的原則知彼解己有兩層意思,即善於傾聽和換位思考,正確合理表達自己的,讓別人瞭解

你的真正意思。首先,每個人在要表達自己的意見之前,先應該真心實意地去傾聽對方的表達,真心實意地瞭解對方的想法,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才能做到有效的溝通,不至於曲解對方的意思或者引發對方的防衞心理。其次,依從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的原則和順序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觀點。聽過和知道是兩回事,知道和明白是兩回事,明白和理解是兩回事,理解和運用是兩回事。

溝通的四個基本原則:專注、完整、接納、同理心;溝通的五個基本要素:點頭、微笑、傾聽、迴應、做筆記;溝通分五心:喜悦心、包容心、同理心、讚美心、愛心;溝通分四個層次:忽視、假裝、選擇、留意;溝通又有四個誤區:價值判斷、追根究底、好為人師、想當然。真正的傾聽是以平等和尊重為前提的,而真正的表達則以品德與感情為基礎。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則需要勇氣,能平衡兩者,則可大幅提升溝通的效率。高品質溝通時有一句話印象深刻:同流才能交流,交流才能交心,交心才能交易。這一原則是人際交流的關鍵。

習慣六: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統合綜效的基本心態是: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見不同,那麼對方的主張必定有我尚未體會到奧妙。每個組織都在強調;團隊精神,統合綜效其實是雙贏思維與知彼解己的行動版本,在有了雙贏思維作為思想基礎和知彼解己作為溝通準則後,合作以追求高效的組織行為也就水到渠成了。個人的力量是團隊和家庭統合綜效的利基,能使整體獲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效。合作中有一點很重要,也就是善於體察、學習和利用團隊成員的智慧,而不是覺得自己是團隊中最聰明的一員,要保持謙虛的心態,要有虛懷若谷的胸襟。

統合綜效談的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你的方式,而是整合提練出第三種遠勝過你我個人之見的辦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是瞭解彼此,甚至是稱許彼此的歧異,欣賞對方解決問題及掌握機會的手法。實踐統合綜效的人際關係和團隊會揚棄敵對的態度不以妥協為目標,也不僅止於合作,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個體不同的心理、情緒、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的的不同世界。這是創造式的合作,所謂聰明就是能正確感知世界,精明就是急於表現自己的聰明,善於掩飾自己的聰明叫高明,能夠左右高明的人叫英明。

而現實世界裏往往是精明的人太多,高明的人太少,英名的人基本上沒有。優秀團隊的特徵之一即團隊成員的互補性,如唐僧師徒四人不失為一個優秀的團隊,他們中每一位團隊成員都有不同的才能和個性,也常有不同的見解甚至可以説他們每個人都有缺陷,但他們的目標是堅定和一致的,而且最終他們達成了目標。

習慣七: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則。

人生最值的投資就是磨練自己,因為生活服務人羣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所以不斷更新是前六個好習慣的源泉和動力,不斷更新身體、心智、精神和社會情感,只有和諧地發展自己這四個方面的能力,才能不斷提升我們的產能,才能保證其餘六點習慣的履行和實施效率,不至呈現老化及疲態,並邁向新的成長之徑,也才能保持個人和組織的持續發展。

人生最高明的投資策略莫過於在生理,心智,心靈及社會情感方面,從日積月累的進展中,不但拓展了自我成長空間,也協助了他人成長。工作本身並不能夠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和適應能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七個習慣並非零落、分散的心理法則,它們是符合人的成長規律。七個習慣澆灌出來的最高級、最美好、最甘甜的果實就是齊心合力,就是把自己、愛人、朋友和同事合眾為一。當今社會,成為高效能的個人和組織已經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要,這是進入賽場的入場券。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的讀後感5

讀完書中的一段墓誌銘,想起小時候經常掛在嘴邊、寫在日記裏的豪言壯語,如今已畢業參加工作三年,沒能活出理想中的狀態,眼睜睜地看着自己與身邊人的差距越來越大,距離越來越遠,免不得心生焦慮。時至今日,曾經的美好願景已差不多成了白日夢。

歎息。何歎息?只要想做,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更何況此時的你必然還有心有力。重要的是敢不敢拿出歸零的心態以全新的自己去開始。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遇到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若想改變你的人生首先從改變你自己做起。

如何改變自己呢?這也是我近來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本週閲讀了朋友推薦的這本《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關於自我管理和人際管理等方面,獲益很多。不管做什麼事情,首先心態很重要,其次目標要明確,最後搭配工具技巧,往往事半功倍。

改變自己要改變思維定式。“要想改變現狀,首先要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先要改變我們對問題的看法。”怎樣看待世界,怎麼對待生活,怎麼和他人相處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方式都取決於我們的思維定式。

思維定式是什麼呢?它是關於某種事物的理論、詮釋或者模型,由每個人的成長背景、學習知識、生活經驗及選擇混合加工構成的認知上的固定傾向,影響着你對事物的分析、判斷,決定着你的行為和態度,即使最後做出的決策可能不是正確的,得出的結論與現實不符。想起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對比來,從中可發現窮人思維更多的是消極心態以及由此產生的消極行為,而富人思維則相反。由此可見,如果想要生活發生實質性的變化,我們要學習積極樂觀的思維,學會思維轉換。人往往在生死關頭、生活困窘面前容易頓悟,或者在人生當中的重要階段,比如高考、畢業、結婚、有自己的孩子等等人生角色轉換之際,思維突然發生轉變。平時,我們也應該注意思維鍛鍊,多讀書,多關注社會新聞,多聽聽身邊人的意見,多思考事情發展的規則,主動打破常規,打破舊的思維模式,讓生活朝着你想要的方向發展。

改變自己要樹立以原則為中心的思維定式。以原則為中心,以品德為基礎的思維定式,更能“由內而外”地實現個人效能和人際效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為人處事原則,然而並不都是清晰可知、正確無誤的。這裏的“原則”是指什麼呢?

原則如燈塔,是不容動搖的自然法則。

原則是不辯自明的真理,任何人都可以心領神會,就好像人類與生俱來的良知,不分種族膚色,人人具備。即使被社會流俗或個人否定而隱晦不彰,但它們依然存在。

原則不同於實踐。實踐是個別的、具體的,而原則是深刻的、基本的和普遍的。

原則不是價值觀。一羣盜匪可以有相同的價值觀,但卻違背了良善的原則。如果説原則是地域,那麼價值觀就是地圖。唯有尊重正確原則,才能認清真相。

原則是人類行為的指南針,歷經考驗,長盛不衰,不證自明。

作者提出了7大原則,也就是7個習慣,分別是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當我們堅持做到這7個原則,必然對我們的生活產生積極向上的影響,即使不能實現絕對的成功,也一定能獲得一定的成就。

讀一兩遍,總感覺還是不甚理解,不知如何抒寫,此類書籍,文中所寫7大原則,重在實踐,達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方能真正明白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qqq7m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