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關於道德經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

關於道德經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道德經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道德經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9篇)

道德經優秀讀後感1

孟子曰:性本善,荀子曰:性本惡。自古以來,善惡之辯就已存在。人們對於美善的理解不盡相同,但對於美善的追究卻從未停歇。《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在老子的眼裏,水澤被萬物,卻不與誰爭,即為上善。這種大善似有一種奉獻自己成全他人的意味,就如同落紅化作春泥護花,春雪化為甘露滋養大地一般。這種至高境界的善,不僅僅只是道家的追求,佛家的普度眾生以及儒家的仁愛都是在向這種至善無限靠近。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裏講到: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意思是,聖人經常救贖他人,因此沒有人會被拋棄;聖人常常珍愛萬物,因此沒有什麼東西會被浪費。渡人是一種善,就好像伯樂一樣,能在眾多的馬中挑出千里馬,使它的才美外顯,不至於祗辱於奴隸人之手。愛物也是一種善,這種善對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有着重要的意義。

在久遠的古代,我們的祖先便與自然達成一種天然的默契。春種,秋收,冬藏,狩獵時不捕懷着幼崽的母獸和幼獸,捕魚時也不用細小網眼的漁網,人們懂得與自然保持平衡。而工業革命至今,人們對於自然地索取有增無減,甚至涸澤而漁不顧後果。最後招致大自然對人類這種無度掠奪和破壞的懲罰,霧霾、沙塵暴、極端天氣等無不威脅着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如果我們能夠早點明白《道德經》中藴藏着的善物之善,那麼也許有許多的動物還存在於地球上而不是博物館中。

老子還在《道德經》中寫道:與善仁,言善信,夫唯不爭,故無尤。這裏的善,是一種智慧的處世之道。與人相處,要本着與人為善態度,説話時要真誠誠信,遵守諾言。夫子有言“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可遠怨矣。”即對待自己要嚴格要求,對待別人則要寬容。這樣我們之間才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善有至善但無大小,奉獻社會熱衷公益為善;尊老愛幼,與人為善是善;愛護花草,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是善。當小善積累如潺潺溪流,再匯入江海,那麼我們所追求的上善一定也會隱於此間。

道德經優秀讀後感2

地球上萬物的生長髮育,自然界草木的榮枯,潮起潮落,晝夜的交替;動物界的弱肉強食;人類的演變,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道”。

什麼是“道”?自從學了老子的《道德經》以後,我明白了“道”。原來,“道”就是規律。

春天小草發芽了,到了冬天就會枯萎,而它卻把種子悄悄地撒落在土地裏,靜靜地等待來年的再次萌芽;潮水因為地殼的運動而漲落;白天晝夜因為地球的轉動而規律的更替……

世間萬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規律不停地循環變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規律。在七十八章中有這樣二句: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啊!水看起來是最柔弱的東西。如果你正確的利用它,它就會給人類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擊它,你還不一定能勝利。人們説的“洪魔’’就是它。

一點點的雨露彙集成了小溪,小溪匯成江河,江河彙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水因為它的謙遜和自強不息變得強大了。水,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無所不能克。天下沒有什麼能代替它。

《道德經》裏還講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它讓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斷學習,才能使自己變得強大。

俗話説:“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將不斷地用這句話警醒自己。

道德經優秀讀後感3

剛讀完《道德經》,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着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頁,但是由於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瞭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去。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簡直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地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希望經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我以為"無為"包含着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説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俗話説"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願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地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幹夠學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鬆、盲目、自願地學習。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助長。不順應自然規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願自覺參與各種奧數,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代化,都應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進步,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人們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無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説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説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後,人類當有所迴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偉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説"玄之又玄",但是我卻沒有能發現"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究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説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經優秀讀後感4

開篇之前我認為應該先提一個成語——紫氣東來。傳説老子當年西遊函谷關,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便出關相迎,果見一道骨仙風的老者駕青牛翩躚而來,尹喜見這老者長鬚如雪,有聖人之象。於是留老子於關內,並請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遊。 老子不好推辭,便著《道德經》以警後人。

《道德經》只有五千餘字,後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箇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歎。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説:“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再比如説日本的魯川芳郎,他認為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的確,《道德經》一書告訴我們應該怎樣釋然的對待事物,怎樣體悟萬物的陰陽兩面,也就是我們常説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一個樂觀的人生觀、世界觀看待天下萬物。

我讀此書的第一感覺就是一個字——深!可以説,此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足以讓我們用一生去詮釋!《道德經》一書只有五千餘字,而“道”字卻出現了八十多次,那麼究竟什麼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説,這便讓我更難以理解此書了,然而,他又在後幾章多次為道註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腦海裏還是很模糊的,畢竟老子是在多方面為道註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為人處世,軍事治國。老子的這些註解,反而讓我對“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罷,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這樣就失了老子著書之意。書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開章就是“上善若水”,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呢?就我個人而言,水是至陰至柔的,而道也就是這樣的,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了我們卻不求回報,是故“居善地,心善淵,於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我們學習的就應該是象水一樣的品行道德——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不所不得。 處眾人之所惡,而得萬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無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會被我們所尊崇!於是我便從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軍萬馬難敵一張巧嘴,刀劍鋒芒難劈至柔之水。我們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極致!我們可以用刀槍炮彈摧毀一些堅硬的事物,例如建築物,銅牆鐵壁。然而你能用刀劍劈開水麼?你能用炮彈把水炸一個窟窿麼?我們不能!這些強硬的物質只能在水中隱於無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與道是沒有形體的,你難以捉摸而又觸手可及。身邊都是道,因為道是“無”。我們知道宇宙是一個無限的空間!這個無限的空間孕育了無數星球,而我們的地球只是這其中一點不起眼的顆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獨特。我們並不能因為這一點兒自居,應為宇宙中可能會有無數個更高的生命體!他們的科技可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謂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們永遠都只是她的孩子。永遠不能超越她!應該她本就沒有形體,只是一種“柔”的表現形式,我們應該學習道和水的柔,只有這樣我們的道路才會更平坦,我們的為人處世才會更圓滑。

有些人常認為只有“有”才是可以被我們所利用的。然而實際並非如此,萬事萬物都不可以獨立在“有”之上,只有通過一定的形體才能顯示出“有”的價值。而這種無形的形體就是“無”,之所以會“有”是因為“無”。上面曾提到我們宇宙中的星球都是從無中演化而來的。“無”其實就是指空間。比方説我們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處是因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個實體,他就沒有任何價值了。再比方説一個糖果盒,因為裏面是空的,可以裝糖果,也就實現了他“有”的價值。“有”與“無”這兩個概念不僅適用於物質與空間。還適用於我們的心理,我們常對父母説,給我們一些空間。如果其他人過多的涉及我們的空間,我們就會覺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過氣,非常的悶。宇宙之所以為宇宙,是因為其有足夠大的空間,能把萬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這麼大的空間,我們就會自由!(這裏所提到的自由,是絕對的自由)但是,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可能與無形的“道”成相同階級,或高之。所以我們內心總告訴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這是因為我們內心的空間是有限空間,而宇宙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是無限的!我們不可能與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無”。追求一個現實與虛擬“有”與“無”並作的境界。只有這樣,才可能達到相對自由,身理心理都會得到放鬆。

無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驅與我們共同學習的對象,永遠都不會停止。

老子的辨證觀可謂是玄妙無比,最有名的就是陰與陽了。陰陽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對的概念,比如正與負,對與錯。為什麼太極圖中的陰陽會是旋渦形的呢?為什麼不是由一條線將其分割呢?為什麼黑顏色中會有一點白,白顏色中有一點黑呢?我認為這樣的設計就是“福禍相倚”和“物極必反”的最好體現。白色中有一點黑,黑色中有一點白是因為世事都有相對面。“塞翁失馬”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而當黑將要超越白,白將要超越黑的時候,就會成其相反的顏色,循環往復。而有其他物質肆意破壞就會渾濁。就象人類,萬物循環往復是其道之根本。而人類卻施加干預——破壞樹林、大肆捕殺。這樣只會打亂正常的秩序,最後人類也會在這團渾濁的氣流的中沉沒。然後又恢復正常。古人説過不能涸澤而漁,伐木而獵。翻譯成現代也就是不能破壞生態平衡。我們應該正確的、不干預的攫取利益。同時認清福禍的相互轉換,不能因為一時的成功而高興的忘了本象,可能災難正潛伏在明天,也不能因為一時的失敗而氣餒,可能幸運就藏在你身後。

道德經優秀讀後感5

通讀過老子《道德經》後我感悟頗多。也改變了我對老子“道”的觀念的理解。我一直認為老子思想是反對仁義智慧,反對革命,主張消極被動、無所作為、甘守懦弱、逆來順受、保守倒退的觀點。現在我知道老子所説的無為,事實,是不要逞強而為,而要以輔萬物共成長以盡所能,生活中,我們不以個人得失為得失,而以宇宙萬物得失為得失,這才是真正的天道,順應天道才能求得永恆,這是無可爭議!很簡單的道理,我們只是這個世界一個過客,完成我們過客的任務,便是盡我們曾經是這個宇宙的一份子。

《道德經》對於我影響最深刻的莫過於老子所説的“有為與無為”和“柔”的詮釋。下面我就對這兩個方面説一下我的理解。 正如老子所説:“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尊賢者虛名,民眾就不會攀比相爭,不去特意哄抬貴重物品,民眾就不會生出盜竊占有之心,不去挑拔慾望,民眾之心便不會亂。因此聖人治世,便淡其心志,讓其吃飽,削弱其爭名奪利之志,強健其身體健康生活。讓人民不要去自以為聰明,追求逐利被慾望牽着走,不自以為聰以便不會胡來,一切順自然天道而行,如此無為無慾發展,則無所不為的發展,人類終回走向天道最完美世界。這正如我們的生活,人們若能無為無慾,怎麼會生出這麼多的麻煩,鬱悶,爭鬥,吵鬧,更不會有戰爭,這不是為無為,而無所不為麼,當你的雙眼不是

為慾望所迷,你會自覺去追求一種心靈審問與詮釋。老子第三章道出了現代人都不能體悟的道理,我們自己掙扎其中,自欺欺人,只能貽笑大方了。

如果我們沒有名利之心,沒有慾望之爭,便也就不會有人自以為聰明。埋怨現實殘酷的人,有沒有想過,造成這種殘酷的原因就是你內心的名利之心呢?正如現在一句流行的話所説:“人生的痛苦一半來自於生活,一半來自於攀比”。老子是總結的多好呀,雖然人的慾望生來就有,難道我們不應該為了自已的健康生活而有所控制麼?其實人的思想進化了千年了,其實還沒有比老子更進步的了。

又如老子所説:“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真正至上的善就像水,水能滋養而不爭高下,以處於人們都不願處的低處,因而接近於道。住在善地,心存善念,與善結仁義,為政善於治理,處事善於運用自己所能,有所行動能合天時。因為其不爭,因此便沒有憂患得失。“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兑,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兑,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天下萬物都有來處,其來處便如人母,即然明白了其母,便可以進而瞭解他兒子,瞭解了他兒子,又可以反過來怎樣保護他的母親,守住了源頭自然能生生不息息永生不滅。塞住耳目口鼻誘惑,關閉喜怒哀樂的欲門,一生便能安逸不勤苦。放開耳目口鼻的痛快,打開慾望之門去追名逐利,

一生不可救藥。能看到人所不能看見的細微之處為“明”,懂得守住自己的弱點才能至“強”,使用“明”的領悟,走上光明大道,不給自己帶來災禍,這才是常道。

水處眾人之所惡,不是不爭上游,而是那裏沒人去,而有些事總是要有人做。老子不上進實在是一種斷章取義的解讀,水為什麼處眾人之所惡,仍因其利萬物,而不與人爭長短,這不是上善麼,水這特性,就接近於道的本性,想來不是正是如此麼,你爭來爭去,最後,還不是要轉變成這世界的另一分子,有什麼好爭,人與人之間,如果都能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自動尋求平衡相處,那這世界會更加和諧。

而老子對“柔”的解釋:不要怕自己柔弱,而使你自己守不住這個柔弱,你守着柔弱,永遠有一種生命驅動你,你就會最後達到成功。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正確運用“柔”的智慧的話,這是我們成功的一大祕訣。正如我們人,年紀越來越大,身上最堅硬的是牙齒啊,最柔軟的是舌頭。那麼一比,就比出來了,年紀越來越大,牙齒動了,然後一個一個掉了,堅強的東西完了,牙齒都掉光了,舌頭還是好好的,柔弱勝剛強啊,牙齒最剛強,都掉了,柔弱勝剛強。海嘯來了,狂風來了,大樹颳走了,小草依然在那裏。大樹很剛強,剛強,吹掉了,小草依然在那裏;強烈的大地震來了,摩天大樓倒塌了,小平房還在,柔弱勝剛強;水滴滴答答地不停地滴,水滴石穿;你看看,螻蟻這麼柔弱,可以把一個擋水的大堤壩蛀空;空氣不動,空氣最柔弱,空氣的不動它的力量多大,可以把千年的鐵柱鏽掉;空氣一流動,不得了,

把大樹都拔掉,最柔弱的東西,多厲害。所以老子這種慧心,這種聰明的智慧,感悟,慧眼,慧心,所以他強調,“柔”,“守柔”,“貴柔”——以柔克剛,柔中有剛,百鍊成鋼。一個人的成功,需要的可能不是強硬的態度,我們往往需要的是一種柔的品格。

老子的告誡會引導着我以後做事的態度與方法,也將成為我以後為人做事準則。

道德經優秀讀後感6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説,政府的政策穩定、開明,人民就安居樂業,民風淳樸;政府的政策要是經常變化,就會使人民變得狡詐,人心變得自私自利,社會誠信缺失。在第十七章中,老子認為,好的政府不會亂髮使令,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取得了業績,只會認為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和政府沒有關係。政策的多變,會造成政府失去誠信,人民不會相信政府。

這兩章內容主要闡述了政府不能隨便亂髮政策,要“貴其言”。政策的多變使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人民對政府的話產生懷疑,從而使整個社會的誠信度降低。政策的多變會使一些人不勞而獲,別的人就會學他的樣子,期待政策有所變化,對自己產生利益,社會因此變得浮燥,人民沒有了長期奮鬥的目標,急於求成,急於利用當前的政策為自己謀利,生怕政策變化讓自己的目標落空。

老子的這種思想,在唐代得到柳宗元傳承和發展。柳宗元在《梓人傳》中,認為治理國家,應當像蓋房子的工頭一樣,只需用尺子、規矩和墨斗劃出高低、長短的標準,讓手下的工人按照標準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做不好,批評或是辭退他,他都不會有怨言。不能事必親躬,處處向手下的人炫耀自己的本領,代替手下人工作。在《種樹郭橐駝傳》中,柳宗元提出了,治人要像養樹一樣“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為官治民如果“好煩其令”,看起來好像很愛惜人民,政府不停地想辦法頒佈新政策,人民不停地揣磨政策變化的方向,結果卻使政府和人民都覺得很困苦疲乏,社會並不能安定興旺。

道德經優秀讀後感7

這兩週持續收聽《道德經》帶給我最大的變化是,心態變得越來越平和,對於當下、未來的焦慮得以一定的化解。未曾想,這樣一個小小的美妙的緣分,帶給了我生命中最燦爛的時光。我的所見所聞所感,一次又一次的觸動靈魂的深處,激發我內心深處探尋生命的.本真的願望。

從羅博士那富有人格魅力的講解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計回報”,當時腦海中立刻蹦出“奉獻、友愛、互助、進步”,我深刻體會到了只有不計回報的付出愛心,內心才體會到真正的快樂。我們都知道,父母與孩子的關係,父母生、養育我們,並未要求有任何回報,只是盼望我們能夠健康、快樂成長。我們會以同樣的愛去回報他們,這種付出是快樂的,我們希望得到他們的認可,會在學習、工作上努力,希望他們引以為豪。在生活方面經常照顧,給予他們物質方面回報,希望父母能過得更好些,這是遵循了道的規律,大家生活都很快樂。

同時,我們應該保持一顆感恩之心。我能夠走過人生的很多艱險,化解掉生活中的很多問題,正是因為一直保持着一顆感恩之心。雖然因為自尊心太強和嘴巴比較笨拙,我表達的比較少,但因為我能懷着感恩之心站到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讓我能夠最終跳脱出面臨的困境,將負能量化解殆盡,讓善與愛的正能量不斷傳遞。

第二章雲: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原來美也可以用來形容心情愉悦高興舒服的狀態的意思,惡也不單指醜、壞的意思,還有厭惡的意思。前面兩句我有了深刻的理解,一個美好的社會應是一個遵循自然的社會,人為地去標榜美好的東西,那麼全社會都認為是美好地,都一邊倒地去瘋狂追逐那個東西,發出的都是一個聲音,沒有反對,沒有質疑,那麼這個社會就是病態的、邪惡的。我們都認為用塑料方便,都想大房子、豪車、高富帥,結果這個社會就危險了,環境破壞了,人心浮燥了,都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繼而出現了高失業率和用工荒的怪現象,就沒人能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做事。現在流行的美容術明星臉有時我就有認不清人的感覺,要是全社會都是一張臉該是多可怕,可能也就不覺得美了……所以老子説高明的管理者是不會過多的干預他所管理的羣體,聖人也不會亂説話亂做事,而是用大道自然的行動是感染影響周圍的人,有了名氣、地位、成就也不是自居、倚仗、被它所限制,正因為沒被這些外在的東西限制、牽絆,所以總是能灑脱從容。

做一個懂得奉獻和付出的人,做一個無為而不爭的人,順其自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始終堅信:“越努力越幸運”!

道德經優秀讀後感8

提及道德經,大家都耳熟能詳,這是一部藴藏着豐富的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其中包含以哲學,政治,軍事方面的論述!

道德經的薰陶是在兒子讀四小時被他每天的朗誦帶動的,後來也有幸跟隨學校組織的家長素讀一起打卡,和孩子一起互幫互助而習之。

雖然剛開始接觸時有些枯燥難懂,語感不太順口,不會的地方也虛心請教孩子,但在雒老師的組織和帶領下,不清楚的地方再借助陳琴老師的誦讀,慢慢的就找到了感覺,在班裏素讀打卡羣裏,和大家一起堅持每天誦讀一段,也在每週三的家長志願者統計時鞏固一遍,這本書拿起放下,放下再拿起,突然之間就感覺到親切,每當在某個地方看到有道德經中的典句,就有一種激動的心情!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無為”,我覺得無為就是順其自然的把當下的事情做好,那麼用在我們為人處世上,就是讓自己對待別人要寬容大度。“無為”不是讓我們什麼事都不去做,而是不去做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情,只要不違背自然規律,你所做的其他事就是無所不為的,“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

又如“少則多,多則惑”其實就是説自己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工作上,集中在一個點上努力下功夫,長此以往才能有所收穫,如果像蜻蜓點水,這裏一下,那裏一下,反而會一事無成,終會無所收穫!就像現在盛行的“抖音”,那些百萬粉絲所關注的網紅,其實她們就秉承着做垂直領域,就是老子所説的,在某個點上下功夫去努力做好一件事,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就拿讀書這件事説吧,有很多人讀幾天感覺沒啥收穫,就給自己找理由放棄了,“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事”,如果想把一件事做好,就去堅持,也就沒有什麼困難不能被克服了,我們雖不能與聖人相比,至少可以學會堅持,學習老子他老人家做事對事的態度,用無為之心做有用之事!

對於道德經的體會每個人都從不同的角度結合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每個人也在自己的領域去體會和領悟着這經典之作,讓我們大家在道德經中讀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悟之用之享之!

道德經優秀讀後感9

在如今這個喧鬧的社會,一切都是那麼的瞬息萬變。比起像大眾一樣的隨波逐流,我更願意在一個愜意而又安靜的下午,喝着親手沏的茶,手捧着一本《道德經》,去感受古人那時隔千年的智慧。

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名中國人,出生在這麼一個有底藴的文明古國,這意味着我有更多的傳統文化可以去感受,有更多的文化精華可以去吸收,有更多的歷史可以去領略。讀書無疑是一種感受歷史和文化的好途徑。

比起現當代的這些科幻大作,以及互聯網上如此眾多的小説,我更傾心於古典文學。畢竟那才是真正有營養的作品。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難免使人們的心變浮躁了,於是人們無法靜下心來去吸收那沉澱的文化,反而熱衷於一些不切實際的科幻網絡小説。可是我們青少年不能隨波逐流,我們應該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然後才能幹出一番新的事業。

有一段時間,我也沉淪了,開始盲目追求一些沒有內涵的書。直到那次去新華書店,首先映入我眼簾的便是那本厚厚的《道德經》,我輕輕拿起它,便不想再放手,從此,我便沉浸在智慧的海洋裏。歌德説:“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在對話。”可這本書在我的生命裏起到的是引路人的作用,讀着它時,彷彿時間靜止了,一段慢節奏的時光便產生了。

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很深的影響,不僅是因為書中的智慧,還有那智慧帶給我的心理的變化。以前的我,也許太年輕了,敢想敢做,沒有目的地橫衝直撞,結局總是頭破血流。現在,我依然帶着年輕的激情,依然是敢想敢做,但不同的是,我已懂得了什麼叫腳踏實地,懂得了一步一個腳印,而不是一步登天。

夢想,對於現在的我來説,還是太遠了,遠得連在夢裏都看得不真切。可人的一生,不就是不斷地朝着夢想前進嗎?在這條路上,難免會孤獨寂寞,難免會浮躁,我們應該找到那個照亮夢想道路的指明燈,讓它指引着你,不斷前進,一步一步地,執着地前進。所幸的是,我已經找到了,那就是藴含着千年智慧、為我及時照亮遠方的經典著作——《道德經》。

時隔千年的智慧,令我感動。我很慶幸有這麼一本書,在我的成長中及時的出現,為我照亮通向夢想的道路。我相信它會一直陪着我,直到我到達那個夢寐以求的理想的彼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o9492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