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關於燈的讀後感

關於燈的讀後感

燈讀後感篇一:巴金《燈》讀後感(基礎、現史)

關於燈的讀後感

42年寫於桂林。當時正處於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日本帝國主義對我抗日根據地進行殘酷的掃蕩,同時為迫使國民黨政府投降,對國統區也加緊了進攻。桂林遭到了敵機的連續轟炸,城市變成一片火海,人民遭受着巨大的災難。巴金憤慨於敵人的兇狠殘暴,也痛恨國民黨的反動和腐敗,但他對抗戰勝利仍然充滿信心,他從人民團結一致,前仆後繼的抗戰中看到了希望,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燈光一樣,得到安慰和鼓舞,獲得勇氣和力量。

“這些光都不是為我燃着的,可是我也分到了它們的一點恩澤——一點光,一點熱。光驅散了我心靈裏的黑暗,熱促成了它的發育。”這番震撼人心的激盪之詞撞擊着我的內心,《燈》的光芒讓我看到了生命中的那一點光和熱。

《燈》中的老人因為感受到人間的温暖而重拾對生活的激情而熱忱,而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或許現代過於匆促的生活節奏讓忙碌的人們無暇顧及他人,但偶爾臉上友善的微笑也帶給人們如沐春風的感覺。總有一些人、一些事,會像燈那樣照亮我們的生活,雖然哈西里島上的古希臘女教士希洛最終未能如願以償的將利安得爾召回她的身旁,但那島上的燈光一定會在遠方照亮他親愛的弟弟,讓他繼續充滿希望地為生活和理想而奮鬥。《燈》中有一句話讓我徹底慚愧於我的慵懶。巴老説:“我們不是單靠痴迷活着。”如此的通俗明白,卻也如此地意藴深長。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未來究竟是何物於我們是一片的茫然。可是此刻,我有了一點真切的體會,我們不僅依靠我們的軀體呼吸,更依靠我們的靈魂和頭腦生存,行屍走肉搬地遊蕩於人世間是不為人所齒的。未來如何我們不知,甚至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我們依然困惑,但我們可以做有自己。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擴展它的寬度;你不能改變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時時展現笑容;你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掌握自己;你不能全然預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你不能要求事事順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盡心。生活有那一點光和熱,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熱愛呢?

看到《燈》中,巴金爺爺寫到“這些光都不是為我燃着的,可是連我也分到了它們的一點點恩澤——一點光,一點熱。光驅散了我心靈裏的黑暗,熱促成它的發育。”這

讓我想起了盲人點燈的故事,當僧人疑惑地問盲人點燈的原因時,盲人深沉地回答説:“雖説我是盲人,我什麼也看不見,但我挑了這佔燈籠,既為別人照亮了路,也更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撞了我。”是啊,點燃燈,有時在給自己照明的同時,也為他人起到照明的作用,給了他人光和熱,給他人温暖、勇氣和希望。雖然,在這個燈火通明的社會上,有些人的燈已經弱了或滅了,但很多人的燈還是亮着的,要不汶川的人能那麼快地站起來嗎,那裏能重建那麼快嗎?要不會有亞運愛心接力嗎?

太陽,給世間所有人光和熱,可它不是時時刻刻能將它們給我們,也有陰暗的時候,或許,人也是這樣,那顆已經被點亮的心靈的燈似乎熄滅了,但其實,它還亮着,只是需要一點點的時間來補充燃料。這人間的燈,是不會滅的!

巴金説:“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光的指引,它有一天會永沉海底。”是啊,生命若沒有那一點光和熱,我們何以豪情滿懷?

燈讀後感篇二:讀一盞一盞的燈有感

最近,手捧吳非老師主編的《一盞一盞的燈》一書,細品一個個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心情澎湃,受益匪淺。書中收錄了十多個省市各學段教師的六十個故事,這些故事就像一盞一盞的燈,以小見大深入淺出,提煉美麗雋永的教書育人精神、教育教學常識和教師職業道理,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線教師的思考與智慧。他們用自己的真情,講述了自己從教過程中印象深刻的一節課、一個案例、一段經歷。讀着這一個個故事,彷彿置身於其中,許多故事又似曾在自己身上也發生過或正在發生着。閲讀這些故事的`過程,彷彿就看到一

盞盞的燈在逐次點亮,温暖着我的心靈,讓我感受着教育工作的幸福。 整本書,看似零散的一個個小故事,其實卻是渾然一體的。因為每一個故事都是一種真情的流露,每一個故事都有發人深省的地方,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通過閲讀這本書,我又想到了:燈,要點在暗處,放在高處,光才能照射的又廣大又深遠。生命的燈也是這樣,你要時時留意,你的燈還有沒有油?有沒有接上電源?不要讓你的燈熄滅,不要讓你的燈成為一種裝飾品。想着點,不僅為自己也為別人亮一盞燈。人間總有許多燈為我們每個人亮着,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贏得一份別人的關愛並不難,只是我們必須首先敞開真誠的心扉去愛別人。在六十個故事中,最能打動我的是保志明老師寫的《 “低效率”的事》和張小兵老師寫的《不一樣的“阿慢”》這兩篇文章都是反映現

代社會以分來衡量學生是非常不可取的。現在,許多教育新政部門和校長用分來衡量學生,也以分數來衡量教師,勢必導致“一切向分看齊”,而那些“低效率”的事情恰恰是培養孩子能力必不可少的過程。就像保志明老師所講的那樣,如果只為分數,可以在幾分鐘內搞定一個化學定義或化學公式,要讓學生通過化學實驗來解決這些就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最後一段話,摘抄下來讓我們共勉: “很多教師教學中常常有種莫名的緊迫感,總是擔心來不及,於是不捨得花時間做實驗,不捨得花時間探究,不捨得花時間討論問題。科學課上,很多老師特別重視那些擲地有聲的科學結論,心急火燎地把這些 ‘真理’塞給學生。可是,比科學結論更重要的是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方法的掌握要通過體驗,思維的形成要長期培養,這些都不是短期能見效的事。如果一味地追求高效率而直奔着結論而去,甚至以題代教,以考代教,那將與科學教育背道而馳。”現代是經濟社會,無論什麼都與經濟掛鈎。許多教師之所以有上面所説的緊迫感,究其原因還是與教育行政的評價體制有關。如果一個老師很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其所教學科就難以保證學生的分數一定會高,校長以分數來評價老師,評聘職稱也以教學分數來衡量,難怪老師們會有莫名的緊迫感;難怪許多老師會走捷徑,心急火燎地把這些 ‘真理’塞給學生;難怪許多老師會以題代教,以考代教。學生是家庭的未來,是祖國的希望,是活生生的人,怎能被淪為學習的機器?《不一樣的“阿慢”》講的是一位凡事比別人慢一拍的“阿慢”,雖然慢一點,但總是能做到最好。運動會三千米比賽, “阿

慢”獲得了第三名是他建立自信的一次契機,他的成功與張小兵老師“縱容”他的慢有着密切的關係。是啊,教育最像農業和林業,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要經歷必需的過程。欲速則不達,學校和教師不能違背教育教學的規律,拔苗助長;要尊重、保護、發展學生的學習個性,並啟迪他們在這一過程中樹立自信心。正是當年張小兵老師“縱容”他的慢,使他有了自信心,才有了他博士畢業和獲得四項專利,到材料研究所去工作這樣的結局。

每個教師,都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一盞燈。你亮一點,孩子就能走的遠一點;如果你過於暗淡,孩子可能就不得不徘徊。作為教師,應該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強大光源,堅持正確的教育觀,恪守教育常識,具有人道精神,培育學生的創造性人格。教師要用自己挺直的腰桿和教育的光輝,照耀孩子們人生的道路,我願做最亮的一盞燈。

標籤: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o3j4g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