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推薦】讀《昆蟲記》有感

【推薦】讀《昆蟲記》有感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昆蟲記》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昆蟲記》有感1

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蹟了;一個人一生專為昆蟲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説是奇蹟。這些奇蹟的創造者就是《昆蟲記》的作者法布爾。《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科學鉅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法布爾也因此獲得了“科學詩人”“昆蟲荷馬”“昆蟲世界的維吉爾”等稱譽。

我敬佩他優美的文字。你看,他這樣描寫蟬和螞蟻乞討糧食時的狼狽形象:螞蟻站在門檻上,身邊擺放着大袋大袋的麥粒,正調過臉去背對前來乞討的蟬。那蟬則伸着爪子,唔,對不起,是伸着手,頭戴18世紀寬大撐紅邊女帽,胳膊下夾着吉他琴,裙襬被凜列寒風吹得貼在腿肚子上……。讀着這惟妙惟肖的語句,我不由得對法布爾肅然起敬。

我佩服法布爾細緻觀察的精神。法布爾對昆蟲的描寫,真是細緻入微,令人讚歎。如法布爾對昆蟲倒掛姿勢的描寫:“它有四隻後爪的爪尖鈎住網子,後背朝上,紋絲不動,高高掛在籠頂,四個懸點承受了整個身子的重量。”也許,這就是法布爾的成功之處吧!

我敬佩他的頑強,他把畢生從事昆蟲研究事業的成果和經歷用散文的形式記錄下來,使昆蟲世界成為人類獲得知識的樂園,可他為了完成《昆蟲記》,幾乎是犧牲了一切。他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一生是在家人及世人的“偏見”中度過的,是在貧苦中捱過的,但他從未放棄對昆蟲的研究,安於清苦,坐了一輩子冷板凳,最終成為傑出的昆蟲學家,文學家。

法布爾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昆蟲記》更多是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精神,這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啊!

讀《昆蟲記》有感2

生活中從不缺少昆蟲,可誰又會細緻地觀察?法布爾會。

昆蟲的住宿生活繁衍,誰又不想去一探究竟?《昆蟲記》,正帶我領略這別樣的風光。

法布爾所作的《昆蟲記》是一本日記,此書被譽為“昆蟲的史詩”,法布爾並未殘忍地將這些昆蟲解剖,而是迴歸自然,觀察昆蟲的行為。

昆蟲都擁有自己一技之長,書中昆蟲當然亦是如此。螳螂是一個“殺蟲機器”,無論何種昆蟲,它都會用那利鈎使其變為俘虜。它是如此殘忍惡毒,也會吃掉自己的兄弟姐妹,拋棄自己的子女,棄家出走也不歸還,這讓我領略了昆蟲界之殘忍。

有惡當然也有善。文中的蟹蛛將孩子送入安樂窩後,就用盡生命保護,直至死亡,一隻昆蟲亦是有此情感,何況是人呢?

小時常聽那蟬的故事,也錯誤地認為蟬是如此懶惰。可事實竟恰恰相反,那強盜竟是螞蟻,蠻橫地將蟬趕走,把蟬的家佔為己有。昆蟲世界果然和人類世界一樣弱肉強食啊!想不到的是,這次強者竟然是螞蟻。

文中此種故事,不計其數,真實地記錄了昆蟲的本能。習性、繁衍和死亡,這讓我從昆蟲之中看到了生命的美好。蟹蛛捨身護子,條紋細蛛編織好育兒袋後就安然去世,人性的美好在昆蟲界又何嘗沒有?

昆蟲和人類一樣富有生命,我們更不應隨意殺害它們,應抱有平等之心。蟲性和人類社會如此相同,難道不可從蟲性反觀人類社會嗎?

讀《昆蟲記》有感3

今年夏天,我路過江蘇路那一大片民國建築羣,那裏整齊的院落加上濃密的法國梧桐,感覺格外的寧靜。咦?夏日裏叫的最響的知了那裏去了?怎麼不叫了啊?暑假裏老師讓我們讀一些課外書,其中就推薦了一本《昆蟲記》。我終於在這本書裏找到了答案。“蟬卵孵化成蠐螬,蠐螬孵化出來以後是倒掛在樹枝上,忽然來了一絲風,蠐螬左右搖擺了幾下就掉在地上。這時蠐螬的身體很小,就像一個跳蚤一樣,而且身體很柔弱,要是不幸砸在石頭上,或者掉進髒水裏或者沙漠中,那小命不保。最要緊的事情是先找個藏身之處。蠐螬很明白自己的處境,所以在線上懸着時,它們就要選擇好那些土質鬆軟的地方,這樣它們才能鑽進去,它們只有馬上鑽入地下才能夠活命,可是也有一些不幸的蠐螬在沒有找到鬆軟的泥土前就已經喪命了。”“蠐螬鑽入地下以後,就開始了4年的地下生活,初夏時在能被太陽照射到的地上會出現很多圓孔,這些圓孔和地面相平,孔的大小剛好可以伸進一根手指。這些圓孔蠐螬從地裏鑽出來的出口。”

通過書裏的知識我終於知道了,這到處都是烏亮的柏油路和一塊塊整齊的地磚,每棵大樹下只露出很小的一塊硬硬的泥土。蟬的幼蟲沒有機會鑽到泥土裏。就算極少數鑽進了泥土裏,也沒有能鑽出來的地方。這自然就沒有了知了的叫聲了。還看到報紙上報道,因為人們大量的砍伐紫金山上的荊棘和灌木,種上了觀賞型的植物,了珍惜的中華虎鳳蝶沒有賴以產卵的灌木,導致了這種美麗的生命幾乎面臨滅絕。現在面臨滅亡的是虎鳳蝶,將來在城市文明中消失的也許還要包括蟬這位夏日的歌唱家了吧。

讀《昆蟲記》有感4

當我輕輕地捧起《昆蟲記》這本書,細細地讀完下去時,我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是多麼地神奇啊!作者亨利·法布爾通過一個個精彩的小故事,生動形象地描寫了各種各樣的昆蟲的特點以及生活習性,可以説是面面俱到。

當我讀到“螳螂”這一章時,我深深地明白了一個道理——看人不能看外表。“螳螂的體形不大……它的雙手微微向上抬,眼神裏充滿了哀傷,好象在祈禱着什麼,所以稱它為‘祈禱的昆蟲’”讀到這,我一直在想:“螳螂真可憐,一定是被其它昆蟲欺負,又搶不到食物,才會這樣的,如果我見到螳螂,一定要好好幫助它。”如果你也這樣想,那你就大錯特錯了。“而事實並非如此,螳螂的鉗子上有許多小刺,幾乎沒有什麼昆蟲敢傷害它們,而且它們的眼神很恐怖,能讓其它昆蟲不戰自敗,它們甚至連自己的兄弟姐妹都吃,如果它們當了媽媽,一生下孩子就會離開,連理都不理,多麼狠心呀!”天啊,它們連兄弟姐妹都吃,真是狠毒到了極點,我真是看錯了它。外表温柔的它,內心卻如此狠毒,這就是對“看人不能看外表”最好的解釋。

在如今的社會上,許多人外表美麗,而卻是那種斤斤計較、對人不理不睬的人;而許多人雖然外表醜陋,但它們樂於助人,對人友好。所以説,外表的醜美並沒有關係,只要你內心美,一切都會更“美”。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培養優良的品德,做一個表裏如一的好人!

讀《昆蟲記》有感5

《昆蟲記》這本書向人們描繪了一個異常紛呈的昆蟲世界,把昆蟲的捕食、習性、繁殖等都一覽無餘地展現在我面前,使我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昆蟲記》中每個昆蟲的習性、特點都被刻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彷彿他們就在你眼前一樣。這全都要歸功於法布爾仔細的觀察:“蝗蟲的藍翅膀、紅翅膀像扇子一樣張開,它們帶有鋸齒的天藍色或玫瑰紅的長腿在人的手上亂踢亂蹬。”“螳螂的大腿下面長着兩排十分鋒利的像鋸齒一樣的東西。緊挨着這排尖利的鋸齒,後面還生長着些大齒。”

昆蟲的世界是如此奇妙!在未讀這本書前,我還不知道雌金布甲蟲會吃掉雄金布甲蟲,松毛蟲能預測天氣,小蜘蛛會乘着絲線在空中飛。有些蟲類的智慧也並不比人類差:樵葉蜂不用任何精密儀器,就能準確判斷出巢蓋的大小,真是令人稱奇;舍腰蜂捕蜘蛛時,只捕小的,這樣每頓就都可以吃到新鮮的,聰明吧!

當然如果仔細的觀察還不能使《昆蟲記》成為一本文學鉅著的話,那麼再加上法布爾細緻的文筆就使本書成為一本熠熠生輝的文學經典。《昆蟲記》中精彩的語句數不勝數,如:“體色略微發黃的大孔雀蝶毛蟲,同樣惹人注目”。“這條毛蟲在它那稀疏地環繞着黑色纖毛的體節末端,鑲嵌着綠藍色的珍珠。”法布爾仔細的觀察和細緻的文筆讓我如飲甘泉,沉醉其中。

想想看,如果我們在生活中也能做到對周圍的事物仔細觀察,就能很容易發現生活中那精彩的瞬間。我要好好學習法布爾,找尋生活中被自己忽視的“文章”。

讀《昆蟲記》有感6

十月,我們走進了法布爾,走進了昆蟲界,閲讀了《昆蟲記》。

這本書主要寫法布爾觀察昆蟲的記錄,提供了它們的生活習性、繁衍和死亡的信息。本書作者全名為,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他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動物行為學家、作家。

書中有許多有趣的昆蟲,如螢火蟲、白麪孔中螽斯,樵葉蜂,恩布沙,蜣螂……但我的最愛是黃蜂。黃蜂一見敵人入窠就猛撲過去,接着是一片廝殺,黃蜂殺死外來者了,最後黃蜂們把屍體拖出窠外。雖然他們對待敵人很殘忍,但對自己的孩子和藹可親。工蜂們常在這兒喂完奶後,又急忙跑到那兒餵奶,真辛苦啊!

我家陽台上就有個蜂窠,個兒大大的,還有一點兒蜜呢!有一次,我不小心激怒了蜂窠裏的黃蜂,結果黃蜂們都朝我飛來,我只好拿起掃把當武器,亂揮幾下,沒想到蜜蜂們竟被我給打死了。我清理完現場,想:“我可不能再打擾它們了,否則,我又得拿掃把當武器了,還是把蜂窠消滅了吧!我拿着掃把向蜂窠捅去,沒捅幾下蜂窠就被我捅沒了。

月底,我們告別了《昆蟲記》,但我們還會再來。

讀《昆蟲記》有感7

這天,我讀了法布爾所寫的一—《昆蟲記》。法布爾是第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用畢生的精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完成了《昆蟲記》這部昆蟲學鉅著,他也因此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法布爾刻苦鑽研,犧牲了自己私有的時間去觀察昆蟲。《昆蟲記》詳細地描繪了昆蟲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這給後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使人類社會迅速走近了現代禮貌。

法布爾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並不容易。他出生於農民家庭,從小生活貧困,靠自學先後取得多個學位。他前半生一貧如洗,後半生勉強温飽,但法布爾沒有向各種困難屈服,他勤於自修,精心選取研究方向,堅持不懈地進行觀察研究昆蟲及植物,不斷獲得新成果。法布爾一生最大興趣,就是在於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發現自然界藴含着的科學真理。他正因為熱愛真理所以撰寫《昆蟲記》。

我多麼渴望像法布爾那樣,到知識的海洋中去遨遊,到科學的世界去探索,去揭開自然界中的一個又一個奧祕,為人類造福啊!然而,平時我連做數學題都不認真,不刻苦。總是這多一個小括號,那落一個小數點什麼的。同法布爾相比,我感到羞愧不已。

讀過《昆蟲記》和法布爾的生平,我感受很深,《昆蟲記》不僅僅僅充滿着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爾勇於探索世界、勇於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像法布爾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再艱苦,也要為了理想而不斷奮鬥。

讀《昆蟲記》有感8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學家、文學家簡·亨利·法布爾寫的書。

這本書主要寫了:三十多種昆蟲,表述的是昆蟲為生存而鬥爭時表現出來的靈性。比如:瓢蟲——花園中的“淑女”,螢火蟲——星光燦爛,朗格多克蠍子——極具殺傷力的毒液,孔雀蝶——大自然的舞姬等昆蟲。

《昆蟲記》真實地記錄了昆蟲的生活。不僅詳盡地記錄了法布爾的研究成果,更記載着法布爾痴迷昆蟲研究的動因,生平抱負、知識背景、生活狀況和他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與追求。

在書中,法布爾依據其畢生從事昆蟲研究的經歷和成果,用通俗易懂、生動有趣和散文的筆調,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他所觀察的昆蟲的外部形態、生物習性,真實的記錄了幾種常見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與死亡等。既表現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與尊重,又傳播了科學知識,真是一舉兩得啊!

在《昆蟲記》中,作者將昆蟲的多彩生活與法布爾的人生感悟融為一體,用人性的眼光看昆蟲。告訴了我們要熱愛生命,尊重生命。

説到生命,我會問:“生命是什麼?”“也許是一株生長在石頭縫裏的小草吧,也許是一隻在天空中飛翔的小鳥吧;也許是一隻被踩成兩段還在努力向前爬的蚯蚓吧······”我在想。

我想去尋找生命,正想去田野裏,走在泥土路上,忽然聽到了“吧唧”一聲。低頭向腳那兒看,只見一條被踩成了兩段的蚯蚓。心裏有點感覺噁心,便往後退了幾步,只見那條蚯蚓好像一動不動的躺在那,原以為它死了,走近一看,原來蚯蚓正在慢慢的爬着。看着它,我沉思了一會兒,笑了。“這不就是我要找的生命嗎!”我輕輕地説道。

向前走着,又看到了一隻蝴蝶,便要過去抓蝴蝶。我跟着蝴蝶走啊走,來到了一片草地,看着蝴蝶正停在一顆小草上面。

“哈!馬上就要抓到你了!”

我走過去,兩隻手分別放在小草的兩邊,手指悄然合攏,我抓住了一隻蝴蝶!我的一隻手抓着蝴蝶的翅膀。蝴蝶在我的手中撲騰着,極力煽動着雙翅,想從我手中逃出去。這是多麼強烈的生命力啊!我情不自禁把它放了。

我開心地走回家,因為我好像知道了這個問題的答案。現在,我也要熱愛我的生命,因為我去尋找的昆蟲都是如此的熱愛着自己的生命,我還有什麼理由不熱愛自己的生命呢?

生命是寶貴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要熱愛我們的生命,要尊重我們的生命,要像那些昆蟲們一樣頑強的生活着,讓我們熱愛與尊重我們的生命吧!

讀《昆蟲記》有感9

前不久,我得到了一本新書《昆蟲記》。我第一次看到書時有點怕,好大一隻蜘蛛在封面上。我又發現大蜘蛛上有二行字——“昆蟲學絕對聖經”,好像很有趣,就馬上看了起來。

嗯,舍腰蜂,難道它像壁虎一樣會丟掉後半截,然後逃跑嗎?原來,因為它的腰很細,就好像沒了腰,就叫它舍腰蜂了。

大自然真有趣,居然還有這樣的小昆蟲。

我又翻到第一頁,發現這幾頁是講作者小時候的故事。原來作者法布爾之所以會寫出一本《昆蟲記》,是因為他喜歡觀察小昆蟲,並對全部事物感到好奇,也就是這好奇寫出了一本美好又充滿樂趣的書。

我開始好好看起了這本書,原來我們身邊的小昆蟲也有很大的功能,蜜蜂要授粉,花才會開;蜣螂可以吃大便,草原才會乾淨……

這本《昆蟲記》,真是一本“聖經”,一本昆蟲學上的聖經。

讀《昆蟲記》有感10

今天,我懷着極大的喜悦和欽佩讀了《昆蟲》。法布爾是法國和世界聞名的著名昆蟲學家。他一生孜孜不倦地研究昆蟲學,並在昆蟲學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欽佩和喜愛。

法布爾對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充滿了純粹的愛。他從小就很窮,但他仍然努力學習生物。憑藉他的勤奮精神和非凡的毅力,他在世界科學發展方面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法佈雷加斯通過努力和汗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功人士背後的道路是如此艱難。有一次,法布爾讀了一篇關於昆蟲的論文。他懷疑論文的結論,於是翻山越嶺去找這隻蟲子。經過無數次實驗,他終於得到了正確的答案。還有一次,為了收集更多的標本,法布爾不厭其煩地多次登上海拔1912米的王鐸山,最後從收集到的標本中獲得靈感,寫了一本200多萬字的鉅著《昆蟲》。

我多麼渴望永遠像法布爾一樣在知識的海洋中游泳,用我的成就造福世界。但是,和法佈雷加斯比起來,我是極其慚愧的。連跑短路都是斷斷續續的,一點毅力都沒有。有時候做數學題不小心,不經過大腦思考就不小心把公式寫了下來,然後沒檢查就搞定了。

《昆蟲》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只有努力,才能成功。

讀《昆蟲記》有感11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昆蟲記》的書。一拿到這本書,我就被書中有趣的動物迷住了,原來我生活的周圍,有着如此多熟悉又陌生的小生命。

每年的夏天,我們都能聽到一陣陣蟬的鳴叫聲,他們不知疲倦,提醒着人們夏天的炎熱。原來我知道蟬會歌唱,但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歌唱的。這本書上告訴我,蟬的身上長有發音器,也叫做音蓋。蟬的音蓋是兩塊堅硬的蓋片,鑲嵌的十分牢固,只有靠腹部的骨氣和收縮,才使他們發出不同的聲音。我還知道了蟬有聽覺,但他們不怕炮聲,那是因為他們的聽覺器官接收不到炮聲的頻率,所以他們聽不到。

通過這本書,我也瞭解到,作者法布爾堅持不懈使我很敬佩他,因為他不怕困難,不論是炎炎夏日,還是寒冷的冬天,他都要捉到活着的昆蟲來觀察,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一定要向法布爾那樣,努力、堅持不懈,我們的成績一定會更好的!

讀《昆蟲記》有感12

“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樂。”

蟬,它的一生,如自身的翼股輕薄,短暫。而又在那被日光照亮的翼尾透着不甘平庸,透着對初心的執着。

漫長。無趣。在無盡的探索之中,只為等那一個時刻。在某個落日餘暉之中,在某個樹冠之項,在一瞬之間,羽化飛天。去驕傲地展示,屬於自己的獨特與高貴。

這是蟬,堅持的理由。

夏日的午後,父親聽着蟬鳴,睡在躺椅上。他緩緩睜開眼睛,問我:“外面,是蟬來了嗎?”

“是啊,今年的蟬倒像是比去年叫的更響亮些呢。”

“因為它在賣力地告訴別人,‘瞧啊,這是我堅持的結果'。”他又緩緩閉上了眼睛。

“讓中年人維續努力的理由,太少,越來越少。”

親情,友情,愛情在成年人的生活圈裏顯得有些蒼白無力。事業,金錢,家庭,人脈,讓人感到空息。它時常不間斷地讓你退到無路可走,卻又在某一一個瞬間給子不斷往前的理由。

再等等吧。再堅持一下吧。讓自己有一個開始新旅程的勇氣。博瑞爾馬卡姆説:“雖然未來藏在迷霧中,叫人看來膽怯。但當你堅持向前,踏足其中,就會雲開霧散。”

堅持的理由有兩個:一個是“到達”,去努力爭取想要的未來;另一個是“初心”,只要還記得,就不會允許自己放棄。我們雖然常常身不由己、求而不得,但生活不就是這樣,一關關難過,關關過。正是每一次的“不放棄”,才有了今天的你。

成年後,每個人都直面着太多的不易,卻也有了更多向前的理由:是和伴侶一同計劃的下個月旅行:是在你下班回家還未踏進家門時,聞到飄出來的飯菜香:是父母在微信給你發來他們去旅行拍的照片,跟你説出去玩真開心;也可能只是某個很喜歡卻有點小貴的餐廳,需要努力工作賺錢才能每次都不肉疼地去吃。

這些都可以成為你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

因為那份牽掛,因為那份責任,也因為那份愛。

我們,都直面太多的不幸,卻也有了更多向前的理由。

讀《昆蟲記》有感13

寒假,我又讀了一次《昆蟲記》,又有了新的感觸,這本書讓我感到了生命的偉大。

這本書的作者法布爾用理論家的想法來探究昆蟲;用美術家的看法來親近昆蟲;用文學家的感受來描寫昆蟲。這本書用十章向我們原原本本展示了昆蟲的一生:從卵進化為小蟲子起,從第一次放聲歌唱時,每一刻都觀察得那麼細緻,那麼一絲不苟。因為這本書向我們全方面展示了昆蟲的一生,所以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偉大。

一隻小小的昆蟲,要在如此繁華的自然界裏立足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可是他們做到了,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裏,它們用自己的一舉一動向上天展示了自己生命力的頑強,這讓我感受到了昆蟲那非比尋常的毅力。

在這本書中,有與達爾文進化論相反的概念。他很有把握地説:“優勝劣汰在理論上是宏偉的,可是在事實面前,卻是一個裝着空氣的氣球。”一隻只微不足道的昆蟲在優勝劣汰下並沒有屈服,而是用自己的稀薄之力對抗它,這不禁讓我感歎,更讓我對人類以外所有的生命產生了敬畏之情。

在對昆蟲的生命力的產生敬佩之情時,我也不禁感歎起法布爾的求真精神,他不會把觀察到的一例現象就當成事物的結果。在觀察前,他就會做足功課,觀察多次後,他還會探究後續事實。只有這時候,才會十分有保留的提出看法。他的'求真精神也同樣讓人敬佩。

“人生天地之間,若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我們要把握現在,像昆蟲一樣表現出偉大的生命力,抑是像法布爾那樣擁有令人敬佩的求真精神。總而言之,只要懂得取捨,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歸宿。

讀《昆蟲記》有感14

我們都曾被文字感動過,那些單一的文字組合在一起,可以成為一部名著,它是可以讓人用一生來閲讀、品味的。讀了法國生物學家、文學家法布爾的《昆蟲記》後,我對這部名著肅然起敬。

《昆蟲記》是一部描述昆蟲的種類、特徵、習性、食性和婚習的昆蟲學著作。法布爾嘔心瀝血,用了畢生的光陰、細膩的筆觸去描寫昆蟲的世界。他擁有一片美麗的土地,那是他的荒石園,也是另一個世界。達爾文曾評價他是“無與倫比的觀察家”,而我認為他是昆蟲真正的朋友。

走進書中,在另一個世界裏暢遊,透過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我看到的是“手腳麻利,摔起跤來讓人替它捏一把汗,但它卻總是跌倒了爬起來,繼續奮勇地滾動着大糞球”的舒氏西緒福斯蜣螂,它的頑強與堅持不懈令我敬佩;我看到的是聖甲蟲們“在一堆牛糞堆兒上,你爭我奪的勁頭”,它們為了生存的努力讓我欣慰;我還看到了“未雨綢繆,對嚴冬如此這般防範”的松毛蟲正在加把勁幹活,它們面對環境的憂患心讓我感慨……

我看到法布爾用真理來打破《螞蟻與蟬》這個寓言,用事實告訴了我們,蟬的自力更生、聰明機智,而螞蟻則是竊取蟬的食物的強盜,是在秋季蟬鳴已了時,將蟬扯碎、肢解、弄爛,當做食物過日子的壞蛋。法布爾用有力的證據,改變了人們對蟬的看法,使我們對另一個世界的小生靈有了另一種愛。“鰓角金龜用歌聲表達痛苦,用沉默表示歡樂”,法布爾的這句話證明了他真正是一個瞭解昆蟲的人。多少年與昆蟲、花草作伴,使他對於歌聲有了不同的理解,那是對昆蟲的尊重與熱愛。他聽見了蟋蟀在演唱交響曲,此起彼伏,抑揚頓挫,他知道那是自然的聲音,那是最接近靈魂的觸動,比起遙遠的恆星,這樣有苦有樂的生命的顫動,才是最美好的東西。

是誰説研究昆蟲必須要在顯微鏡下看它們垂死掙扎?法布爾的做法改變了人們的觀點,他對昆蟲的尊重告訴了我們生命的重要。這本《昆蟲記》是一部奇蹟,它所記錄的是一個美好的世界,那是由螞蟻、螳螂、蜘蛛、蟋蟀等等組成的一個大家庭;那是法布爾用了一生的精力,為小昆蟲們描繪的動人詩篇;那是他每日蹲着身子,與昆蟲嬉戲中體現出的探求真理、不斷求索的精神。

合上《昆蟲記》,卻依然回味在書間。我閉上眼睛,彷彿看到了法布爾正在充滿濃郁普羅旺斯氣息的荒石園裏,拿着放大鏡,全神貫注,沉浸在另一個世界裏。此時,我也沉醉了,昆蟲們那可愛的身影,那悦耳的鳴叫,那動情的故事,那美妙的世界,都深深震撼着我的心靈……

讀《昆蟲記》有感15

今天,我看了一本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昆蟲記》中的神奇獵人---節腹泥蜂的書,我很受感動。

文章主要內容是這樣的:一隻雌性節腹泥蜂名叫阿布,她生了一羣小寶寶,為了能讓她的寶寶健康地成長,阿布到處尋找食物,在路上,阿布看見受傷的象鼻蟲、聖甲蟲、糞金龜------,阿布都搖搖頭,説:“這些東西都不新鮮,我才不會讓寶寶吃這些骯髒的東西。經過一段時間的尋找,阿布終於找到了一隻大大的斑點象鼻蟲,這是節腹泥蜂幼蟲最好的食物,雖然,那隻斑點象鼻蟲體形比阿布大得多,但阿布為了她的寶寶們,還是飛下去捕捉,經過一番殊死搏鬥,阿布終於刺中了象鼻蟲的要害。 為她的寶寶帶去了新鮮又肥美的食物。

節腹泥蜂阿布為了她的寶寶們,歷盡了千辛萬苦,尤其讓我感動的是,阿布抓到斑點象鼻蟲後,在返回的途中,自己身陷困境,卻還在擔心她的寶寶因得不到食物會餓死,最後利用機會逃了出去。這讓我想起了我的媽媽,在我生病時給我無私關懷的情景。記得有一次,我發高燒,媽媽不顧白天上班的勞累,衣不解帶服侍於我的左右,最後我的高燒退了,媽媽卻病倒了。不僅如此,媽媽對我的關愛還表現在學習上給我無私幫助,生活上讓我衣食無憂。為了我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放棄了她的業餘愛好,把業餘時間都花在教育我的身上。

不管是節腹泥蜂,還是我的媽媽,她們為了子女的成長,無私奉獻的精神充分表明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母愛!

標籤: 有感 昆蟲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nyyyo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