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太平洋戰爭》讀後感(通用7篇)

《太平洋戰爭》讀後感(通用7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太平洋戰爭》讀後感(通用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太平洋戰爭》讀後感(通用7篇)

《太平洋戰爭》讀後感1

這本書試圖以很少的內容來全景描繪整個太平洋戰局,但是儘管做到了“面面俱到”,但每一面上都嚴重缺乏深入水準,只講了最表層,最膚淺的內容,而且這種膚淺裏面明顯帶着有意為之的成分。實在是讓人看着不舒服。

比如説,世界經濟危機對日本的影響用“掌管對外貿易的大量中層官員的生活質量受到了影響”一句話就帶過去了,完全沒有提這對日本國內造成的嚴重的經濟困難和情緒轉變,以及依靠對外貿易的政治派系影響力的嚴重下降導致的日本國策的轉變——當然,日本國內再怎麼困難也不構成侵略的道義合理性,但“中層官員生活質量下降”變成了日本對外侵略的主因這就省略得完全莫名其妙。

在寫到大英帝國自己的時候就更是缺乏深層反省,英國工業力量的衰退,在殖民地遭受的日益增強的反抗,在戰爭初期日本攻勢下可恥的一敗塗地,這些現象實際上是擁有一個共同原因的,那就是大英帝國已經成為了躺在殖民地經濟上享受貢品的懶漢,由於從殖民地經濟中獲利太輕鬆,英國本土已經失去了當年開疆擴土時期那種工業活力,大批上層成為無所事事的食息貴族,在本土不思進取,對殖民地建設管理也消極怠工,在白人至上的盲目自大中歌舞昇平。這才遭受新興帝國的迎頭痛擊。即使沒有歐洲戰局,日不落帝國能不能在單挑中戰勝日升帝國,都是一個很大的未知數。

而作者完全沒有反思這一病根,而只是把幾個嚴重症狀孤立地列出來,然後把美英外交政策的衝突描寫的像是單純的意見分歧,英國是為了顧全大局配合了美國的行動。

而實際上是英國已經無力維持自己脆弱帝國的懶散統治,若無美國大力援助,英國本土都會完蛋,無論如何都沒有能力繼續維持自己的殖民帝國,而美國當然不會花大價錢去支持重建一個19世紀的老式大英帝國,所以英國當局根本就沒有什麼其他選擇,作者當然是羞於承認這一點的。

同樣在分析日本國內情形時,儘管也寫到了不少重要信息,很多分析本身是準確的,但由於始終缺乏一個邏輯體系將其組織起來,這就讓那些現象看起來只是各個方面孤立性質的愚蠢,這種對日本內在思維和行為邏輯的缺乏深入同樣導致後面一些判斷的缺失——比如日本長期拒絕全面投降根本不是因為“對於能達成妥協式投降自信滿滿”,而是無法接受天皇制度的全面廢除和神聖象徵遭受戰勝國任意支配——而實際上後來美國佔領當局在處置天皇問題上確實做了審慎和漸進式的妥協。

諸如此類的問題在這本書裏面非常普遍,總而言之,這本書只是面面俱到而且還算準確地分析了表象,但是由於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統的關聯,最終也只是限於準確的表象。

《太平洋戰爭》讀後感2

翻開人類歷史的頁面,可以看到大部分都是圍繞着戰爭而轉動,用現在美化的語言與後人的角度來審視戰爭歷史的話,是這樣描述的,“戰爭是醜陋的,但是促進了歷史的發展與國力的增強,更是增進了科學的進步,”這是何其無奈的語言,不否認戰爭對文明的推進,但試想戰時人民的悲痛,一切的描述都是慘敗的,戰爭餘留的只有悲痛。

提到太平洋戰爭,首先讓人想到的是:珍珠港、原子彈、山本五十六,這些關鍵字眼。從珍珠港事件為起始,到原子彈為終章,在真正意義上來説,這並不算是結束,亞洲的資源對於西方來説太重要了,之後的戰爭都是太平洋戰爭的延續。

太平洋戰爭是二戰的一部分,主要是日本與美國等同盟國的戰爭,戰爭爆發於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日本空襲美國太平洋基地,隨後美國對日本宣戰,認真觀察珍珠港事件,讓人有種美國故意讓日本轟炸珍珠港的幻覺,這樣美國就可以順利參加二戰,要是沒有珍珠港這個重要的節點存在,歷史可能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這裏還是不推測如果,單純的歷史臆想,除了鍛鍊邏輯思維,其他毫無用處,翅膀扇出的雖只是小小的風,但是卻可以在得克薩斯州引發一場龍捲風。

這場戰爭參戰國家有37個,涉及人口15億,軸心國與同盟國動員兵力在6000萬以上,彷彿要再現凡爾登絞肉機。戰爭對民眾來説,總是充滿着無奈和疑問的,但是在國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政治家的貪婪跟隨着魔盒中的邪惡物質,一同降臨到世間。

這本書對太平洋戰爭進行了全面而詳細的描述,關於這場戰爭,市面上有着非常多的書籍,但都是圍繞着日本與美國交戰為主。全觀太平洋戰爭,這顯得有點不全面,畢竟這場戰場涉及國家眾多,不僅侷限於美日兩國。而本書旨在從更加廣泛、多國角度來分析太平洋戰爭,對比研究作戰雙方的行為,並從軍事高層指揮、政府以及公眾的視角來描述。

全書一共15個章節,在其中指出了日本戰爭機器在最初佔據主動到後面一系列的慘敗,並從各方面分析出其在戰略、戰術、實力、情報等方面與美國存在的缺陷。戰爭失敗是必然的現象,從襲擊珍珠港開始,戰爭的天秤就已開始傾斜,美國強大的工業經濟是日本無法匹敵的。

戰爭是讓人痛惡的存在,也是讓人厭惡的一詞,然而江湖卻無處不在。回望這段硝煙瀰漫的歷史,同時這段歷史也是人類的戰爭史,戰爭所帶來的創傷對於給予民眾永遠無法忘記的悲痛,也是歷史無聲的悲鳴。願戰爭遠離人類,願和平永駐世間。

《太平洋戰爭》讀後感3

《激盪太平洋》重點描繪當時的世界列強在太平洋領域的勢力追逐,歷時四百年的大國爭霸史以美國的完勝劃上一個階段性的句號,彼時,太平洋戰爭是劇終前的殘酷演出。如果説《激盪太平洋》是説書人嘴裏扣人心絃、宏達壯美的一個故事,那麼道格拉斯.福特的這部《太平洋戰爭》是對那場戰爭理性的還原,圍繞戰略戰術、技術勢力、戰後物資保證等問題對太平洋戰爭進行了非常全面的剖析,很好地回答了“什麼局勢導致了戰爭的爆發”、“為什麼前期同盟軍會處於劣勢”、“日本為何最後在戰爭中失敗了”等一切有太平洋戰爭有關的疑問。

地球上有人類伊始,戰爭就從未真正停息過,戰爭伴隨權利而來,單純去評價孰是孰非完全沒有意義,真正決定戰爭走向的是勢力以及對整場戰爭形勢的把握。在太平洋戰爭中,日本軍人以“大和魂”理念為支撐,認為太平洋戰爭是為了完成他們的國家使命,將亞洲人民從西方殖民帝國的統治中解放出來,這種觀念甚至至今仍在影響着日本。與此同時,同盟軍又常常將日本人描繪為道爾所謂的黃禍,一心認為充滿敵意的日本人要破壞西方世界的安全,電影《珍珠港》中,美軍的憤怒無疑是很好的詮釋。戰爭中的雙方都認為自己是正義的一方,並以此為鼓舞勇往直前,事實上,最終的評價標準也往往是以成敗論英雄,想象一下如果當初是日本贏得了戰爭,今天的歷史書上有會如何去評價呢?

蝴蝶煽動它美麗翅膀足以引發一場海嘯,歷史中某一個節點的改變勢必會改寫以後的全部歷史,太平洋戰爭中,美國曾計劃在中國建立軍事基地以對日本進行戰略轟炸,這一計劃後來被擱淺,若當初是按這一計劃實施,中國後續的走向會完全不一樣吧。當然了,若不是為了鍛鍊思維,對歷史的假設其實是毫無意義的。但是,從中多少能看出在整場戰爭中,同盟軍在戰略、戰術方面有很大優勢,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做了全面的準備和部署,相對而言,日本在中國戰場取得的勝利,使他們對盟軍的勢力有錯誤的估計,且又缺乏統一的戰略部署,戰線過長後方補給乏力,最終完全喪失主動權。《太平洋戰爭》用很客觀的視角,全方面分析了戰爭雙方在勢力戰略戰術技術方面等各個方面存在的差異,指出同盟軍前期處於被動地位的原因,也説明了日軍在後期節節失利的緣故,這種不摻雜太多感情色彩的分析方式使人能更理性去看待這場戰爭。

透過太平洋戰爭看當時的中國抗日戰爭,前期的全線潰敗也有很多與日軍類似原因,國共兩黨之間的矛盾,缺乏統一戰略,技術落後等等,這些在失敗方身上很常見也無可厚非,真正讓人痛心的是來自敵方的負面評價:“一羣穿着軍裝的烏合之眾,他們未經訓練而且膽小怯懦、陰險狡詐、唯利是圖、還缺乏愛國之心,他們根本就沒有士兵該有的'樣子”,類似的評價在明恩溥的《中國人的氣質》一書中同樣被提及,多少令人感覺羞愧,問題是,如今的中國、中國軍人是否真的完全不一樣?

大陸所拍攝的抗戰連續劇,常常帶着點道德上的潔癖,喜歡自詡為正義的一方,熱衷於挖掘戰爭中國人勇敢、堅強等美好品質,甚至自欺欺人地用虛假的日軍傷亡來昭顯這種品質,卻缺少直面真實歷史的勇氣,事實上,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的傷亡人員數十倍高於日軍,在影響太平洋戰爭結果走向這個問題上,中國也遠不如教科書中吹噓的那般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重新審視這場戰爭,需要的一種更理智更客觀更科學的視角,單純考慮戰爭的正義性問題或者一味緬懷戰爭帶來的傷痛,對未來於事無補,選擇銘記歷史是為了讓歷史不再重演而不是為了祭奠,國家也需要有以戰止戰的實力才能真正讓她的人民免於戰亂的傷害。從這個角度來説,本書遠比看全片都是意淫的連續劇來得過癮和有意思,儘管這場可以説因中國而起的戰爭,最終並不是由中國來結束,他其實更是英美日之間的博弈,也由他們來決定如何結束。

《太平洋戰爭》讀後感4

太平洋戰爭以日本向美國和盟國投降而告終,如今已經過去了近七十年,然而我們仍然十分關注在這場戰爭中所發生的一切。

戰爭留下了傷痕,留下了廢墟,留下了恥辱與悔恨,還留下了許多未解之謎。

談到太平洋戰爭,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日本突襲珍珠港事件,這是太平洋戰爭的開端,以及最後美國在日本投放的兩顆原子彈,蘑菇雲和戰爭的硝煙仍在瀰漫。

關於太平洋戰爭的文獻已經數不勝數。大部分作品是以美國參戰為主的,《太平洋戰爭》這本書則是從更為廣泛的角度分析這場戰爭,重點也不僅限於戰爭場面。本書還從軍事高層指揮、政府以及公眾的視野記述太平洋這場戰爭。

這本書不僅從軍事上分析了戰爭的進程,還講述了其中的政治原因和人們的意識形態觀念對戰爭的影響,以及戰爭給他們帶來的影響,從科技與人文的角度,分析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與結束。

我比較關注的還是原子彈問題。從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的政府批准了曼哈頓計劃之日起,原子彈的研發就是為了用來對付軸心國或是任何一個與美國作戰的國家。1945年7月,原子彈製造完成之時,德國已經投降,美國領導人不得不解決如何戰勝日本這個軸心國唯一欲孽的問題。動員原子彈被看成是幫助同盟國實現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必要手段。同樣重要的是,使用原子彈還有政治方面的動機。研發原子彈已經花費了美國納税人將近20億美元。美國領導人無法背離羣眾的意見,放棄以更節約,更迅速的方式結束戰爭的機會。

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窺見戰爭背後的人文與歷史,瞭解那些不曾知道的事件真相。更加靠近事實,並且永遠不能忘記和平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方式。

《太平洋戰爭》讀後感5

珍珠港事件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帷幕。太平洋戰爭的範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東亞地區。文獻記載,太平洋戰爭的參戰國家多達三十七個,涉及人口超過十五億,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六千萬以上,歷時三年有餘,傷亡和損失難以統計。

太平洋戰爭是有歷史決定性意義的。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十分關注在這場戰爭中所發生的一切。其中,關於太平洋戰爭的文獻已經數不勝數,而英國索爾福德大學軍事與國際歷史講師道格拉斯·福特(Douglas Ford)的《太平洋戰爭》一書,則是從更為廣泛的、多國的角度對比研究作戰雙方的行為,重點也不僅限於戰爭場面,還從軍事高層指揮、政府以及公眾的視角記述這場戰爭。同時,道格拉斯·福特不僅在《太平洋戰爭》中從軍事上分析了戰爭的進程,還講述了其中的政治原因和人們的意識形態觀念對戰爭的影響,以及戰爭給他們帶來的影響,從科技與人文的角度,分析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與結束,及其後的國際關係等。

真實是歷史的靈魂。在歷史學的研究中,史學家必須在人力可及的範圍內忠實於事實,不惜任何代價避免“虛構性”。透過道格拉斯·福特的《太平洋戰爭》,透過英美檔案館最新的解密資料,一個個或驚心動魄的歷史時刻,一段段或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在作者的筆下全場景的呈現。當然,道格拉斯·福特的《太平洋戰爭》不是在簡單地闡述歷史和揭示真相,而是在反思這場戰爭,引導讀者對民族、對國家、對戰爭、對科技,乃至戰爭中人性、信念的思考。

銘記歷史,反思戰爭。以史為鑑,珍惜當下。《太平洋戰爭》一書分析了20世紀30年代促使日本在亞洲大陸對外擴張的因素,以及西方列強對於危機日漸加劇的反應,探究了日本在1942年年初迅速佔領東南亞和西太平洋海域的原因,並詳細分析了其中的重大戰役,作者將焦點放在1943年至1945年戰局的軍事、政治、經濟和外交特徵上。其中,作者不但論述了日本發動這場戰爭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淵源,還剖析了戰爭背後的人文與歷史,以及為什麼太平洋戰爭會在原子彈的爆炸聲中結束,日本又為什麼會無條件投降。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無論是在全球還是在地區範圍,無論是在政治還是在經濟領域,相互尊重,平等對話與合作,不要對抗與衝突,不要霸權與強權政治,已成為共識。戰爭的背後從來就沒有勝利者,有的只能是災難與生靈塗炭。所以,作者述説太平洋戰爭與其中的故事,是希望更多的人認識到戰爭的殘酷與可怕。

《太平洋戰爭》讀後感6

本書只能算是一本關於太平洋戰爭的科普書,不過,寫得到還是不錯。

首先,你要搞清楚,僅憑本書的區區二十六萬字,要想全面深入地介紹太平洋戰爭根本不可能。作者只能簡單的將太平洋戰爭的過程介紹一下再説一下自己的看法和結論。所以,這本書的定位就是一本科普書。

本書的特點是按寫一部太平洋戰爭史而不是太平洋戰爭戰史,這算是一個亮點。本書雖然寫太平洋戰爭但是卻並未侷限在軍事方面,經濟、文化、政治外交作者都有涉獵。國內在這方面做得還是不夠好。

作者嘗試在書中探討了一些問題,他關心最多的當讓還是杜魯門扔原子彈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迫使日本人投降還是震懾俄國人?作者的回答還算讓人滿意。

本書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以區區二十六萬字的篇幅實在是無法做到什麼都講,所以作者只好犧牲一部分深度。書中的很多方面我都覺得講得不夠透徹,應該再深入一些的。戰爭的進程也是如此,很多戰鬥的細節根本就不講,萊特這樣的大海戰作者也只是用了寥寥幾筆就跳過了。

最後説一下翻譯,翻譯還不錯,語言流暢,也比較準確。缺點也有,那就是翻譯似乎沒有多少關於日本軍事方面的知識,日本的“戰時大本營”被盟軍成為“帝國總司令部”,譯者就直接翻譯成“帝國總司令部”了而沒有考慮到國內的通用譯法,看得我是一頭霧水。

《太平洋戰爭》讀後感7

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會有戰爭。戰爭不但留下了傷痕,留下了廢墟,留下了恥辱與悔恨,還留下了許多未解之謎。太平洋戰爭是有歷史決定性意義的,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十分關注在這場戰爭中所發生的一切。其中,關於太平洋戰爭的文獻已經數不勝數。但是,大部分作品是以美國參戰為主的,而英國索爾福德大學軍事與國際歷史講師道格拉斯·福特(DouglasFord)的《太平洋戰爭》一書,則是從更為廣泛的、多國的角度對比研究作戰雙方的行為,重點也不僅限於戰爭場面,還從軍事高層指揮、政府以及公眾的視角記述太平洋這場戰爭。

真實是歷史的靈魂。透過道格拉斯·福特的《太平洋戰爭》,透過英美檔案館最新的解密資料,一個個或驚心動魄的歷史時刻,一段段或鮮為人知歷史真相,在作者的筆下全場景的呈現。當然,道格拉斯·福特的《太平洋戰爭》不是在簡單地闡述歷史和揭示真相,而是在反思這場戰爭,引導讀者對民族、對國家、對戰爭、對科技,乃至戰爭中人性、信念的思考。《太平洋戰爭》一書共15章,分析了20世紀30年代促使日本在亞洲大陸對外擴張的因素,探究了日本在1942年年初迅速佔領東南亞和西太平洋海域的原因,作者不但論述了日本發動這場戰爭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淵源,還剖析了戰爭背後的人文與歷史,以及為什麼太平洋戰爭會在原子彈的爆炸聲中結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nv9p0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