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史鐵生《我與地壇》的讀後感800字(精選5篇)

史鐵生《我與地壇》的讀後感800字(精選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史鐵生《我與地壇》的讀後感800字(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史鐵生《我與地壇》的讀後感800字(精選5篇)

史鐵生《我與地壇》的讀後感800字1

作者(史鐵生)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裏,對自己所看到的人生百態發出的感悟和思索,同時也回想母親在世時的艱辛,痛苦而追悔莫及。結合種種場景,對生命作出了深度的思考和正視。

看完這篇文章,隨作者對人生也有些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中卻洋溢着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更多的是對生命的思索,對生與死的理解,真的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完美作品。

作者在他最狂妄的年齡失去了雙腿,慘痛的災難降臨到他頭上,失去雙腿後對他來説是沉重的打擊,亦如五雷轟頂。失去雙腿讓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所有的不順,所有的自卑,所有的痛苦讓他痛不欲生、失魂落魄。每天面對這一切,他只有選擇逃避與逃離,逃離的最好藏身之處就是地壇——這座古園,想象着躲進這古園裏自生自滅,逃避現實乃至放棄生命的想法。也正是這種躲避讓作者可以靜下心來看清古園歷經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變化與輪迴,花開花落,植物競相生長,生物的生機勃勃等等景象。當經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

後面,史鐵生不僅思考了自己的逆境,也深思自己癱瘓後對母親的打擊。起初他並沒感受到母親的痛苦,只是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醖釀和母親的去世後,他感知到了母親的忐忑與無奈,不易和心酸,現欲將好事相告於母親時卻無法實現。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堅定了他的信念,他決定將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何況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種子。然後,是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無數次地給作者鼓勵,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從而堅強的活下去。

看完這篇《我與地壇》後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也怒視那些面對挫折和苦難選擇親手扼殺自己生命的人,例如:莫泊割喉自殺、馬利亞諾自給一槍自殺、海子卧軌自殺等等,追其之根就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任,對生命的不重視。人的一生很短暫,也不會是一帆風順,會遇到很多的不幸與坎坷,不管我們是否身心健康都要勇於面對,勇於克服,如此所有的困難都不足為懼。要對生命負責,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史鐵生用這篇文字書寫了心路歷程,給了我們前行的動力,讓我們要善待生命……

史鐵生《我與地壇》的讀後感800字2

我固執地認為,《我與地壇》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經典。

史鐵生的文字很美。我喜歡《我與地壇》用細膩的筆調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那滄桑古園,喜歡作者描繪古園中那“誰也不能改變的”落日光輝、雨燕高歌、蒼勁古柏、夏雨秋風,以及對與四季相應的多種事物的排比鋪陳。但他那情真意切的文字並不是吸引我的主要理由,儘管我是個美文崇拜者。因為我讀這篇文章不象欣賞那些閒情逸致的文字那樣輕鬆,而是時時停下來,反反覆覆地想,努力去捕捉文字背後藴涵着的深厚意藴。

使我難以擺脱的是瀰漫在文字中間的那股沉重和蒼涼。當史鐵生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當他終於明白自己只能在輪椅上度過餘生之時,他的心緒荒涼。很自然地,他想到了死。是地壇,讓他在慘遭厄運之後,慢慢地平靜下來。

十五年前的那個下午,“失魂落魄”的他“搖着輪椅進入了古園。”這次偶然的“進入”,是作者生命史上的轉折。這座“荒蕪但並不衰敗”的古園,“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彷彿就是為了等他,為了給他一個思索生與死的地方,尋找一個活着的理由。

古園是一座神聖的祭壇。它的上面曾經供奉過無數祭品,象徵着生的慾望,也表達了對死的恐懼。滄海桑田,如今的祭壇上早已沒有了那些祭品,有的是斑駁的琉璃,頹圮的老牆,飄搖的樹葉,還有那“搖頭晃腦”的螞蟻、“一朵小霧般的”蜂兒、“會忽悠一下升空的”瓢蟲。古園的敗落,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似乎藴藏着生命的奧祕,也緊緊拽住了史鐵生。於是他幾乎天天來到地壇,搖着輪椅,走遍園子的每一個角落。在那裏度過他的春夏秋冬,專心致志地思考着生命的意義。

古園是一個思考生死最適宜的場所,尤其對一個血氣方剛便遭命運殘酷一擊的人。史鐵生置身於“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地,漸漸想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代他的一個事實。“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把死當作生命中必然要降臨的“節日”,他便安心多了,因為參透了死亡,便開始面對厄運而不再逃避。

史鐵生《我與地壇》的讀後感800字3

或許是對這位正值壯年,本應大展宏圖,卻突遭雙腿癱瘓打擊,但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痛苦、迷茫甚至絕望的作家的好奇與同情,我一直樂於讀他——史鐵生的文章。

他的文章中有不少是寫他的母親。自然而然的閲讀,有意無意的在他的文章中尋找契合點。一個身體走入絕境的人,在冥想和回憶中,寫盡了生之曲折。

最先接觸到的是他的《我與地壇》。名字雖看似與地壇有關,但更多得是寫他的母親。在他失去雙腿的那段時間,他鬱悶、逃避、心灰意冷,終日獨自一人推着輪椅到地壇去,在老樹下或荒草邊或頹牆邊默坐、呆想。然而這卻給母親出了一個難題。她知道他心裏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他出去走走,但她又擔心他。有時,史鐵生在園子裏呆得太久了,母親就會來找他。對於他的出行,母親無時無刻不在驚恐擔憂,正如作者所説“許多年以後,我才漸漸明白,母親這是在自我安慰,自我禱告。是給我的暗示,是懇求與囑咐。只是在她猝然長逝以後,我才有餘暇設想,當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長時間,她是怎樣心神不定坐卧難安,兼着痛苦與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對於史鐵生的母親來説,她有一個長到二十幾歲忽然癱瘓的兒子。她情願把痛苦加註在她自己身上。她小心翼翼的顧忌着史鐵生悲痛的心,即使那時的她正身患肝病,卻更加擔憂孩子的未來和他的心結。

然而就在史鐵生快要撞出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匆匆離去時只有四十九歲。直至母親猝然長逝,史鐵生才開始清醒。對於母親,自己所表現出來的倔只留下了悔恨,沒有絲毫驕傲。那時的史鐵生還太年輕,他被命運衝昏了頭腦,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人,殊不知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裏時要加倍的。而母親在臨終前,仍唸叨着她那有病的兒子和還未成年的女兒。連最後一面也沒有見着,只留給作者無盡的傷痛和懷念。

母親的去世,也許是史鐵生最大的遺憾。在她去世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讓人動容。作者所刻畫的“母親”形象深入人心,就像世上千千萬萬的母親一樣。我也會從中讀懂史鐵生的懺悔與悔恨,在生活中不留遺憾。

史鐵生《我與地壇》的讀後感800字4

我與地壇——原來每樣人生,都殊途同歸。

扶輪問路,那麼好手好腳的人,你們可曾向前方邁出過腳步?

不是想説他對生有多麼繁密的念想,也不是想説他對死有多麼透徹的眺望,更不是想説他對命運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掙扎,那些語句太泛、太虛,對每一個曾被上帝無情擺弄的人都適用。我只是從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實的起伏,心靈的生生死死,生而復死,死而復生,每一次復甦,都是對“生命零度”的叩問,叩問之後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裏,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終彌足珍貴的一隅,那是他越來越樂觀、越來越向上的源頭。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輪椅,也要站起。因着愛,因着情,甚至因着對下一世的“白日夢”,雖然這“白日夢”是我等健康人種所不能苟同的,但正如他所説,“希望”又有什麼用呢?“希望是不是在證明必可達到的前提下才成立呢”?“希望”只是“白日夢”的冠冕之詞,其實兩者一樣可笑可憫,但給人安慰,給人愉悦,無須消耗,實是人生之最大精神樑柱。

我並不認為他是多麼堅不可摧的“鋼鐵人物”,你以為誰都是保爾柯察金?現實的刀片一般的人生,就總是要人痛了,流血了,結疤了,又復痛,複流血,復結疤,只要這血還是温的,還能流動,那麼便不必在意它會痛,會流出,這樣孤勇,直至最後平靜接受它的冰冷與枯竭。

正是由於這“寫”,這比言語更為私密,更為透徹,更為生生不息的能力,才使得他的這生,在死的對立面上,永遠存在。永遠無力,但永遠堅韌。

人老了,多靠回憶活着。可是還是一種情況。像他這樣的情況,因着回憶隨時有無可延續的悲哀,才需要這樣提前透支回憶,透支情感,透支熱情,若無足夠幸運,幸運得不被親友遺棄、淡忘,那麼必將是春水東流的萬劫不復。

其實這幸運,未嘗不是取決於自己。這生,值得死來敬畏。這生,真實得讓每一個健康的人震撼,不得不拷問自己:健康的自己,是否向前方也邁出過腳步?

那前方,便是路遠山高,人亡馬遙的“零度”。

他的'勇氣,是不畏懼這“回”,是迎向這“回”,擁抱這“回”。

原來每樣人生,都殊途同歸。

史鐵生《我與地壇》的讀後感800字5

在九月的必讀書目中,我最喜歡《我與地壇》。

書的作者叫史鐵生,是個一雙腿截癱的人,文章寫了作者在一座古園中度過的十五年的生活。作者二十一歲便失去了雙腿,那時的他找不到工作,也看不到希望。他就這樣走進了地壇,從中汲取生活的勇氣和奮鬥的力量。

在史鐵生癱瘓後,他媽媽想盡一切辦法,盼望史鐵生能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所以除了古老的地壇,還有時刻呵護着他的母親。母親總是悄悄地來看他,又不讓他發覺,然後又悄悄地離開。

等他母親去世後,他才懂得那堅韌的意志和無私的愛。書中有這麼一句話:”我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留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後,他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豪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史鐵生在經歷了絕望過後,找到了上帝留給他的另一扇窗。他終於明白,雖然雙腳不能動了,但還有雙手!最終,他靠着超人的意志力,徹底走出了陰影,這是何等的勇敢和堅韌。

我發現史鐵生對生死的見解深刻而獨特。作者在苦難的磨礪下,給了生死一個簡單的定義:生與死都是命中註定,都是事實。

是的,對生死不必有太多的追究。從本質上來説,應該想想“怎樣活下去”“怎麼活得更好”。“好”沒有明確的定義,全是人們的主觀感受,現實對於每一個人來説,不全是痛苦,幸福與痛苦之間,也許就是看待事情的角度的差異。

作者經常在地壇公園看到:小小的蜜蜂、微不足道的螞蟻、不起眼的瓢蟲、一丁點的蟬、小小的露水、令人不屑一顧的小草……它們都在追求生命的價值,實現自己的理想。凡是自然界的事物,從不因為自己的渺小而銷聲匿跡,從不因為別人不重視而自我輕視,從而放棄生活的信念。而身為“人”的我們,又怎能因一個挫折就輕易地放棄自我?

即使生命只是曇花一現,我們也要把美麗的瞬間留下。所以,我們應該積極樂觀地生活,不因挫折而自棄。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宿命的味道。但是命運的神祕與深奧,時常以無常的形式讓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運卻也潔白如水,一切本是如此,不必多想!

其實,自尋煩惱,遠不如漫步夕陽下來得真切,來得美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nk02q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