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讀後感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芥川龍之介羅生門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讀後感

《羅生門》的故事取材自平安時代的故事集《今昔物語》,其小説內的時代背景也是平安時代末期,芥川龍之介以古材寫今事,將一幅人間煉獄般的場景活靈活現的展現在了我們面前,內容充斥着對社會風氣的諷刺和對人類善惡觀的思考,道出了一個生存需求的“無奈”。

小説開篇就寫道:

薄暮時分。羅生門下。一個僕人正在等待雨的過去。

空曠的門樓下,除了他別無旁人,只有一隻蟋蟀伏在紅漆斑駁的粗圓的桂木門柱上。

寥寥數語,就將一股濃重陰翳的氣氛描繪了出來,漆紅的粗圓的桂木門柱與伏在上面渺小的蟋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暗示了羅生門曾經的輝煌與如今的破敗。

之後小説對羅生門為什麼變得如此破敗進行了解釋:原因是京都連年遭災,天災人禍不斷才至於此,原本熱鬧的朱雀大路變得人跡罕至,盛金箔銀箔用的木箱也變得如柴火般廉賤。

日暮之後,這裏更是猶如一座鬼城,狐狸作窩,烏鴉覓食,強盜流竄,死屍遍地。作為小説的主人公,一個落魄的僕人,望着沉沉的黑夜,孤寂的等待着,他被大雨困在羅生門前,身後羅生門更是像一座修羅殿一般可怖。

被僱主辭退的僕人無處可去,縱使雨停了他也不知道該往何處生存,為了尋一個過夜的地方,他被逼無奈進入了羅生門內。

羅生門如傳聞的一樣,死屍遍地,充斥着“惡”,僕人進入羅生門是受迫於這個黑夜,在羅生門內的選擇則是他自己做出了選擇。

他意外的在屍橫遍地的閣樓上發現了一個老嫗。老嫗滿頭白髮,又瘦又矮,正在一具死屍頭上一根一根地拔着頭髮,僕人不明所以,也不知該將老嫗的行為歸為善還是惡。

他出聲質問老嫗為何如此,老嫗卻對他説:只是想取這女屍的頭髮做個髮髻,倒騰些假髮生意。

這時僕人的心中升起了一絲憎惡與輕蔑的情緒,因為僕人之前對於生存的抉擇,是做一個強盜還是活活餓死,他一直在猶豫,出身於大户人家,縱使他已經被解僱,但他認為自己還是應該比強盜要高尚一些的,此時看到了老嫗的行為,內心的鄙夷不免油然而生。

老嫗見其露出這樣的表情,就又對他説:這具屍體生前也曾把蛇切成段曬乾當成魚乾賣給禁軍軍營,在大家看來也是缺德事一樁,但是自己不覺得這是缺德事,無非都是為了生存,就像自己現在拔她的頭髮一樣。

僕人聽完了老嫗的敍述,思考一番後,內心也彷彿得到了答案一樣,他粗暴地上前推到老嫗並搶走了她的衣服,他説:自己同樣是為了生存。

人的本性暴露無遺,僕人也在生存的需求面前做出了選擇。

小説的結尾寫道:

過了好一會兒,死一樣倒着的老太婆才從死屍中撐起裸體,發出不知是囈語還是呻吟的聲響,藉着仍在燃燒的火光爬到樓梯口,垂下短短的白髮朝門下張望。外面,唯有黑洞洞的夜。

僕人的去向,自然無人知曉。

此時的老嫗已經和這裏的死屍沒有區別了,作惡者自有更惡者懲罰,死去的女屍是這樣,苟且偷生的老嫗是這樣,奪門而出的僕人也一定是這樣的結局,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強者怯懦,揮刀向更強者,弱者怯懦,卻揮刀向更弱者。

我對這段結局的理解是,它既體現了芥川龍之介的`悲觀情節,對這個“人吃人”的社會感到深深的絕望,同時也隱喻了作者心中尚存的一絲希望。

外面只有黑洞洞,不知何時會亮的天,以及無人知曉去向的僕人,結局的不明朗更容易令人產生遐想,在這個黑夜裏不知還有多少人會失去生命,又有多少人會放棄信仰淪為強盜,我們無從推測,但是我們知道天總是會亮的,雨總是會停的。

人生善惡一念之間,羅生門好比是人間和地獄間隔的一扇門,地獄之門只需要自己給自己一個理由便會為你打開,當生存成為第一需要的時候,人便淪為了獸。

芥川龍之介借這個故事批判了社會上自私的利己主義,也寫出了在這個“人吃人”的社會上生存之艱難,這讓我想到了《狂人日記》,同樣也寫出了社會吃人的本質,人在黑暗的夜色下分不清什麼是黑,什麼是白,在滿是“吃人”的歷史上也分辨不了其他的字眼。

關於小説的感受就寫到這裏了,個人認為隨着時代的進步,當代社會的人們對黑夜的心得理解更加豐富了,只是更容易迷失在追逐光芒的路途中,錯付了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m7p7j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