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楊修之死讀後感(精選17篇)

楊修之死讀後感(精選17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楊修之死讀後感(精選1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楊修之死讀後感(精選17篇)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1

在《楊修之死》一文中,楊修聰明靈敏,知曉君王,但是為何最後卻被曹操所殺呢?

在《楊修之死》中穿插了幾個關於楊修和曹操之間的故事,由這些事情可以知道楊修這個人才華橫溢,思維敏捷,善於琢磨君主的心思,然而他的上司是曹操。如果有才外露只是限於在同級或下級面前,也不至於招來殺身之禍,但是楊修這個人偏偏喜歡與曹操較勁,不僅僅是把曹操的心思看的一清二楚,還喜歡在其他人面前説一説。而曹操並不心胸寬闊,而是生性多疑,心胸狹隘,愛面子,不喜歡承認自己的錯誤,雖是表面讚揚楊修這個人,但暗地裏已將其恨之入骨。

另一方面,楊修説話不看形勢,這便是他最終被曹操所殺的根本原因。古代帝王都是天子,天子自然會保持一種神祕感,然而曹操這個魏王做的一點“隱私”都沒有,一個高高在上的君王,被一個臣子看的透透。而楊修喜歡猜曹操的心思,而且每次都能猜中,這便是犯了大忌的。曹操遇到這樣的人會怎麼想?“我一個君王,被你楊修看得赤裸裸的,那還怎麼統御百官,統治億兆黎民,況且要是哪一天他也想在這王位上坐坐,對我又是這麼瞭解,我還不成了第二個漢獻帝嗎?留着他幹什麼,養虎為患嗎?乾脆殺了他,以除後患!”正應為如此,楊修最後因著名的“雞肋”事件被曹操以惑亂軍心之罪殺死。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2

楊修該不該死,不去辯論。他的才能,絕對在常人之上——能輕易掀開曹操心思的外紗,可謂奇才。可是,他的智慧甚至不比常人——恃才放曠的楊修,帶着些傲氣,不知道尊重別人,他得罪曹操不知幾次,讓曹操恨再愛上;應該説,他不識時務。

這個我正面對的社會,體現給我並讓我在其中生活的社會,讓我不得不累了自己,有時失去了真實——除非脱離社會。不過,社會是這個社會的,我是我自己的,我的夢想是我自己的。雖然完全實現自己的夢想很艱難,但不失去精神上的自己。有時需要偽裝,必須偽裝,那不要緊,因為那只是外套,因為那樣做是為了自己的夢想,真正的夢想。當有一個夢想成真,便將外套換得更薄。

有兩種人最不被外事所累,一種是大智的人,他們看透了一切,看開了一切,變得無拘無束;另一類是大於的人,他們不琢磨一切,不在意一切,變得無拘無束。這兩種人獲得真實,充實,無論成為那種,都很不錯。如果被註定活在他們中間的部分,就蔑視一切的黑暗,先往所有的光明。

楊修屬於夾心的部分,他分不清黑暗和光明,似乎只希望那個和了自己的胃口,不看乾淨。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3

這個世上本就沒有絕對的對錯。當你一味地嘲笑楊修的恃才放曠時,又何曾想過,假若不是在那樣混亂的歷史中,假若曹操沒有掌握生殺大權,假若當這樣的事發生在如今的社會,我們也不過是一笑了之罷了。

的確,楊修的才華可遇不可求,如若不是他為人居傲自負,以曹操的野心絕不會屈就他僅是當一個小小的漢主簿,這一點我們不可否認。但是他卻不懂掩蓋自身的光芒,甚至置曹操的威嚴於不顧。如此,在我們看來是坦率到可愛。但在曹操眼中,楊修儼然已成為一顆毒瘤,欲除之而後快。因為楊修的存在讓曹操產生了危機感。身為臣下,能為主子排憂解難固然是好事。但是事事比主子佔盡先機,那就未必是明智之舉了。

所以,有人説楊秀最後的慘淡收場,純屬自找,那也不假。但細細又想,曹操就沒有一絲過錯嗎?

還記得那個説出“寧我負盡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負我”的曹操,身為上位者,這近乎偏執的思想真的好嗎?我們從文中也可以看到,他是一個多疑的人,所以他最後秉着“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一個”的原則,處死了楊修。這看似已了結的事情,長此以往,比釀成大禍。他的多疑究竟會讓他失去多少良才大將?既然為人君,就應寬容大度,這樣與之背道而馳,終會吃苦果。

這樣的悲劇,它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但如果,寬容與謙遜相握手,該多好?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4

讀完,《楊修之死》後,細細體會才逐漸發現楊修之死的主要原因是楊修本人恃才放曠,聰明反被聰明誤造成的。

楊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提出修改園門,從“一盒酥”理解出一人一口酥甚至連曹操夢中殺人是謹防被人殺也猜透了,完全不顧曹操的面子,這怎能不讓曹操作為一名君主而心生嫉妒,對他感到厭惡呢?

按道理楊修的才能並不是沒有優勢,只是沒用到合適的地方。曹操作為一名君主為了江山社稷必定需要一位聰明才智的人為其出謀劃策,隨便殺他不免有不忍之心。只是楊修太過自信,在生活上楊修耍耍小聰明也就罷了,還把自己捲進了一場政權爭鬥之中,只堅信曹植會成為王位繼承人,誰知世事難料,在曹丕已經得勢的情況下,他必定會成為這場戰鬥的犧牲品。不僅是曹操為身後的接班人的安危考慮要殺掉他,曹丕也會為鞏固自己的地位而謀害他。總之,楊修已為自己埋下了禍根。

令人費解的是,楊修對曹操的心思總會一一猜透,但卻未能知道曹操對他的嫉恨程度之深。否則為何不加以防範,謙虛謹慎些呢?在曹丕藏吳質事件中,曹操明顯偏向曹丕,不分是非妄下結論故意讓楊修難堪,只是此罪不足以殺掉楊修。遺憾的'是,楊修卻沒有絲毫懷疑,繼續毫無顧忌,不分場合的賣弄聰明,置軍紀於不顧,一聞“雞肋”就自動收拾行裝,並煽動其他人也做歸計,雖然,最終他的猜測是正確的,但這並非小事,一定要與曹操商量,擅自做主,讓曹操顏面何存?也正好讓曹操找到殺修的藉口——惑亂軍心。所以,楊修真是小事聰明,大事糊塗。

綜上所述,不得不説楊修的死有點咎由自取了。當然曹操也並非無過,他的心胸狹窄,陰險狡詐,自私自利使他產生了殺修之心。但這是次要的,假如楊修收斂點,對自己的才智不要太過張揚,爭取立下一些汗馬功勞,以他的智慧無論如何也不會落下這樣一個悲劇。

古人云:凡有聰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殺其身也。在此,只有為楊修感到深深的惋惜了。聰明本是好事,用不到點子上,也會變成壞事。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5

楊修,一個素服才名的文人,恃才放曠目中無人,甚至無視他的“上司”曹操。但有很多人把楊修的死因歸結於曹操身上,認為是曹操嫉妒楊修的聰明,從而得出了職場的潛規則,就是下屬絕不能比上級優秀,説白了就是你必須比領導傻,尤其是必須要讓領導認為他自己比你聰明,只有這樣,你才能混下去。

但在我看來,楊修死的關鍵原因在於他自身,在於自身的狂妄不羈。不僅這樣,他還多管閒事,詆譭領導,曹魏集團每天需要處理的事務不少,應該説是夠楊修忙的了,可他卻非要忙裏偷閒對於自己無關的事情瞎摻和,賣弄自己的小聰明,才會走上不歸路。

據《三國演義》裏楊修得罪曹操的事很多,但我認為,這些並不足以致命,而插手曹植、曹丕兄弟的儲君之爭和揭露曹操夢中好殺人的真相,才是真正給自己掘墳的原因。

作為曹操的“祕書”,插手別人的家事,明顯就是不務正業,揭領導的短,損害領導的形象,更是不把領導放在眼裏。面對一個多管閒事,不維護領導尊嚴的下屬,無論誰心胸多麼的開闊,估計心裏的怨恨都少不了。

威信,是一個成功領導的必要條件,也往往是一個團隊能正常運行的的保障,團隊的成員都應該知道,每一個人應該把自己份內的是做好,業餘時間多學習,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要把關心領導的家事和領導的私生活當作自己的工作重點,不當場合的大放厥詞更可能成為他日射向自己的箭,做一個本分的下屬,或許一身的亮點沒有幾個,但永遠受人尊敬,做一個飛揚跋扈的下屬,或許時常有人誇你有膽量,但一旦栽了個跟頭,你就更容易受傷,甚至不得翻身。

讓我們從楊修身上吸取教訓,在社會上有一個立足之地,切勿耍小聰明。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6

讀完整篇文章,我的腦海中不禁浮出一個疑問:楊修之死是誰之過?

細想,這是楊修咎由自取,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

首先,縱觀楊修一生,他並沒有像謀士程昱那樣,在軍事上或政治上給曹操出過什麼對策,只是一味地在“門內添活乃闊”和“一人一口酥”等小事上賣弄小聰明,他還自解“雞肋”,惑亂軍心,這是何等大事,曹操豈會放過他?

他還參與了曹氏立世子的爭鬥中,這本就是為人臣子的大忌。即使曹操現在不殺他,日後,曹丕也一定不會放過他。

當曹操問謀士賈明的時候,賈明沒有表態。單從這一點上看,賈明比楊修聰明多了。

再有曹操“夢中殺人”,本來就是玩弄權術,以掩人耳目,而楊修偏偏要説破,叫曹操如何容他?

楊修有確學識淵博,才華過人,能夠讀懂曹操的心思,但他察覺到曹操的殺修之心了嗎?我想應該是沒有,他真是小事聰明,大事糊塗啊!

我認為,楊修之死怪不了別人,只怪他賣弄才華,鋒芒太露,又恃才放曠,不知檢點。

所以,一個人聰明,學識淵博是好事,但為人處事要謙虛、謹慎,否則一定會惹禍上身!作文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7

之所以説是演義中的楊修,並非在説史,請史者勿對照。

小時候,總聽老師及尊長告誡:可別成了賈寶玉,聰明反比聰明誤;再長大一些,又説聽説了:收斂一些,不要成了楊修的下場!那時雖不知楊修是誰,卻大約猜得出:人很歷害,只是愛表現吧;最後很慘的吧。

上初二吧,學了《楊修之死》那篇課文,才終於弄明白楊修的問題了!因大人訓誡,我讀三國是很晚的,其它倒較早。

以後,從一些史料中得知,楊修竟與我等是“同鄉”,應該是死於曹丕和曹植的爭儲鬥爭中;是曹操擔心楊修所主謀的曹植集團會給既定的曹丕集團帶來麻煩以引起政治的動盪、生靈塗炭,而下決心除了這一能臣的吧?此論點不在此文討論之列。

從演義《楊修之死》中觀照,用一句現代話説,楊修的個性太過張揚、太能理解、並提前泄露了領導意圖,最終獲得了徹底被炒。

這一論點應該説與目前做事立世有違。

現在的企業求賢、個人創業,多要求要能伸張個性、儘可能地發揮才幹。所謂“有德有才,破格重用;無才有德,培養使用”。那麼即使有德有才,如何被知道呢?依我看,可能只有去張揚表現了。

只要説你能借助企業平台創造效益,並與公司提前約定利益分配,那麼,你發揮的結果一般來講,是不會成為楊修的。

因而,在正確理解了“我從小所受之訓誡”之後,又應從楊修的所做所為中吸取有益、有效之成份。

師長們之所以不讓在小時讀三國,是要我以楊修為誡,是擔心從小就不務實,去勾心鬥角;或象楊修一樣只顧表現而不注意言行的負面後果。

這樣又看來,三國還是要精讀,以助能理解世事的運行原理;楊修也要學些,以便領導能發現提拔。只是要能把握輕重原則。

目前,經濟市嘗社會運行規則已經進入了一個“銷售時代”,人人都在推銷自己;包括做管理、做市嘗做工作;甚至做官、做文、做人;如果不去主動張揚,怕的是工作沒成績,連生活也解決不了的了。

這個論點説清楚了,大家方明白了目前以些怪異的思潮,原是如何產生的了吧。

原來這楊修是要學的,也萬不可學得“過精”了!非要重一個德字的哦,要不然,曹操雖死了,“民心”二字,焉知是不能殺人的?

我先借鑑吧,亦不能説得太明,不然有被“咒殺”之禍!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8

讀罷《楊修之死》,掩卷沉思,心中不禁升起疑團:修之過?操之過?思之良久,才恍然大悟:修之過也。

楊修之過,一曰賣弄才華,鋒芒太露。楊修確實學識淵博,才華過人。但是綜觀楊修一生,並沒有在軍事上、政治上給曹操出過什麼奇謀良策,像郭嘉、程昱那樣,卻一味在“門內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類的小事上賣弄小聰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殺的禍根。

二曰恃才放曠,不知點檢。曹操“夢中殺人”本來是玩弄權術以掩人耳目的勾當,楊修偏偏要給他戳破,豈不是自找倒黴?至於擅自命令軍校收拾行裝,更是惑亂軍心,事關軍法,豈能亂來?

三曰小事聰明,大事糊塗。表面看來楊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惇也誇他“真知魏玉之肺臟”。但是對曹操的早就“忌之”“惡之”“有殺修之心”,他卻一無所知,恐怕到死也沒有明白。參與曹氏家族立世子的鬥爭,本來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殺也,將來曹丕也不會把他放過,而他都毫無自知之明。曹操就立世子一事,問過謀士賈詡,賈詡就不敢表態,在大事上他顯然比楊修要聰敏多了。

總之,楊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是怨不得別人的。

看起來,一個人聰明有才華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用到點子上,又不能謙虛謹慎,好事也會變成壞事。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9

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使你爭了功名利祿;口無遮攔、有話便説讓你成了眼中釘肉中刺;恃才傲物、目中無人叫你當了出頭之鳥。哎,楊修!

楊修的死似乎早就註定了,這邊是鋒芒過露的必然結果。一個人,若不懂韜光養晦、不回收起稜角,那身邊之人的原理、陌生人的輕蔑、後人的謾罵便會接踵而來,使人不知所措。

宦海沉浮、人事紛擾、社會宂雜,當我們置身於這個社會之中時,決不能自恃清高,亦不能置身事外更不能太過單純。學會交友的智慧,懂得侍君的方式,明白融入社會的方式與套路。不要自信地認為以心換心的説法,那隻爭對莫逆好友;不要過分地相信:人心是善良的評價,那隻爭對親朋好友。若你依舊執迷不悟,楊修之死便是充分證明了你的愚昧與無知。

而曹操是何人?三國著名奸雄!他一向秉承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楊修若在曹操心中是個有頭有腦的人物還好。但楊修之於曹操,並非如孔明之於劉備,水之於魚兒,他只不過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可他卻妄想揣測曹操之心,難道不知曉,伴君如伴虎,帝王心,海底針啊,一個君主的心思若被你個小人物輕而易舉地猜出來了,那麼這君王如何容得下你。

寬廣胸襟的君主的眼中,那拼死諫言、是非分明的臣子,為他的千秋霸業做了偉大的鋪墊。而狹隘心胸的君主,對那些言官,卻是厭惡至極、憤懣滿胸,恨不得劍指他們。死亡便是那言官的必經之路了。同樣,一個好的上司對於一個員工來説,亦有舉重若輕的作用。滿腔才華的能否施展、遠大抱負的是否成功來自於上司的支持與鼓勵,倘若遇人不淑,導致的結果便是如那千里般只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在這短短九十年的光陰中,綻放出最美的浪花、拍打出最壯麗的波濤。生如夏花般燦爛,死似秋葉般靜美。人生足矣!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10

凡看過《楊修之死》這篇文章的人,都會為才子楊修“恃才放曠”而死在“奸雄”曹操手中而感到惋惜。對曹操那種“嫉才妒能,不能容人”的行為感到憎惡。但是我認為曹操那麼做是無可奈何的。

曹操的無奈,其實是對楊修這種性格的無奈。在《三國演義》中,楊修恃才放曠且鋒芒畢露而不懂得收斂,稍有機會,不管什麼場合什麼對象,便開始賣弄才華,以顯示自己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其中諸如“一盒酥”和“猜字謎”等事件,便是極好的佐證。然而對於這些,老謀深算的曹操並不欣賞,每次都“雖喜笑,然而心惡之”。寫到這裏,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曹操嫉妒楊修才華,其實這只是一種十分膚淺的表面現象。因為對於大政治家曹操來説,他在臣僚們面前的每一個舉動,都有其潛在的政治目的。就拿“一盒酥”“猜字謎”事件來説吧,在我看來,表面上是曹操和臣僚們的遊戲之作,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這些遊戲都具有很強的政治試探性。老謀深算的曹操,想從中看看出臣僚們對自己的心思解多少,明白多少,這對於曹操來説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的所思所想全部被別人看破,那麼這個人就失去其價值,而楊修想靠才華領取政治資本,卻犯曹操的大忌,所以他為自己的慘局,埋下禍根。

但我認為楊修最後身首異處的主要原因並非上面這些小事,而是楊修參與曹氏集團的權力之爭。試問哪一朝最高統治者喜歡別人來管自己的“家事”呢?從這個角度説,楊修的死是必然的。

處死楊修,是曹操無奈的選擇,而曹操因處死楊修而落個“嫉賢妒能”的千古罵名。楊修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兇手。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11

楊修是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的“雞肋事件”更是婦孺皆知,他的死因連小孩子都耳熟能詳。而我認為,楊修之死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他太張狂了。

楊修的張狂是一步步發展下去的,最後一發不可收拾。因此,首先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楊修的毀滅之路。

最初,是最典型、最家喻户曉的例子。話所有一天,塞北送來一盒酥,曹操隨意題“一合酥”三字置於案頭,隨即離開了,回來時卻發現楊修已與眾人分食了酥餅。楊修不經請示就動領導的東西,這不是當面給領導摑耳光嗎?雖然曹操題字的確是“一人一口酥”的意思,但在嫉賢妒能的曹操手下,楊修竟然鋒芒畢露,這不是目無領導,過於張狂嗎?曹操他必然生氣了。

這還是生活小事,可接下來楊修卻張狂地摻手政治鬥爭了。從政人士都一定深諳一點:從政如螳螂捕蟬,續穩、準、狠。而“穩”正是一切的前提與基礎。然而,楊修卻貿然加入曹植與曹丕的王位鬥爭中,甚至在曹操眼皮底下教曹植作弊,這種張狂,目無法紀的作為令曹操頗為憤怒,還連累了曹植。

最後就是楊修之死的直接導火索————“雞肋事件”。曹操出師斜谷界口,卻被蜀軍逼得進退維谷,無奈吟出“雞肋”二字。夏侯淳卻把他當做軍令傳下去,結果楊修便令軍士收拾行裝。結果他被曹操抓住把柄,以惑亂軍心之罪將楊修斬首。假如楊修只作心知肚明,不將“雞肋”隱意宣傳開來的話,他或許還有救。只可惜他過於張狂,一心想表現自己,不經請示隨意命令軍隊,才惹禍上身,留下千古恨。

經過了楊修之死的警醒,那我們是否便應不“張”不“放”,只求內斂呢?答案非常明確,是否定的。由此我們需要在張狂與內斂間求得一個平均值,掌握一個“度”,那便是張揚了。

毛遂自薦便是個典型的例子。毛遂是趙平原君門下一個名聲戔戔、身份卑微的門客。他平日毫無鋒芒,人們都認為他很平庸。有一次,秦國入侵,包圍了趙首都邯鄲,趙王心急火燎,急忙派平原君去楚求救。平原君想挑出二十個精英門客作為隨員,經過精挑細選,卻只有十九個滿意。正愁之時,只見毛遂主動推薦自己,經過一番討論,他成功被編入隊伍。到達楚國後,平原君與楚王談判結盟的事,半天未果。毛遂又及時地站出來,以刀劍脅迫加上激烈言辭的勸誡説服了他,並歃血結盟,最終救下了邯鄲,毛遂也成了平原君門下的貴客。

這個故事深刻地告訴我們,平日裏需要冷靜、潛伏,而不是張狂,直到契機出現,我們就可以抓住它,張揚地展示自己,才能獲得最好的結果。

對於我們這些渴望獨立,渴望展示自我的特點,我們更需要張揚的個性,y用張揚來展示自我。如果人的美是花粉,張揚就是傳播花粉的蝴蝶;如果人的美是千里馬,張揚就是千里馬的嘶鳴;如果人的美是月亮,張揚就是發射在月球上的日光。但張揚需要有度,否則便會如楊修般的禍從口出,遺恨終身。因此,張揚不張狂,自信不自負,才是我們應掌握的個性。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12

其實説到底,楊修的死在於他不懂得收斂鋒芒,而越王勾踐的性格卻與此大不相同。

在越國將要被滅國時,身為越王的勾踐有兩種不一樣的選擇:一是拼死守國,保全自我身為王的“榮耀”;二是忍辱負重,保全實力伺機復國。勾踐選擇了第二種,勾踐在吳國被吳王當作馬伕,受盡了羞辱。可是卻一向隱忍不發,最終最終滅了吳國。

相比之下,我十分欣賞勾踐的做法。這不僅僅保全了自我,也為將來越國復國埋下了成功的種子。勾踐極具聰明才智,他能復國的原因就在於懂得審時度勢,能把握何時含蓄內斂,何時鋒芒畢露的時機。

勾踐的臣子文種,又是和楊修相似的情景。文種和范蠡是助勾踐復國的有功之臣。在越國復國後,范蠡便發現了越王是隻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便退隱江湖並給文種留下忠告:“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期望他也能激流勇退,免遭殺身之禍,然而文種一意孤行,不願離去,最終被逼自刎。

楊修、文種兩人的死,令人唏噓不已,也同樣令人深思。在當今社會上,審時度勢也是一項職場法則,要明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太過鋒芒畢露便易遭人嫉恨,為人陷害,所以做事審時度勢是十分必要的。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13

小時候,總聽教師及尊長告誡:可別成了賈寶玉,聰明反比聰明誤;再長大一些,又説聽説了:收斂一些,不要成了楊修的下場!那時雖不知楊修是誰,卻大約猜得出:人很歷害,只是愛表現吧;最終很慘的吧。上初二吧,學了《楊修之死》那篇課文,才最終弄明白楊修的問題了!因大人訓誡,我讀三國是很晚的,其它倒較早。

以後,從一些史料中得知,楊修竟與我等是“同鄉”,應當是死於曹丕和曹植的爭儲鬥爭中;是曹操擔心楊修所主謀的曹植集團會給既定的曹丕集團帶來麻煩以引起生靈塗炭,而下決心除了這一能臣的吧此論點不在此文討論之列。從演義《楊修之死》中觀照,用一句現代話説,楊修的個性太過張揚、太能理解、並提前泄露了領導意圖,最終獲得了徹底被炒。這一論點應當説與目前做事立世有違。

此刻的企業求賢、個人創業,多要求要能伸張個性、儘可能地發揮才幹。所謂“有德有才,破格重用;無才有德,培養使用”。那麼即使有德有才,如何被明白呢依我看,可能僅有去張揚表現了。只要説你能借助企業平台創造效益,並與公司提前約定利益分配,那麼,你發揮的結果一般來講,是不會成為楊修的。因而,在正確理解了“我從小所受之訓誡”之後,又應從楊修的所做所為中吸取有益、有效之成份。

師長們之所以不讓在小時讀三國,是要我以楊修為誡,是擔心從小就不務實,去勾心鬥角;或象楊修一樣只顧表現而不注意言行的負面後果。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14

在《楊修之死》一文中,楊修聰明靈敏,知曉君王,可是為何最終卻被曹操所殺呢?

在《楊修之死》中穿插了幾個關於楊修和曹操之間的故事,由這些事情能夠明白楊修這個人才華橫溢,思維敏捷,善於琢磨君主的心思,然而他的上司是曹操。如果有才外露只是限於在同級或下級面前,也不至於招來殺身之禍,可是楊修這個人偏偏喜歡與曹操較勁,不僅僅是把曹操的心思看的一清二楚,還喜歡在其他人面前説一説。而曹操並不心胸寬闊,而是生性多疑,心胸狹隘,愛面子,不喜歡承認自我的錯誤,雖是表面讚揚楊修這個人,但暗地裏已將其恨之入骨。

另一方面,楊修説話不看形勢,這便是他最終被曹操所殺的根本原因。古代帝王都是天子,天子自然會堅持一種神祕感,然而曹操這個魏王做的一點“保密”都沒有,一個高高在上的君王,被一個臣子看的透透。而楊修喜歡猜曹操的心思,並且每次都能猜中,這便是犯了大忌的。曹操遇到這樣的人會怎樣想?“我一個君王,被你楊修看得赤裸裸的,那還怎樣統御百官,統治億兆黎民,況且要是哪一天他也想在這王位上坐坐,對我又是這麼瞭解,我還不成了第二個漢獻帝嗎?留着他幹什麼,養虎為患嗎?乾脆殺了他,以除後患!”正應為如此,楊修最終因著名的“雞肋”事件被曹操以惑亂軍心之罪殺死。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15

《楊修之死》是小説《三國演義》的第七十二回,講述了楊修被曹操殺死的前因後果。在這篇文章中,楊修與曹操的個性被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楊修為什麼會死呢?讓我們來剖析一下吧。

文中道:“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揭示了楊修性格——狂。楊修是一個極聰明的人,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被曹操賞識,當上了主簿。他必然是知道曹操氣量小的,可他卻毫不顧及主公曹操的感受,屢犯曹操之忌,足見他的恃才放曠。在曹操建花園的事件中,楊修道出曹操在門上寫“活”字的用意,曹操心忌之;之後又指出“一合酥”的含義,曹操心惡之;再後來他又識破曹操夢中殺人的騙局,曹操聞愈惡之。除此之外,楊修又幾次使曹操不悦,直至後來的雞肋事件,他被曹操以亂軍心的罪名給殺了。

楊修因才而被曹操賞識,卻又因才被曹操所殺,都是狂妄惹的禍。楊修之死也非都是楊修的過,殺人者曹操的責任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國演義》中曹操可謂是奸詐至極,同時又氣量不大。他在花園門上寫一“活”字,意是想擴大花園門,同時也可以表現一下自己的智慧,不料卻被楊修輕易看出,這對曹操是一種羞辱。後來“一合酥”事件又一次讓曹操不高興,再後來楊修識破了他夢中殺人的騙局,更是讓曹操對楊修極為厭惡。直到後來“雞肋事件”,曹操忍無可忍,便把楊修殺了。

事實上,楊修除了激怒曹操,還讓曹操產生了危機感。楊修是曹操第三子曹植的擁護者和老師,在曹植與哥哥曹丕“世子之爭”的過程中,楊修極力幫助曹植,甚至為曹植擬好了答案,使曹植面對曹操的問題對答如流。本出於好意的楊修後來被人陷害,背上了誣陷曹丕的黑鍋,使得曹操覺得楊修對自己的接班人不利,甚至覺得自己的江山快要改姓“楊”了,看來楊修是不殺不行了。

楊修是有才,但也終究鬥不過曹操。他本恃才放曠,又遇上了妒賢陰險的曹操,還數範曹操之忌,多種原因共同促成了楊修之死,這實在是值得我們深思啊!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16

自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倍受世人稱讚,然而曹操這位在正史的記載中頗受讚譽,在戲台上被固定為奸臣;而在《三國演義》中,他的面貌要複雜得多,常常讓人琢磨不透,楊修這個素負才名的文士當他自以為能讀解曹操的心思時,他不知等待他的將是死亡。

曾有一日,塞北送酥一盒給了曹操,然而曹操卻在上面寫“一合酥”這樣一來,廚房裏的人誰都不敢動。而楊修一看之後就説:“大家把這盒酥分了吃吧。”於是眾人驚慌恐恐的吃了。曹操見此便説“你們怎麼敢吃我的東西?!”楊修卻自信滿滿的回答:“盒子上寫的清清楚楚。一人一口酥麻,我們有怎能違背臣相得意思呢?”曹操雖然很開心,但心裏對楊修有了一種惡念頭。

次日,曹操楊修等人又去了桃花園,曹操在桃花園上寫了個活字,眾人又不解其意可楊修立刻解了其意説到:“門中有活,便是闊臣相嫌園門太闊了。”於是人們再建圍牆,改造成了一個亭子。又請曹操來看,他看了後心裏大喜,問:"事誰知我意思的?"他左右史都説是楊修。曹操心裏甚忌之然而,一次曹操擔心有人暗中謀害就撒謊説:“他會夢中殺人”而到了晚上他就假裝做夢殺了一個人,這事應該只有他一個人知道,但楊修看穿了這個把戲,告訴了大家,曹操自然而然的更加加恨楊修。曹操的第三個兒子曹植,很欣賞楊修的才華就拜他為師父,只要他父王一出什麼問題他一問楊修,便可回答。而曹丕也知道此事便買曹植的答案,起先曹操以為他兩聰明但後來才知道是楊修教的便以之前亂軍心為由,殺了他。

原來在這些事情發生之前,曹操曾出兵,但不久便要打敗仗,於是想退兵,但這樣做會很沒面子於是便對碗雞湯説“雞肋,雞肋”楊修又瞭解其意,叫大家退兵,而曹操當然是火冒三丈。這就給楊修的死留了個原因。

從這篇文章,我感受到人聰明蛋不一定要充分表現出來。有些事裝不知道最好,尤其是對曹操這種人,跟要小心呀!

楊修之死讀後感 篇17

戰國時期,魏國的才子楊修很有名氣,可惜美中不足。他為人“恃才放曠”,在做某事之前,不顧及其他人的立場和麪子,做了不該做的事,説了不該説的話。因此,他屢次冒犯操,最後落了個殺頭的下場。

楊修之所以“恃才放曠”,是因為他有才能,所以不把人放在眼裏。每次從他自己身上惹出的禍,都能夠解決,而且解決的天衣無縫,所以,他敢説、敢做。但是,現在有的人既沒有才能,又沒有一技之長,還整天説不應該説的,做不該做的。我們班就有這樣的人。

有一天,上課鈴響了,教室外的一羣人就開始向教室內流動,剛走到門口,他就把門一關,用力抵住。這時門外的人,就像水管裏的水被堵住了一樣,進退兩難。外面的人就開始向裏面擠了,這樣很可能造成事故發生。還好,最後他把門打開了。

他還經常説他人的壞話,就連老師也難逃此劫。

我們要學習楊修,擁有才能,但是要學會去尊重他人。這樣,我們就是一個大寫的人,完美的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m0pjm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