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3篇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3篇

貝多芬 1770年12月16日生於德國波恩,1827年3月26日逝世,享年57歲,德國傑出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下面是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請參考!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3篇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

“彩虹,是經過雷電激戰之後才出現的,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700字。”

——題記

午睡醒來,泊窗的潔雲籠罩着灰煙,屋內沉悶的空氣讓人窒息。陰沉沉的烏雲吞噬着蔚藍的天空,慢慢地向四周擴散。忽然,一道耀眼的閃電劃破長隆。在雷聲陣陣的奏響曲中,雨點也衝進了灰色的帷幕,要把它扯個粉碎……

我翻開了《名人傳》。伴着雨點捲起的泥土的氣息,跟隨着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跨過不同的時代,走近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和意大利畫家、雕塑家米開朗琪羅和俄國作家托爾斯泰這三位擁有各自不同領域的偉人,去感受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其中,貝多芬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一生宛如雷雨交加的一日”,真如羅曼·羅蘭形容的那樣,貝多芬的人生充滿了苦難。童年時期缺少家庭温情,成年後愛情又屢屢幻滅;在他的音樂事業正如日中天的時候,卻又遭受了失聰的厄運……對於貝多芬來説,命運是多舛的,然而,這些打擊最終都沒能把貝多芬打倒。他勇於向命運挑戰:“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貝多芬由此奏出了最強烈的生命樂章。他用行動詮解了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是的,“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透過歷史,我彷彿看到忍受着身心巨大痛苦的司馬遷,用筆驅散人生天空中的烏雲,留下被後世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鉅著《史記》;看到了漫遊赤壁的蘇東坡,用他笑對人生苦難的從容,寫下“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曠達情意;我看見了落難時期的沈從文,用他的高潔與堅強,在漫漫人生和文學的天空中,最終抹上了芬芳、明麗的色彩。

當人生被陰霾遮蓋的時候,我們應該以一種不屈不撓得到信念和化苦為樂的勇氣,鞭策自己。處在初三的我們,面臨着考試與升學壓力的同時,一樣需要腳踏實地的精神、需要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那份執着。因為美好的事物總是藏匿在萬丈烏雲之中。

……

雨過天晴。

輕輕合上書,心中收穫了一份堅定與力量。天空裏烏雲已慢慢散開,溶入於湛藍如洗的天幕中。打開窗户,一陣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在廣闊的天穹下,一道彩虹,跨過了屋頂,跨過了滴水的草尖和注滿雨水的蓓蕾,那繽紛柔和的色彩融化了夏日裏的所有燥熱,在一瞬間,照亮了我的眼睛……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

又是一個寒假。空虛感十分的強。有時候,實在不知道做些來充實自己。偶然間想起,還要閲讀名著。在這種所謂命運的安排下,我看了《名人傳》。

這是本由世界著名的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著。它包括《貝多芬傳》、《托爾斯泰傳》、《米開朗基羅傳》三部“英雄傳記”。雖説,這三個傳記的內容看似毫無關聯——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兼畫家,一個是小説家,且都是不同國籍的。但,它的實質都表達了,這些偉大的天才,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本身“內憂外患”,也敢於和命運作鬥爭。這種令人折服的勇氣,堅韌不拔之志着實令人感動。給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讀完,會發現獲益良多。

“一心向善,愛自由高於一切。就是為了御座,也絕不背叛真理。”——貝多芬。這句話應該是貝多芬的一個信念之一,支撐着他從萬難中走了出來。他的童年並不算幸運。從小,他就展露出在音樂上的才能,但他的父親急於開發這項才華,並沒有考慮貝多芬的感受,用暴力的方式逼迫他練琴。當他稍微成長一些的時候,他最愛的母親也去世了,他悲痛欲絕。但是他於同年成為了一家之主,獨自一人承擔着兩個兄弟的教育的責任。

還沒有幾年,他便創作出許多樂曲,算是小有成就。但是厄運卻在這時敲響了貝多芬的門,它在也沒有從那扇門出來。他最引以為傲的聽覺於他漸行漸遠,這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説是滅頂之災。但是,他沒有放棄他最愛的音樂,沒有捨棄追求真理、真善美的理想,他選擇了與命運做鬥爭,讀後感《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700字》。帶給他痛苦的還不只是肉體上的,還有精神。生活的貧苦,愛情的失意,侄子的不孝順,更使貝多芬心力交瘁。這麼多的苦難,同時壓在一個人的肩上,這是沉重的時時刻刻都會令人窒息的一座座大山……不可思議的是,他走了過來。既使於1802年10月6日留下了舉世聞名的《海林根施塔特遺囑》,他也沒有輕生,不是嗎??相反的,更多的音樂作品在這種“風雪交加”的窘境下孕育而生,這一切的一切不是正好完美的詮釋了貝多芬的“用苦難鑄就歡樂”?

名人傳貝多芬讀後感

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沉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中去了。由於他的天分和勤奮,很快地在維也納初露頭角,有了一點名氣。此時正應該高興的他,卻被查出因幼時治療耳疾無效導致耳聾。這使他遭到了極大的打擊。要知道,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説,沒有了耳朵,就沒有了一切。在幾番思索之後,貝多芬又迴歸了音樂,並創作出更加優秀的交響曲。

而他之所以能夠在失聰的情況下,創作出數首經典之作。正是因為他能夠用心去聽,用心去感受,將身心都投入到音樂中去。這,就是音樂的最高境界。

命運可以奪走貝多芬的一切,但始終奪不走他那無與倫比的創造力與非凡的天賦。面對困難,他絲毫不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祕訣。

歐洲的音樂是在大自然中產生的,所以貝多芬也時常將自己擁入大自然的懷抱,用心來聆聽大自然的聲音。貝多芬的音樂脱離了單純的感官上的享受,而能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他經常談到他有責任用他的藝術去為“可憐的人類”,“未來的人類”做奉獻,為他們造福,鼓勵他們,把他們從迷夢中喚醒,斥責他們的怯懦。貝多芬的偉大之處正在於此,他從不只為自己而活,胸懷天下的責任感使他不只是一名音樂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lj4ye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