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教育從尊重開始》讀後感800字(精選5篇)

《教育從尊重開始》讀後感800字(精選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從尊重開始》讀後感800字(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從尊重開始》讀後感800字(精選5篇)

《教育從尊重開始》讀後感800字1

《教育從尊重開始》共分為七章,每一章的內容都十分精彩,令人受益匪淺。在書中既有孫老師獨到的發現和深刻的觀點,也有精彩的案例和實用建議,是孫老師作為一位父親教育自己孩子的自述體作品,將體驗性、欣賞性、可操作性融為一體,是中國父親教育的忠實記錄。

在本書的第二章中作者提到了要尊重孩子的權利。只有被人尊重,孩子才可能獲得自尊,並可能學會尊重別人。所以,我們成年人應當保護孩子的權利意識,給孩子足夠的尊重。

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隱私權。而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的這些權利常常被大打折扣,他們的權利時常受到侵犯。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為孩子規劃好一切,從上幼兒園開始到上小學、中學、再到考哪所大學,甚至將來從事什麼職業,孩子的一切都在他們的安排之下,絲毫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如果孩子不聽從安排,不按照他們的意願去做,父母就會打着愛的旗號,説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着想。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孩子喪失了他們作為獨立的個體所應享有的尊重,做出過激的行為。這不能不讓我們思考,我們作為家長和老師,到底應該怎樣去教育孩子?怎樣尊重孩子?而在這個問題上,孫老師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在女兒升初中、升高中、考大學的時候,孫老師都讓女兒自己決定,他作為父親只是給她一點兒建議。他的這種教育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孩子的權利意識,健全了孩子的人格,使孩子變得更加獨立。這也正是我們做為父母和教師應該學習的。

曾經看到一篇文章《一隻蝸牛去散步》。讀完以後感慨很深,教育孩子就像牽着一隻蝸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雖然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然而,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視角是獨特的,家長又何妨放慢腳步,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陪着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傾聽孩子內心聲音在俗世的迴響,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從沒完沒了的生活裏探出頭,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在書中第三章作者還提到要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我十分認同。如今的時代是一個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時代,也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按自己的要求安排時間,都希望孩子的生活沒有危險。孩子的課業負擔本來已經夠重了,雙休日應該是孩子放鬆身心的歡樂時光,在課堂上也是如此,一些孩子完成了老師佈置的任務之後,剩下的時間就不知道做什麼了。究其原因,是我們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太少了,他們不知道怎樣去安排自己的時間。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轉變觀念,給孩子足夠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幫助孩子有效地利用時間,發現生活的樂趣,展示自己的才華,使其能夠更健康、更自然地成長。

感謝茫茫書海中讓我遇到了你,讓我更加領悟到教育的真諦——教育從尊重開始!在今後的教育之路上,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讓我的學生們和以後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長。

《教育從尊重開始》讀後感800字2

閒暇之際匆匆瀏覽了《教育從尊重開始》一書,書中孫雲曉老師用樸實的語言詮釋着教育的真諦——教育從尊重開始。作者孫雲曉,一位跨世紀新教育的忠實守望者,一位童年的捍衞者,出版的個人專著達三十餘部,他總能夠捕捉時代的精神,走進兒童的心靈,是一位真正走進兒童世界的學者。書中以一個獨生女的父親的教育經歷和感悟。在對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教育實例的生動敍述中,娓娓道來教育的真諦——“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父愛如鈣”、“無批評教育是偽教育”、“沒有祕密的孩子長不大”等。一個個貼近生活實際的教育案例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這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親耳聽過,親眼見過的平凡小事。但作者卻能在這平凡小事中挖掘出讓人耳目一新的教育真諦。

作者在書中提到真正的愛是無私的,的確,他是一個非常開明的家長,當他得知女兒的考試成績不理想時,沒有抱怨,沒有指責,而是開導女兒,和女兒一起找原因,想辦法。作者還指出: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些父母抱怨孩子不懂事説“我白疼你了!”當看到孩子成績不理想時便説:“你怎麼這麼不爭氣,養你有啥用?”平時我和父母們打交道,也經常聽到這樣的話語,當時我只帶着同情,並未多想。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樣的家長對孩子的愛是自私的,他在為孩子提供各種優越物質條件的同時希望孩子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標。父母一定要端正心態,不管孩子達到達不到自己所預定的目標,都不要抱怨不要用言語傷害孩子。我想父母要有一顆平常心,瞭解孩子,尊重孩子,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設定期望值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還在書中提到:“沒有孝心的孩子很難有愛心”,“被真愛感動的孩子才會懂得感恩”。我覺得這兩種觀點很有必要讓一些父母知曉。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的孩子不知道體諒父母的辛苦,更不知道孝敬父母。父母對孩子傾注了滿腔的愛卻得不到孩子絲毫的感恩,反而覺着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不應一味埋怨孩子不懂事,應該從自己的教育方法上找原因。作者指出:“培養孩子孝心愛心應從點滴小事做起:如不能讓孩子吃獨食;要經常給孩子講講自己工作的艱辛;不要“有求必應”更不要“無求先應”;父母要在孝敬老人方面為孩子做榜樣等。”

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純粹的愛,科學的愛,理智的愛,父母的真愛是一粒粒飽滿的種子,撒在孩子稚嫩的心田裏,以真愛育真情,用真情換真情。

細想孫老師的每一句話,在教學的細節中也都能得到證實。課堂上孩子搞小動作不聽課,不引人注意地摸一下他的頭,或是不動聲色地把孩子手中的東西拿到一邊放好,孩子就會不由得臉紅或馬上改正自己的行為;孩子犯了錯誤,悄悄地把他叫到一旁耐心地交流,最後孩子會露出開心的笑容……是《教育從尊重開始》告訴我,這種“悄悄地”就叫“尊重”,正是這種尊重,使每一個孩子都在悄悄地健康成長。

讓“教育從尊重開始”,尊重比熱愛更為重要。因為給學生以尊重,學生才能感受到師生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找到更大的動力,塑起更強的精神支柱。尊重學生是對“以人為本”理念的積極迴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於教學生學會做人。而做人的最根本的素質就是尊重。尊重的教育才能教出尊重他人的學生。只有學會了尊重才可能去尊重父母家庭、尊重老師學校、去尊重單位和集體,去尊重社會和國家,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實現,我們的學生和國民的素質才能真正提高,我們的社會才能真正的進步。任何一個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有建樹的教師,在他們的教育生命的詞典裏絕對不會缺損“尊重”二字。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位高人説話。我雖然沒能和作者面對面地交流,但我有幸走進了他感悟教育真諦的征程中。我想不管父母還是教師如果能像孫雲曉那樣對孩子多一份尊重,多一份關愛,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多一份教育藝術,那麼會有更多像孫雲曉的女兒孫冉那樣優秀的人才誕生。

“教育從尊重開始”,讓我們從實踐中來體會它的真諦吧!

《教育從尊重開始》讀後感800字3

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無私無畏的真愛。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些父母抱怨孩子不懂事,説:“我白疼你了!”尤其是當孩子成績不好或是考試考砸了,有些父母説:“我們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你怎麼就這樣不給我們爭氣呢?養你有啥用!”這些固然是氣話,卻也反映出了家教的一個誤區,即愛似乎是有條件的.,至少要用好成績來與父母交換愛。

説句尖刻的話,我以為這種交換是對愛的褻瀆。

父母生了孩子,就有了愛的責任。着愛的唯一目標,是以愛育愛,即把孩子培育成一個健康的人,而人是千差萬別的,萬萬不可用統一的分數或名次來衡量。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每一個人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因而不可統一模式。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孩子成績不好,我們所應提供的只有幫助,而不應當是訓斥。憐子之心,父母共有,只是天下父母在疼愛自己的孩子、為孩子們付出的時候,也要清醒一下意識:孩子們需要這樣的愛?您付出的愛是真正的愛嗎?

有句話説:愛孩子是母雞都會做的事情,要父母愛孩子容易,但要父母給孩子理智的愛卻不那麼容易。有的父母,往往在愛的旗幟下給孩子提供了過度保護: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朋友,怕孩子受別人欺負;不允許孩子有零花錢,怕孩子上當受騙;不允許孩子使用火柴和剪刀,怕孩子傷了手指……當您無條件地給孩子施加愛的時候,也要記住:愛離不開理智。沒有理智的愛是瘋狂的愛,是可怕的愛。

一個“愛”字,是人一生的結晶。這是一個大寫的“愛”字,這是一個真正的“愛”字。在天堂的門口,在那個靈魂淨化的時候,我開始久久地思索愛的真諦。人之所以成為人,離不開真愛。世界之所以成為世界,依賴與真愛。只有在孩子的心理播下真愛的種子,才是人類真正的希望所在。真愛的種子就是真愛的教育。因此,當您準備在孩子的心理播種的時候,請務必拷問自己:這種子是真的嗎?假種子坑農民毀一季,假教育坑孩子毀一生!以愛育愛,就要讓孩子被感動。只有真正的愛才能讓孩子感動,被真愛感動的孩子,才會懂得感恩。懂得了感恩,孩子心中自然有愛。

現在,經常能夠聽到父母們的埋怨,埋怨孩子不懂事,埋怨孩子不知道體諒父母們的辛苦,埋怨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壓力。可是,試想,如果父母們對孩子只一味地奉獻,一味地關愛,而不讓孩子瞭解父母所做的一切,不瞭解父母內心的真實感受,那麼孩子就很難懂得感恩,又怎會有對父母的愛呢?不要對孩子付出太多、干預太多,不要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如果父母對孩子的保護太多,那麼孩子就會漸漸習慣父母的包辦代替,就會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難再感謝父母對他們所做的一切了。孩子的心靈是最純淨的,他們能從點點滴滴的生活小事中感受父母的愛心,從而漸漸喚醒內心關愛父母的意識。

孩子涉世未深,難免會犯錯誤,有時孩子犯錯誤並非是有意的,兒童期是犯錯誤最多的時期,與成年人的犯錯不同,孩子大多會明知故犯。也許,孩子出於好奇或無知,也許孩子不能像成年人一樣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時父母需要從心底裏寬容孩子的過錯。此外,孩子在看待問題上,常常容易誇張或放大自己的問題,以為自己犯了錯,父母再也不會喜歡自己了。如果父母再不能給孩子寬容,他可能會感到絕望。此時,如果一寬容之心與和顏悦色,同其剖析事情的原委及是非曲直,孩子可能字字入心、聲聲如耳,成為進步的一個推動力;相反,如果不問青紅皂白,猛批猛打,不許辯解,孩子也可能因恐懼而撒慌、抗拒、出走等等,使問題複雜化,甚至演化為一場悲劇。

也許可以説,寬容是一種智慧,是一種特殊的愛,是一種勝過懲罰的教育。父母有了寬容之心,效果會格外明顯,因為寬容讓孩子更為難望,這也是一種尊重孩子的具體體現。

當然,教育也需要懲罰,懲罰不是體罰,是教育懲戒,是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過失負責任。沒有批評和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缺鈣的教育。當然,批評和懲罰要講究藝術,事實上,寬容就是一種深層次意義上的“懲罰”。

“恨鐵不成鋼”的父母們,請選擇以寬容之心對待您的孩子吧!,請尊重您的孩子吧!您將會看到孩子身上閃耀着比以往更奪目的光彩。

《教育從尊重開始》讀後感800字4

《教育從尊重開始》這本書是孫雲曉寫的。讀完全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草原上的較量這個情節: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內蒙古,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舉行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野炊的時候中方隊長髮現長得白白胖胖、啥活也不幹的都是中國孩子。中國孩子病了,馬上哭了,回去睡大覺,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堅持走到底。日本家長乘車走了,把鼓勵留給發高燒的孩子。中國家長來了,在艱難路段把孩子拉上車。孩子們在8月的草原走上經過三天的長途跋涉,終於勝利抵達了目的地。當夏令營閉營時,日本宮崎市議員作了總結,他特意大聲問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日本孩子齊聲吼道:“美!”“天空藍不藍?”“藍!”“你們還來不來?”“來!”這幾聲大吼震撼了在場的每一箇中國人。當日本孩子抬起頭時,每個人的眼裏都閃動着淚花。日本人滿面笑容地離開中國,但留給中國人的思考卻是沉重的。草原上的較量,不僅僅是兩國孩子的較量,更是兩國大人的較量!是兩國不同的父愛母愛在較量!是兩國的教育在較量!父母怎樣給孩子真正的愛和幫助呢?孫雲曉的建議是:

1、不要僅僅把孩子當成被教育的對象,多多瞭解孩子的所思與所想。

2、孩子的成長總是需要一些時間的,所以兒童的教育常常是三分教七分等,等待孩子的成長也是一種美。

3、教給孩子生存之道。在整個人生中,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這些生存的能力更有可能通向幸福之門。21世紀的父母與老師也許要問問自己:我有教育孩子的執照嗎?當一個人做了父母或老師,須擁有執照即良好的教育素質,如現代的教育觀念、科學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諧的親子關係等等。否則,空有一顆愛心,卻可能在辛辛苦苦孕育孩子悲劇的命運,爭分奪秒地製造未來的災難。所以,我們應從瞭解孩子學起,從尊重孩子做起。哪一個父母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不善於發現孩子,把自己的理想當成孩子的理想,非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這很有可能扼殺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只有發現孩子,解放孩子,尊重孩子的實際情況,才能有幸福的孩子,才能有和諧的家庭。對孩子未來的發展,父母要根據孩子的自身特點來鼓勵和引導其成長。發現孩子和解放孩子,是改善和促進良好親子關係的靈丹妙藥。我相信通過付出真誠與汗水,大家的夢想會變成現實。

在書中還有很多詩一樣的語言,感染着我。如“懲罰的藝術是喚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責任心”“欣賞孩子的優點,這優點就可能成為燎原的星星之火”“小鳥只有飛上藍天才知道世界有多麼的遼闊。”“走出這片雨季等待你的將是明媚的春天。”

《教育從尊重開始》讀後感800字5

下課鈴響了,我對同學們説:“今天的作業稍多一點,同學們今天要辛苦一些。”接著轉身在黑板上佈置今天的作業,當寫下第三項作業時,聽到同學們的埋怨聲,聽著雖不悦,但我忍住了。當我收拾好課本走出教室門口,突然背後傳來了一個聲音:“神經病。”雖然聲音不大,但我聽得清清楚楚,立刻怒火沖沖地折回教室:“説這話的人給我站起來。”同學們都用眼睛的餘光瞟了一下小F,我知道説這話的人是他了。

我黑著臉走到他身旁問:“剛才那句話你在罵誰?是在罵我嗎?”“不是罵你。”小F理直氣壯地申辯。我看見他無所謂的樣子更加氣憤,我指著他身邊的同學逐一問他:“是罵他嗎?是罵她嗎?”他都一一否認,我話鋒一轉:“全班同學都問完了,你都説不是罵同學,又説這句話不是罵我,難道是在罵你自己嗎?”同學們一聽,鬨堂大笑起來,小F困窘得臉一陣青一陣紅,看著他自作自受的滑稽樣,我感到勝利的快樂,我得意洋洋地夾起課本回辦公室。

第二天在課堂上,我發現小F要麼無精打采地趴在桌子上,要麼坐著發呆,我故意不理他,看他還有什麼花招,正好藉此機會一併整治他。可是一連幾天,小F還是無精打采的老樣子,並沒有什麼惡作劇,看著他無心學習的樣子,我開始急起來。我不禁捫心自問:“我是否挫傷了一個學生的自尊心呢?是否有點咄咄逼人?是否從一開始就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小F呢?”我在他的作業本上寫道:幾天前大家在氣頭上説的話我沒有當真,請你也不要當真。

第二天,我發現小F的狀況有所好轉,看來我粗暴的處理方法傷害了小F的自尊心。我又在他的作業本上寫道:我知道你在同學們中威信很高,我希望你能給同學們樹立一個優秀的榜樣,所以我對你的期望更高,對你的批評更嚴厲,你能理解我的一片苦心嗎?

第三天,我翻開他的作業本,看見上面寫著幾句話:老師,對不起,上次我説“神經病”真的不是罵你,那只是我的口頭禪,並沒有什麼惡意,可是你卻反脣譏諷我,讓同學們抓住笑柄,整天取笑我,讓我感到無地自容,所以我就自暴自棄。看了你寫給我的話,我知道你沒有戴有色眼鏡看我,我會加倍努力的。請你相信我,我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k8zzj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