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經典常談》讀後感(通用6篇)

《經典常談》讀後感(通用6篇)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經典常談》讀後感(通用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經典常談》讀後感(通用6篇)

《經典常談》讀後感1

最近讀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62年,看了這本書,書中字裏行間都閃現出他嚼飯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懷不已,併為其短暫的生命而惋惜。

書中從普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出發,對《説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國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十多種中華文化經典和諸子百家思想,以及詩、文、賦等文學體裁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和分析,為廣大青年解讀中華文化經典開啟門徑。語言簡潔明快,把握精髓,是難得的導讀精品。

作者在書的序言中闡述了何謂經典,經典就是我國的傳統文化遺產由中國文字記載下來的東西。然後説明經典都包括哪些書籍,這些書籍共有十三種。這十三種書籍的作者,產生的原因,書的內容,及該書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分別逐一地作了介紹,這種夾敍夾議的過程就構成了全書的內容。這本書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書,因為朱先生在書的序言裏説,經典訓練是中等以上教育裏的必要項目之一。他的這一主張得到當時教育部的認可和教育界許多人士的贊同。

如果把接觸經典的人比作遊客,那麼朱先生很像一位嚮導。當遊客想要參觀一個巖洞時,他先在洞外給講説一番,讓遊者心裏有個數,不至於進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個好向導,自己在裏面摸熟了,知道巖洞的成因和演變,能按真際講説,絕不會説這兒是二龍戲珠;那兒是八仙過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並非獵奇的遊客自然歡迎這樣的嚮導。

《經典常談》讀後感2

《經典常談》所謂經典是廣義的用法,包括羣經、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子,得懂“小學”,就是文字學,所以《説文解字》等書也是經典的一部分。在中等以上的教育裏,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國教授説過,閲讀經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再説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於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

相傳中國文字是黃帝的史官叫倉頡造的。見地上印有獸蹄和鳥爪的痕跡有了靈感,開始造字。倉頡泄露了天機,卻將人教壞了。所以他造字的時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會變機靈,會爭着去做那些容易賺錢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種地的人變少了。天怕人不夠吃的,所以降下米來讓他們存着救急。鬼也害怕這些機靈人用文字制他們,所以夜裏嚎哭;文字原是有巫術作用的。但此傳説是在戰國末期才有的,那時的人並不都相信;如《易》和《繫辭》裏就只説文字是“後世聖人”造出來的。這“後世聖人”不止一人,是許多人。文字不斷地在演變,説是一人獨創,是萬不可能的。識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禮》《保氏》説貴族子弟八歲入小學,先生教他們識字。秦以前字體非常龐雜,貴族子弟所學的,大約只是官書罷了。秦始皇統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國書,別體漸漸淘汰,識字便簡易多了。

始皇為了統一文字,教李斯作了《倉頡篇》七章,趙高作了《愛歷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學篇》七章。但字體以當時通用的小篆為準,便於原來的籀文略有不同。漢初,教書先生將這三篇合為一書,單稱《倉頡篇》秦代的三種字書都不傳了。

東漢和帝時,有個許慎,做了一部《説文解字》。這是劃時代的字書,囊括了歷代的各種書體,他保存了小篆和晚周文字,讓後人可以朔源沿流。研究文字的形音義的,以前叫小學,現在叫文字學。從前的學問限於經典,所以説研究學問必須從小學入手,即從文字學入手。

造字和用字有六個條例,稱為六書。一是象形;二是指事;三是會意;四是形聲;五是轉註;六是假借。

漢字從秦朝開始演變成各種書體,真(正、楷),行,草,隸,篆書體的來歷及發展。

就從這第一課的內容來看,應該説很豐富的了。從文字的產生,發展。文字的構成,各種字體的演變。介紹得一清二楚,有關的傳説故事講得生動活潑,好像就在眼前。從這本七萬七千字的書中看出作家的知識之淵博,文筆之圓熟,真令人歎服。讀了這本書之後,那句開卷有益的成語應驗了。我感到受益匪淺:對於我們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更加清楚地瞭解了何謂經典及這些經典的來源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朱先生那個時代可能還沒有古為今用一詞,但他寫這本書的初衷還是為了倡導國民繼承祖先為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因此朱先生把這本書命名為《經典常談》,既然是常談,就是説我們不能忘記這些經典,也就是説,無論什麼時候學習這些經典都是有用途的。

《經典常談》讀後感3

近日讀完了朱自清先生的這本《經典常談》,該書主要是介紹講解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書的自序上也説這本書是學習傳統文化的典籍,也可以稱作為“國學入門書”。既然能夠稱得上“國學入門書”,其分量可謂不言自喻。這本書的出現也為各個階層的人羣翻閲史籍做了一個很好的指引。

朱先生這部書所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傳統的“四書五經”,“十三經”等著作。囊括了經,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廣為流傳,最為經典的著作。在朱先生的這本書的書目編排順序上依次是:説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第,文第。書中自序中説“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並按照傳統的已經將“小學”書放在最前頭。”所以這樣一個比較循序漸進的次序也讓讀者能更好地來理解該書的宗旨。朱先生也説,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史,子,集就必須先從理解字義開始,所以他選擇把《説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謂是用心良苦。

縱觀通篇,朱先生不但對每一本著作都做了精闢的解釋,並且在對某些著作的闡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認識。比如在《禮》第五中,朱先生説道:“天生萬物,是個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還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們這個時代,這個信仰還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説是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有一些也可以説是生活的藝術。”在《尚書》中,朱先生對幾千年來關於《尚書》的真偽也做了自己的考證,確定伏生的《尚書》為最原始的真本,但即便如此,朱先生還是建議我們對這29篇要分別看,因為中間也有一些文章是戰國時人託古之作。所以,這樣嚴謹的態度也恰恰可以為一些剛接觸這些著作,或者即將接觸這些著作的人提供了一個更為客觀、更為辯證地來了解、認識這些著作的渠道。

朱先生的這本書雖然稱作為“經典常談”,但在我看來其實這本書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經典常談”,更深遠地來看,其實還包含着“經典導讀”這更深一層次的含義。眾所周知,在國際化程度不斷地深入每個人生活時,我們的生活也充斥着許多新生文化,以至於年輕一代對我們華夏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少,面對日益增多的“泊來”文化,已經很少在有家庭再給孩子接受“傳統教育”了。所以能以這樣的方式來為我們的古代文化做一個詮釋、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讓我們的華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傳。畢竟,我們的華夏文化還是需要下一代來傳

最近讀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62年,看了這本書,書中字裏行間都閃現出他嚼飯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懷不已,併為其短暫的生命而惋惜。

《經典常談》讀後感4

讀《經典常談》談國學經典斐名中外的西南聯大中文系有三位著名的系主任,他們輪流坐莊,羅常培、朱自清和聞一多,其中對我個人而言最能叫上名字的就是朱自清,因為上學的時候學過他的三篇文章:《春》、《背影》和《荷塘月色》,其他兩位大家知之甚少。即便對於朱自清先生也並不知道多少,不知道還有什麼作品或者什麼精妙。今日讀了一本1942年其編寫的《經典常談》,一本大師編寫的瞭解中國古代文化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門指南,才領略了大師的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信手拈來。這是他寫給中學生的一本書,普及中國傳統文化,沒有任何個人的觀點的創新創造,卻是“發揚、介紹、修正、推進我國傳統文化”,對歷史經典的“切實而淺明的白話文白話文導言”。

對於中國的文學經典,雖然每個中國人都度過第一點,但我想有宏觀瞭解的卻不多見。既沒有人教,也沒有人談。朱自清先生寫《經典常談》就是要我們用“科學的選擇和閲讀方法”,“幫助人們以有效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效率,從浩繁的書海中獲取對自己有用的知識,以集成和發揚前人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這本書讓我們“閲讀經典”,瞭解經典。中華文字3000年,最早是出現於殷商晚期的甲骨文。而在此之前“結繩而治”,“後世聖人”刀筆刻字於牛骨龜甲,用於記錄文化歷史的`開端“卜辭”。傳説的“倉頡”或許是“商契”,商民族的祖宗的意思。到了周朝演化為“籀文”(大篆),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秦國的文字小篆成了國書。古代文字四種書寫方式,契、鑄、書、印,對應的不同的材料“骨、銅、簡、泥”而異。這是來自於《説文解字》的知識。《易經》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河出圖,洛出書”,這是傳説的出處。甲骨經火燒斷吉凶是“卜”,蓍草數數目斷吉凶是“筮”,“筮短鬼長”,古代判斷小事吉凶用筮,大事吉凶採用卜。《易經》原來是一部切用的筮書,包含三部分:連山、歸藏和周易。需要注意的是儒家的《周易》是種哲學,民眾的《周易》是種巫術。《尚書》大部分也是卜辭,是當時的“雅言”,包括“虞、夏、商、周”四個朝代的號令,這些號令多成為“誓”和“誥”。平時的號令叫“誥”,軍事的叫“誓”,君告臣的叫“命”,臣告君的有時叫“謨”。是漢朝人編輯了歷史檔案,改稱為《尚書》,“上古帝王的書”。值得注意的是王肅的《古文尚書》是偽書,伏生《尚書》才是真本。歌謠是《詩經》的源頭。

隨口唱的是徒歌,隨着樂器走的是樂歌。歌謠的詞由樂工記錄下來就成了《詩經》。“詩言志”,志不是抒情,而是關聯着教化或政治。孔子對詩斷章取義,詩被用來討論做學問做人,是要鼓舞人、聯合人,增加閲歷,教化眾人。天地君親師,代表《禮》的三本:天地是生命本源、親是祖先、君師是政教的本源,禮包羅萬象,人情不能忘本。儒家教人和平、教人節制,建立社會秩序和政治制度,就要遵守“禮”,叫做“禮治”。“春秋”是古代記事史書,傳説孔子作《春秋》,“尊王攘夷”乃是《春秋》大義。史官記事兩個目的:徵實和勸懲。《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是《春秋》三傳。左氏重敍事,公、谷重解經。《左傳》參考羣籍,詳述史事。《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四書,要先讀《大學》,再讀《論語》《孟子》,最後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中庸》傳授心法,是儒教道統的根本。韓魏趙三國分晉,田齊代姜齊, “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春秋進入戰國。六國親秦抗秦,即是“合縱”“連橫”,202年的歷史,劉向編纂成了《戰國策》,“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苟以取強而已矣”。《史記》《漢書》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紀傳體”史書,是二十四史“正史”的源頭。兩書各有所勝,班、馬並稱。《史記》是通史,記錄到漢武,《漢書》是斷代,起於高祖終於王莽之誅。

《史記》成於司馬一人之手,“文直而事核”,《漢書》成於四人之手,“文贍而事詳”,異曲同工,並稱“良史”。諸子百家源於士農工商,源於詩禮樂崩,“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儒墨老陰,諸子爭流;獨尊儒術,多虧董仲舒!辭賦最有名一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最有名是屈原和宋玉。賦不算是詩,是我國特有的體制,雖有韻,但是接近於文。漢武立樂府,調子分為“楚聲”和“新聲”。楚聲成了五言詩的源頭。建安三曹用樂府舊題改作新詩。晉代阮籍奠定了五言詩的基礎。唐初仿作樂府,始有七言詩。李白杜甫提升了唐詩的高度。最早的問是商代的卜辭,就是一些簡單的句子,最早用於記言、記事和訴訟。文的標準有樑照明太子《文選》中第一次提出。柳宗元、韓愈帶領文走上平正通達之路。“顧問不宜説理”,應該“用現在的中國話做文學”。是為記。2019年2月20日星期三

《經典常談》讀後感5

經典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用文字保存下來的歷史文化的遺產,它對國家或民族歷史文化的發展起着重要的影響。一個民族的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光大,不能脱離對於本民族經典的學習。朱自清先生認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裏,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這段話表明了他對經典訓練重要性的深刻見解,也正是這個基於原因,他編著了《經典常談》。

《經典常談》這本書寫於1942年,朱自清先生用淺明而切實的文字,於十三篇文章中,要言不煩地介紹了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經典作品,因此,七十多年來廣為流傳,成為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經典。全書見解精闢,通俗流暢,深入淺出,是一般讀者瞭解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門指南。

為啟發人們對經典的興趣,朱自清給想“漫遊”經典的讀者當嚮導,以親切自然的隨筆風格描述了《説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等十三部經典的典故源流、“勝景佳境”,深入淺出、富於生趣。書中所作的是對影響我國傳統文化至深至廣的文化典籍的介紹,這些被列為經典的作品,千百年來,在繼承和傳播的過程中,已經具備了自身的學術體系。朱自清介紹,以經典本身為主,以書為主,沒有把“經學”“史學”“諸子學”等作為全書敍述的綱領,這位讀者揭示了一條簡明的路。

《經典常談》讀後感6

讀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它不僅僅是所謂的“經典常談”,更是一本對於經典著作的導讀。

縱觀世界,現在全球一體化已經深入我們的內心,“世界市場”也已經初具規模,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種新的文化,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已經越來越少的在關注我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少的家庭會給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傳統的教育,越來越少的孩子瞭解我國古代還有如此精妙的作品,當然這也包括我自己。在讀《經典常談》這本書之前,我只知道我國古代有一段時期“百家爭鳴”那段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但我並不瞭解它們,直到我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我國古代的作品,是我國曆史上最璀璨,也是留給我們最寶貴的一筆財富。

雖然,我們目前無法改變這些我國的傳統文化正在走向沒落的現狀,但我相信就目前而言經典是不會消失的。如果我把經典比作一個景點,那麼這一景點一定需要一個嚮導,而朱自清先生的這一本書正好充當了這一角色,他在這本書中詳細介紹了何謂經典,更介紹了這些經典可以流傳千古的原因,在這本夾敍夾議的書中,我瞭解了我國古代經典的博大精深。

標籤: 讀後感 常談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jnyqv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