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陌生的經驗》讀後感

《陌生的經驗》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陌生的經驗》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陌生的經驗》讀後感

《陌生的經驗》讀後感1

本月讀完兩本陳丹青的書《荒廢集》和《陌生的經驗》。沒看書之前,我一直認為陳丹青是既敏鋭又尖鋭的。讀完了《荒廢集》,發現敏鋭在,卻少尖鋭。讀了一半的《退步集》卻完全找不到尖鋭了,加之談話和文章都過於繁宂,只好放棄。

陳善於批評教育,看似尖鋭,指其源於體制問題。可談及體制,又折回“你們的時代終究比我那時好很多”的論調。不明就裏的年輕人會陷於他的高明和變通。自然一時風靡。但我認為這樣無法培養出有骨氣的青年人。

姜文曾經説過一句特爺們的話:站着也要把錢賺了。那氣勢確實了不得。可能跪者仰視他時以為他是站着,其實他是蹲着的好嗎?陳丹青在我看來也是姜文一類。大家等他們隨時站起來,他們也多次做勢站起,卻始終是蹲着。而我心裏更敬佩那些默默彎着腰耕耘的人,比如賈樟柯,比如周雲蓬。更敬仰站着的犧牲者和受害者,如劉先生和高先生。一副不與主流利益相妥協的姿態是我真正尊重的。

當然陳丹青的藝術鑑賞力還是令人服氣的,《荒廢集》裏的部分畫評和《陌生的經驗》還是蠻好看的。

有位青年曾給陳丹青遞字條:“陳老師,你這樣説來説去有什麼意思?會退步的!”我深以為然。

《陌生的經驗》讀後感2

上個月決定開啟約讀美的歷程,開始讀了高爾泰《論美》,後來無意看到陳丹青的節目《局部》(書作為《陌生的經驗》)覺得甚好,於是乾脆從繪畫、音樂、詩歌等美的多種形式進行探索一番,然後再回到純粹美的討論上。繪畫藝術就從陳丹青這本《陌生的經驗》開始。

由於優酷視頻是倒序的,一不小心就從最後一集《杜尚的決定》看起了。很有意思,杜尚的決定就是再也不畫畫了,他覺得繪畫不是那麼重要了,至少在當今這個時代是這樣子的,所以他就擺弄一些前衞的東西,比如非常有名的“小便池”。

那時有個很大型的展,據説杜尚就是把自家小便池拆了署上名後就提着去參展了,取名為“泉”,這自然飽受爭議。別人看不懂他不去解釋,對於他人的藝術他也不點評,總之他對藝術態度就像今天的佛系青年,來之便來,不來就去沉浸在國際象棋的世界裏了。直到今天這作品還在展覽,説實在的,誰懂呢。

關於藝術道不清説不明白的事,其實也貫穿陳丹青整個節目説辭。沒辦法,説多了就是説教,要是拿着一張繪畫作品對觀眾説,你看這裏用的`是什麼筆觸,那裏的顏色調和有多麼精妙,估計沒人聽了。反倒是講講一些藝術歷史,東拼西湊,中外結合,還更有趣味。陳丹青也在節目中多次談到對一些作品看不懂,只能談談自己的感受,所以把節目講稿匯成書就是《陌生的經驗》。

對於像繪畫、詩歌等文藝的作品,我們除了更多地談論自身感受或經驗外,我們還有談論什麼呢。每個人對同一束花的感情是不一樣的,但如果沒有人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也很難達到引導他人或者尋找共鳴的效果。不過這又有了新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表達出來呢?不管你認可於否,貢布里希在他的《藝術的故事》裏説過,美感是需要引導和學習的。陳丹青在節目中做的就是一次美感的引導,而我們則是學習者。

節目沒有非常明確的時間主線,陳丹青想到什麼就隨性講點什麼,看着有點散,但整體還是非常明確的,因為看了最後一集再往回頭看就會似懂非懂知道為什麼杜尚要做出那樣的決定了。

開篇講的是王希孟,他十八歲交出了《千里江山圖》這份答卷,千古獨此一人。《國家寶藏》上張國立也講了此畫,主要是在畫卷的用墨等上,而陳丹青卻重點説了為什麼是十八歲這樣的年齡能出這樣的大作,饒是有趣味。

古代的十八歲跟現在不一樣,那會兒多少都有手藝謀生了,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三十歲了還覺得自己是孩子,他(王希孟)有自信。不過,十八歲也保留了年少的那股膽大野心,不然也畫不了這樣畫,像那些上了年紀的畫家都畫得小心翼翼,十八歲的他是全息的。相比,現在十八歲頂多是個附中學生,沒有賞識也無這份底氣。

後面有一集《未完成的畫作》中講的是梵高那幅連臉都沒畫完的海邊男孩畫作,再次提到了十八歲。陳丹青説,每年藝考那麼多人,畫的肖像都比梵高好多了,但他偏愛梵高這張初習作品。“我到現在説不出這幅畫好在哪裏,他就是一個小混蛋站在海邊……我總是覺得這幅畫有味道,説不出的喜歡,每次看到心裏面都會歎氣。”

所幸美,無年齡限制。因為從作者個體角度來講,很難靠年齡積累下來,王希孟也就《千里江山圖》這一幅畫。另外從欣賞羣體來講,我們看二千多年前的作品再看現代的作品,很多都沒法比。再從欣賞個人來看,雖然年齡大了欣賞經驗會豐富,但每個年齡段欣賞的點是不一樣的。就像十年前愛周杰倫,後來喜歡陳奕迅,現在喜歡張學友一樣的道理。個人覺得,現在喜歡什麼不妨多索求一些,多寫點感悟,特別像賞美這類文藝東西,或許過了年齡段,就不是那個味了。

標籤: 經驗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gyrrk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