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莎士比亞全集讀後感

莎士比亞全集讀後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莎士比亞全集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莎士比亞全集讀後感

莎士比亞全集讀後感 篇1

故事發生在十三世紀丹麥的京城艾爾西諾。丹麥國王在花園打盹時突然死去。他的弟弟克勞迪亞斯接替王位,又娶原王妃為妻,前國王的兒子哈姆雷特對父親的死因有所懷疑,憂鬱過度,終日愁容滿面。他聽從好友的勸告,半夜跟出現在城堡上的父親幽靈相會,終於得知父王是克勞迪亞斯與母親合謀害死的。為了取得證據,他特地請來了一批戲子,在王宮裏演出一出十分相似的殺人劇,將父王當時被殺的經過表現出來。哈姆雷特一看母親與叔叔的反應,便明白了真相。

大臣波洛尼亞斯有個女兒叫奧非莉婭,她儀表出眾,清麗純潔,痴心地愛着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由於父仇未報,故意對奧菲莉婭十分冷淡。狡猾的克勞迪亞斯也瞭解到哈姆雷特的真心實意,於是施展計謀。哈姆雷特由於失算,誤將躲在幕後聽他與奧菲莉婭談話的波洛尼亞斯刺死,奧菲莉婭承受不了失去戀人和父親的打擊精神崩潰,失足落水而死。波洛尼亞斯的兒子聞訊從國外趕來,誓死要為父妹報仇。克勞迪亞斯叫他跟哈姆雷特決鬥,並且在劍頭敷以毒藥。那天,皇宮大廳裏刀光劍影,殺氣騰騰。間歇時,克勞迪亞斯叫哈姆雷特喝一杯已下了毒的酒,母親深受良心譴責,一把奪過喝下,當着兒子的面死去。哈姆雷特義憤填膺,揮劍擊中對手,冷不防也被對手暗劍刺傷。頓時毒性發作。哈姆雷特拼足最後的力氣將十惡不赦的克勞迪亞斯刺死,為父報了仇,自己也倒下了。

讀完這一劇,我認識了他從“時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扳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是活下去還是滅亡,這是個問題”這句絕望的歎息的全部心理背景。實際上,哈姆萊特的尷尬在於一個纖弱而又明達的心靈肩負着與其行為能力不相稱的重任,比坦特魯斯更難堪飢渴,比西緒弗斯更枉費心力。用歌德的説法,“這是一株橡樹給栽在一個只應開放嬌紅嫩綠的昂貴的花瓶裏。”在哈姆萊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環境的殘暴性是如此相反而又相成,以致這個獨特的性格在內涵方面顯得密緻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顯得博大而深廣。其實就是如此的撲朔迷離,讓我的同情也不得不轉移到配角奧利菲亞的身上,她是如此的年輕,心靈和身體都沒有成熟,種種柔情連她自己都不明其所以然,便提前油然而生,愛和恨一起壓擠着、煎熬着她脆弱的身心。她愛人,同時渴望被愛,卻往往意識到自己愛人勝過被愛。她不幸而又無助,不是因為品質上的弱點,完全只是由於自己也不瞭解的天真無邪,她當然十分痛苦,卻從未流露出來。所以在我看來,她更像一隻小鳥,為了尋求庇護,投向哈姆萊特的懷抱;可歎他在神經錯亂中,竟把她從自己身旁摔開去,摔的那麼重,終於無意間殺死了她。她死在了她愛的人手上,上天對她還是仁慈的。

《哈姆萊特》不斷的被人們以各種方式各種形式演繹,電影一部又一部,人們卻百看不厭,源於《哈姆萊特》緊湊的戲劇情節,高潮迭起,驚喜不斷,所有的緊張氣氛都要等到故事的最後才會得到緩解。多種多樣對大師作品的演繹不斷給予我們新的驚喜和意外,對於仇恨的解釋,對莎士比亞的解釋。即使有一些並不太盡如人意,人們依舊對次充滿好奇。因為莎士比亞,因為這位最偉大的戲劇作家和他最偉大的作品之一,無論從哪一個角度演繹都會讓人對這一部經典再一次來一遍心靈對話,每一次的對話都是對人生新的體驗,這就是《哈姆萊特》的魅力所在。作家們用他們的文字時刻提行這人們這把劍的冷酷和恐怖。仇恨的雙刃劍,捨棄它比拿起他來捍衞自己明智得多。

莎士比亞全集讀後感 篇2

當人們用曼妙的言語以真愛之名,獻上悦耳的真誠,那時候自己就該提防了。甜言蜜語,比沼澤更快讓人淪陷其中。

如果沉醉其中,萬劫不復的可能不只是一個人。

男女在相愛時,會互相迷惑,曼妙的身姿,悦耳的嗓音,有力的臂膀,不凡的氣度,都只展示了彼此最美好的形象和姿態,然後使雙方都沉陷進入迷陣。

只有在步入婚姻的殿堂,離開了海誓山盟,離開了風花雪月,瑣碎的日常裏,才會真正瞭解彼此最真實的面貌。

真心,當沒有經過對比和考驗,它總不被看重的,但是經過試探,真心也會鮮血淋漓。

李爾王為了避免他死後,他的女兒們開始勞民傷國的領土之爭,在他在位時,就開始分配實權和國土給他的女兒們。

他只是想倚仗女兒們對父親的愛意和尊重,自由自在的度過晚年。但是他卻用一種最不恰當的方式去測量,女兒對他的愛意。

他認為,愛他越深的女兒,越能用極致瑰麗曼妙的言語去讚歎愛意。所有靠言語才能呈現的美麗,也必然會隨着行為舉止的無力而消散。

可惜沒有人能輕易明白。如他所願的,大女兒和二女兒都用浩大華麗的言語,去表述她們對父親的愛意。李爾王對此感到無比的愉悦,也讓她們得到了相應讚美程度的國土。

但他最寵愛的小女兒,卻沒有依照他的要求,讚美他,李爾王對此極度憤怒。他不能忍受小女兒只用這一句,詞彙粗糙但真實的話,去表達對父愛的讚美“我是個笨拙的人,不會把我的心湧上我的嘴裏;我愛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即便他的小女兒可以把餘生都服侍他,不再嫁人 ,李爾王也始終認為這太淺薄。他總想用比擬天地的光芒,至高無上的`品德,去展示他的英雄氣概。即便他沒有此類德行,他也想從他人口中獲得榮耀 。

為了那虛假的盛名,李爾王和她斷絕了關係。他的小女兒沒有繼承他的一寸土地,全分給了她的姐姐們。他的小女兒也被趕出了他的王國。

幸而他的小女兒──考狄利婭,即便沒有任何嫁粧,高尚的品德,終究是受着祝福的。她的德行,感化了法國國王,她成為了另一個國家的王后。內心充盈卻身無分文的人,比起坐擁權勢的人一點也不落魄。

命運從不被誰指使,按着誰的路子走。李爾王期盼的放權後的自由,最後還是沒有走到他的命裏。

他帶了100個侍從來他的大女兒的領土居住,結果他只剩下50個侍從,他自由的意願被枉顧,失去權利的父親,完全得不到大女兒應該有的尊重。他氣憤的帶着剩下的50個侍從離開,希望從二女兒這邊得到安慰。

即便喪失權利,但為人的權利一樣不會離去。為父為母,就該為兒女的品行承擔責任。為兒為女,就該為父母的安康履行天職。不論人在處於哪種境地,都應該享受的平等的人權。

但李爾王還是沒有享受到為父的權利和尊重,他在暴雨天被二女兒趕出家門。不知道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齒更痛噬人心。被大雨侵蝕,落魄不堪的他,終於明白權利背後醜陋人性的真相。也才明白除了皇宮和貴族們的房子是金碧輝煌的,平民百姓們的茅草屋都可能擋不住風雨。

摯愛李爾王的小女兒也對父親遭受這樣的苦難而悲傷和憤怒,她向她的姐姐們發兵,想給父親掙回個公道和懲戒如此行為的姐姐們,但是她最後戰敗被殺,李爾王問訊也悲痛致死,那兩個不安生的姐姐也沒落的好下場。

人間悲劇莫過於此。親情被束縛在貪婪的牢籠裏,即便善於偽裝,貪婪的表面如斯美好,深藏的奸邪也會漸漸露出馬腳。貪婪最終將吞噬完每一寸血肉和罪惡。

我只想讓我的眼睛,看盡真善醜,看得了真,識得清假。日子和時光都還很長。

莎士比亞全集讀後感 篇3

莎士比亞曾説過:“新的火焰可以把舊的火焰撲滅,大的苦痛可以使小的苦痛減輕。”我最近讀了一本名人傳記《莎士比亞》出來分享一下我的成果吧!

我最喜歡《莎士比亞》中的“初露鋒芒”的這一段:“莎士比亞最早創作的戲劇多是歷史劇和戲劇。當他抵達倫敦時,英國人的名族自尊心大增,舉國上下,人人心中充滿着愛國主義的熱情和奮發進取的激情。”我從“舉國上下”能體會到莎士比亞對國家的熱情及愛國主義精神。

我喜歡“夕陽照耀”的這兩段:“從創作喜劇的、昂揚,到寫作悲劇時的失望、沉重,莎士比亞在晚期創作又表現出了快樂的情緒。他的恩怨發展似乎走了一個輪迴,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一種更高更深的”迴歸“。在喜劇創作時期,莎士比亞的心情是快樂的,他堅定地相信人文主義理想一定可以實現是比較清晰的。而到了傳奇劇的創作的時期,英國社會在詹姆士一世的反動統治下愈加黑暗,莎士比亞發現,人文主義理想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無法實現。在現實世界裏找不到出路,莎士比亞只好借傳奇劇的形式,把希望寄託在烏托邦式的理想世界和未來青年一代身上,相信通過道德的改善和追求,人類依然會有美好的前途。從這兩段我能感受到莎士比亞的創作精神,肯於研究,肯於發現,為人類美好前途着想。

讀了《莎士比亞》這本名人傳記,使我受益匪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gyqr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