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1000字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1000字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1000字,歡迎大家分享。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1000字

讀完《額爾古納河右岸》後,我想,我對平等的認識,已由淺入深。平等是沒有種族界限的,人、草、木、石、獸都有共同的生存權利。平等文明無條件的,它像無聲的細雨,悄然滋潤萬物。

這本書講的雖是一個東北少數民族鄂温克族的生存故事和百年滄桑,但在他們與大自然的對話中,平等卻無處不在,它埋鋪在故事的字裏行間。

卷首的第一句是女主人公的心裏獨白:“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已過九旬的鄂温克族的最後一位酋長的女人,把雨和雪、跳動的火焰當作聽眾,故事從清晨講到了黃昏,她回憶了一生,從女孩到暮年。那句話像清風,吻了我心內的平靜湖面,蕩起陣陣感動的波瀾。在漫長的歲月裏,她和雨雪是相互作用的,她們成了老熟人。這一份跨越種族的平等,也愈鮮明瞭。我忽然想起了現代社會裏一直提倡的“人人平等”,理念很好,只是人類中心主義太根深蒂固,當人們提到平等時想到的'幾乎都是人類之間的,但其實平等是無關種類界限的,不是嗎?人存在於天地之間,其他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也同在這天地,萬物都平等地存在着的呀。

鄂温克族生活在中俄邊界的額爾古納河古岸,他們與馴鹿為伴,享受着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也在艱難地生存,他們要征服自然嗎?不是。樺樹林是他們的皮膚,清溪流是他們的血液,馴鹿是他們的眼睛……大自然承載了他們的全部,他們把全部交付給了大自然。女主人公在小的時候,親眼見證了一頭灰色的馴鹿仔代替病重的姐姐列娜去了一個黑暗的世界。姐姐的“烏麥”找回來了,但那頭原本活蹦亂跳的小鹿卻再沒了生息。母鹿失去孩子的同時也失去了哺乳能力,直到姐姐意外死去,母鹿才重新有了奶和活力。馴鹿失,姐姐得;姐姐失,馴鹿得。人和動物,沒有任何一方是無償的付出和得到,生存權利誰都沒增,誰也都沒減,大家都是平等的。

火種是鄂温克族的希望之一,他們不管遷徙去哪都帶着,百年來從未變更。故事的末尾中,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和現代文明衝突不斷,生存環境漸劣,族人決定下山定居,卻沒帶走火種。他們説布蘇的房子裏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種了。不願意去定居而留在山上的女主人公獨自坐在火塘前無奈而憂愁:我們的火種是用鐮刀和石頭打出來的,而布蘇的火裏沒有陽光和月光,這樣的火,怎麼能使人的心和研究明亮呢。孫子安草兒往火塘裏添了幾塊柴,她又想起族人燒火從來不燒鮮木,只用樹木裏的枯枝斷木。他們看到漢人門房前後堆着滿滿的劈得整整齊齊的柴時會心疼不已,好像躺在那兒的不是柴,是他們。

列夫·托爾斯泰曾道“我們平等的相愛,因為我們互相瞭解、相互尊重。”鄂温克族在百年光陰裏握緊了自然的手,和它一起去感受變化、感受疼痛。平等不再只是“人人平等”,而是“眾生平等”,它們都基於對天地和諧的期望,都是對精神靈魂歸屬的尋求。於是,平等,讓所有的渺小成為不渺小,讓所有的平凡成為不平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erqm2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