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精選8篇)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精選8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精選8篇),歡迎大家分享。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精選8篇)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1

“任何一個房子,都不能沒有窗户。書之於人,猶如窗之於屋。而讀書猶如開窗。”畢業後,很少拿起書本的我終日忙於工作,直到有一天看見這樣一句話,心靈那股激流奔湧而出。身為一名教育者,如何能丟棄讀書這一習慣?作為學校的領頭人,我深感慚愧,於是重新拿起墨香書本,開始了我的讀書旅程。《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書名一看就很吸引人,“自由”、“呼吸”,萬物生靈之本也,難道無生命的教育也須如此嗎?如何讓教育自由呼吸?李希貴老師用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感悟告訴了我們其中的答案。用心讀完,真切感受到了李老師知識的淵博,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因此想談談幾點體會:

一、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學習,善於在實踐中思考總結,常動筆頭寫體會。

我想李希貴老師也正是這樣才有了今天的博學,才成為了一名教育專家。他善於學習,真正的學習是從讀書開始的,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領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領悟了人生。“教育是與讀書連在一起的,書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養成,民族素質的提高,乃至學習型社會的構建都離不開書。一個人在他相應的年齡階段,如果沒有讀過適合他的書,那將是終生無法彌補的缺憾。”多麼有哲理的話語!在與作者產生共鳴的同時,心靈被洗滌被陶冶,也是一種人生樂趣!不光要讀,還要把讀來的知識內化到我們的教育行為中,寫反思和總結經驗,李希貴老師正是這樣做的。這讓我很容易聯想到一個人,蕭山銀河小學的章建平校長,在一次校長論壇交流中我有幸聽了他做的報告,對我震撼很大,從他身上可以看到有股文化底藴以及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名師之所以成為名師,無一不是他們具有豐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藴,有底藴才有底氣,有底氣才有靈氣,有靈氣的話語才能給人心靈上的震撼與吸引。我也許不能達到如此之高的境界,但我至少在不斷追求,也常常提醒我的團隊要這樣做,有了有效率的行動必然會有一些成就,哪怕成就如蟻般渺小。

二、要讓學生幸福地學

新的課程改革讓教育本身越來越人性化,老師的尊嚴與威嚴早不是從戒尺與嚴厲的訓斥中而來。“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如今的教育已不僅是對孩子進行知識的傳達,更重要的是對孩子身心的培育與關注,教他們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快樂地學習,要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創新能力從而達到利於其終身發展的目的,要把學生當成活生生的人,深入他們的精神世界,像朋友一樣與他們同歡樂共憂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才能喚醒、張揚學生的潛能,使他們的潛能發揮到極致。正如李希貴老師所説:“學生的潛能就像空氣,可以壓縮於斗室,可以充斥於廣廈——就看我們給他們提供什麼樣的空間”.然而在一切教育行為中,我們都不能忘記要給孩子幸福的體驗,有的學校開展了以幸福教育為學校的特色或是亮點工程,或許正驗證了幸福感教育的重要,讓孩子在幸福的情緒中成長才是健康的教育模式。舉個李老師的教學事例:他在高密四中時,為了搞好成績對學生“嚴”字當頭。但學生對老師的“好心”、“苦心”並不買賬,在老實聽話的背後,隱藏的是怨憤和叛逆。以致幾個學生在週末偷偷爬牆外出打乒乓球被老師逮住訓斥時,學生憤怒地喊出:“老師,除了學習,你到底還允許我們幹什麼?!”學生的反問,對李希貴老師觸動很大。是啊,除了學習,我們還要那些活潑好動的學生幹些什麼?為什麼我們總是做些學生不喜歡的事情?恰在這時,李希貴老師讀到了那本《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學大綱、教科書規定了給予學生的各種知識,但是沒有規定給予學生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這就是:幸福。我們的教育理念應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裏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渡過自己的一生。”

曾經聽過一節公開課,老師在下課前問了一句:“同學們,這節課你們學的快樂嗎?”當時覺得很有啟發,是的,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應該是快樂的,這也是一種幸福吧!

什麼是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讓我們的孩子在愛與寬容下自由呼吸,幸福成長!願與老師們共勉!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2

一本書,打開了思維的空間,曾幾何時,未靜下心來完整地看完一本書了。也只有《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讓我好奇不斷,驚喜不斷。入行也有七八年了,對教育的認知還真是沒有過深入的思考,是你幫我打開了深思教育的窗。

是你讓我知曉,教育的真諦在於人的發展。人的發展,不是車間生產商品,每一個人都有其特性,沒有好壞之分、沒有優劣之分、沒有高低之分,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每一個人都有其個性,不能千篇一律地去評價一個人,不能拿一把成績的尺子去衡量每一個學生,有的學生善於學習、有的學生善於畫畫、有的學生善於設計、有的學生善於組織。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屬於他自己的人生,教育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去發掘自己的閃光點,去發掘自己的獨有的人生潛能,掌握自我提升的核心素養,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培養考試機器。那麼在現實的德育管理之中,面對犯錯了的學生不是一味地批評懲戒,而應以平等的身份去處理,弄清來龍去脈,找到錯誤行為產生的根本原因,而不是表面原因,讓犯錯了的學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教育。面對品困生,更應該要有耐心、愛心、細心,因為他們的發展更需要教師的關注與引領,更需要家校教育的結合,更需要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只有平等的教育才能對應尊重的教育,只有尊重的教育才能發展為自由呼吸的教育。

是你讓我知曉,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只要肯給學生髮揮的舞台,再難的問題拋給學生,總有意想不到的答案;再難的活動,只要交給學生,總有出奇的效果。在你的世界裏,我看到了校園裏整個都是學生的舞台,學生自己設計考評制度、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班級、學生自己進行自修課堂,好生熱鬧,好生自由,就行擁抱自然的呼吸,舒暢省人。教育就是要回歸本位,以人為本,讓學生自己呼吸教育的內涵,讓學生自己去品嚐教育的酸甜苦辣,那樣的感受才是深刻的、那樣的思考才是深化的、那樣的收穫才是銘記的、那樣的成長才是自由的。回到我的世界,少點指手畫腳,多點你們自己來,膽子要大點,小學生也是完全可以探索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次次親子活動,小學生的智慧就會迸發,一次次樹葉貼畫活動,小學生的美妙世界會讓我驚歎,只有讓學生的思維自由了,教育的發展才會百花齊放,自由不代表放縱,自由是為了更好的發展。

也是你讓我懂得閲讀真的很重要。很欣賞你對兒子的啟發教育,那麼小,已博覽羣書;那麼小,已會洞察秋毫;那麼小,思維已深邃到不可及。通過看書,可以去到自己去不了的地方;通過看書,可以想到自己想不到的世界;通過看書,可以與古人對話,與未來暢聊。讀書需要大腦的深入思考,比其它信息傳遞對於人的思維深度都要高,讀了再寫,那就更好了,它可以活化為自己的思想,讓我們一起閲讀下去吧。

為了自由的呼吸,願解開思維的枷鎖,放飛思維的空間,讓我們一起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自由。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3

本書是山東省濰坊市教育局局長李希貴的嘔心之作。全書共分四個篇章,由三條主線貫穿始終。一條主線是教學線,主要寫語文教改的起因和過程。第二條主線是教育線,主要寫作者的學生觀的變化。第三條主線是管理線,主要寫作者從管理一所學校到管理一個縣的教育,進而到管理一個市的教育。這三條線都體現了人文化的管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在與學生、教師、學校的零距離共呼吸中,李希貴先生逐漸生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信仰亦或追求,那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裏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

把能夠交給學生的活動組織權,全交給學生做,充分相信學生的潛能,結果學生把各項活動都搞得有聲有色,老師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欣賞學生,欣賞他們的創造,欣賞他們的成果。

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除課本、教學用書和練習冊外,更應該博覽羣書,心中沒有淵博的知識怎麼能夠在課堂上旁徵博引,引領學生進入知識的殿堂。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中有《尋找語文教學的原生態》一節。讀罷該節,感觸頗深,對我的語文教學很有啟發。

“語文呀,你千萬不要上語文老師的當,語文課上搞的那一套統統不頂用。”這是一位剛考入大學的學生給正在上高三的朋友寫的一封信中的話。這封信深深刺痛了語文教師。我們整天忙忙碌碌,備課、批改作文、試題訓練等,到頭來瞎忙,淨做的是無用功,有時還起反作用。這讓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要會感到沮喪。為了改變語文教學,為了説服老師,身為校長的李希貴讓兩個初中生參加高三的語文考試。結果讓教師們大吃一驚,他們的成績接近或超過高三學生的平均水平。為什麼初中學生和高三學生考分相差不大?原來是他們有自己的大量是閲讀。中外名著,著名童話等都在他們的閲讀範圍,有了深厚的文化積澱,當然他們的語文成績很好了。

這給我們語文教師一個啟示,語文課講得再好,那也只是教師的精彩表演,只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多閲讀,擴大知識面,加深文化積澱,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

陶淵明曾説他的學習方法是“好讀書不求甚解”,“好讀書”就是廣泛博覽羣書,多看書,勤讀書,讀好書。這是語文學習的必由之路。“不求甚解”就是不要鑽牛角尖,不要把文章搞得支離破碎,以設計習題,要從整體上把握學習。“好讀書不解甚解”是語文學習的正確途徑,然而現在語文教學恰恰走的是相反的道路:不讀書,求甚解。這或許是當前語文教學的最大弊端。

想一想我自己不也正是這樣教語文的嗎?對一篇課文不厭其煩的分析,一篇課文用上兩、三節課在所不惜,殊不知,學生寶貴的時光都被浪費掉了。學生的語文素養非但沒有得到提高,而且應試能力也不會提高多少。

於是,在李希貴校長的領導下高密高一中開始了“語文實驗室計劃”。讓學生從語文課堂上解放出來,進行大量的閲讀。這是一個冒險的計劃,有教師擔心起來。事實證明,這樣學習語文成效非常明顯,學生的語文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

李希貴説,“一項改革只要觸及了教育的真諦,只要接近了學生成長的規律,它沒有理由失敗。”

但願我們也能從繁瑣的分析講解中解脱出來,讓學生從繁重的作業堆裏解脱出來,把學生的閲讀當成重中之重,把時間還給學生,讓我們的學生享受自由呼吸的教育!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4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當代教育家李希貴在新課程背景下奉獻給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新作。書中把自己多年來教育實踐中的一些原生態的東西提供給讀者,主要寫了遇到的困難、解決的方法、自己的感悟,始終貫穿了教學、教育、學校管理三條線索。一切都是那麼實實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讀完此文,我深深地被作者對教育的真誠、真摯,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探尋教育教學規律的科學態度所感動。

讀完這本書,我想用袁振國在前言中的一段話來表達我讀後的感想,“教育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崇高事業,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而且是思想與思想的交流,情感與情感的溝通,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教育是造福於他人同時也使自己獲得幸福的偉大事業。”特別是最後這一句,李希貴用他二十多年教育實踐向我們詮釋了怎樣使孩子獲得有幸福感的教育和教師怎樣從辛勤勞動中體驗工作的快樂。

善於學習,是讀了《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後對李希貴的第一印象。李希貴的教育成功之路得益於對讀書的執著和自己教育教學工作的體驗、領悟和反思。家庭的影響使李希貴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結合自己的在教學中的經驗和自己孩子的成長過程,使他越來越認識到讀書對於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讀書,伴隨了他46歲人生,也影響和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所以,我們今天倡導教師多讀書。教師要在讀書中生存,要處在真正的“讀書狀態”。一個優秀教師首先是一個善於讀書,知識淵博,視野廣闊的讀書人。與教育名師相比,我們比較多的只是囿於操作層面的專業技能所表現出來的匠氣,而往往缺少一種基於文化底藴和深厚思想上的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名師之所以成為名師,無一不是他們具有豐富而深沉的文化底藴,有底藴才有底氣,有底氣才有靈氣。從李希貴的身上,使我們深知,真正熱愛教師這個職業的人,是不允許自己只在原有知識水平上,作低質量的重複。人生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它不會停留在一個地方,也不會停止在某一階段,它需要不斷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過去。

什麼是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李希貴20年如一日不懈探求的,正是這麼一條使教育迴歸本質、迴歸本源的成功之路。但他並不認為自己已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他在書的“後記”中引用瑪麗?凱的話説:“我誠摯地相信,生命是一連串的企圖和失敗,只有在偶然的機會中,我們才能體驗到成功,最重要的是繼續嘗試。” 這既是李希貴先生從教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其成長為著名教育家的法門。

今天,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學習、享用李希貴先進的教育理念的同時,最重要的是繼續嘗試,在嘗試中反思,在反思中昇華,不斷豐富、拓展李希貴的教育理念,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做教育的人,一個真正懂教育的人。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5

“李希貴”這個名字是從我們教學副校長口中得知的,當時校長對此人的評價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能稱為‘家’的教育工作者。”我因而買了兩本李希貴的著作《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和《學生第一》。在看完第一本著作的時候,我不禁感歎於作者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和實事求是的做事態度。他總能從最小的切入口來展現隱藏在背後的深刻教學思想,李老師的筆墨更多的是用在敍事論事,全然沒有長篇大論的説教和獨斷。這大體也是為什麼我願意讀完這本書,並有衝動為他寫點文字的原因吧!

這本書按作者的意思是由三條線索鋪陳開來:一條線是教學線,主要是寫語文教改的起因和過程;第二條是教育線,主要寫了作者的學生觀的變化;第三條線則是管理線,主要講述了作者如何從管理一所小學校到管理一個縣,再大到管理一個市的教育。但不管是哪一條線索來看,我都可以感受到作者是秉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目標去實踐和奮鬥的。

自由呼吸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樣的教育?這個問題在我看到封面時就想知道答案的。作者在書中講述了一個有趣又發人深省的案例:在他管理的學校曾經因為師資原因,無法為其中兩個班級配備語文教師。因此,這兩個班級在語文課的大多時間裏就是去閲覽室讀自己喜歡的書。可令人稱奇的地方在於,這兩個班級在語文階段性考核的表現絲毫不亞於其他有專門語文教師執教的班級,而且在寫作這塊的得分還高於對方。像類似的案例在書中還能找出不少來。所謂自由呼吸的教育就是還學於生,學習本就是學生的事情,學生有學習的自由,他們有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教師應該尊重規律、尊重事實、尊重學生。自由呼吸的教育還提倡要讓教師懂得自由呼吸。教師只有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呼吸才能明白學生需要怎樣自由呼吸的教育。

閲讀是幫助教師走出封閉空間,呼吸到自由的不二法門。做會自由呼吸的教師就要學會如何通過閲讀來解放束縛自己思想的枷鎖。很多時候,我總是抱怨沒有時間閲讀,原因是我要批改很多作業,找很多學生談話,還要備數不完的課以及處理生活中無止境的瑣事。但,李希貴老師在結束部分寫道:做人做事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是啊,作為教師必須在亂麻重生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重心,有時候我應該捨得停下手中的活兒,靜下心來去閲讀幾段有關教育的體悟和經驗的文字,或許這樣會大大提高自己辦事的效率,因為方向明確了,思路清晰了。

自由究竟是什麼樣的味道?我想,自由應當是我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知道如何得到;自由還是我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並且知道應該斷然捨棄。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6

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他曾經歷過的小故事,字裏行間流淌着教育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

在他筆記本電腦的桌面上有這樣一句話:“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樣生活,否則你只能成為一般的人。”那麼,他如何讓自己“不像一般的人一樣生活”?李希貴老師説:“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而是改變我人生的哲學命題。”

李老師辦學有着與眾不同的過人之處,正是他管理思想的靈魂所在。作為校長,李先生語重心長地説:“一個組織者,更應該欣賞才華,使才華最大限度地升值,這裏面有着管理的最高境界。”他這樣説的,更是這樣做的。被人肯定,被人需要,是非常重要、非常快樂的事情。那麼,怎樣讓每個學生感受到自己重要呢?教師的根本目標是教書育人,關愛每一個學生既是教師工作的出發點,也是教書育人的歸宿。從這個目標出發,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眼中無差生,牢固樹立共同發展和差異發展相結合的觀念,正確處理分層教學與關注全體的關係,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尊重,建立信心,增強責任,走向成功”。

但是,這種本應屬於每個學生都擁有的愛並非像陽光那樣均勻灑向每一個學生,我們更多關注的是有問題的學生。班主任常常要處理學生出現的各式各樣的問題,佔用了班級管理中絕大多部分的時間和精力。任課教師上課最費心的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如何維持好課堂紀律,如何讓問題學生上課認真聽講,不搞小動作,不交頭接耳。對問題學生的關心和教育,我們無可厚非,但對絕大多數同學的忽視卻不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做的。我信奉教育要公平的原則,但面對教室裏幾十名生動活潑但性格迥異、學習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如何做到教育的公平呢?每個班級裏總會有那麼幾個學生,他讓你費心費力、焦慮不安。我們應積極想辦法應對,不忽略每一個小的進步,不放棄每一次積極的努力,坦誠相待,做到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

在我們的班級中,往往都有一批“弱勢羣體”,他們都有很深的自卑感和孤獨感。他們對學習失去信心和勇氣,在集體中缺少表現自我的資本,好像比別人矮了半截,平時少言寡語,不願合羣。在不少老師、家長、同學甚至他們自己眼裏,他們不聰明,智力不如人。其實,這種看法是錯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領域,學校里人人都是可育之才。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關注的不是哪一個學生更聰明,而是一個學生在哪些方面更聰明。因此,我們的教育必須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努力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智能,提升每一個學生的弱勢智能,從而為每一個學生取得最終成功打好基礎。

首先,我們要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成為主角。每個人都有展示自我的願望,以期待得到別人的承認和尊重,學困生也不例外。就如小雨同學,正是學校的“紙杯DIY社團”活動讓她有了展示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她是主角之一;在這個舞台上,她的自信被喚醒,內驅力被激發。多給學困生展示自我的機會,使他們品嚐獲得成功喜悦的滋味。多給他們提供展示自我和獲得成功的機會時,點滴的進步就會使他們體驗到自尊、自信,從而逐步培養起樂觀進取的心理素質。

其次,我們要敏鋭地捕捉學生的閃光點,並以此為突破口促成學生的進步。學生的轉化過程,就是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不斷擴大的過程。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表揚,使其體會到自身的價值,及時對自己作出新的認識評價,從而消除自卑感的心理障礙,邁出前進的步伐。

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生,我們應該看到每個學生身上的發光點,全面地,辯證地認識學生。不宜過早地給學生下結論,用過激的語言訓斥學生。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懂得欣賞,懂得欣賞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個性,欣賞豐富多彩的生活,善於發現孩子們的每一點進步與成功,為他們的真誠喝彩,激發他們的生活熱情,支持他們充滿信心的走向下一個人生驛站。

給學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成為主角,我們的學校才能成為使每一個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温馨校園!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7

霍姆斯説:一本書最好的並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並不寄寓於它的音調,而在於我們心中的迴響。

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一個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裏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表揚學生要鋪張,批評學生要吝嗇。”多麼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言解釋的淋漓盡致,我不由的為李老師的觀點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

最大限度的尊重學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這是教育的永恆。沒有誰,因為身高不如姚明就自怨自艾,沒有誰因為不如比爾蓋茨就放棄自我。作為教師,我感覺教育應該像農民種莊稼一樣,春天播下一粒種子,缺少水份為它澆水,長滿雜草為它除草,遭遇病蟲害為它灑藥,缺少營養為它施肥,讓它能在一個健康的條件下一天一天的長大,直到秋天收穫果實,這期間我們不能拔苗助長。

記得那是一個開學季,五年級剛從外地轉來一個學生,小姑娘比較聰明,但由於是外地生,帶有很重的地方口音,學習起來英語還是有一定困難的,但其它學科比較起來還算可以,尤其是繪畫特別出色,畫起來的小動物都栩栩如生,畫起來的人物都跟活了似的,與他人也不太合羣,對班級的各項工作也不是很上心,積極性也不太高。於是利用活動課的時間,班上舉行了一個小小的繪畫比賽,此刻小姑娘的眼睛都充滿了光芒,一下子找到的目標,我利用此次活動,大力表揚了她,在班上形成了向她學習的良好風氣,小姑娘也感受到了大家的熱情,以後各項工作都積極地參與其中,感受到了大家的温暖,與班上同學都融合在一起,慢慢地學習等各項工作都積極起來,直到現在她都已經畢業了,還時常到學校來看望曾幫助她的所有老師,感謝曾經地付出。作為老師這也是我們教育的最大魅力所在吧!所以每位教師都應該尊重每個學生,而我們在實施教育的時候,總是希望他們的教育對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長,更希望他們以最短的時間內成熟,不斷地把自己的養分無私地輸給他們,希望他們全部吸收並強壯起來。這也是我們要尊重的地方!

我們沒有挖掘學生的潛力,反而盡力把他們塑造成另一個我們。我們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個目標發展,把本來一個個鮮活的個體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來豐富多彩的世界變成一個的塑像。書中説教育無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隱藏起來的教育,是不動聲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並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

放開孩子的手腳吧,讓他們自己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後感8

01、心中有人 眼中有愛

今天下午我把李希貴校長《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從57頁讀至106頁,在這其中我有了一番感悟,現將所讀所思一一道來。

1995年7月5日,李校長新任高密一中校長。在他上任的第一週便連降了兩天大雨。由於學校地勢落差大,校園北邊地勢低,排水系統也不完善,處在北邊的食堂深受影響,一到下雨天,就會形成一個最深處近一米的大水灣。學生打飯時,紛紛捲起褲腿蹚水進食堂。這一道風景線,苦煞了李校長。他找炊事班的班長,又找管理生活的老師,聽他們的言辭好像都沒有辦法解決。於是,李校長把他們都召集起來開會,同他們一起算了兩筆賬。

第一筆賬:一頓飯過“河”的人次。如果把飯提前運到“河”對岸,只要十個人過“河”就可以了,而按原來的過“河”方式,就有一千多人涉水過“河”。

第二筆賬:濕掉褲子的數量。一次降水,是隻濕我們炊事班人員的十條褲子,還是讓全校一千多條褲子全濕掉?

李校長的這個會,在我看來,他涵有兩層含義。從表層來看,他是向大家傳達在自然災害下,我們的損失怎樣降至最低。他在教會大家用經濟學的頭腦分析效益與損失。當然,這兩筆賬的思路想通了,事情也就看明白了。從深層來看,他心中有人,有老師有學生。也從側面看出他有一顆仁心,這顆仁心使他不忍看到老師和學生為了吃頓飯使褲子濕漉漉的去上課,他能體會到那種難受。他看得更高,他的境界更遠。李校長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把周遭的世界,變得靚麗可尋,暖意融融。

就這樣,經他的點撥與開發,學校的工作者們順利地站在了以“學生在我心中”為主題來思考工作的着眼點。我們提倡適合學生的教育,不就應該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着眼點嗎?我看李校長做的就很好。

説到這裏,我就想起令我感動及尊敬的白沙中學。恰好我們學校與李校長筆下的四中有着意外的相似。每逢暑假,也是夏季降水量比較多的季節,我們白沙中學的校園裏低外高,所以,我們的主幹道以及左右兩邊道路的積水不易排出。我們學校領導班子和後勤老師們在開學前兩週就着手動工清理雨水、污水、電線、電纜等工作,為我們順利開學創造了一個整潔舒適的環境。當然,這都是他們竭盡全力努力付出換來的。而今我腦海中依然能清晰地再現出我們白沙中學的老師們在正能量羣裏為他們無私的付出紛紛點贊、深受感動的畫面。

學校站在方便教職工和學生生活、學習的角度來管理,這樣的管理本身就體現着為公、為善、為人的光芒,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怎能不愉快!怎會不幸福!

02、放開孩子的手和腳吧

放開孩子的手腳吧,讓他們自己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這句話是李希貴校長在《無事可做的班主任》一文中的最後一句話,這句話讓我深受觸動。同時,我也看到在他後面三篇文章中也印證了這句話是十足的正確。

在沒有家長與老師的約束下,孩子感受到的不僅是尊重,更是信任。比如藝術節全權交給孩子組織策劃與舉辦、無人監考、足球會、李大為的“意外收穫”,全程都沒有老師的引領、插足與幫助,孩子們淋漓盡致地得到了身與心與腦的鍛鍊,他們收穫失敗與挫折,他們也收穫堅強與無畏;他們收穫自信與信任,他們也收穫新奇與活力。

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我們應該給他們更新的機會、我們也應該給他們成長的平台。讓他們自己去領略生長中的陽光與霧霾、風沙與雨雪、電閃與雷鳴,箇中的成與敗、興與哀、喜與怒,一遍遍去體驗去承受去打磨,然後一次次去總結去完善去豐盈自己。

我為什麼會有這般觸動?首先緣起我的兒子一森。他在一歲七個月大的時候,我給他買了一套牙具,剛開始我和嶽剛教他怎麼刷牙,他那時候能聽懂我們説的話,模仿得很好,自己刷。可在一旁的我就是擔心他不會刷,於是我從他手裏奪了過來,説:“媽媽幫你刷。”可一森立馬就回駁我説:“不!我刷!”後來,慢慢我放手,他果真自己可以獨立完成!再後來上廁所提褲子、退褲子、吃飯、修理玩具,也都是一副自信的架勢——“我弄”!直到現在,我若插手幫他幹什麼的話,他會反過來問我説:“不是我弄嗎?”“給你説了我弄,你還弄!”每每聽到被兒子訓斥的話,我心裏竟可笑地喜滋滋甜滋滋。

從一森他樂於嘗試自己做事情,做完以後還要再誇一誇自己做的如何,我知道他體驗到的是自信。一個內心充滿自信的孩子,對生活也一定充滿了嚮往。

其實,教育自己的孩子和教育自己的學生是一樣的道理一樣的路徑。相信孩子,尊重孩子,放開他們的手腳,讓他們在自由與尊重的大天地裏,更新自己!完善自己!綻放自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ddpmo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