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天藍色的彼岸》讀後感3篇

《天藍色的彼岸》讀後感3篇

導語:天藍色的彼岸》是關於生命和死亡最深刻的寓言,同時也讓我們瞭解了生與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天藍色的彼岸》讀後感3篇,歡迎閲讀。

《天藍色的彼岸》讀後感3篇

《天藍色的彼岸》讀後感1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沒錯,友誼和親情這兩樣寶藏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天藍色的彼岸》就讓我更加懂得了它們的珍貴。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年僅8歲的小男孩兒哈里,因為一場意外的車禍而死去。他死後,發現自己來到了天堂,正準備通往“天藍色的彼岸”。可是,他不能去,因為他還有重要的事情沒完成……他先回了學校,但學校裏的情況卻讓他有些悶悶不樂——一切並沒有因他的離去而改變。反而,他生前最好的朋友竟和他的敵人傑菲成了好朋友!也許,他們通過哈里的死學會了珍惜友誼吧!而其他人的生活也沒有因此而受到影響。正如書中那句話:“你不存在了,但生活還在”。接着,他來到了家中,發現家人都很想念他,他去跟雅丹道了歉,也跟父母道了別,便啟程去往天藍色的彼岸。

含淚讀完這本書,我知道了什麼是“友誼無價”,什麼是“親情無價”。很多時候,我們把笑臉都給了別人,而對自己最親愛的家人、閨蜜,有時甚至惡語相向、彼此傷害。就像許多大人,把自己的耐心和笑臉全都放在了工作上,可回到家卻把一肚子的牢騷統統丟給對自己無微不至的家人。可當我們有一天真的不在了,我們再後悔又有什麼用呢?我們還能像哈里那樣回到人間去給自己愧對的人道歉嗎?

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會是什麼味的。與親人在一起的那一段段時光,宛如潺潺的小溪,或涓涓細流,或波瀾起伏,但當那一條條溪流,匯聚成一片碧波盪漾、清澈見底的湖泊,你便會發現竟是如此的美妙。

所以,千萬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天藍色的彼岸》讀後感2

最近兩天,我讀了一本叫《天藍色的彼岸》的書。

這本書主要描寫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哈里的小男孩因車禍去了另一個世界,準備到下一個地方:天藍色的彼岸。但是,他還掛念着親人和朋友們。他以前經常和姐姐吵架,搗亂,但現在他覺得很後悔,他再也無法表達自己對姐姐的歉意了。於是他和一個叫阿瑟的男孩一起,以幽靈的身份回到了人間,向親人和朋友們告別,向爸爸媽媽、姐姐表達了他的'愛。

《天藍色的彼岸》這本書充滿了真情實感,讓人回味無窮。它有着清新樸實的文字,讓我讀懂了要珍惜你所擁有的,珍惜生命。要善待你的家人和朋友,不要等到失去這一切時才感到後悔和遺憾。我想到了我有時為了一點小事而和別人生氣,很不值得。這些其實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我有時還會去斤斤計較。但如果真的有一天,若這個朋友或親人不在這個世界了,我就再也不能説:"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其實我不是這個意思。"也永遠沒有機會表達我的歉意和愛了。

讀完這本書後,我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一定要珍惜你所擁有的一切。親情,友情在你擁有的也許你不覺得珍貴,但一旦失去,你將永遠再也無法找回昔日的快樂和幸福了。

《天藍色的彼岸》讀後感3

《天藍色的彼岸》是英國作家艾克斯·希爾的一部力作。這本書是關於死亡最深刻的寓言。

這本關於死亡的小説,其中所藴涵的卻不僅僅是死。親情、友情在裏面表現的淋漓盡致。它讓人明白愛的真諦,明白活着要快樂,不應該去敵視或怨恨他人!要儘量理解他人的感受!

但是讓我感歎的是整本書帶着一種很淡的、近乎透明的憂傷,其實死亡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的內心中的黑暗。而在《天藍色的彼岸》中,從一個孩子的角度,體驗死亡的感覺,你會感覺到死亡的不同意義。

哈里試圖回到活着的世界,見到他的學校、家庭,他所曾經愛過和恨過的人,這一趟在現實中不可能存在。但在小説裏持續行進的旅途,對他來説,彷彿是抵達某個地方的必然進階。他因此而循序漸進地發現生命的真相。

我覺得這部小説並不只是改變人們對死亡的生命觀。作者的真正目的,是告訴人門,一些你活在世上的意義,一些你活在世上尚未理解的真理,批評那些在人世間虛度光陰的一些人,還有一些對生命的渴望、珍愛。而減少對死亡的恐懼感。作者表達的更深一層次的意義,對生命的渴望和對死亡的認知: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其實就是他們對待死亡的態度。他們如何面對死亡的命題,決定了他們會如何選擇對待生命的方式。死亡,雖是在人世間的一切結束,你也不必害怕,只要你有着問心無愧的心,死有何懼!

《天藍色的彼岸》是適合在我們這個年代看的書,或許你並不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但單純、清新、温暖的文字,教會人們學會關愛、珍惜生命,喚起人們內心深處最美好的情感,呈送給人閃最真切的感動和最偉大的愛,在不可抵擋的人性光輝中感情生命和死亡……

這本書的意義不僅僅是對於孩子,它純真簡樸的道理,也一樣適用於成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8zk0j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