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錢鍾書的《圍城》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錢鍾書的《圍城》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錢鍾書的《圍城》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錢鍾書的《圍城》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錢鍾書的《圍城》讀後感1

最開始只覺得《圍城》道理的精妙與普適,哪想到書中的圍城單隻講的愛情婚姻是座圍城吶。最開始只是好奇書中故事,哪想到錢老透着濃濃濃濃的中國味的文字會這樣吸引我。行文用詞不必説,讀起來只覺親切。文中的比喻真的可以説是絕了,有趣又精妙。最重要的是,如書中序所説的“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書中人物隨着文字真就緩緩走進了我心裏,隨其而來的還有那個動亂的年代,混亂的社會,舊的中國,野蠻湧入的新思想。一筆一劃,彷彿在眼前。

這個結局真讓我有“猝不及防”的感覺,本來一切還平穩流暢的進行着,最大的變故不過是辛楣離開了學校,鴻漸剛熟悉了自己的教學內容,孫小姐范小姐各自小心思,學校間派系的小打小鬧。我還好奇着隨後會如何發展,鴻漸最後會遇見誰呢。哪料章節都沒有換,直接一個急轉彎彎到了結尾,鴻漸糊塗娶了孫小姐,陰差陽錯下高校長解聘了鴻漸。這下可好,人物地點全要換了。期待的女主角沒有來,剛認識的幾個主任教授等人這就要説再見了。我還有點留戀,鴻漸可是一點餘味沒有回味。

去到重慶的趙辛楣踏入了職業的圍城。回到上海,鴻漸入了婚姻的圍城。全書在黑夜中落幕,牆上鍾還在敲,人也還在聽。只不過明天的故事已經沒有描寫的必要了,不過是一天又一天地重複罷了。

哎!誰能逃的出這樣的圍城呢。有些東西,你一旦感知不到它的改變,它就遲遲停留在原樣。不論人是多麼的積極,在圍城外時對自己多麼地有信心。進城之後那從生活的每個邊邊角角的細節裏趁你注意或不注意時一點點一點點席捲而來的改變,會在某個長夜和你徹底攤牌,猙獰着臉面與你眼對眼,逼迫得你只想逃離。

比起方鴻漸,我真心喜歡的是趙辛楣。雖説一開始他錯看了蘇文執,但畢竟大洋相隔,難有接觸,幾年的堅持反倒體現他的好。蘇文執、沈太太,辛楣是喜歡知識多又厲害的這一掛的吧哈哈,要是有另一個世界,真希望和他談場戀愛,雖説他沒啥特別好,但沒啥特別不好。普通的他和普通的我哈哈,我貪心了。

錢鍾書的《圍城》讀後感2

“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圍城》

上學的時候經常聽同學提起這本書,一直沒有時間和機會拜讀。疫情期間空閒時間比較多,正值讀書主題月活動,前後仔細讀了兩遍,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句話:“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起初我還以為這只是利慾佔據心靈的表現,縱覽全書之後才知道,這句話是出自書中留洋學生,一個孤高清傲的女子蘇文紈之口。她是在感慨愛情與婚姻,同時也在領悟那個時代的人生意義。

整本書中,除了主人公方鴻漸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只是他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他才有瞭如此悲涼的結局。

我們生活中也是處處有着“圍城”,某種角度講我們都是被困在城中的人。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説得如此那般真切其實也是為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的“圍城”。人從出生開始就有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要做的不是隨遇而安,而是拼搏,是努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跳出困擾我們的座座“圍城”。

身處這樣一個大世界,不管人心世道如何變化,重要的是我們始終要保持一顆善良感恩的心。“身處亂世,心亦不變”。與人交往雖不能見人就掏心掏肺,但是至少要保證真誠相待。做人這樣,做事又何嘗不是一樣的道理呢?工作上我們絕對不能心存僥倖,一定要踏踏實實去做好,盡職盡責完成各項工作任務。不欺瞞、不謊報,實事求是,恪盡職守是安全保衞工作的紅線底線,按章操作、認真執勤是每一名航空安全員的必備素質。工作不出問題,生活才有保障。

我想《圍城》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懷:隨着生活角色的轉變,我們不再年少,肩上的責任增加了,現實生活中又有着這樣那樣的困難和矛盾,但只要我們自己不放棄初心和希望,堅定目標,堅持奮鬥,始終保持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幸福,那麼,我們就是成功的。

錢鍾書的《圍城》讀後感3

高中的時候,喜歡讀韓寒的作品,主要吸引我的是他的作品語言詼諧幽默、比喻生動形象。當時有很多的評論説,韓寒的這種寫作風格是模仿了知名作家錢鍾書。也因此,我找到了錢鍾書的代表作《圍城》來讀。

《圍城》的故事背景是抗戰時期,講述了主人公方鴻漸從出國留學到歸國回來後四處碰壁的人生經歷。他性格既善良又迂執,既正直又軟弱,既不諳世事又玩世不恭。

方鴻漸是一個典型的光説不練嘴把式的人,靠父母、靠朋友、靠運氣的平庸的人。他志大才疏,又滿腹牢騷,又愛自吹自擂。在歸國之後,因為環境和自身能力的原因,在生活中遇到了種種困境。不論是愛情還是工作生活,他彷彿總是從一個困住自己的圍城跳出,又跳入了另一個圍城。他是一個有野心和夢想的人,對自己也有很高的期望值,很害怕失敗,卻又不願意去努力。典型的間隙性躊躇滿志,常規性混吃等死的一個生活狀態。這樣性格的人,往往是煎熬的。

方鴻漸是一個很立體的人物,在他的身上,我們很多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我相信,我們大多數人,從小的夢想都是很偉大的。但慢慢的在生活中,我們發現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們會發現,通往夢想的道路是曲折的,甚至是一種折磨。所以,我們習慣了選擇一種更舒服的生活方式。

方鴻漸在留學期間,愛好甚廣,但卻沒正經聽過課,最後,連文憑都是買的。書中有這樣的描寫:“這一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身下那片樹葉的功能,可以遮羞包恥。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他通過了這樣一種方式,算是對自己滿懷期待的親人們一個交代。同時也給自己的一種自我安慰,久而久之,自己也會感覺文憑就是真的。但是到了考驗能力的實踐生活中,他就因為能力不足而開始四處碰壁。所幸,他還是比較幸運的,有各種親戚朋友的幫襯,能夠苟活於世。

我常常也在想,如果從現在的生活跳出,到社會去重新找工作,我能做什麼,我有什麼才能?本領或許才永遠是我們最大的資本,不論什麼時候,有本領才不會使生活陷入困境。我不想像方鴻漸一樣,在這個更好的時代,重新的去評估自己,認識缺點和不足,不斷的提高自己。

錢鍾書的《圍城》讀後感4

起初讀起錢老先生的《圍城》這部著作的時候,對我來説還是懵懵懂懂的,但是細細的去品嚼的時候才會慢慢的去理解其中的一些人生道理。對於其中的一些人物情節和故事,給我的整體感覺就是像電視劇一樣演述着一幕幕婚姻生活,在婚姻現實與理想虛幻兩者之間飄忽不定的穿梭着。

“方鴻漸”這個人物錢老對他的形象刻畫以及性格表現可謂是淋漓精緻。他是一個無能的、意志不堅定的、經不住誘惑的人。對於整篇文章來説更是一個失敗的人,他的失敗是因為他缺乏對現代社會殘酷的生存競爭以及精神上破缺的抵抗精神。他就是錢老筆中“圍城”當中的一類人,平庸且徒勞的只會找尋解脱,思想上有了些許解放,但是行動上卻跟不上,最終只會是徒勞無功,在可悲的“圍城”之中永遠地絕望下去,得不到解脱。

“圍城”用的是一個比喻,喻的是“婚姻”,所以常説“婚姻就像是圍城”。方鴻漸等人就是困在這"圍城”當中的人,對於錢老的《圍城》有許許多多的經典語句,譬如:“一個人,到歲還不狂,這個人是沒出息的;到了歲還狂,也是沒出息的。”“我們對採摘不到的葡萄,不但可以想象它酸,有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的甜。”“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這些等等語句,有的是對於人性的批判,有的就像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一樣,用所謂的“精神勝利法”以此來滿足自己所達不到的慾望,也表達了作者對於那種實現不了願望,卻在精神上使自己滿足的一種諷刺。對於婚姻來講,沒有用好的態度去看待它,只是好奇的拼命想要進入這“圍城”之中,最後千瘡百孔也逃脱不了。

最後《圍城》寫的是不斷追求與追求後所帶來的不滿足和厭煩,用“圍城”來比喻人類的“圍城”困境,兩者之間在我們的生活中相互交融,相互排斥。其中有歡樂,也有痛苦,

有希望,也有失望,這所有的一切就像是在比喻於我們的人生所事一樣。對於人生上的困境來説,不管是學習上的還是生活上的困難和挫折,我們都要以樂觀的、積極的態度去看待,去面對,我想這就是錢老給我們的啟示吧。

錢鍾書的《圍城》讀後感5

“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出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圍城》講述的是主人公方鴻漸從生活安逸的海外留學生活到歸國在上海點金銀行謀事、與蘇文紈和唐曉芙發生情感糾葛後再趕赴內地三閭大學當副教授,然後與孫柔嘉結婚、輾轉到上海,最後又離開去了重慶的故事。

有人説,《圍城》寫的就是婚姻似圍城,“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也説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但在我看來,裏面的圍城不止一個,婚姻生活只是其中的一個。大圍城套小圍城,小圍城裏再套圍城,人生就是由這些大大小小的圍城組成。

譬如方鴻漸的大家庭裏妯娌之間的明爭暗鬥、封建迂腐的繁文縟節,正是方鴻漸一直想要逃出來的一個圍城;再譬如方鴻漸在三閭大學教書期間所看見教授們之間的勾心鬥角,更是一座佈滿機關的圍城,幸而最後方鴻漸衝了出來。但是,突破圍城的同時,他又步入了另一個圍城——與孫柔嘉結婚。他就這樣無休止地入城、出城,就好像陷入了一個無窮迴圈,無法得到解脱。

《圍城》中的現象,在我們現在生活中也很常見。很多人都遇到過許多圍城並深陷其中,想要逃脱,卻誤打誤撞地進了另一個圍城,既不甘於困在圍城之中,又找不到出去的路,便只能鬱鬱寡歡,哀歎人生,悔恨當初。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碰到許多瑣碎的事,而這些卻常常弄得人焦頭爛額。可這就是生活。都説“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然而現實卻是,詩和遠方只是理想化生活裏的,大多數人的生活裏更多的都是眼前的苟且罷了。

無論生活有多糟糕,無論命運待我們多不公平,我們都應好好過日子,才不枉此生。曾經看過一句很經典的話,“人的一生就這麼長,總不能因為怕會死,就不活了吧。”同樣的,人的一生就這一次,總不能因為過得不好就不過了吧?所以,在我看來,與其在其中煎熬,還不如靜靜地享受生活。

既然生活的本身便是一道圍城,那我們就知足長樂,好好珍惜眼前的東西,不要再為所錯過和失去的東西而懊悔,而應努力做到在往後的日子中把握住自己想要的。

錢鍾書的《圍城》讀後感6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第一次閲讀《圍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句話。這本書的題目也是取自這句由書中才女蘇文紈所説的話。其實這本書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説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

小説以方鴻漸的一生為主線,反映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的變遷浮沉。在感情上,方鴻漸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對鮑小姐,他失敗於膽怯而無力反抗;對蘇小姐,他失敗於不敢多言,優柔寡斷;對唐小姐,他失敗於無所行動;對孫小姐,他失敗於沒有判斷力,掉入孫小姐設的婚姻陷阱,最終只能自食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他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

而三閭大學着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他離開那裏後,卻還要面對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地接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地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只是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其實文中所有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為了一點私利或者是一個面子,這也是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錢鍾書先生以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為,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城內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於你在這圍牆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着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錢鍾書的《圍城》讀後感7

《圍城》是錢鍾書唯一的一部長篇作品,該作品凝聚了他對社會學術墮落的感歎,堪稱一部現代版的《儒林外史》。

錢鍾書在文中塑造了方鴻漸、趙辛楣、蘇文紈、孫柔嘉、李梅亭等鮮活的人物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鴻漸,對於他,我更深的感觸應該説是同情。錢鍾書對方鴻漸的描寫可謂是出神入化,但最終卻為他選擇了一個悲慘的命運。方鴻漸出生在一箇中產階級家庭,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圍城般的社會。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會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時,卻發現城門已經關閉了。抱着無奈的心情,他一頭鑽進了婚姻、事業和家庭的圈子裏。在婚姻的圍城裏,他愛上了博學多才的蘇文紈,但對方的漠然卻註定這是一場失敗的的單戀。

頗有心計的孫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並不美滿的婚姻。在事業的圍城裏,方鴻漸同樣也不如意,他經歷兩次轉系後大學勉強畢業。在岳父的資助下,他踏上留學之路,卻因無心學業而與一紙博士文憑失之交臂。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買了一張假憑交差。生活所迫,回國後的方鴻漸和趙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閭大學的求職之路,學校雖地處偏遠,但絕非一方淨土。清高孤傲、無所作為的方鴻漸終於在十幾個知識分子間的勾心鬥角中敗下陣來。

方鴻漸的性格特點決定了他在圍城中的格格不入。方鴻漸自視清高,手持的卻是一張假憑。自我感覺頗好的他,課堂效果卻死氣沉沉。正是他對自己過高的估計,使他越來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圍城裏陷得越來越深。他漸漸感受到了自己的無知,以及和別人的差距,轉而在心中築起了一座新的圍城,一座自卑的圍城。其實,這大可不必,只要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虛心求教,並對生活的不如意微笑面對,那座虛幻的圍城也就自然消失了。生活中,也有人時常抱怨社會的不公,對生活比自己好的人十分的羨慕,萬分的嫉妒。與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實實做好份內之事,要相信,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自視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鴻漸的老路,抱憾終生。

還是那句老話,社會是圍城,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我們又何必讓自己的心態處於圍城中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8op2k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