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1

這是一本值得仔細閲讀的書。蘇霍姆林斯基是一名普通而偉大的教師,他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編寫的一部部教育專著給後世以深遠的影響。他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帕夫雷什中學》尤為人們的推崇。在教學研究及報告中,人們愛引用他的話,不能説是金科玉律,但是也給了我們許多的啟發,進行了一次次的思想的啟迪。他的書被人們廣泛接受,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我想就是他的書具有很強的可讀性。直白的語言往往藴含着他自己的教育思想,仔細捉摸,便會大有深意。在《帕夫雷什中學》這本書裏他説了自己平常的教學活動,列舉了許多實例,而不是讓讀者泡在大量的專業術語之中,不知所云。這次讀《帕夫雷什中學》,主要讀的是其中的德育部分,看看蘇霍姆林斯基對德育的理解。他在書中的第四章提到德育,並分為七個小節對德育進行論述,介紹自己的德育實踐。在這裏,我先説明一下,他的七小節的標題。

1、公民基——道德教育的基本環節

2、從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途徑

3、信念在道德成熟時期如何發展和鞏固

4、社會定向—信念形成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5、敏感性和同情心的培養

6、培養誠實和榮譽感

7、培養男女青年相互關係的道德美感。

從這七個方面為學生建立一個德育體系,也為自己的教學提供了一個標尺。讀完德育部分,我的腦中浮現這樣幾個詞語,“共產主義思想”“公民教育”“習慣”、“體驗”“榜樣”“勞德結合”“情感”等。一、共產主義思想。蘇霍姆林斯基生於1918年,當時俄國十月革命打響,隨後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為了鞏固這樣的新興制度,國民教育自然也是朝着共產主義的方向發展的,深受這樣教育的蘇霍姆林斯基,在他自己的教學活動中也很自然地體現了共產主義思想,他培養的人是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這樣的人必定是要為社會服務的,而不是培養那些利己主義者、個性主義者。他的整個德育思想都向我們傳達共產主義信念,就好像我們國家現在的教育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旗一樣。圍繞社會的主流思想,進行教育應當是我們德育工作的準則。

二、公民教育。

人除了是自然人,在社會中,我們還是公民,需要遵循一定的公民準則。基於對社會和公民之間的關係的理解,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五條準則作為起碼的道德素養和公民精神。

1、你是生活在人羣之中。不要忘記,你的每一個行為、每一個願望都會影響你周圍的人。你要知道,在你想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之間是有界限的。要檢查自己的行為問問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是在損害別人和不利於別人?做什麼事都要有益於你周圍的人。

2、你在享受別人創造的財富。人們給了你幸福的童年,你要以德報德。

3、生活中的一切幸福和歡樂都由勞動所創造。不勞動,就不能正直地生活。人民教導説:不勞動者,不得食。要牢記這一格言。懶漢,寄生蟲——猶如吞噬勤勞的工蜂所造的蜂蜜的雄峯。學習是你的首要勞動。去上學,就是去上工。

4、要做一個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人。要幫助弱者和無自衞能力者。要幫助患難的同志。不損害人,要尊敬、愛戴父母——是他們給了你生命,又在撫育你,希望你成為一個誠實的公民、成為心地善良的、心地純潔的人

5、對壞事不能置之不理,要同壞事、欺騙和非正義現象作鬥爭。絕不可同那種企圖靠別人去生活、損害別人、危害社會的人妥協。以上的五條原則強調利他主義,使公民和別人融洽相處,倘若人人都能有這樣基本的素養,社會上就會少了許多自私自利的人,和諧社會也是水到渠成,那樣會使美好的,但反觀我們的社會,學校教育只是學生學習的一部分,家庭的氛圍,社會的風氣,都會影響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後,學生的德行需要各方面良好教育的促成。但是學校老師也不能因此灰心,而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學生在學校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幫助他們識別是非善惡,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一個人。

三、習慣、體驗。

蘇霍姆林斯基建議在一個人的幼年及童年時期就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教學。他不是憑藉説教,而是讓學生在勞動中體驗快樂,進而因為有快樂的體驗,而重複那些美好的品行,漸漸地形成習慣。這正是操作性條件反射的教育意義。當學生將一些良好的行為內化到自己的行為中,這就已經達到德育的目的。

四、榜樣。

人大多是會模仿的,榜樣往往成為我們模仿的對象,他們的品德意志首先讓我們敬佩,進而由於對榜樣的崇拜,我們會把榜樣的價值觀當作我們的價值觀,我們會做榜樣曾今做過的事或者是類似的事。我們生活中,需要這樣的榜樣,而且這些榜樣需要被人宣揚,例如,中央台每年舉辦的“感動中國”,多少人為上面的人的事蹟感動,為他們的精神所動容,無形之間,我們會明白什麼是高尚,無私。所以,榜樣的力量,由於春風化雨般,潤物細無聲。

這是我讀《帕夫雷什中學》,以上是我的第一遍的閲讀的感受。我的直覺告訴我還會再讀這本書的。

《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2

蘇霍姆林斯基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他長期從事教育活動,給人們留下了41部著作,600多篇論文和近1200多篇文藝作品。其中《帕夫雷什中學》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本書,是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任教33年,擔任校長26年的工作總結,是他一生的心血和智慧的結晶,集中體現了他一生所追求的教育理想。

校長和教師的崇高使命就是設計和製造全面和諧發展的人,這一思想像一條紅線貫穿《帕夫雷什中學》一書的始終。蘇霍姆林斯基寫道:“學校教育的理想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全書除了前言外總共七章,分別從德、智、體、美、勞幾個方面全面系統總結了他的教育,也就是上面談到的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可以説雖然《帕夫雷什中學》是我們現在教育的雛形。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採用的很多方法在很久以前就已經為蘇霍姆林斯基所用了,可以説蘇霍姆林斯基是那個時代的`創新者和開拓者。例如在《帕夫雷什中學》中,他把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與培養學生的個性結合起來,使學生得到整體和諧的發展;在教育時發展學生智力還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等等。

在書中,談到要學生的全面發展時,總要強調要盡力挖掘每個孩子的天賦才能。讓其在全面發展中還能保持特別出色的某一面。因為全面發展並不代表着全面平庸。每個孩子的思維都按照其獨特的方式發展,每個孩子都各自有自己不同的聰明才智。任何一個孩子都無不有其天分和才能。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指出:“最主要的是,要在每個孩子身上發現他最強的一面,找出他作為個人發展根源的‘機靈點’,做到使孩子在他年齡可以達到的卓越成績”,他還指出“教師的技巧在於善於察覺兒童的天賦,善於確定足以使他們施展他智力和創造力的領域,並向他提出在完成中要克服某些困難,從而促使他的才能進一步發展的那種任務。“這種方式和我國古代孔子在教育上所提倡的“淳淳善誘,因材施教”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在帕夫雷什中學中,如果一個七八年級學生有鑽研植物學的志向,那麼他在學校就不會受中學教科書的限制,而去學習生物化學,學習土壤微生物區系的知識。這些努力都是為了防止有才能和天賦的學生落到平庸書呆子的地步。

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蘇霍姆林斯基還為學生創立了有利於身心發展的環境,其中包括自然風光,校園設施建設等等。在全面發展施教上,他還為學生提供一種精神環境,那就是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他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課餘活動時間,建立了為數眾多,足以滿足每個學生精神生活需要的課外小組,引導學生突出的幾項個人愛好:最喜愛的課外讀物,最喜愛的學科,最喜愛的勞動項目。還有一個情節讓我很感動,蘇霍姆林斯基把孩子們帶到藍天下,森林裏,河流邊,通過童話、幻想和遊戲,引導他們進入周圍的世界,每天都發現一點新東西,所走的每步都成為走向思維和語言的源頭。他和孩子們帶着畫畫的本子,來到牧場,清晨的校園·····觀察蝴蝶飛舞、蜜蜂唱歌、牛羣洗澡、露珠滾動,使識字成為生活中鮮豔奪目、興趣盎然、充滿生動形象、聲音和旋律的一部分。他在孩子們得畫本上題寫了《我們民族的語言》。孩子們熱切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並寫下來。有一次孩子們坐在果樹下欣賞田野裏蕎麥開花,羣蜂從田地裏返回蜂房,在小溪上盤旋嗡嗡的飛,孩子們説他們在互相講花和小樹林,講蕎麥和向日葵······這才是教育的生命!我認為,當前我們的教育在這一方面相當薄弱,一般學校的活動小組都流於形式,學生課外時間無所事事,只知道死記硬背,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等。這是我們迫切需要改進的問題。

另外,在説到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蘇霍姆林斯基提到老師一定要學會傾聽和欣賞學生,這不僅包含了對學生的理解和寬容,更重要的是把學生當做正常的人。,不僅要欣賞優秀學生的優秀品質,而且要學會欣賞學生的缺點和失誤。一般來説老師都對調皮搗蛋的孩子感到非常頭疼,都不喜歡管教他們,讓他們放任自流。而蘇霍姆林斯基不是這麼做的。當他的學校來了一名執拗的、精神瘦了摧殘的並且因某種原因充滿怨恨總和老師作對的孩子,他沒有放棄他,而是探查和他相同的興趣,欣賞他,讓他敞開胸懷,漸漸變成了一個聰明,敏感而又誠摯可愛的孩子。

讀完《帕夫雷什中學》,真的是感觸頗深。這本書教會了我許多許多,他告訴我們對待教育要懷抱着愛的心理,認真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孩子,挖掘他們的閃光點······通過這樣我們一定會慢慢發現,我們對教育,對孩子付出的同時,也一直在收穫。

《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3

在當代世界教育家行列中,有一位很引人注目,他就是B·A·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他之所以引人注目,在於他雖然工作崗位平凡無奇,——位普通鄉村學校的校長,他的作為卻超羣出眾,在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才方面成績卓着。

與蘇霍姆林斯基這個名字緊密相聯的,便是“帕夫雷什中學”。這是蘇聯烏克蘭境內的一所十年制普通鄉村學校。蘇霍姆林斯基的大部分教育生涯就是在這裏度過的。他以這裏為基地,實踐發展他“自己的教育信念”;他以這裏為取材源泉,抒寫他那生動感人的教育詩篇。用他自己的話説,他在這裏的“教育勞動充滿了緊張的探索和思考”。結果,他使這所偏僻的鄉村學校變成了享譽世界的教育實驗中心之一,變成了遠方來訪者求經取寶的場所。

近日我閲讀了《帕夫雷什中學》一書,收穫頗豐。這本書總結了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多年的教學教育工作經驗,全面地系統地介紹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理論和實踐。對了解教育家本人及其教育理念,辦學思想和施教措施具有很大作用。

《帕夫雷什中學》一書俗易懂。它以論統實,富論於實;結構嚴整經緯分明。其中前言部分言簡意賅地闡述了筆者的基本教育信念。第一章介紹了該校從校長到教師整個集體朝氣蓬勃的概貌。第二章則把該校富於教育性的物質環境主動形象地展示在讀者面前,第三、四、五、六、七各章分別就體育與健康德育、智育、勞動教育、美育五個方面詳盡地説明作者全面和諧教育的見解和作法。

《帕夫雷什中學》是一部“活教育學”大家可以瞭解到校長應具備怎樣的品質和素質?校長的領導職能和技巧是什麼?蘇霍姆林斯基是怎樣提高自己的素養?在書中我學習到: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領導,其次是行政上的領導。書中大量記述了他如何堅持聽課、兼做班主任、同學生同活動、同遊戲、同讀書等事蹟。該書介紹了蘇氏作校長的高明之處,在於讓教師過着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從該書中還可以瞭解到,一個好教師應當具備哪些素養?教師應當怎樣去提高自己的素養?

《帕夫雷什中學》的主線索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作者的主要觀點有:

(1)建立家庭一學校教育體系是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所採取有的效措施之一。

(2)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蘇霍姆林斯基從教育出發,為學生創設一個有利於身心發展的物質環境。

(3)在全面發展的施教上,他為學生提供了一種精神環境——豐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

(4)確信學科愛好對促進全面發展的巨大作用,強調掌握所有學科的深刻基礎知識與發展一門學科或一門知識上的特殊興趣相結合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

(5)確信勞動對全面發展的意義。認為要使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發揮,就要讓他從事自己最喜歡的勞動。

(6)“大自然”的教育觀。

《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4

最近我讀了《帕夫雷什中學》一書,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藝術在於,不僅要使人的關係、成人的榜樣和言語以及集體裏精心保持的種種傳統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質和精神財富——能起到教育作用。我感到在帕夫雷什中學的學生是幸福的。在這兒的學生都能夠受到一種美德薰陶。

在帕夫雷什中學的周圍的蘇霍姆林斯基採取的方法是這樣的:在學校周圍的櫥窗裏面陳列一些世界名畫,在學校的音樂中經常播放世界名曲。孩子在他周圍——在學校走廊的牆壁上、在教室裏、在活動室裏——經常看到的一切,對於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義。這裏的任何東西都不應當是隨便安排的。竭力使孩子所看到的每幅畫,讀到的每句話,都能啟發他去聯繫自己和同學。

古代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可見,一個良好的環境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樣我們的讀書也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作保障,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以下幾點,孩子的收益將是不可想象的。

1、充分發揮學校圖書館、班級書架等有效資源。

我校的圖書室和班級書架上有很多適合孩子閲讀的圖書,每天再多一些閲讀的時間,讓孩子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孩子的眼界會更開闊。

2、家長積極配合,營造“書香家庭”。

孩子還小,家長、老師的一言一行對孩子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在家裏,家長的以身作則和正面引導對孩子的成長是極其重要的。可以讓家長做孩子讀書的嚮導和榜樣,用書籍為孩子的未來奠基。家長在家裏和孩子一起誦讀,你一句,我一句,不但可以共同學習,共同提高,而且在這種自然的交流中,家長與孩子不僅是學習的交流,而更多的是心靈的交流。

3、教師適時的引導、鼓勵,同時加強讀書的指導,是孩子讀書的動力。

教師,在孩子們的心目中往往是神聖而高尚的。教師的鼓勵和幫助對孩子來講無疑是一劑良好的催化劑。教師努力營造的讀書環境,對孩子的讀書慾望能夠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教師還要教會學生閲讀的方法,引導學生科學、合理、有效的閲讀,指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評價人物和事件的能力以及想象創新能力。同時倡導學生廣泛、自主、個性化的閲讀。

《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5

上學期,學校的組織閲讀了《帕夫雷什中學》一書,該書通俗易懂,是一部“活教育學”,我從中得到許多啟發和啟示,受益匪淺,特別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條“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對我觸動很大,作為職業學校的教師,我更是堅信不疑。

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使學生由厭學、苦學變為喜學、樂學,激勵他們不斷處於較佳的學習狀態中,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可見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動手技能是每一個職業學校的教師應該關心的問題。

我擔任的是機械製圖教學,是主幹技術基礎課,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學生普遍感覺學習難度較大。為搞好機械製圖課的教學,針對學生的特點,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制定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合理的教學要求,降低學習難度

教學要求是教學的宗旨、教學的指導思想,是教學活動所追求的預期結果在主觀上的超前反映。是教師在從事教學活動前首先應解決的問題。

教學要求決定教學材料的選擇、教學的方式方法和學生的練習設計,關係到課堂教學的全局,是教學設計的靈魂,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怎樣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學要求呢?

教師必須首先認真體會大綱要求,正確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其次應瞭解學生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再者在實際教學中還應關注學生,靈活調整既定教學目標,以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有效合作。

教學難度降低了,學生便可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輕鬆愉悦地學習,課堂效果自然提高了。

二、承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體驗的成功的樂趣

心理學家認為,學生之間的差異幾乎是絕對的。學生的智力水平、行為習慣、家庭環境、興趣愛好的不平衡,都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應此不能用整齊一致的標準要求學生,而應根據不同層次發展學生的不同需求,提出不同的要求,通過目標分層,實施分層教學,因材施教,以適應學生的差異,使每個學生都獲得進步,獲得一種學習成功的體驗和滿足,增添對自己才智認可的愉悦感和投入學習的熱情。

三、優化緒論課設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機械製圖課對技校的學生來説是一門新知識,學生們往往對各種新生事物充滿着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作為教師應高度重視並充分利用學生這種積極的心理因素,設計出能產生學生興趣的緒論課,縮短學生同教材的距離,使緒論課成為一門新課成功學習的鋪墊。

在緒論課中應注意教授學生這門課程在今後工作中的作用,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教育家誇美紐斯説過“不瞭解其用途的知識,對學生來説無異於來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學生會毫不關心它的存在,更不會產生掌握它的需求。”為達到教學目的,可將學生帶至生產實習現場,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圖樣在加工過程中的作用。這樣可使學生對這門課程的重要性有較深的感性認識,進一步理解到圖樣是工程界技術語言的具體含義,為後續內容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注重教學的直觀性,培養空間想象力

直觀性教學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直接觀察對象,認識對象。讓學生通過感性認識和直覺思維達到學習和發現的目的。直觀性教學不僅有利於滿足學生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也給了學生在“眼見為實”的學習過程中,自己進行猜測、探索與發現的機會。教學的直觀性使用得恰當,能提高課堂效益,增大知識密度,突破難點,突出重點,減輕學生記憶理解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精講多練,講練結合,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

機械製圖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理論課,教材上所涉及的理論知識,需通過相應的實踐活動才能掌握。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要實踐活動是在老師指導下的各種練習,這是學生鞏固知識、培養各種學習技能和能力的基本方法。學過的知識如不及時練習、運用,很容易遺忘,正因為如此,適量的練習非常重要。在知識轉化為技能的過程中,練習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留有必要的時間,有針對性的進行課堂與課後練習,以使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和掌握規律。這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發展能力的過程。

在學生練習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發揮學生自主性,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激勵者和點撥者。學生只有在濃烈的民主氛圍中,輕鬆的情景下,思維才會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注重對學生自信心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敢想、敢説、敢做,對學生的錯誤不要一味的指責,要充分利用學生求新、爭強好勝、渴望成功的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教師應多鼓勵學生,而不是隨意批評甚至嘲諷學生,要儘量淡化學生對自己回答失敗的自卑心理,以增強基礎較差學生的自信心,激起他們的競爭意識,嘗試表現的慾望。

在形式多樣練習中,師生之間增進了瞭解,建立了一種夥伴式的合作關係,課堂教學充滿了活力,使學生從心理上接受這門學科,從而在本質上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作為職業學校學校的教師,應注意根據培養目標,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各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興趣,從學生的動手能力出發,提高教學效果。

《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6

平時工作太多,總是難以靜下心來讀書,時常聽説蘇霍姆林斯基先生的《帕夫雷什中學》寫得很好,利用假期時間,靜坐斗室,彷彿真的見到上世紀在蘇聯的某個充滿希望的沃土上,帕夫雷什中學的師生們在實踐着最普通,最樸素的教育。這種樸素,是不受外界干擾,靜下心來做教育的樸素,是沒有功利心,只為學生髮展而教的樸素。書中涉及很多帕夫雷什中學的教育案例和思考,讀後反思自己的教學生活,感慨於每天的工作,越發感到自己做的還很不夠,它如同一面最樸素的教育的鏡子,不追求譁眾取眾的博人眼球的教學成績,利用全面發展的教育理論,站在學生終身發展的視角,提出的有關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一遍遍反思,體會。

現在我就蘇霍姆林斯基先生的教學實踐,談談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幾點做法。

一、做一名樸素的前行者

在這本書的第一章,蘇霍姆林斯基開宗明義,指出"一個好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的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的確,有個故事説得好,一個媽媽帶着自己還很小的孩子逛商場,媽媽看到的是琳琅滿目精緻漂亮的商品,心情很愉悦;但在一米高的孩子眼裏,滿眼都是擁擠的人羣和密不透風的空間,他當然倍感壓抑甚至恐懼。因為生活經歷的不同,我們和孩子們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很容易出現差異。學生出現問題,我們理所當然感到憤怒,首先想到批評和指導,但是在學生看來,教師沒有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反而不能解決問題,會激化雙方的矛盾。

所以,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好教師的另一個標準,精通所教科目,精通教育學和心理學,在此基礎上不斷增強自己的學科知識和教育科學知識。讓我感興趣的是帕夫雷什中學的教師聘任制度,蘇霍姆林斯基爭取學校自主選配教師的權力,為此他廣泛尋找具有教師才幹但未經師範教育的人才,比如只具有普通中學文化水平的電工,因為能吸引孩子到他的工作間,他建議這位電工經過師範學習成為學校的物理教師,並建立"創造車間"。區報編輯酷愛園藝和科學知識學習,接受了建議,開始旁聽老師們的課程並教授孩子們生物課,在果園裏指導孩子們進行研究……在帕夫雷什中學有藏書1.8萬冊,教師私人藏書4.9萬冊,蘇霍姆林斯基家的私人藏書1.95萬多冊,學校的每位教師都訂閲了幾種雜誌並經常展開研討。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只有當知識、科學、文化和孜孜不倦的勞動的光輝照亮了個人點滴的稟賦、天才、愛好、才幹的時候,後者才會閃耀出光彩來。

在帕夫雷什中學,教師的愛好自發地推動學生的研究。熱愛讀書的教師指導多個年級的文藝閲讀小組,她還推動組建了話劇團;喜歡機械的物理老師帶着學生組成模型製作家小組,他還會多種樂器,指導學生的樂隊;愛護生物的生物老師組建了考察家小組、博物家小組、育種家小組等多種生物社團,她讓學生更加熱愛大自然,熱愛勞動……在這個團體中,每個教師都有自己對某項專業的愛好,並極大發揮了自己的特長。

作為一名優秀的前行者,一名好老師會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到自己所愛好的領域,不知滿足地潛下心來進行專業和德育研究,在紛繁複雜的生活中摒棄無謂的社交、無效的勞動和無趣的體驗,並將其所學和學生進行分享,推動雙方的教學相長,教師對知識純粹的渴望和求索必將帶動自己的職業發展,也必將帶動學生的終身發展。

二、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

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氣蓬勃感知世界、煥發樂觀精神、產生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意志的一個極重要的源泉。而孩子生病、體弱和帶有疾患素質,則是眾多不幸的禍根。"根據帕夫雷什中學20年中的統計,學習差和跟不上的學生中,85%的學生主要原因是健康狀況不佳,身體患有某種疾病而且醫生無法察覺。回想自己所接觸到的案例,應該承認,平時接觸到的學習認真但成績一直不理想的學生中,很多是身體素質差的學生。

感覺生活有趣,精力十分充沛,全然不知疲倦,這才是青少年精神力量的源泉所在。青少年身心的急劇發展,要求我們關注體力和腦力勞動的適當。在此基礎上,我很認同蘇霍姆林斯基先生所説的,大量死記硬背這種不顧教育規律的做法,將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僅如此,我還想到,在上課期間,我們的教室光線是否充足?桌椅是否適合學生身高?弱視的學生是否得到關注?在課餘時間,學生每天的活動時間是否充足而科學?呼吸的空氣是否乾淨清新?電子產品對他們的影響能否得到控制?吃的食物是否足夠科學健康?在休息期間,每天的睡眠時間是否足夠充足?是否能保證白天的休息時間?回想自己的高中生活,越發覺得這些問題儘管瑣碎,卻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意義深遠。

為什麼關注少呢?因為這些問題的解決似乎是教育的細枝末節,似乎也不是單純學校的重視就能做到的,但是,這是學生終身健康發展需要的,是學生能夠享受健康生命帶來的歡欣所必需。小的方面,在新鮮空氣中,緊張的體力和腦力勞動越多,各個器官的發育及其功能的發揮就越協調,就越不容易疲勞,精神狀態也越好,有利於學生當下的學習生活。大的方面,從小養成這種注意身體健康和體育鍛煉的習慣,在體育運動中,孩子會慢慢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習慣,每天都極有生機,只有下一代的精神活躍,我們的祖國才能永葆青春。

帕夫雷什中學認為,學校不應是填鴨的機器,只有當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意願隨意使用5—7個小時的空餘時間,才能培養出聰明的、全面發展的人來。在冬季温度—15℃以上的時候,帕夫雷什中學高年級學生要在户外勞動10—12天,甚至天氣好的時候,他們還會在户外新鮮空氣中看書……在這種情況下,傷風感冒在學校裏已經很少見了。讀到這裏,我彷彿看到了軍訓時學生動輒暈倒、換季時學生動輒成羣感冒的現象。這是我們目前教育的失職。1957年,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蔣南翔先生號召清華學生:"我們每個學生要爭取畢業後工作五十年。"在這句口號的號召下,清華大學發揚重視體育傳統,為國家培養了一代代各個領域的人才。而人才的身體素質,決定了他能否為國家健康工作。

三、在勞動中實現教育價值

可能是受到特定時代環境的影響,蘇霍姆林斯基極其重視勞動教育,為此專門花費大量篇幅作了説明。他認為,教育任務就是讓勞動滲入我們所教育的人的精神生活中去,滲入集體生活中去,使得對勞動的熱愛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就成為他的主要興趣之一。城市裏長大的孩子,因為高考的侷限和家庭生活的影響,較少有參與體力勞動的機會,所以在班級活動中,沒有擔當精神,沒有勞動和付出的意識。比如值日生不能按時打掃衞生,總是到檢查之前還沒打掃乾淨;打掃完了,有了垃圾隨地就扔;自己的桌子不能打掃乾淨整齊,吃的用的什麼都有;垃圾袋放在桌子旁邊,很長時間都不扔掉;另外,單一的"授課—做題"過程對學生能力的畸形培養讓學生的思維脱離實際……可以説,缺乏勞動,非常不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導致學生思維僵化,生活能力差。

那麼,應該怎樣利用勞動教育進行德育、智育和美育呢?帕夫雷什中學有以下幾條經驗可以借鑑。

第一是儘早進行生產勞動。孩子應儘早認識到沒有勞動就不可能生活,並從勞動中體驗到自豪感、榮譽感和尊嚴感。帕夫雷什中學的學生在小學未入學前就要收集樹籽並播種以建設護田林;學校承包了大片的荒地建成了農田試驗田,選育良種和飼養家畜。這種勞動和研究、實驗、創造相聯繫,所以具有巨大的教育意義。

第二是勞動的多樣化。根據孩子的天性和愛好,帕夫雷什中學鼓勵學生參與多種勞動小組,掌握各種勞動技巧,許多學生既培植小麥、葡萄等農作物,也學習裝配收音機、內燃機這種機械工作。勞動的多樣化,讓學生選擇專業的自覺性提高,發掘了自己的個人傾向和才能。

第三是使勞動具有創造性並且手腦並用。如果將簡單的勞動賦予研究目的,在勞動中通過技能訓練,運用實驗研究和科學指導,將培養孩子更高水平的精神品格,要保證這種工作具有創造意圖的基礎。

第四是考慮到孩子的心理和體力特點。要讓勞動量符合孩子的體力水平,也要注意到,當孩子們基於一種有趣的計劃連續進行勞動時,他們的體力和能力就會大大增長。同時,要將勞動和文學藝術結合起來,充實孩子們的靈魂。

正如書中所講的,學生的任何一項勞動,不僅是物質價值的創造,而且也是自身價值的創造。勞動的目的是孩子心智的成熟。正是通過勞動,我們的教育增加了另外一塊重要的陣地,孩子的終身發展才能更加合理,更加有意義。

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們應該看到,帕夫雷什中學已經不能適應今天的社會發展環境。教育如果不反思時代,貼近國情,只能是對學生和國家的失責。STEAM學習、深度學習的理念,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互聯網的發展,學習空間的重構,創客空間的建設等都讓我們震撼於時代發展的瞬息萬變及其對教師和教育的更高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寫於上世紀的《帕夫雷什中學》對我們有何意義呢?在我看來,正如《論語》不因兩千多年的滄海桑田而失去價值,古希臘神話不因心靈中的人神易位而失去其光輝。道德的規範,審美的標準具有長久的普適性,優秀教育的標準永遠都是人的發展,所以,這本書直到今天都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我們不能重建帕夫雷什中學,但希望蘇霍姆林斯基這種樸素的教育情懷能在我們心中紮根、生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7yy9e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