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黑暗中的曙光讀《安妮日記》有感

黑暗中的曙光讀《安妮日記》有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黑暗中的曙光讀《安妮日記》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黑暗中的曙光讀《安妮日記》有感

黑暗中的曙光讀《安妮日記》有感1

最近我很熱衷於世界名著。後來品德書裏有《安妮日記》資料,我便順便把《安妮日記》找來讀了。

剛開始讀的時候,真的沒什麼感覺。唯一的感觸也就是覺得,安妮是個很樸素很認真的女孩,她偶爾受了委屈,也能默默地忍着,但面對自己覺得不正確的現象就會勇敢地反駁。我認為安妮是個很不錯的少女。儘管她也有自己的小脾氣,但也正好反映了一個花季少女的倔強、純真與可愛。而在搬進密室後,她變得更加成熟了。當然,這是後話。

後來繼承自己奇怪的讀書習慣,直接翻了結尾。看到“後記”,我簡直是義憤填膺,氣憤不已。在當時納粹的侵略下,住在密室裏的8人,7人死於慘無人道的集中營、監獄等。而那幾位幫助密室住户的幾個好心人,也被加害,或是心力交瘁而死去。安妮執着的立場,認真的敍述,儘管只是一本普通的日記,但還是深深感動了我。

“生活最真實的就是背叛。”沒有誰背叛了猶太人,他們卻被命運所背棄。安妮心中所向往的正義、公平之所以是一個奢望,終究在於這個滿目瘡痍的社會。在當時的世界,公平啦、正直啦,即使有人懷着這樣的情感,但也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猶太民族是個智慧的民族,可惜智慧無法改變命運,這正可謂“秀才遇到兵,有理説不清。”既然如此,所謂的正直有從何而來呢?因為血統而被殺,因為言行而被殺,因為反抗而被殺——這就是戰爭所帶來的殘酷和無奈。這些災難的罪魁禍首,還是戰爭罷了,還是野心罷了。

我所慶幸的是,那樣一個被權利和戰爭所左右的年代結束了。在安妮的生命裏,有着太多的不公平,假如安妮能夠看到這一切,該是多麼美好。我靜靜地沉思着。

黑暗中的曙光讀《安妮日記》有感2

1942年—1944年,戰爭與種族滅絕的陰雲佈滿了天空,蓋世太保的鐵瓜伸向每一個無辜的猶太人,在歷史上上演了一場慘絕人寰的浩劫。

安妮是位猶太少女,1942年7月,由於壓迫猶太人的風聲緊急,他們家和另外四名猶太人到她父親公司的“密室”躲藏。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單調的飯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幾年不能出門、用水和去衞生間都有非常嚴格的限制。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她所經歷的一切並沒有使她的心田荒蕪,那裏已經成為一片生機勃勃的希望的田野!安妮想成為作家和記者,可這個美麗的願望在當時那股勢不可擋的黑暗洪流下顯得那麼脆弱,像閃着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寫道:“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在此同時,我必須執着我的理想。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我這些理想!”讀到此我彷彿看到一個不屈的靈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吶喊!經過密室中無數個漫漫日夜,安妮由一個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蜕變為一名成熟的少女。

在安妮的15歲生日時,安妮有了驚人的成長。她已將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會層次,開始思考男女平等等問題了:“現代婦女要爭取完全獨立的權利了!”“但獨立也不夠,婦女還應該獲得尊重!”“我譴責的是我們的價值系統,和不承認女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多偉大、多困難,同時也多美的男人!”……實現在讓人難以想象的那樣一個戰火蔓延、人人自危、無數人倒在血泊中的時代,身居密室接近兩年的十五歲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見地談起了男女平等這個深刻的社會問題!

讀到此處,我不禁感歎,戰爭能摧毀一切,唯獨不能侵佔一顆堅強、勇敢、自由的心!我相信《安妮日記》會一直流傳下去,控訴戰爭與醜惡,宣揚和平與友善,用她真摯的文筆,感動和啟迪一代又一代人!感動和啟迪一代又一代人!

黑暗中的曙光讀《安妮日記》有感3

這個星期,我讀了《安妮日記》這本書,這是一部真實的以書信為形式的日記體小説,主要內容是作者安妮·弗蘭克用日記記錄了在兩年多時間裏經歷的許多事情。通過閲讀,使我對戰爭與和平有了更多的認識。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受德國迫害,1942年,13歲的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隨着家人躲藏到父親公司的密室裏生活了25個月之久。這段時間,安妮用她的筆,描寫了在祕密小屋裏的每一個日日夜夜和每一件難忘的事情,記錄下在狹小的空間裏自己的成長。在面對死亡的恐懼中,她開始思考戰爭、自然、宗教等等,逐漸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對生命有深刻感悟的人。

直到1944年8月,因為被人告密,和安妮一起隱匿的八個人被捕並被關進了集中營。到戰爭結束,只有安妮的父親弗蘭克先生一人得以生還。後來,他整理了女兒在藏匿期間的日記,出版後引起極大的反響,這本書已成為世界上非常受歡迎的一本書。

讀了這本書,我深深地為安妮的遭遇而十分難過,也無比憎恨發動戰爭的法西斯。中國也是深受日本法西斯傷害的國家,我們更應該呼喚和平,反對戰爭,讓當今的世界真正成為充滿陽光、鮮花和愛的人類家園。作為一名小學生,學習《安妮日記》,就要珍惜我們的幸福生活。主人公安妮原本出生於富裕的猶太人家庭,可是因為戰爭受到迫害,被逼躲進了祕密小屋。正如《安妮日記》中所説:白天連去洗手間都不行,也不能發出一點聲音。

想想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是多麼幸福啊!所以,日常學習生活中,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和父母發脾氣;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和同學吵架;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和老師頂嘴;不要……總而言之,讓我們行動起來,為我們今天的生活而滿足吧,並且為了我們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奮鬥吧。

黑暗中的曙光讀《安妮日記》有感4

《安妮日記》這本書主要講述了猶太人安妮一家原來居住在德國的法蘭克福,納粹興起後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在安妮十三歲生日時,她收到了一本硬皮日記本,隨後開始寫日記。這本日記陪伴了她人生最後自由的2年1個月零21天,最終她在集中營因斑疹傷寒而去世。

日記的開頭和結局氣氛截然不同。開頭寫了她收到日記本的喜悦以及她和朋友們之間的交往,寫出她自由、快樂的心。結尾是他們聽到了好消息。但結局是在3天后,他們躲藏的祕密被告發,8人均被送往集中營。有兩個保護人也受到了連累。8人中,唯一的倖存者就是安妮的父親,他幫安妮發表了這本日記,同時告訴全世界:他、安妮和所有人都渴望和平!

安妮在日記中,多次寫出她對和平的渴望,當好消息傳來,她表現了她的激動,當壞消息傳來,她表現了她的恐懼,也痛恨那些殘忍的德國兵。德國軍隊傷害了無數無辜的猶太人,用殘忍的手段拆散了美好的家庭,剝奪了別人生活的權利。

安妮的性格也很引人注意。她的姐姐馬戈和凡·丹先生家的兒子彼得都比較內向,大人們都比較喜歡他們。但安妮的性格活潑,不是很細膩,所以總被大人們指責。但她內心很懂事,為了密室的平靜和安全,她不發泄自己的情緒,儘量不讓大人們因她而傷心。她感受到了不公,卻會自我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以大局為重。雖然大多數人都沒有注意到她好的一面。我們應該學習她的性格,忍住自己的小性子,學會理解別人。

戰爭的結局是死亡,和平的意義是美好。為什麼要選擇戰爭呢?那麼多猶太人就因為自己是猶太人而死亡,這才是最大的不公平,讓他們沒有生活的權利。為了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為了達成我們共同的宿願,停止戰爭吧!和平!

黑暗中的曙光讀《安妮日記》有感5

1942年—1944年,戰爭與種族滅絕的陰雲佈滿了天空,蓋世太保的鐵瓜伸向每一個無辜的.猶太人,在歷史上上演了一場慘絕人寰的浩劫。

安妮是位猶太少女,1942年7月,由於壓迫猶太人的風聲緊急,他們家和另外四名猶太人到她父親公司的“密室”躲藏。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單調的飯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幾年不能出門、用水和去衞生間都有非常嚴格的限制。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她所經歷的一切並沒有使她的心田荒蕪,那裏已經成為一片生機勃勃的希望的田野!

安妮想成為作家和記者,可這個美麗的願望在當時那股勢不可擋的黑暗洪流下顯得那麼脆弱,像閃着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寫道:“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在此同時,我必須執着我的理想。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我這些理想!”讀到此我彷彿看到一個不屈的靈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吶喊!經過密室中無數個漫漫日夜,安妮由一個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蜕變為一名成熟的少女。在安妮的15歲生日時,安妮有了驚人的成長。她已將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會層次,開始思考男女平等等問題了:“現代婦女要爭取完全獨立的權利了!”“但獨立也不夠,婦女還應該獲得尊重!”“我譴責的是我們的價值系統,和不承認女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多偉大、多困難,同時也多美的男人!”

實現在讓人難以想象的那樣一個戰火蔓延、人人自危、無數人倒在血泊中的時代,身居密室接近兩年的十五歲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見地談起了男女平等這個深刻的社會問題!讀到此處,我不禁感歎,戰爭能摧毀一切,唯獨不能侵佔一顆堅強、勇敢、自由的心!我相信《安妮日記》會一直流傳下去,控訴戰爭與醜惡,宣揚和平與友善,用她真摯的文筆,感動和啟迪一代又一代人!感動和啟迪一代又一代人!

黑暗中的曙光讀《安妮日記》有感6

《安妮日記》,講述的是二戰時期,安妮以及她的家人為了躲避德國人的追捕而躲避在她父親的香料倉庫中。倉庫當中的生活乏味、壓抑、又時刻提心吊膽。安妮沒有朋友,更沒有一個可以訴説的人,於是,她把她的日記本當成了知己,她把自己的心事都記載於日記本上。整本書充斥着一種悲傷,是對死亡的恐懼、以及未知的害怕。“不能有光,不能發出一點兒聲音,只有夜裏才能呼吸到新鮮空氣。”這樣壓抑的氣氛可能會讓人喪失理智。安妮是一個美麗又聰穎的女孩子,她喜歡收集電影明星、喜歡閲讀、有才氣,渴望成為一名記者或是作家。但是她的一切都在小屋當中被扼殺了。安妮在小屋當中經歷了兩年多的時光,這期間有對青春期的叛逆以及對愛情的憧憬、對生的渴望和對夢想的追求。

《安妮日記》通一個小女孩的直面傾訴,讓我們從側面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孩子是無罪的,德國人犯下的罪孽卻讓千千萬萬無辜的人受罪。

看完了《安妮日記》後,我久久不能平靜。

我想起汶川大地震中堅持存活下來的孩子們,他們的勇氣令我欽佩,也想起當今社會當中一些孩子因遭受小挫折而想不開,種種的對比在我心中鋪展開來,我想到的,是生命的意義。

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而獨特的,安妮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都存活下來了,而我們又有什麼不能面對的?如果你也經歷過這麼一場浩大的戰爭,你還會對自己的生命這麼不負責任麼?

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去看看關於二戰的電影,尤其是這本《安妮日記》,在惋惜安妮不幸離開的同時,我們也更應該懂得這本片子給予我們其他的教育意義:珍惜生命,活在當下。

黑暗中的曙光讀《安妮日記》有感7

讀完《安妮日記》這本書,我還一直沉侵在故事情節中,眼眶因安妮的希望、勇氣、温柔的悲傷的種種表情感動得落淚。

我想原來我一直沒有崇拜的人,但讀完《安妮日記》之後,崇拜的對象已在我心中悄然誕生。

在1942到1944年,彷彿黑暗一直籠罩着每天,戰爭讓很多種族滅絕,也讓天空烏雲密佈。這裏有許多的猶太人被蓋世太保的鐵抓襲擊,他們就這麼無辜的離開了人世。這是歷史上異常慘絕人煙的浩劫。其中也包括安妮,她是個猶太少女,她原來過着多麼幸福美滿的生活啊!命運卻如此捉弄人,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就這樣破碎了。

許多人都到她父親公司的密室躲藏,在那裏生活。密室十分枯燥,而當時安妮還是個13歲的女孩。它是活潑好動天真的,卻不能不一直在密室幾年不出門,密室每個地方都有非常嚴格的限制。膽敢你面對這些時,本應該是被逼瘋,但她沒有屈服,反而讓她在遇到這種困境時產生了一片生機勃勃的希望的田野!

安妮漸漸長大,她在社會中完全獨立了,15歲的他想改變現在,想到了男女平等,這些社會問題。戰爭是恐怖的,它能破壞一切,卻不能破環擁有一顆勇敢、堅強、自由的心!雖然她最後沒有逃過殘害的命運,不過她的心永遠活在世上,或在每個人的心中。當她閉上雙眼時,它距自己的16歲生日只差3個月。“多麼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消失啦!”我不禁悲歎道。

雖然安妮死了,但她生前説的“我希望我死後,仍能繼續活着。”我堅信他的願望能實現。

我敬佩安妮,我相信這本書會一直壓制住戰勝與醜惡,宣揚和平與友善。她能感動全世界,但願世界不會再有戰爭!

黑暗中的曙光讀《安妮日記》有感8

《安妮日記》這本書我已經接觸過幾次了,但都沒有細細的品嚐它。這次有種莫名的衝動,想拿起它。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猶太小女孩安妮在二戰期間密室裏的生活實錄,安妮原來居住在德國,但後來因為人們對猶太人的迫害來到荷蘭。她收到一本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從此安妮就在這本日記本上寄託她想當作家的夢想,記錄下密室內發生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這本書反應了當時猶太人的那種每天提心吊膽的生活,這不免讓我心生憐憫。而安妮也有自己的一番見解。

故事的開頭和結尾形成了很大的對比,原先那種愜意又温馨的快樂生活慢慢變得充滿恐懼和無奈。這本書中我最喜歡安妮的自我心理描寫,她把自己內心所想的所理解的毫無保留地寫了出來,這是安妮媽媽和凡丹太太爭吵後,安妮的理解“我明白了一點,如果你想真正認識一個人,就必須和他吵一次架,這時就能做出最準確的判斷。”當然,安妮也是個讓爸媽操心的孩子,每次和爸媽吵完架安妮都會向她的日記本——吉蒂哭訴,“爸爸媽媽對我的態度總是會變化的。今天説我很懂道理,可以像大人一樣知道一切;明天又説我像個小傻瓜,什麼都不懂,還以為讀了幾本書就可以自以為是。我已經不再是小孩子了,不再是總要受你們嘲笑的小丫頭了。”這樣那樣的語句應該也常常出自我們之口,安妮把我們的心聲説了出來。可就是這樣一個直言不諱,一直充滿希望的小女孩,在集中營中遇害,死亡。

而《安妮日記》則是由唯一倖存的安妮的父親一直在傳揚。安妮,我將把你牢記在心中,記得你那堅強不屈的精神,和值得我學習的品質。

黑暗中的曙光讀《安妮日記》有感9

1942年—1944年,這是一段多麼黑暗的日子呀!特別是對於猶太人來説,更是一場空前絕後的災難。戰爭與種族滅絕的陰雲佈滿了天空,蓋世太保的鐵瓜伸向每一個無辜的猶太人,在歷史上上演了一場悲慘的一幕。安妮是位猶太少女,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就這樣破碎了。1942年7月,由於壓迫猶太人的風聲緊急,他們家和另外四名猶太人到她父親公司的“密室”躲藏。

《安妮日記》是從安妮13歲生日那一天開始寫到15歲,後來由於被抓到在德國軍營才停筆的。裏面主要是寫了安妮的爸爸奧托.弗蘭克,媽媽艾蒂絲.弗蘭克,姐姐瑪.弗蘭克,凡.丹夫婦,彼得,阿.杜瑟爾醫生和安妮一起躲進了安妮爸爸公司大樓後面的一些房屋裏面,他們叫做“密室”。他們早上先用木板釘住,然後在用厚窗簾擋光,白天他們不能出一點聲音,以免被樓下的德國人發現,因為安妮他們全都是猶太人,德國人抓到猶太人後會把人毒死,悶死,病死和餓死。晚上才是他們的自由時間,不過所有人都要規定時間沖涼和上洗手間。“密室”裏沒有陽光,沒快樂,沒有自由,只有傷心和恐懼。安妮在“密室”裏唯一的朋友就是日記,她向日記説出了心中的苦悶,講述了身邊的故事,記錄了成長中的好奇和期待,同時也控訴了法西斯的戰爭,還寫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讓人們知道戰爭是殘酷的,是危險的。讓我們的世界充滿平安和幸福,不要讓戰爭來到我們的身邊。

安妮生前寫道:“我希望在我死後,仍能繼續活着。”她的願望終能得償。我相信安妮日記會一直流傳下去,控訴戰爭與醜惡,宣揚和平與友善,用她真摯的文筆,感動和啟迪一代又一代人!

黑暗中的曙光讀《安妮日記》有感10

戰爭與種族滅絕的陰雲佈滿了天空,蓋世太保的鐵瓜伸向每一個無辜的猶太人,在歷史上上演了一場慘絕人寰的浩劫。安妮是位猶太少女,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就這樣破碎了。1942年7月,由於壓迫猶太人的風聲緊急,他們家和另外四名猶太人到她父親公司的“密室”躲藏。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對安妮這樣一個好動多話的13歲女孩。單調的飯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幾年不能出門、用水和去衞生間都有非常嚴格的限制,而且常常擔驚受怕。這一切差一點把安妮逼瘋了。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她所經歷的一切並沒有使她的心田荒蕪,那裏已經成為一片生機勃勃的希望的田野!安妮想成為作家和記者,可這個美麗的願望在當時那股勢不可擋的黑暗洪流下顯得那麼脆弱,像閃着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寫道:“我仰視天空,冥冥中覺得世界還能好轉,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在此同時,我必須執着我的理想。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我這些理想!”讀到此我彷彿看到一個不屈的靈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吶喊,帶着心中不可泯滅的希望!

從這本日記中,我們看到一個純潔、率真又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少女形象。我們對她孩子氣的頑皮、倔強、焦躁、苦惱感到理解和同情;我們更為這樣一個年僅十四五歲的孩子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身處逆境卻不屈服、不沮喪,反而勤奮學習、懷抱理想的頑強性格感到欽佩。她在日記中記載的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恐懼、猶太人的悲慘遭遇是法西斯罪行的鐵證。特別令我們感動的是,安妮看到理想被粉碎,人性的醜惡暴露無遺,世界正在變成荒漠的可怕現實,感到無比痛苦的同時,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於失敗,反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用汲取知識、精神上的充實,彌補物質的匱乏,追求心靈世界的最大自由。這些文字出自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之手,不是更給人以鼓舞嗎?

安妮的故事,就像是一個天然的電影劇本,它承載了人類所有的美好詞彙——樂觀、信念、感恩、勇氣和愛。

黑暗中的曙光讀《安妮日記》有感11

近期以來,我已經看了五本書了,但這五本書中,最讓我難忘的還是那本讓人匪夷所思的一一安妮日記,

書中講述了一個二戰時期的猶太少女安妮跟隨爸爸媽媽一起逃亡的故事,它們藏在一位好心人科夫伊斯先生的房子裏,那時,德國太保正在到處尋找着猶太人,準備將他們趕盡殺絕,身為逃亡者的安妮一家和範丹一家都過着提心吊膽的生活

這本書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就在於愛,在於爸爸媽媽對她的愛,也在於她喜歡的人對她的愛,在安妮的日記中,安妮説爸爸是她最靠譜的保護傘,而不覺得媽媽是一個好媽媽,在現實生活中,多少個兒童都懷揣着這樣一個心理,就連我也不例外,可我覺得。媽媽不是想大家想的那樣不好,只是對你的愛太深了而已,所以,追究到最後,還是愛的因果關係,日記中還有一點,就是安妮喜歡的人一一皮特,他們幾乎形影不離,不惜代價成為一對好伴侶,而那時,皮特都十九歲了,而安妮才十六歲,一個未成年與成年人的愛情,怎能不讓人匪夷所思,而還有一個重點,就是那時安妮生活的環境,她生活在德國人可怕的統治當中,書中很多地方都在描寫戰爭的可怕:安妮經常時不時地聽到炸彈的轟炸聲,那時,天都快要塌下來了一樣。

由此可見戰爭的殘忍與危害,據統計二戰使十九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這次戰爭中,軍民共傷亡九千餘萬人,四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在結尾,安妮全家與範丹全家都被告發,被抓到集中營裏,最後,只有當過兵的安妮的爸爸倖存之外,其他人都被折磨致死,最後,我合上書,閉上眼睛,彷彿那一幅幅悲慘的景象還在我的腦海之中。

黑暗中的曙光讀《安妮日記》有感12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非常殘酷的,有無數人為此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安妮日記》的主人公是安妮·弗蘭克------來自德國的猶太人,1929年6月12日生於德國的法蘭克福。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政權執政後,開始瘋狂地對猶太人進行殘酷的傷害。安妮一家被迫移居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安妮在這裏開始上學,度過了一段愉快的學校生活。後來,由於法西斯已進軍荷蘭,安妮的父親帶着他們一家與同樣是猶太人的凡·佩爾斯一家,牙醫醫生阿·杜瑟爾躲進了他公司大樓後的一些隱蔽的房屋裏面。1942年7月6日躲進,1944年8月四日被逮捕,這期間,全靠公司的幾位員工向他們提供物資。安妮在與世隔絕的密室裏度過了花季少女最重要的兩年,沒有人聽她內心的苦悶,陪伴她的只有日記本。八人被逮捕後,相繼去世,只剩下安妮的父親一人生還,後來,他在密室裏發現了安妮的日記,並與1947年出版。

讀了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傷感,就是這殘酷的戰爭,讓無數無辜的人獻出了生命;讓所有人都厭惡,厭惡這殘酷的戰爭;厭惡這無情的屠刀;更厭惡滿手鮮血的希特勒。

想想吧,想想戰爭付出的不僅僅是鮮血,還有各種各樣的悲歡離合;想想戰爭到來只會讓地球母親的子女們互相爭鬥;想想我們的地球母親要遭受怎樣的災害;想想……

如果沒有這殘酷的戰爭,人與人之間都多一份關愛,還會讓年僅15歲的倩影少女安妮慘死嗎?是的,安妮是無辜的。她的死不僅僅是因為她是猶太人,許多不是猶太人的人也被這殘酷、無情、可怕的戰爭害死。

讓我們共同呼響“要和平不要戰爭”的諾言,把曾經滿是鮮血的戰場化作泡影,用對生活的熱愛來換美好的明天!

黑暗中的曙光讀《安妮日記》有感13

“走出去,到田野上,到大自然中和陽光下,在自己的內心和上帝那裏尋找幸福。想着在你心中和你周圍一再出現的美好事物,你就感到幸福了!”安妮總是這樣微笑着説到。

安妮是誰?她怎麼會擁有這麼崇高、美麗的幸福感?她只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女。這令我欽佩不已。而更令我佩服的是,安妮領悟到陽光和大自然美好的同時,自己正身處一個擁擠、狹隘、黑暗的密室。在這樣惡劣的生活環境中,這個以前過慣了小公主生活的女孩並沒有不停地抱怨命運的不公和種族帶來的災難,而是在身體不斷地成長中讓心靈也不斷健康成長,這是多麼可貴的精神啊!

自從安妮來到密室以來,這個有着漂亮大眼睛和一頭波浪似的捲髮的女孩並沒有停止學習。她開始爭取一分一秒的時間學習,因為僅有的書桌還需要幾個人合用。她對知識的渴求就像久旱的土地渴望着甘露一樣。在擁擠的密室裏,她如果與誰發生一點爭執,總會先一絲不苟地反思自己。她會反思自己是否給大家帶來歡樂,是否討人喜歡。她總是觀察到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缺點,然後取長補短。

《安妮日記》這本書雖寫於戰爭時期,但我讀到了寥寥幾行內容是關於戰爭的殘酷,至於安妮內心的悲慘與黑暗我卻一點也沒讀到。我更加深刻體會到的反而是這位少女在黑暗環境中心靈的光明。陽光和自由—————這兩樣平時我們視而不見的事物,卻被安妮視為最美好的、最幸福的東西。戰爭的殘酷並沒有打垮這位猶太小姑娘的精神。試想,如果安妮能平安度過戰爭,這個世界上是不是會多一位璀璨的文學家或者思想家呢?

無論是光明還是黑暗,只要我們的心靈上進、充實、善良、美好,那麼,金燦燦的陽光會永遠照亮我們的胸膛!

黑暗中的曙光讀《安妮日記》有感14

應該是由於我個人保守的習慣吧,我習慣於杜那些成名的作品,飽受讚譽,銷量過億……無數美麗的光環。但如果靜下心來去品讀,作者在那樣的時代環境下,那樣的家庭背景中,在某一個時刻產生的真摯的感受也一定會引起你的共鳴,和你的心交相輝映。

一個國家千百年的歷史留下的仇恨與罪過沒有必要讓一個只有14歲的小女孩來承擔,但現實不可避免的到來之

時,命運也就如同一把鎖鏈一樣把我們一個一個的緊緊的聯繫在了一起。達恩一家,弗蘭克一家,還有杜塞爾先生。當我們靠的足夠近的時候,也就發現了一個個真正的鮮活的人。所以才有了作者眼中風騷的達恩太太,可愛善良的皮特以及那個神經質的杜塞爾先生。當你飢餓的時候,無論是誰都會去爭搶桌上的那點果醬,當處於悲傷的時候,誰都需要心靈的慰藉。這些平易近人的語言揭開了宗教的神祕面紗,衝破了道德的層層阻礙,國籍也變得不再重要,我們終於面對面地坐在了一起,談論對於和平的渴望以及對與自然不變的嚮往。

也許這樣的一段的經歷算是一種苦難,但那也是寶貴而不可多得的,在這裏,作者收穫了初吻,開始了對於生活與生命不斷的思考。但可怕的是這居然成了安妮生命中的最後與一段時光。瞭解成書的背景永遠是一件殘酷的事情,透過一個展現在面前的美好看到真正的本質是多麼的殘酷。初看是那個愛哭的、叛逆的,時常沮喪喲普不是陽光的女孩的日記卻是被一位無親無故,一無所有的心靈飽受創傷的父親出版的。很難想象他當時的心情。可憐的皮姆看到這一篇篇日記時,也一定禁不住潸然淚下吧。當安妮寫完8月14日的日記是,她的心情已應該還算不錯吧,真希望那是一切的結束,但現實總要進行下去,在貝爾根─貝爾森的悽風冷雨中所發生的一切真讓人不願意去現象。

這就是悲劇,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算了,我還是選擇逃避吧,我寧願成為皮特,和安妮在那個湖南的閣樓上度過一個炮聲隆隆的夜晚。

黑暗中的曙光讀《安妮日記》有感15

看完了《安妮日記》這本書,讓我很有感觸,非常敬佩《安妮日記》裏的主人公ˉˉ安妮。弗蘭克,雖然她不是最漂亮的,也不是最聰明的,但是她堅強、勇敢,樂觀!她不怕面對艱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不怕面對戰爭世界的多種困難!

我覺得安妮和她的姐姐瑪格特.弗蘭克都是兩個好學的孩子,在她聽到姐姐推算説十月一號就能上學,她們姐倆就高興的不得了!我還覺得安妮是一個尊敬長輩的人,因為不論是達思太太還是杜賽爾罵她,她都 不會頂嘴,如果是我的話,我一定會氣呼呼的衝上去,一個勁地説她的缺點!哦,對了雖然她也會在日記裏對他們頗有微詞,但是,這也是她的一種傾訴!

我覺得庫格勒先生、克萊曼先生、梅普、沃森、艾莉...這幾位善良熱心的荷蘭朋友是偉大的,是樂於助人的!他們給弗蘭克一家和達思一家提供食物和一些生活必需品,有時候會帶一些小禮物和城裏的新消息!如果遇上重大的節日或某人的生日,大家就會聚在一起把自己的存貨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為清冷的生活帶來一絲熱鬧,為艱苦的生活帶來一絲甜蜜!

我還覺得安妮是一個愛讀書的女孩,也是一個心靈手巧的女孩。因為安妮生日時收到了約瑟夫。考思寫的《荷蘭民間故事》、達西寫的《雛菊的山中假日》十分開心,有零花錢沒想着買吃的,而是想着買《古希臘和羅馬神話》。之所以説她心靈手巧是因為她會打毛衣,為這件事她還和杜賽爾爭過房間裏桌子的使用權呢!

安妮和我一樣都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世界永遠和平,沒有殘酷的戰爭,只有一個幸福和平的地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7mk3k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