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變形記讀後感900字(精選7篇)

變形記讀後感900字(精選7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變形記讀後感900字(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變形記讀後感900字1

“一些光穿透陰暗,成為了光,而另一些光更持久地穿透,成為了光陰。”卡夫卡的《變形記》用一隻甲蟲寫盡了中年人在黑暗中的,孤獨和生存的荒誕,而光點也最終消逝。

課文《變形記》的開篇:一個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中年男子,開始體驗一種完全不同的生命樣態,並在這種荒誕中走向生命的終點。格里高爾就是這麼不幸的人,有一天他從焦慮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變成一隻巨大的甲蟲。即使變成了甲蟲,但他首先想到的是工作職位和家人。他擔心他的遲到會不保工作而無法替父親還債、無法讓自己疼愛的妹妹去上好的音樂學院。生活的壓抑,工作精神上的脅迫,人際關係的冷淡的黑暗中,格里高爾的心裏仍然閃爍善良樸實的光點。

即使是親情,也抵擋不住事故帶來的考驗。這樣一個變故,對當事人一家的衝擊是巨大的。起初家人們對他的包容、害怕隨時間的流逝,生活的脅迫漸漸沖淡,隨着而來的只有厭惡,不耐煩,直到最後自我欺騙的的應當將格里高爾趕出家門。格里高爾雖變成甲蟲,但知覺尚在。他為此十分難過,但沒有人體察他的心情。外在的變故,使他們漸行漸遠,終於隔膜起來。

金龜裏的格里高爾,象徵了現代人的孤獨,無問東西。“孤獨、寂寞,這不僅是我們社會最深沉的體悟,本質上説,這就是人類生存的真相。”

在當時的黑暗社會下,當命運不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時,人們就會開始彷徨。一旦遭遇不幸,就不會再被社會承認,失去為人的價值,便被外部世界稱為“非人”。他們以黑暗中瀕危的光點作為生活的目標,一直麻木的生活着。但他們也存善良、樸實、勤勞,他們為愛存在,為愛前行,點滴愛意匯聚,也能如散發璀璨銀河般的光芒。

即使課文中的格里高爾的結局並不隨人意,但我仍相信只要自己不放棄,以樂觀心態面對生活。即使在不如意的生活面前,仍能發現點滴的美好存在,而這些美好的存在,就是支持我們生存下去的存在。

最重要的,不是別人沒有愛我們,而是我們值不值得被愛。在茫茫人海中,有過超越極限的瞬間,經歷過自己的改變,走過的痕跡都會變成生命中的光點。

人生如夢,我投入的卻是真情。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我們值得被愛,每一份愛,不分大小,都是有意義的,是閃爍在黑暗中的光點。

變形記讀後感900字2

《變形記》這本是書對人物心理描述十分精湛。雖然篇幅不長,但心理轉變的很自然。既荒誕又合乎情理。

格里高爾變甲蟲後的心理變化大致是這樣的。

1、格里高爾突然發現自己變成大甲蟲。

他驚慌、憂鬱。他回憶過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為還清父債而苦幹。他清醒地想到起牀,趕車上班去。父親發現他變成大甲蟲,露出一副惡狠狠的樣貌,趕他回卧室。他謙恭地懇求,儘快回屋,免得父親生氣。他忍辱負重,還不忘順從父親。

2、為家庭經濟狀況焦慮,自我責備。

格里高爾失業在家,過着甲蟲生活,只能爬來爬去。但是,他為家庭經濟狀況焦慮,還想着給妹妹實現“美夢”。他想着,父親老了,母親生病,妹妹還只有17歲。他一聽到家人出去做工掙錢,就“羞赧和悲哀得渾身燥熱”。他“受到了自責和憂愁的壓抑”,“最後在絕望中,他覺得整個房間已經開始繞着他旋轉起來,便掉下來摔在那張大桌子的中央”。

3、受重傷後,被親人厭棄而絕望,心態走向平和。

一隻蘋果砸在背上,身受重傷,格里高爾最後被妹妹厭棄。妹妹一再説“我們務必設法擺脱它”。格里高爾“懷着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他認為自己務必離開那裏,他的這個意見也許比他妹妹的意見還堅決呢”。格里高爾異常冷靜,他在絕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應對變形,應對親人厭棄,應對死亡,格里高爾驚慌、痛苦、絕望,最終平靜地死去。從這一點看,他還是一個清醒、堅強的人。

格里高爾的人格形象集中表此刻兩個方面,一是掙錢養家,顯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職責感的個性,一是爭取自由,還清父債而追求時來運轉,自由獨立,最終在無奈與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種超脱——死亡。

格里高爾同家人就應互相熱愛,互相幫忙。但是,親人們認為格里高爾不能再養家,把他看做累贅,最終拋棄了他。格里高爾死去,親人們也不悲痛,反而去郊遊。在資本主義社會,在機器生產和生存競爭的高壓下,人被異化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理解不了現實世界,現實世界容納不了人。格里高爾變成甲蟲,這也是一種象徵,象徵人的異化,人性異化,人際關聯異化。在金錢和私利面前,小説表現了兩種異化:格里高爾的異化,人變成甲蟲,本性也變了,從掙錢還清父債、爭取獨立自由變為安於甲蟲生活的自輕自賤;以妹妹為代表的親人異化,親情變成仇情,善良變成冷酷。小説正是透過表現人的異化來反映資本主義制度摧殘人性的社會本質。

變形記讀後感900字3

我讀過不少的書,其中浪喜歡的,是一篇餚擬荒磨的故事——卡夫卡的《變形記》。這篇小説,我前前後後看過許多遮,時它的認識也在不停地改交。

起初,我認為這是一個荒店的故事。故事中,小小的推悄員格里高爾一覺妞來,發現自己丈成了一隻大甲蟲……小小的我也叮得不敢入睡,怕自己也變成了一隻大甲蟲。

慢慢地,它變成了一個沉重的故事。可憐的格S高爾,由於生活和職業的重壓,變成了一隻大甲女,終日生活在暗無天日的小房問中,父毋和妹妹先後對他失去了時心,他痛苦、無助、迷惑、孤獨……他被世界拋棄。於是,他也拋棄了份界。在一個燦爛的早展,當一絲陽光透入他的房間,照在他幹搜的外亮上時,他死了……這樣沉重的故事下面,藏若多少現代人因為生活的巨大壓力發出的痛苦呼喊啊!我每次清完,都會呆望餚陽光,看灰塵飛舜。這是怎樣沉重的一個故事呀!這是怎樣被卡夫卡嵌在白紙裏的呀!我無聲呼喊……是的,生活負擔重已成為硯代人的通病,而這,正是一個關於沉重的沉重的故事。

後來,我發現,我又錯了。這是一個關於善良,關於同情的故事。在喧理的20世紀中,善良似乎已成了一裸無人理眯的狗尾草,而在卡夫卡,這位因為父親的一句責寫擾去自殺的心靈脆弱的奧地利人的筆下,我終於重拾了善良—這一種甘日情懷,在格里高爾痛苦的時候,他得到了妹妹的同情;而後來,又在失去了這種善良的同情的時候,他死去了。但是,如果人們給予他善良的同情,知果他一直得到家人和其他人善良的同情和關懷,或許他又會成為他,,,一我不否認,雖然在這個關於善良的故事裏,我們無法更多地找到善良的人和善良的事,但是,連過字裏行間,我們看見的,足對善良的呼喚,是對善良的稱讚,是對善良价值的認可!

落幕了。格里高爾在那樣燦爛的一個早晨死去,或許他已經死了很久,只是沒有人發現:總之,他死了,但他的家人“得救”了,他們的生活終於因為那個陽光燦爛的早展而燦爛。—但甲蟲死了。

記下吧,記下這樣一個看似荒唐而又沉重的關於善良的故事吧。朋友,當你在這咬雙而搔動的世界中忙碌的時侯,想一想那一隻死去的甲蟲吧,去養育一株善良的構尾蘋吧。

真的,感謝卡夫卡,感謝他為善良作證。

人們啊,我們祈求善良!

變形記讀後感900字4

《變形記》,一個篇幅很短但是致鬱效果極強的故事。簡單寫了一點讀後感留念。

首先,《變形記》當中的社會關係是十分脆弱且淡薄的,親情、同事間的交情,都是如此。這些情誼,基本上只能通過勞動/金錢關係維持,祕書主任來家中探訪,是因為主人公無法到場工作,而主人公自以為和睦的家庭,在他不能創造財富和價值之後,也將他視作了一個敲骨吸髓的怪物。

這也許正是卡夫卡在暗諷人情淡漠利益至上的社會。可以看到,當主人公失去其社會性,無法用勞動/金錢維繫和他人的關係時,他就會相應地失去他的社會/家庭地位,甚至失去作為正常人生活的資格。

這是我第一遍閲讀後模糊地感受到的部分,在和雨晴交流之後,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一是卡夫卡對主人公變形後形態的選擇。格里高爾在書中變成了一隻臭蟲,一種在人類普遍觀念中被認為是害蟲的生物,遭人厭惡,避之不及。但卡夫卡恰恰將他設計為這樣一種形態,這無疑加快了他被社會/家庭拋棄的進程。如果,如雨晴所説,他變形成貓、狗一類能作為寵物的生物的話,家人也許還會選擇飼養他。雨晴説,人類對於“外表”或者説“外形”還是十分看重的。我想她説得沒錯,但歸根到底,這也許還是“價值”的問題:貓狗尚且有觀賞、玩樂的價值,甚至可以看家護院,而臭蟲如何能與貓狗相比呢?它只是毫無價值的害蟲罷了,於是死便死了,屍體的歸宿也如一般害蟲無異,家人也當是清除了普通的害蟲一樣,從此感到天下太平。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是維持“人”的外形呢?雨晴説人類看重的是“外表”,那麼按理來説主人公維持人形能在家中“存活”的時間應該最長,但我卻認為這點有待商榷。一來,這篇作品的大前提是“人情淡薄”,要想維繫人情唯有“創造價值”,而一個病人(植物人或癱瘓病人等)往往並不能做到這一點,況且,照顧病人的負擔也要比飼養貓狗沉重得多。因此,照我看來,主人公哪怕是維持人形,若不能做到繼續工作,受到的待遇也不見得能比臭蟲好到哪裏去,是的,甚至不如貓狗。只不過,前期家人尋醫問藥作出的努力應該會稍微多些,因此他能比臭蟲活得更長久些,下葬方式也更慎重些……僅此而已罷了。

只靠利益關係支撐起的社會中,人一旦失去價值,就落到和一隻臭蟲差不多的境地,被親人和社會無情拋棄。在這樣的環境中,如何愛、愛到多深,才能不讓自己在走投無路時不至於如此卑微呢?

變形記讀後感900字5

今夜,卡夫卡的甲蟲在我的思維中蟄伏着。喧器的城市與疲憊的身影在我的燈光中四處搖曳,日漸消散。我試圖以仰姿與這位生前窮困潦倒,死後聲名大振,轟動全球,被譽為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奠基人悄悄對話。

卡夫卡的筆記片斷中説:在巴爾扎克的手杖上寫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礙。在我的手杖柄上寫着:一切障礙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一切那是什麼?城堡,審判,流放地,科學院,鄉村醫生,噪音尖利的龐大的機器,一卷一卷堆上去又掉下來的公文,甚至飢餓,甚至城牆,甚至飄搖的聖燈。

而之後者説: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事實上,現代人的困境就是秩序化、數字化、信息化與現時的既成現實相背離的產物。因而生活的苦難正需要以某種方式加以救渡,在眾多的障礙向卡夫卡的原點襲來的時候,這種擠壓狀誤解的境遇不得不使人產生變形以適應當前的生活。格里高爾薩姆沙在職業的習慣勢力和生活的重擔的壓迫下從人變成一隻大甲蟲,這位奧地利作家透過隱喻的手法,揭示了一個普遍的真理:人們所創造的物作為異己的、統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對立,並時刻想操縱着人,專心致志於把人變成物的奴隸,最終對人的至尊地位加以駁離,使人變成了物或非人。

眼下的我們在變形,也正一天一天地走向自己的背面,與自己擦肩而過,但絕不是説喪失自我,只是在超越的過程中失去了原我。失意時顧影垂淚,自輕自賤,是變形;得意時自我膨脹,忘形失態,是變形。社會主角的不斷變換,比如居家要做好妻子,出外交往要做禮貌人,在單位要做好同事,在領導面前做好下屬等等,如此種種,實屬異化與變形,是壓扁了的生活,它與真正好處的生活大相徑庭。這也許是一種生存的策略吧。社會現代化每向前邁進一步,對人的意識形態領域就是一次強有力的衝擊和擠壓,這樣的`結果,難免會使得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與其本性錯位或發生偏離。

卡夫卡的現實生活表面看來是異乎尋常的,但就其生活和文學的好處來説,沒有誰比他生活得更有好處、更理解真實。就其接近生活真實這一點上,現代新寫實小説或多或少從中汲取了豐厚的營養。他們的作品在展示瑣碎、苦難的時候,有意回顧了自己對苦難人生的情感和價值決定。我們被他們如此大膽地苦難描述弄得目瞪口呆,回過頭,卻只能看到作者那令人費解的冷漠表現。

也許這就是卡夫卡和他的甲蟲情緒的背後。

變形記讀後感900字6

《變形記》是篇幅不大的一個小故事。三個小節。

格里高爾是一位善良、忠厚且富有責任感的人,生活給他太多壓力。故事讓他在一夜之間變為一隻巨大的甲蟲,變形之後,他所關心的家人卻沒接受他的變形,拋棄了異樣的他。這是一個因為變異,不能被家人接受而絕望死亡的悲劇人物。

他的父母年紀大了,根本沒什麼經濟收入,他的妹妹還有自己的人生要經營。變異後的格里高爾對誰來説都是一個負擔,因為剩下的人必須得生活。家人最初的表現為心痛和憐憫,隨着時間的推移,對格里高爾復原的期待逐漸削減為零,也嘗試着堅持,但最終抵不過內心的私慾和無力感。時間消磨了最初的同情和憐憫,附和產生了厭惡和憎恨,他們最後都把格里高爾當成是負擔,誰也不願承擔這個當初照顧他們而如今卻變異的親人。當格里高爾絕望至死,父母和妹妹拋棄格里高爾之後,三人坐火車外出接受陽光沐浴時心裏如釋重負的描寫,或許帶着冷漠和悲劇的氣味。但是誰又能斷言格里高爾的家人最終的拋棄就是冷漠無情呢?我卻更願意相信,最終的拋棄不全是出自狠心的本意,假若他們有能力,他們絕不會做這樣的決定。

這是一個無弱拍、強硬到底的社會,有太多人承受着難以排遣的孤獨和危機感,那種無法克服的、荒誕的恐懼使人發生異化現象。故事終究是故事,情節過於誇張,因為人難以變形為動物。但是生活中心靈變異的事實卻存在。由於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這種精神層面的變異更值得當今社會的重視。或許我們過得比幾十年前好,但是我們的信仰,我們的心靈,我們的精神追求如基因突變般千變萬化而又難以捉摸。這也是心理學在現今社會大受關注的原因。我們的需求已經遠遠超過吃得飽,穿得暖,更為關注的是精神層面的建設。

每一個人都該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和壓力,不要讓自己毀滅在自己的手裏。要知道人始終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簡單的個體。錯綜複雜的人生就像是一團線,你要準確無誤地纏好每一根細絲,要學會遊刃有餘地處理自己情緒。

不要以為得到別人的憐憫和同情就可以繼續存活,任何一段感情都必須在相對平等的狀態下才能存活。時間是解藥也是毒藥,它的累積只會滋生分解同情和憐憫的化學物質。任何情感紐帶都無法綁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感觸好大,心裏好酸!

變形記讀後感900字7

暑假裏的一天我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覺得心中的壓抑感像巨石一樣壓在我的身上。拘束,扭曲,種種感覺把我捆住了,動彈不得,彷彿變成甲蟲的不是哥里高爾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發下,動彈不得。

《變形記》,以一種絕望的筆調開頭。主人公哥里高爾在一夜好夢結束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全家都因此惶恐。還不夠絕望嗎?我以為這就是最絕望的事。不單單如此,絕望之中還有孤獨:一個人的孤獨,一家人的惶恐。惶恐之後,餘下的辦法只有一個——接受。習慣了就好。到這裏,在漫無邊際的黑暗中似乎看到了一絲希望的曙光。淡淡的愛意出現了,妹妹細心的照顧,母親温暖的語言,都讓主人公感到了一陣陣的温暖。哥里高爾也很瞭解自己的情況,默契的配合着。全書開始時緊張的節奏漸漸慢了下來,事情又得到了緩解,讓人開始浮想聯翩:也許,哥里高爾還會再變回來的,生活還會恢復原狀。可卡夫卡不這麼認為。我看到的只是片面,而卡夫卡看到的卻是全貌。熟悉,不過是厭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後,無限的厭倦就在前面。終於,經濟上的重負讓這個家疲憊不堪,心理上的重負讓哥里高爾越來越多的做出他不該做的事,比如他的生活習性越來越像大甲蟲,開始喜歡吃一些腐爛的事物——絕望終於把他逼瘋了。他想剋制,又無法剋制。理智已經無法戰勝本能。對過去的回憶已經佔據了一切。他雖然擁有甲蟲的外殼,但他還有一顆人類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還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把他當作噁心的爬蟲,他渴望自己像原來一樣!但是,他又對曾經的生活充滿恐懼。對生活的恐懼又使他有些愛上了現在的狀況。矛盾,是矛盾讓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讓他死在自己房間的地板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説人物,哥里高爾,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實寫照。卡夫卡不僅僅在寫小説,他在寫自己,在寫自己的生活。

從結尾中,可以看到不止一種感情。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也許,比原來還要美好,在哥里高爾妹妹的跳躍中,哥里高爾被忘記了。不,這個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過是幻覺。在一場鬧劇過後,生活又滑回了原來的軌道。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這本書給了我太多啟發。使我認識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人性的險惡,一本好書對人的影響會是一生的,希望自己能夠多讀些這樣的好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73yyo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