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萬物簡史優秀讀後感(通用11篇)

萬物簡史優秀讀後感(通用11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萬物簡史優秀讀後感(通用11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萬物簡史優秀讀後感(通用11篇)

萬物簡史優秀讀後感1

小時候,我用稚嫩而充滿好奇心的雙眸去看大千世界的萬物,可我並不知道,萬物也可以有歷史,不知道宇宙也可以立傳。我只能用膚淺的目光去看待萬物。但是,《萬物簡史》卻讓我擺脱那扇世俗的門,讓我在浩瀚無邊的科學帝國裏去領悟他們。

回溯到書中,你知道這些奇怪驚人的科學異事嗎?例如:宇宙起源於一個要用顯微鏡才看的到的奇點;全球變暖可能會使北美洲和歐洲北部變得更加寒冷;黃石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你閲讀了這一系列的奇聞怪事肯定會感到大吃一驚,而我也感到不可思議。這本書的作者就用妙趣橫生的筆觸寫了這本書,更是清晰明瞭地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故事一一道來。更讓我佩服的是,這些繁瑣的事變的個個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你知道生命的起源嗎?我自想生命應該是在某一時刻,某一地方蹦出來的吧!而書中所述:時間已經證明,事情跟本不是我想的那麼簡單。在賦予我們生命的化學物質裏,沒有什麼非常奇特的物質,要是你想製造另一個有生命的的物體,無論是一顆青菜,一條魚,甚至是一個人,你其實只需要四種元素:碳、氮、氧和氫,加上少量幾種背的東西,主要是硫、磷、鈣、鐵。把30多種這類的混合物放在一起,形成糖、酸和其他基本化合物,你就可以製造任何有生命的東西。也許,可能正因所此,在你的手中誕生一個新的生命。但是,這一切來説,生命始終是不可思議的,令人滿意的,甚至是奇蹟般的發生。

其實,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感到我們很幸運。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太陽較為安穩的的年代。當太陽從星雲開始形成,一直到紅巨星、白矮星、最後到滅亡為止。從中,這一過程足足要經過100億年。而我們正好生活在太陽較少動的時段——紅巨星,同時紅巨星他有大量的物質讓它在每秒大約400萬噸的超速度發揮,從而用來維持地球所有生物的生長和生存。

就如書中介紹,每一個人閲讀此書以後,都會對生命,對人生,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產生新的感悟,而我一樣,也許在浩瀚的宇宙心空中,生命可能是那麼脆弱,每一秒可能就會有新的生命誕生,每一秒都有一個生命的結束。而《萬物簡史》這扇科學帝國的大門帶我領略了生命的精彩,生命多災多難的進程,也許還能讓我明白科學的真諦。正因為這樣,我對“死亡”這個可拍的字眼不在感到可怕!回憶書中的每一個章節,每一個都讓我久久不能忘懷,我非常贊同美國《紐約時報》説的一句話:“《萬物簡史》似乎註定要成為一部現代科普著作的經典!”

《萬物簡史》,終將成為科學領域的一塊珍寶!

萬物簡史優秀讀後感2

讀完厚厚的一本《萬物簡史》,我感到意猶未荊這真是一本最打動人的科普書。

作者比爾·布萊森自稱這本書是“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他用清晰明瞭、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這是一本可以從任何一頁任何一行任何一個字開始把你吸引的書,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你可以和作者一起,穿越時空的隧道,去與達爾文、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巨匠一起遨遊科學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奧祕。在這本書裏,作者不是在陳列知識,而是用滿腔熱情把知識做成工藝品,讓人讀來舒暢,有時忍不住要拍案叫絕。

書中回溯了科學史上那些偉大與奇妙的時刻,引用了近年來發現的最新科學史料,幾乎每一個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驚人:宇宙起源於一個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得見的奇點;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使北美洲和歐洲北部地區變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亞松巴哇島坦博士拉火山噴發,噴湧而出的熔巖以及相伴而來的海嘯奪走了10萬人的生命;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於科學的科學家們也是千奇百怪:達爾文居然為蚯蚓彈起了鋼琴;牛頓將一根大針眼縫針插進眼窩,為的只是看看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在大雷雨裏放風箏;卡文迪許在自己身上做電擊強度實驗,竟然到了失去知覺的地步;發現第一批陸地動物魚甲龍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學家賈維克居然數錯了手指、腳趾的數量,還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讓別人看……

這本書的語言風趣幽默,在讀到描寫哈雷這位科學家的文字時,我一下子笑出了聲。其實,類似這樣的語氣和描述在書中比比皆是。“哈雷是個不同凡響的人物。在漫長而又多產的生涯中,他當過船長、地圖繪製員、牛津大學幾何學教授、皇家制幣廠副廠長、皇家天文學家,是深海潛水鐘的發明人。他寫過有關磁力、潮汐和行星運動方面的權威文章,還天真地寫過關於毒品的效果的文章。他發明了氣象圖和運算表……他惟一沒有幹過的事就是發現那顆冠以他名字的彗星。他只是承認,他在1682年見到的那顆彗星,就是別人分別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見到的同一顆彗星。這顆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約16年之後。”

類似的幽默有的時候近乎調皮(這種表達方式語文老師可不怎麼喜歡),也許正是在這樣一支筆下,才有如此生動立體的一個個科學巨人款款走來,一幅幅科學的圖景才如此瑰麗而妙不可言。

其實我喜歡這本書的理由很簡單。它能告訴我關於地球多大多重多老,它能拋開所謂的科學體系的劃分甚至拋開科學這個概念大一統的説事兒,它還講了很多科學家的趣事兒,他更加激發了我熱愛科學的熱情,讓我對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更加濃厚。

雖然已經讀過很多的科普書,但我要説,《萬物簡史》是到目前為止,我讀過的最打動人的一本科普書。作文

萬物簡史優秀讀後感3

《萬物簡史》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作者比爾?布萊森把19~21世紀的科學發展進程記錄了下來,讓人們明白科學家以前的猜想和創造,更加深入的把大自然的幾番不同的模樣描述了一遍。全書分為六部分:寥廓的宇宙、地球的大小、一個新時代的黎明、處境危險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們的路。

正像《出版商週刊》説,閲讀布萊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他的故事像磁鐵一樣吸引着我,讓我瞭解了愛因斯坦、牛頓、弗裏茨?茲威基等科學家。知道原子、鉛、細菌的組成、形成部分。可以説是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的有些內容讓我非常地震驚,原來自己有那麼多知識不知道。宇宙一開始只有人的手掌大小,後來,經過不斷爆炸而引發了巨大的膨脹而變成了原來的幾千萬億倍。科學家提出,宇宙也應該有好幾個,我們所住的只是其中一個,世界應該更大;以前大家一致認為鉛不據有毒性,生理學家找了幾個志願者來做人體試驗,幾個月後來醫院複查,身體並沒有發現異常,那時他們根本不知道,鉛在人的血液和骨頭裏!一旦把許多鉛都吸到體內去了,就很難將毒取出來。每天,我坐在牀上看報紙,報紙裏的鉛到了牀上,夜晚還要睡覺,鉛不是到人身上了?所以以後再也不能在牀上看報紙,;人去世後,人體內有一部分的原子會跑出來,到另外人的體內,有可能你身上還有牛頓的原子呢!

其實,我喜歡《萬物簡史》的理由很簡單,它的奧祕和知識包羅萬象,就像飲不完的水,讓我不顧一切地去飲用它,使人回味無窮。

萬物簡史優秀讀後感4

《萬物簡史》這樣的書名,在西方有着非常古老的傳統。古代和中世紀的許多著作,都喜歡從“天地開闢”時談起,一直談到那時的當下,搞得象一部百科全書。如果僅僅從形式上與那些古代著作相比,本書也可以視為一部關於現代科學的通俗百科全書。

本來是介紹現代的科學知識,包括宇宙的結構、地球和其它行星的狀況、核物理、相對論、生物、生命、進化、遺傳等等。科學知識難免有抽象枯燥之處,但是作者在敍述中不時穿插着大量科學家、發明家的遺聞軼事,讓你讀起來能夠興味盎然。有什麼辦法呢?人們就是更願意讀遺聞軼事而不是讀科學定律。

這本書談不上精深,讀過之後也就是可以對現代科學有個大概的瞭解,也不見得可以弄明白多少科學概念,但可以給你提供許多與科學有關的談資,讓你看起來象是對科學相當瞭解的樣子。也許正是這一點吸引了讀者吧。這樣看來,本書將書名取作《萬物簡史》,其實實在有點誇大其詞。

不過話又要説回來,作者在敍述那些科學概念時,確實能夠做到簡潔明快,讓人能夠比較容易理解;有些比喻細究起來也許不甚準確,但確實有讓人印象深刻的效果。比如談到愛因斯坦著名的質能公式的意義時,作者説,一箇中等身材的普通人,他的血肉之軀中藴含着30顆氫彈爆炸的能量,“要是你知道怎麼釋放它”的話。

書中那些科學家的遺聞軼事,有時相當誇張(當然也有價值),比如説著名的埃德温·哈勃“是個頑固不化的説謊大王”、“英俊到了不適當的程度”,而達爾文的父親因為達爾文學習成績平平憤怒責備他“什麼都不掛在心上,你將丟你自己和整個家族的臉”之類。以前我們國內的普及讀物習慣於將科學家描繪成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他們道德高尚,作風正派,一心為人類的福祉而奉獻。而讀讀這本《萬物簡史》,你就會深感“科學家也是人”這句話是多麼實在了。

這就是《萬物簡史》,一本既是關於科學知識的有一點系統性的普及讀物,同時又可以説是一本頗具人文關懷的現代科學史著作。

萬物簡史優秀讀後感5

《萬物簡史》以簡短的文字、生動的圖畫描述了世間萬物如何演變而來,並揭示了許多科學理論。

作者是一位英國人,他從小就喜歡科學讀物。每當讀了以後,總是問:“他們是怎麼知道的?”這本書恰恰回答了自己思考的問題。當前,初中和高中的物理所講的科學理論,由於許多高深的專業術語,學生們並不完全理解,而他以淺顯的文字加以闡述,則更容易被我們接受。

書中講到的“萬有引力”,雖然我很早便聽説牛頓的這個著名理論,但並不完全理解它的意思,但是,讀完了關於它的敍述,才徹底明白了它的含義。作者這樣寫道:也許你正在看電視,這時,你吸引着電視機,電視機也正吸引着你;你吸引着椅子,椅子也吸引着你;桌子和天花板也相互吸引着。世間萬物都有引力,物體越大,引力就越大,有時你感覺不到,只是引力太小的緣故。

經過這樣的解釋,我也就懂了“萬有引力”地道理。所以,這本書是我讀過的科學類書籍最好看、最有價值的一本書。閲讀這本書,真正使我瞭解了宇宙的一切奧祕。

萬物簡史優秀讀後感6

放下手中厚重的書籍,卻久久不能忘懷,是科學的神奇?還是對自身的探索?在這本被美國著名媒體紐約時報稱為“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的書中,作者以一種區別於普通科普圖書的通俗易懂和引人入勝方式讓我們折服。

《萬物簡史》是一有關於現代科學發展史的書,其作者是美國比爾·布萊森。

比爾。布萊森是世界知名旅遊文學家,1951年出生於美國艾奧瓦州,作品主要包括旅遊類隨筆、幽默獨特的科普作品——比如《萬物簡史》、《母語》等等,橫跨多種領域,乏味的知識在他信手拈來。

布萊森曾在英國居住20年之久,在20年中他無時無地不在學習英國的人文風貌,從而使在《萬物簡史》中英國式的幽默和美國式的搞笑同時出現,佩服的是不僅兩者之間沒有任何衝突還很好地融合了起來

在書中不僅涉及了宇宙,天文,物理,化學,科技,生物,古生物,航空,甚至是生命。

在書中的有一節介紹了細菌世界,當你安然入睡時,你會不會感到一絲不適?其實在你的牀上還住着超過200萬的蟎蟲,它們以吞吃你的頭皮屑為食,聽起來很恐怖吧!

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人類多麼渺小,大自然的'神奇。

可總是有人不服從大自然的安排,試圖逆轉大自然,可結果呢?不用説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吧,與大自然對抗的結果自然是滅亡。

作者曾經不止一次説過地球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生活在太陽比較穩定的時代,當它從星雲開始形成,一直到紅巨星、白矮星,最後的滅亡,這一過程大約要經過100億年,我們正好生活在壯年的紅巨星這一段時期,它不像新星那樣有活力;同時又不太老,有大量的物質可以讓它以每秒鐘大約400萬噸的速度自由持續的揮霍,用來維持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和生存。但最重要的不止如此,我們的地球恰好有水的存在,這是我們生命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總而言之這本書囊括了眾多領域,可以使我們的知識累積有一個質的飛躍。

當我真正放下這本書時我發現世界不再沉悶了,因為我通過《萬物簡史》這扇窗户瞭解了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的精彩帶我們去發現!

正因為有無數個祖先對生命的熱愛和執着,對生活的小心和認真,才換來了一個可以坐在這裏打字的我,以及此時也許正笑着看這篇文章的你。

萬物簡史優秀讀後感7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萬物簡史》的書。它使我瞭解了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識。

托馬斯·愛迪生在1849發明了電燈電報等,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阿爾瓦丁·費希爾在1901年發明了第一台電動洗衣機,解放了人們的雙手,洗衣服變的輕鬆了。但是並沒有獲得消費者的認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開始得到人們的重視。

托馬斯亞當斯在1869和自己的兒子一起開始了口香糖的早期歷史,讓我們的口氣變得清新。

腓尼基人是歷史上一個古老民族,又稱閃族人。是他們最先發現了玻璃,玻璃能製成飾品,建築用的材料……

我要好好學習,將來也做發明家,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更多的貢獻。

萬物簡史優秀讀後感8

我讀了《萬物簡史》這本書,使我的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增長了許多。全書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

它介紹了從宇宙大爆炸一直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有繁多妙趣橫生的奇人趣事。對“我們從哪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去哪?”等人們似懂非懂的問題都做了合理解釋,讓我體會到大千世界奧妙無窮。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比爾·布萊森,由北大校長許智宏教授親筆提序。在6部30章近500頁的內容裏,我最喜歡閲讀第三部中的《威力巨大的原子》。在19世紀,有些人正在搞懂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東西——-既微小又神祕的原子。聽了這個故事,你再不會害怕死亡,因為如果某個物體死亡,原子就慢慢離開寄主,遊蕩四方,尋找其他原子結合,產生新物體。也就是説一條魚、一張紙等都可能是你的組成部分。但是原子到底有多少多大呢?它們大量存在,多得我們無法想象,一切物體都由原子組成,比如在一塊方糖大小的空氣中,就有4500億個原子,世界要用多少方糖才能填滿,再乘以4500億!啊!真是多得要命,原子無處不在!更令人吃驚的是,它們的壽命至少有10的35次方年,這數字真是巨大啊!

驚奇和感歎組成了這本科學史料,作者用英式睿智幽默與美式搞笑絕妙融合,貫穿全書,使我收穫頗多。這真不愧是一本能獲得最高榮譽的書!

萬物簡史優秀讀後感9

媽媽給我買了一本厚厚的科普書《萬物簡史》,我非常喜歡。這個寒假,我開始讀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比爾布萊森,他是美國著名的旅遊文學作家。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宇宙中上所有事物不是一下子就變出來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進化而來的。就像我們的地球產生於幾百億年,剛開始是沒有生命的,經過了好幾百億年,才有了水和生物,之後又有了陸地,又過了幾十億年才有我們人類。

我最感興趣的是地球的歷史。很久以前,地球沒有水,只有滾燙的巖漿。過了好幾億年後就有了水,這段歷史被稱為寒武紀。寒武紀的生物各種各樣,有珊瑚、有貝殼、還有水草。又過了好幾億年,產生了陸地,陸地上有了許多植物,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現在被稱為活化石的銀杏樹了。在這時又出現了爬性動物,之後恐龍時代來襲,這時也出現了較小的哺乳動物,這段歷史叫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之後一顆小行星使恐龍滅絕了,出現了大型哺乳動物,然後終於出現了人類。

這本書裏還講述了很多科學的奇蹟和成就,還有很多科學家的有趣故事,讓我瞭解了大千世界的無窮奧祕。

萬物簡史優秀讀後感10

我今天分享的是美國作家比爾·布萊森的鉅著《萬物簡史》———一本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的書。作者用清晰明瞭、幽默風趣的語言,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筆下。驚奇和感歎組成了本書,歷歷在目的天下萬物組成了本書,有益於人們瞭解大千世界的無窮奧妙,掌握萬事萬物的發展脈絡……

作者用漫談的方式,通過講述各種歷史逸事把難懂的科學概念寫的生動可讀,把枯燥的東西講得引人入深。宇宙是如何誕生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生命是如何出現在地球上的?世間萬物是怎樣演進的?人類是怎樣的一步步成為地球的主宰的?在這個宇宙中,生命是一個奇蹟,它需要一連串永無休止的好運。從地球最深的海溝底部到最高的山頂,生命的全部生存範圍只有28公里。作為人類,更是神奇!我們不僅有存在的恩典,而且還享有獨一無二的欣賞這種存在並使之更加美好的能力。我不禁感歎生命的可貴以及存在的美好!

生命如此來之不易,值得我們好好珍惜。新聞上屢屢傳來因為各種不順而輕生的新聞,讓人看了不免惋惜。他們不懂生命之可貴,不懂他是如何克服了重重困難才來到地球上,又怎樣熬過無數次的危險,才讓擁有智慧的自己出現在地球上。對於這些人,我多希望他們能看看路邊石縫間的小草,看看苔原中的地衣,學習他們的堅韌,感受他們強烈的生存慾望,再看看生命進化的歷程、人類血染的歷史,就會明白生之為人的幸運!

生命是脆弱易逝的,需要我們努力捍衞。生命的家園,地球,美麗卻危險: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都潛藏着危機。戰爭、地震、火、瘟疫……太多災難。今後,仍有無數生存難題需要面對——温室效應、宇宙射線、星際隕星、太陽耀斑……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我們需要為“生命的存在”而努力,勇做生命的捍衞者!

生命短暫而燦爛,如果把整個地球的歷史壓縮成一天,那麼出現第一批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是上午四點,人類的出現要一直到午夜前1分17秒。按此推算,我們到現在的全部歷史也就短短几十秒,但即使是如此短暫的存在,人類也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優越的位置,成為了生命舞會中當之無愧的、最耀眼的明星。

看完《萬物簡史》,我感覺萬分幸運,一切都那麼恰好,在茫茫宇宙裏,在無邊無垠的時間長廊裏,不早不晚地趕上了這場生命的盛會;我特別、特別地感恩生命給予我的所有,知足、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親愛的同學們,請熱愛你們的生命,珍惜、感恩你們所擁有的!

萬物簡史優秀讀後感11

"生命是一團原子的化粧舞會"、"我們在宇宙裏的存在是個奇蹟"——《萬物簡史》。

這是一本科普書,我建議對宇宙,天文,物理,化學,科技,生物,古生物,航空,甚至是生命,細菌有興趣的人來讀一下,所有人都會從這裏找到他感興趣的東西。就算是對上面這些都沒有興趣,而對一個只是有好奇心的人來講,這本書也是十分有趣的。

它是由美國作家比爾布萊森撰寫的。一經出版就在美國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連續10周高舉《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最前列。作者比爾?布萊森自稱這本書是"為萬物寫史,為宇宙立傳"。用極其風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着現代科學發展:從宏觀的宇宙到微觀的粒子,再到幾乎難以解釋的生命及人類誕生和發展的奇蹟,。我不禁感歎生命的可貴、存在的美好。心中,無限欣賞、讚歎……

書中回溯了科學史上那些偉大與奇妙的時刻,引用了近年來發現的最新科學史料,幾乎每一個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驚人:宇宙起源於一個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得見的奇點;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使北美洲和歐洲北部地區變得更加寒冷;從組成人體的原子講到宇宙大爆炸,從太陽系的形成講到居里夫人為什麼得了兩次諾貝爾卻沒當選過她所在科學院的院士?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於科學的科學家們也是千奇百怪:達爾文居然為蚯蚓彈起了鋼琴;牛頓將一根大針眼縫針插進眼窩,為的只是看看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富蘭克林不顧生命危險在大雷雨裏放風箏;卡文迪許在自己身上做電擊強度實驗,竟然到了失去知覺的地步;以及人們曾痴迷的火星人的種種傳説,只是源於一個科學家看到了火星上的圖紋,就武斷的説那是火星人開鑿的運河,目的是為了從南北極運水以灌溉赤道上乾旱而又高產的農作物;它就象一個有魔法的盒子,總有新奇的東西不斷的跳到你的眼前,科學和科學家在這裏都變的生動有趣。

《萬物簡史》還喚起了我對生命的崇敬之情。生命在它長達四十多億年的時間裏,雖然歷經無數艱難險阻和滅頂之災,但是卻能繁衍生息代代相傳,她的光輝史不得不使我從心底升起敬畏和崇敬之情。正如作者在本書的最後寫道:"如果説這本書有什麼寓意的話,那就是我們來到地球上,實在是十分的幸運——這裏的我們"我們",我指的是所有的生物。在這個宇宙中,獲得任何一種生命都是一個奇蹟。當然,作為人類,我們更是雙倍的運氣。我們不僅享有存在的恩典,而且還享有獨一無二的欣賞這個存在的能力,甚至還可以以多種多樣的方式使其更加美好。這樣一種技巧,我們才剛剛開始懂得。"《萬物簡史》讓我重新認真的思索起"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的千古命題,我的回答是:"我"也是"我們","我們"是"生命",生命之舟必將駛向光明美好的未來——回顧四十多億年的生命史,我有理由堅持這條信念。""一個星球,一次試驗"。我想對待對待生命的最好方式,一是珍惜她的美好,二是要為她創造更多的價值。我們——人類,應當自求多福,好自為之。

這次的讀書活動讓我受益匪淺,深感於作者面對科學嚴謹認真的態度以及對讀者高度負責的責任感,也讓我對科學有了新的認識,對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生命來之不易,難道還不值得我們去好好珍惜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43y9p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