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白巖鬆白説讀後感(通用8篇)

白巖鬆白説讀後感(通用8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白巖鬆白説讀後感(通用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白巖鬆白説讀後感(通用8篇)

白巖鬆白説讀後感1

讀到這個標題,有沒有覺得白巖鬆這部作品中其實都是“大道理”的感覺。字還是那些字,大道理還是那些大道理,但是,到了白巖鬆手裏就是另一種感覺。

當下我們被太多的成功學包圍,我們這個時期的人,都太過去熱衷成功學,從而導致了一種畸形的判斷標準。只有成功,別人才會高看你,只有成功你才會有地位,只有成功你的人生才是成功。在我們都想去成功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中國老話,“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這句話我們也能夠看出,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會沮喪、就會消沉、意志就會削弱、自信心就會喪失。這樣的標準要不得。

人從出生開始,就是一條單行線,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贏得了全世界,你也贏不了死亡的這個結果。面對死亡這麼大的一個失敗,你該怎麼辦?

成功固然好,失敗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我們能夠得到什麼。一個沒有經歷過失敗沒有經歷過挫折的人就像一個純淨的玻璃球,有一點磨損,在別人眼裏就會失去光彩奪目的本來。高處不勝寒,越成功,站的越高,摔下來就會摔的越狠。如果我們經歷過挫折經歷過失敗,再次摔下來的時候,疼痛感就會大大減弱。

一個人有一個不成功的一生是失敗的。但是,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挫折和失敗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白巖鬆白説讀後感2

第一次聽説白巖鬆是在高中的語文課堂上,語文老師推薦我們去讀一些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和關注一些有思想深度的人的言論,自那時起,我就開始關注白巖鬆了。

白巖鬆,央視主持人,1968年8月 20日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89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主持《新聞週刊》、《感動中國》、《新聞1+1》等節目,以其“輕鬆、快樂、富有趣味”的主持風格,深受觀眾喜歡。

1993年,白巖鬆參與創辦《東方時空》,並推出了《東方之子》等欄目。1997年主持了香港迴歸、三峽大壩截流等節目直播。1999年參加了澳門迴歸直播、國慶五十週年慶典轉播。2003年新聞頻道創建,他開始主持《中國週刊》(後更名為《新聞週刊》)。

2000年被授予“中國十大傑出青年”,擔任2004和2008年兩屆奧運火炬手。在其主持生涯中,先後多次榮獲“優秀播音員主持”獎,並於2009年榮獲“話語主持羣星會年度終身成就獎”。

2015年6月19日下午3時許,中央電視台《新聞1+1》欄目官方微博“新聞一加一”發佈消息稱, “根據頻道播出安排,6月19日-6月26日《新聞1+1》節目暫停播出。”2015年6月20日晚,央視《新聞週刊》官方微博“央視新聞週刊”發佈消息稱,6月19日-6月26日央視《新聞1+1》節目暫停播出。

《白説》是白巖鬆2015年的作品。

這幾年,央視主持人相繼離職,白巖鬆還依然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用節目發聲。對於説話這件事,白巖鬆新書《白説》封面上有段話:“我沒開微博,也沒用微信。只能確定這本書裏所有的話,都是我説的。” 他表示,儘管“説話不是件好玩的事兒”,“話多是件危險的事。然而,沉默更加危險!”他依然嚮往“説出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就算“説了白説”,可是“不説,白不説”。

在新書《白説》後記中,白巖鬆對此書的總結説:“這是一本自傳嗎?不會有人這樣問。 可我還是想搶着回答:好像是。因為在整理這本書的過程中發現,一路上與人聊天的話語,其實比寫在紙上的履歷更真實地記錄了自己在內心裏走過的路。”

對於中國時政和改革,白巖鬆也直言不諱,他説“中國結束了捱打的時代、捱餓的時代,正在進入一個捱罵的時代。”“眼下這個時代的不夠公平,是通往更高層次的公平的必經之途。”

對於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和中國軟實力,白巖鬆在書中説:“中國人似乎在用望遠鏡看美國,美國所有的美好,都被這個望遠鏡給放大了,美國人似乎也在用望遠鏡看中國,但我猜他們拿反了。”“日本外交部曾想把‘多啦A夢’選作‘國民大使’,中國也有這樣的大使嗎?”

關注白巖鬆,我將繼續下去。

白巖鬆白説讀後感3

今天抽空讀了下前些日子買的老白的白説這本書,書的開頭就談了我這幾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人活着的意義究竟在哪裏?書上説大多身處中年危機的中年男子會思考這個問題,但是我今年才26就時常在思考這個問題,這説明我提前遭遇中年危機麼。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有時也會問導師,導師説談論這個問題沒有意義,哲學研究的方向早已遠離本體論(就是不在討論世界的本源,人生的意義其實就與世界的本源有關係),我們應該關注更具體的問題。對於導師這個回答我是不滿意的,但是導師粗暴的回絕我問題的態度令我也沒有進行再次深問。

我很喜歡但丁神曲裏西西弗里斯推石頭的故事,人的意義就好比上帝懲罰西西弗里斯推石頭一樣,慾望就是石頭,滿足了一個慾望就會產生下一個慾望,於是西西弗里斯就不斷的把石頭推向山頂然後石頭又滑落到山底,如此反覆,想想人生何嘗不是。

史鐵生説人生本是沒有意義的,但是沒有意義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我們自己要賦予人生一個意義,這個意義就是自己給自己的人生設置一個個目標,然後全力以赴完成這個目標,重要的不是達成目標,而是達成目標的過程,過程就是意義,如果達成了這個目標就設下下一個目標,直至生命結束。雖然這短話乍一聽很有道理,但是剝開一些言詞的包裝,其實和西西弗利斯的故事一樣,所謂的目標與慾望也相差無幾。

叔本華説人的一生是悲劇的,雖然人生是有喜悦的,但是總體來説悲劇的時間會長於喜悦的時間,而且喜悦總是短暫的,悲傷卻是很長久的。

加繆説人的一生是虛無的,人類對於這個世界這個宇宙來説就是毫無意義的存在。

前些日子,我又看到一種比較新穎的論述,人活着為什麼一定要有意義,無意義的活着也挺好的,我覺得也好像挺有道理。

寫到這裏,我想起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娃的爹從小就放羊,問他為什麼放羊,他説我爹跟我説放羊可以買更多的羊,賣了羊可以娶媳婦再生娃,生娃再放羊。當我們聽到這個故事,大多數和我一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會覺得放羊娃的一生是悲劇的,是毫無情趣的,是不快樂不幸福的,但是放養娃的內心我們是真的能體會到嗎?我想不盡然,因為仔細想想我們和放羊娃又何嘗不是一樣的呢,從小就被爹媽教育要好好讀書考大學,讀完大學找工作,找到工作娶媳婦,娶完媳婦生個娃,然後再讀書,工作,媳婦,生娃。我覺得其實與放羊娃沒什麼區別,一樣的可悲。

關於人生的意義到底在哪裏,這是一個難解的問題。 最後我的體悟是當你被“人活着的意義究竟在哪裏”這個問題困擾時,原因僅僅只是你意識到人生需要一個意義,而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卻是另外一個問題。如果你不去想人生有沒有意義,你的困擾肯本就不會存在。畢竟人生原本就是一場虛無。

白巖鬆白説讀後感4

白巖鬆,同齡人,卻很尊敬,把他當做新聞業界的良心的標尺,有他在,有他的節目在,新聞的希望就在。他的《你幸福了嗎?》《痛並快樂着》,我都細細讀過,每次都有深深的共鳴。《白説》是他的演講集,彷彿是隨他一起見證歷史,那些感悟,沒有華麗,沒有尖鋭,沒有取悦,只是一如既往的感性和理性。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身在這裏,還沒走,守土有責;到點兒就撞鐘,守時,可謂敬業;更重要的是,還得把日常工作撞成自己與別人的信仰。“

一直以來,人們對”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有一種誤解,好像是敷衍了事,得過且過,其實正是幹好本職工作的體現。按時按點按要求把每天的鐘撞好,就是圓滿完成了你的本職工作,不怕鐘聲擾了誰的好夢,不嫌重複動作的單調乏味,不慕前台講經的風光。莊嚴響亮的鐘聲自有其神聖的昭示,就是你的工作成果。把撞鐘看做是平凡,總想着成名成家接受萬人膜拜,才是沒有根基的急於求成的功利思想,社會需要的是在各個崗位上安心、負責、不打折扣撞鐘的“和尚“。

”誤解傳遍天下,理解寂靜無聲。謠言傳遍天下,闢謠寂靜無聲。相當一大部分人在圍觀解悶。當你認真解釋時,沒人細聽,所以,解決總是遙遙無期。人到中年,已有權保持沉默,然而沉默,是件更有風險的事吧?自己的聲音為別的人生和我們的社會,起一點小小的作用。“

一直贊同白巖鬆的觀點,媒體人的責任就是把事實完整呈現,不是隻給大眾看某一面,要讓事實去説話,不是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做好惡、對錯的選擇。媒體人的責任還有及時地發聲,不必清高地不與之爭論,把輿論陣地自覺地讓位,而普通民眾沒有條件去獲知真相,只能去猜測,或者乾脆誰的都不信,視所謂的新聞為一縷輕煙掠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重提此話,撞好你的鐘,哪一天你不想撞了,就離開,讓位於別人,無可指責,別守着鍾,編着鐘不響的理由,又不讓別人來撞。

"幸福需要三個層面的因素,物質、情感、精神。物質是基礎,可以依靠自己去創造,情感卻不僅僅是自己的事,和父母家人有關,和身邊每個人有關。幸福和國家也有關係,比如一個廉潔、高效的行政系統,民主和自由的社會環境。"

每一個正常的人都追求物質、情感、精神,只是在追求的過程中,因着這樣那樣的因素,弱化了某一項。衣食無憂的時候,情感、精神和物質三足鼎立,但大多時候,以為這些都是私人的事情,”我生活條件好,我有人疼有人愛,我玩茶藝玩插畫“,只是這樣的幸福不要離開你的小天地,外出辦事被搶白你會委屈,遇到”碰瓷“你會恐懼,遭受不公你會失望,強迫接受價值觀你會厭煩......社會環境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無法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沒有改變的權利,至少可以不同流合污,至少可以發發聲音。

”隨着年歲的增長,你不再會被標語口號牽引着走,不再容易被文字激起波瀾。你 的人生閲歷更加深厚,內心感受也更加複雜,反而是無詞的音樂,更能擊中你百轉千回的衝動和慾望、思索和感慨。“

每次看到大寫的標語,聽到空洞的口號,我都會皺眉,如果跟進的是具體的行動還好,就怕是民眾莫名其妙的東西,就像寫標語的人在自娛自樂。漢語的凝練被稀釋,寡而無味,言之無物,就像行動與語言,越是沒有實際效果的行動,越是洋洋灑灑的總結宣傳。看到一篇好文章,聽到一次好講座,激動半天,同樣的漢字,被不同人編排就有不同的感覺,因為好的文字揉進了思想、感情,走了心,走了腦。最近喜歡聽一些舊的世界名曲,以為自己老了,跟不上時代了,答案原來在白巖鬆的這一席話裏。

”信仰是什麼?信仰的'核心是“敬畏”。“敬”,知道什麼是最好的,要去追求它;“畏”,知道什麼是最差的,是底線,不能突破它。“

常説信仰缺失,其實是基本的人性,基本的良心缺失,信仰沒有那麼高大上,就是日常言行的標尺。小時候大人告誡我們:”不能衝着人潑水,不能隔牆潑水,潑水要低點,否則神靈要怪罪。“這些規矩形成了習慣,長大了,知道不是神靈怪罪,是尊重別人,為別人着想,不是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這樣的小習慣會折射到大的行為上,就是”底線“。凡人可能做不到如何”敬“而追隨,但起碼可以做到”畏“而拒之。

”為説對的話認錯、寫檢討或停播節目,就是我辭職的時候。“

如今,主持人紛紛跳槽,其中一些給人正能量的新聞人的辭職挺讓人惋惜,郎永淳、趙普......有思想有見識有水準有職業操守的新聞人真是不算多,尤其是央視,需要這些熒屏和生活形象都正能量滿滿的人,不知道他們離去後會不會再出現又一個趙普?真擔心下一個聽到的消息是白巖鬆離開央視。白巖松針對別人的詢問,説了上面這句話,相信他,正如趙普的微博:”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都不錯,但核心是價值觀留人。“希望不要聽到白巖鬆離職的消息,希望一直聽到他的”聲音“,他的《白説》並不白説,和我有同樣想法的人很多很多,在民眾中。

”捍衞常識,建設理性,尋找信仰。“

這也是一種價值觀吧,很正常,很簡單,卻又很複雜,未來還需要白巖鬆這樣的一羣新聞人堅守,為了希望,為了努力向好。

白巖鬆白説讀後感5

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

考研一戰失敗,後來我二戰了。我目前在準備複試,由於遇到一起也是一拖再拖,總之初試複試都遇到了一些,可能看起來不是那麼順利的事情。我從中也特別迷茫焦慮懷疑過,但是我始終一定要堅持走下去,去享受這個過程。

很多人考研失敗了,去問各種身邊的人,自己需不需要暗戰,我覺得如果你的內心足夠堅定,是不需要去問別人的,因為別人的意見也改變不了你的想法,我當初選擇第2次考研,我的內心是非常的篤定的,也沒有説問誰來建議一下我該不該而戰。所以我覺得,閉上眼睛問問自己的內心吧。把那些外在的因素除去之後,還有多少自己內心的聲音。不要把某事當做藉口。

做一個和自己賽跑的人吧,如果回憶沒有充滿各種跌宕起伏的色彩,回憶什麼意義呢?

與我們號稱最幸福的歲月,其實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過回憶起來非常美好。

感謝自己的選擇,儘管我現在還有沒有錄取,但是我覺得這個過程收穫是自己的,成長是自己的,真真實實的感受是自己的,是別人奪不走的。

白巖鬆白説讀後感6

白巖鬆的《白説》已草草翻過一遍,平心而論,還是有些小失望。即使白巖鬆在後記提及這不是一本演講集,但是從每一篇文章結尾的日期和地點,我們仍能感受到演講稿的痕跡。很大的篇幅是在各個大學的演講稿重新歸納整理,之前也散見於不少媒體,不少故事的講述和感悟的闡述,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所以再看就少了些許的驚喜,如同隔了夜的飯菜,重新加熱總歸少了最初的新鮮。和前幾本書相比,總覺得缺少了些誠意。

因為是為大學生做的演講居多,文中難免存在些心靈雞湯的內容,或許對於尚未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生讀者比較受用,但對我而言,一方面已經工作多年,一方面離開媒體多年,再看裏面的內容,終歸是缺乏了一些共鳴。

可這些無礙於買一本《白説》裝飾着我的書櫃,書櫃的一層是由包括南方報業叢書在內大批媒體人的書籍組成,曾以為這些書將會是自己工作中的輔導教材,可至今有些書仍未拆封,但購買如初,説起來這是對媒體工作難捨情懷的一種慣性。

這幾年的媒體似乎被一種悲愴的氛圍所籠罩,南方週末愈來愈少了鋭度,那位寫出“即使新聞死了,也留下聖徒無數”的報業先驅身陷囹圄,從前幾年的柴靜、崔永元,再到最近的張泉靈、郎永淳,一個個昔日熟悉的名字的面孔因為各自的原因從熒屏上漸次消失,他們不是第一批離開央視的主持人,同樣也不是最後一批。不過這樣看來,白巖鬆的堅守顯得尤為珍貴。

本有千言萬語,落到筆下卻已寥寥。《白説》是否真的白説,並不好説。不管如何,我還是會從書櫃中偶爾取出讀上三兩行。

書中提及胡適的一句話,“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至少我曾振臂高呼過。

白巖鬆白説讀後感7

最近看完白巖鬆的《白説》,書中開始部分(代序)的內容讓我越發感到説話的藝術,也不是一件好玩的事,很是吸引我看完後面的內容。更讓我感到《白説》這本書的由來,一切並非白説,至少觸動了我的心靈,讓我感受深刻。

書中講事實,擺事例,有理有據,鼓舞人心,激人奮進,每一篇都是震撼有力的演講,似乎在哪裏改變了我,但是又不知道是哪裏。多和剛正、謙和、有文化、睿智、高情商的白巖鬆老師“交流”感覺到渾身的正力量,已經深深的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甚至自己心中也有些什麼在蠢蠢欲動。

全書的標題都讓我感覺到人生的樂觀、堅強和意義。“歲月活着不是非贏即輸:幸福可以無限的靠近,無法徹底到達,幸福像鞋,舒不舒服自己知道;又像“百分百”的黃金,可以無限靠近,無法徹底到達。”人生在無窮無盡的追求幸福中度過,人生又像一場馬拉松,每到一個轉折點又見一副美景,微笑着面對幸福的生活。

我,一個平凡的體育老師,有遠大的教育理想,有生活的煩惱,有工作的迷惑,常常也需要自我加油打氣,一直想走出舒適圈,保持飢餓感,持續精進,奈何,太多的羈絆,一直想跟着太陽走,奈何太陽太刺眼,戴上墨鏡繼續前進。其實我更喜歡月光,靜靜的,揮揮灑灑,既能照亮前進的路又能温暖人心。可是有時候我們為了追求所謂的幸福越走越遠,迷了路,忘記了初心,我時刻督促自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有件事在我心中持續動力了很久,可是遲遲未能實現,好多次都是踏進一隻腳,卻又不得已而退,也有很遺憾,很多悔恨,懊惱。但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或許自己還差很多付出吧!或者有一種成功必須是以失敗作為助推力的。文中這裏講到體育,“體育教會孩子們如何去贏。同時也教會孩子們如何體面並且有尊嚴地輸。”是的,體育學科是一門有學問的學科,等待我們體育老師去發掘,去創新,為孩子們的創造更美好的體育課堂。同時這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己還需要繼續深造和學習,只有保持學習的動力和信心才能持續進步。從現階段的教育中可以發現現在的學生抗挫折能力太差,只想在蜜罐中吃蜜,不想出來感受人間煙火,其實我們更需要一種挫折與失敗的教育,孩子們才能更有信心面對未來,堅定有信念的跑人生的馬拉松。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着急,保持冷靜,繼續前行。

人生,重要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面對人生的態度。樂觀的人一定比悲觀的人走的更遠,走的更好,雖然人生的真相更值得悲觀。積極樂觀的面對人生會有很多的收穫,就如一句話説高興的一天是一天,難過的一天是一天,你選擇怎樣的度過一天呢?心態的好壞決定了你一天的生活質量,所以,來,笑一笑,生活更美好。英雄不是沒有脆弱的時候,只不過不被脆弱征服罷了,我只想做好自己人生的英雄。

本書中我更喜歡的是白對《道德經》部分內容的解讀,讓我對《道德經》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準備把百家講壇和《道德經》看一看。“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不管多大的風都不可能一直掛下去,不管多猛的雨也終有停止的時候,挫敗和低谷也終將過去。給自己定一個踮起腳能夠得着的目標,吸引我踏踏實實始終向前走。

白巖鬆白説讀後感8

在新聞採訪的過程中,我們要知道第一個答案往往具有欺騙性的,眼神的交流可以簡單判斷受訪者回答的真實性。採訪的最高境界是讓其變成一種交流方式。

對於新聞寫作,我們要加強講故事的能力,世界上很多故事都已發生過,而我們需要做的便是用新的方法去拍老故事。從獨家佔有新聞轉為獨家角度、快速完成的獨家深度和獨家表達新聞發展。

對中國社會現象,要保持希望,我們中國的發展常常是走一步退半步,但是總體上來説是前進的。對於傳媒人來説應該多做希望新聞,擴大善。但是,新聞是沒有好新聞和壞新聞之分的,我們應該做有利於推動社會發展的新聞事業。

作為記者或是媒體從業者,讓別人接受你的媒體需要你能被觀眾看得入眼,聽得入耳,接受你的表達,體會到你的用心。自己能夠堅持自己的本心,記住范仲淹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我們需要保持理想,承擔責任,善於思考,堅持行動,有好奇心和耐心,讓自己對新聞事業時刻保持敬畏心理。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要學會獨立思考判斷、保持理性,不要成為傳媒的俘虜。新聞在宣傳自由的同時,不能失去原本應該恪守的嚴肅、負責、認真、敬業精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42ye8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