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墨童》讀後感(精選10篇)

《墨童》讀後感(精選10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墨童》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墨童》讀後感(精選10篇)

《墨童》讀後感 篇1

近期在家讀了兒童文學家馮與藍的《墨童》這本書,我的感觸良多。

這本書講述了一位上海小學六年級少年樑墨童,因遇家庭變故,從消極的學習、生活態度到樂觀向上的過程。從而開啟一段暑期奇幻之旅。

墨童的母親不幸去世,使他對學習和生活的態度變得越發消極起來。和父親之間因為交流溝通太少,產生隔閡造成了爭吵。於是暑假他來到了姥爺姥姥家,在那裏發生了一系列的趣事。抱着玩玩的心態去到了陸先生的書法班。偶遇鄰家女生秦淑雯,由秦爺爺帶領參觀了老字號墨錠工廠――上墨堂。通過父親的講述與秦爺爺的介紹知曉了“上墨堂”是母親過去工作過的地方。慢慢的他發生了改變,以前一直調皮,喜歡玩遊戲,目前他通過在書法班的學習和對“上墨堂”的認知,開始熱愛書法,執着訓練;領悟到了電腦是沒辦法取代傳統書法藝術精髓的。他還主動把暑期生活做成PPT介紹給老師和同學們。他通過一點點的努力和轉變,變成了一個出色的好小孩。

還有一點讓我感悟非常深,在這個科技進步的年代,中國傳統書法藝術――非遺文化,對大家來講彌足珍貴。大家應該尊重中國傳統藝術,大家這一代需要把非遺文化更好的延續和傳承下去。科技年代也需要傳統文化的薰陶不是嗎?

《墨童》讀後感 篇2

《墨童》是一本講述一個男孩成長故事的書,單單這一個書名就已經讓人很好奇了。

主人公是樑墨童,在他的媽媽去世以後,父子倆的生活突然之間變得灰暗。一直對書法十分喜愛的爸爸好像接受不了媽媽去世的打擊,始終停留在過去,還一直把一些像黑石頭似的東西像最珍貴的寶物一樣看待。墨童始終無法理解爸爸的這種行為並且變得有些叛逆。在學校統一要求學習毛筆書法時,墨童提出了抗議。同時,在家裏也時不時地與爸爸吵架。

在一次父子爭吵後,墨童去了外公外婆的家中。外公外婆的家在一個小巷子裏,墨童在小巷子的最深處,發現了一個老房子。他在那裏解開了爸爸的“黑石頭”的祕密,原來那是“墨錠”。他看到了一方好墨的誕生過程,也在那裏找尋到了記憶中媽媽的味道。此後,他開始對墨“上癮”了。他甚至“偷”走了爸爸珍藏的小木匣,天天去親近練習書法的秦淑雯小姐姐,一起跟她去上書法班。在最後,他把媽媽的遺物——刻着蘇東坡《定風波》的墨錠放進了爸爸之前收藏的木匣裏,意外發現二者原本就是匹配的一套。面對這份媽媽留給他們的禮物,父子倆“重修於好”。

這是一個將親情與中國傳統文墨相結合的小説,我們可以從這個小説中感受到制墨與筆墨文化之美,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魅力。同時,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家庭成員之間的理解、家庭和睦的重要。

我個人還有一個特別的感受——心要有所寄託。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墨童的父母都對“墨”與“書法”很喜愛,最終墨童也因為“媽媽的味道”喜歡上書法。也許,這就是一家人情感的共鳴。有了“書法”,對媽媽的思念也就有了寄託。一個人,要有自己的愛好,這也就是心靈的寄託之處。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為了生活忙忙碌碌,到頭來卻是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豈不是很可悲!

看到我們班有同學喜歡書法,有同學喜歡跆拳道,還有同學喜歡寫作,有人喜歡下象棋,真的很羨慕他們。反過來思考自己,卻發現沒有什麼!我想,自己是不是也要找一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讓生活變得有意義、有意思一點。

當然,我們也應學習墨童那種對“墨”的喜愛和對“墨”堅持不懈的鑽研精神。喜歡,就用心去了解和感受它,不是嗎?

《墨童》讀後感 篇3

這個寒假,我讀了馮與藍老師寫的一本書——《墨童》。這是講述一個男孩難忘的暑假經歷的故事。主人公樑墨童自從他的媽媽去世以後,他和爸爸的關係也變得緊張。才華橫溢、酷愛書法的爸爸好像一直停留在過去,不會網購、不用微信、用不上各種新式、好玩的東西。還把一些像黑石頭似的東西視若珍寶,墨童無法理解,而爸爸對他也是“恨鐵不成鋼”。一次他們大吵一架後,墨童賭氣逃到了外公家。在小巷子的最深處,他意外闖入了一所神祕的、有着上百年曆史的老房子。在那裏一路隨着“媽媽的味道”進入了一門傳統工藝的生產之地,他揭開了那些“黑石頭”也就是“墨錠”的祕密,對這一文化瑰寶產生了驚奇和敬意。他開始對墨“上癮”,去上書法班,並踏上了改變他人生命運的旅程。

“媽媽的味道”是墨童對早逝的媽媽的深切懷念,當他把媽媽的遺物——刻着蘇東坡《定風波》一詞的墨錠放進了爸爸之前收藏的木匣時,發現它們原本就是匹配的一套。那些被他看作是“黑石頭”的墨錠,也經歷了千錘百煉,每一塊都藴含着無窮的變化。他發現了父母人生道路的選擇,也修復了和爸爸之間的關係,他還幫助爸爸學會使用微信、視頻通話等。讓爸爸能夠“辭舊迎新”。

當我們越來越追求“快”的時候,“慢工出細活”的工匠精神顯得尤為可貴。快和慢、新和舊、創新和傳統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無法分割。工匠精神是民間藝術創作的智慧,更是我們文化的根脈!

《墨童》讀後感 篇4

最近在家讀了兒童文學家馮與藍的《墨童》這本書,我的感觸良多。

這本書講述了一位上海六年級少年樑墨童,因遇家庭變故,從消極的學習、生活態度到樂觀向上的過程。從而開啟一段暑期奇幻之旅。

墨童的媽媽不幸離世,使他對學習和生活的態度變得越發消極起來。和爸爸之間由於溝通太少,產生隔閡導致了爭吵。於是暑假他來到了外公外婆家,在那裏發生了一系列的趣事。抱着玩玩的心態去到了陸先生的書法班。偶遇鄰家女孩秦淑雯,由秦爺爺帶領參觀了老字號墨錠工廠——上墨堂。通過爸爸的講述以及秦爺爺的介紹知道了“上墨堂”是媽媽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慢慢的他發生了改變,以前總是調皮,喜歡玩遊戲,現在他通過在書法班的學習和對“上墨堂”的瞭解,開始熱愛書法,執着練習;領悟到了電腦是無法取代傳統書法藝術精髓的。他還主動把暑期生活做成PPT介紹給老師和同學們。他通過一點點的努力和轉變,變成了一個優秀的好孩子。

還有一點讓我感悟很深,在這個科技發展的時代,中國傳統書法藝術——非遺文化,對我們來説彌足珍貴。我們應該尊重中國傳統藝術,我們這一代需要把非遺文化更好的延續和傳承下去。科技時代也需要傳統文化的薰陶不是嗎?

《墨童》讀後感 篇5

馮與藍是一個老師,也是一個兒童文學家。她雖然看着外表沉靜,但內心的某個角落住着一羣孩子,她善於以孩子的口吻進行創作。她最吸引我注意的是她的《墨童》。

《墨童》是一部講述一個女生難忘暑假經歷的少年成長小説。主人公樑墨童在他的母親過世將來,他們父子兩個的生活在忽然之間變得灰暗。一直對書法十分喜歡的父親彷彿同意不了母親過世的打擊,一直停留在過去,停滯不前,還一直把一些像黑石頭似的東西像最珍貴的寶物一樣看待,墨童一直沒辦法理解父親的這種行為並且變得有的不聽話。在學校統一需要學習毛筆書法時,墨童提出了抗議,並且時不時地與父親吵架。最後在一次父子爭吵後,墨童去了姥爺姥姥的家裏。姥爺姥姥的家在一個小巷子裏,墨童在小巷子的最深處,發現了一個老宅。這個老宅看着有着上百年的歷史,他在那裏解開了父親的那些“黑石頭”也就是“墨錠”的祕密,看到了一方好墨的誕生過程,也在那裏找尋到了記憶中母親的味道。在發現那個老宅之後,在找到了母親的味道之後,他開始對墨“上癮”了,不再那樣的抗拒了。他甚至偷走了父親珍藏的小木匣,每天去親近訓練書法的秦淑雯小姐姐,一塊跟她去上書法班......在最後,他把母親的遺物——刻着蘇東坡《定風波》一詞的墨錠放進了父親之前收藏的木匣,發現二者原本就是匹配的一套。面對這份母親送給他們父子的禮物,他們一同發出了“圓滿”的感歎。

這是一個將親情與中國傳統文墨相結合在一塊的小説,大家可以從這個小説中感受到制墨與筆墨文化之美,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魔力。大家應學習墨童那種對“墨”的喜歡和對“墨”堅持不懈的鑽研精神,使大家自己變得愈加自信。

《墨童》讀後感 篇6

“書墨也,從土,從黑,黑亦聲。”

在這個風起雲湧的年代裏,那些雕刻着時光印記的事物,在急流中慢慢沉澱,落在駐足回首的大家眼裏,卻別有一番光彩,它們有一個非常正式的名字——非物質文化遺產。

它們化身為一段戲曲,一張剪紙,一方墨錠,一幅字畫……經歷了千百年時光的`淘洗,它們早已融入了大家的衣食住行中,當大家匆匆往前奔跑時,作為過去是生活一部分的它們,正漸漸散落,消失……

《墨童》主要講述了新世紀1、個十年到2、個十年之間中國文化秩序重建這一特定背景上,上海少年樑墨童在爸爸、老師、工匠師傅們的引導下,在經歷了懷疑、反叛、搖擺、好奇、追蹤等心理變化後,終於領悟到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精髓是機械或電腦不可替代的、是價值非凡的民族文化珍寶。而墨童對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精髓領悟的過程,既是墨童的成長過程,亦是中國出色傳統文化血脈相連的傳承。

宮、商、角、徵、羽,古老的腔調,古老的音符,到今天吟唱的經典。可現在,這部分經典被翻過,又翻過;改編,再改編,已然沒剛開始那個年代的記憶,取而代之的,是不是那些經典的喧譁。

失去根性,忘卻老祖宗的符號、腔調,是這個年代的特點,亦是這個年代的遺憾。探尋“根的記憶”,已成為這個年代的必行的道路。

以“失根的感覺”為憂傷的基調,開啟一次探尋生命成長的根性記憶之旅。

快和慢,新和舊,革新和傳統,一直都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沒辦法割裂,而執着於初心的工匠精神,是民間藝術創作的智慧,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革新,更是大家文化的根源。

《墨童》是一部把親情和中國傳統文墨相結合的成長小説,中國式成長、中國式爸爸媽媽、中國式親情,緊緊圍成一個平淡無奇的中國式生活。

“即便有的人和事不長久,只須牢牢放在心裏,此生也無憾。”是的,人世間沒辦法處處圓滿,無論是哪個。既然,它在千百年後仍能這樣美好,那,就把它放在心裏、鎖在心裏、烙在心裏,讓它,成為永恆!

《墨童》讀後感 篇7

這個寒假,我讀了馮與藍老師寫的一本書——《墨童》。這是講述一個女生難忘的暑假經歷的故事。主人公樑墨童自從他的母親過世將來,他和父親的關係也變得緊張。才華橫溢、酷愛書法的父親彷彿一直停留在過去,不會網上購物、不需要微信、用不上各種新式、好玩的東西。還把一些像黑石頭似的東西視若珍寶,墨童沒辦法理解,而父親對他也是“恨鐵不成鋼”。一次他們大吵一架後,墨童賭氣逃到了姥爺家。在小巷子的最深處,他意料之外闖入了一所神祕的、有着上百年曆史的老宅。在那裏一路伴隨“母親的味道”進入了一門傳統工藝的生產之地,他揭開了那些“黑石頭”也就是“墨錠”的祕密,對這一文化瑰寶產生了驚奇和敬意。他開始對墨“上癮”,去上書法班,並踏上了改變他生活運勢的旅程……

“母親的味道”是墨童對早逝的母親的深切懷念,當他把母親的遺物——刻着蘇東坡《定風波》一詞的墨錠放進了父親之前收藏的木匣時,發現它們原本就是匹配的一套。那些被他看作是“黑石頭”的墨錠,也經歷了千錘百煉,每一塊都藴含着無窮的變化。他發現了爸爸媽媽生活道路的選擇,也修復了和父親之間的關係,他還幫父親掌握用微信、視頻通話等。讓父親可以“辭舊迎新”。

當大家愈來愈追求“快”的時候,“慢工出細活”的工匠精神看上去尤為可貴。快和慢、新和舊、革新和傳統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沒辦法分割。工匠精神是民間藝術創作的智慧,更是大家文化的根脈!

《墨童》讀後感 篇8

伴隨科技的高速發達,愈來愈多的人喜新厭舊,追求新事物,放棄傳統文化,亦有很多人放棄了我們的初心,沒辦法堅持自己所喜歡的事物,追求時尚,緊隨大眾,失去了本色。同時人也在成長,慢慢地,因沒進行恰當的交流溝通,大家有時好像與家人之間產生了一種不可言説的隔閡。

《墨童》中的主人公墨童在剛開始是不可以理解毛筆字的,他覺得在當今年代便捷的電腦打字完全可以替代書法這一傳統事物,同時也反映出新年代兒童“喜新厭舊”的現象。而墨童的爸爸酷愛書法,失去老婆後一度消沉,不願同意新事物,固執地堅持舊的生活方法,這同時也是他與兒子之間產生隔閡的緣由。在一次父子大戰後,墨童逃到了姥爺姥姥家,在那裏,他聞到了“母親的味道”,因而意料之外的闖進了有着上百年曆史的老宅——上墨堂,在那裏,他弄清楚了一塊墨錠繁瑣的製作過程,也獲得了母親留下的一塊墨錠,謎底也伴隨一層層被揭開。

這篇小説表達了一種“既跟上年代節奏,又不忘文化傳統”的主旨。日升月落,春秋更迭,世間萬物在發生着變化。但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可以被更替,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唯有將它傳承下去,才能讓文化在每一個人的心中紮下那永不倒的根。雖然年代在進步,但這並不是着傳統文化就是過時,就應當被遺棄。大家新年代少年,應當展示出它充滿色彩活力的一面於世人,讓它在新年代中具備新的概念!但反過來,大家傳承文化,就應該守舊,像墨童的爸爸一樣,不同意所有新事物嗎?

不!大家也要跟上年代的節奏,嘗試新的事物,開闊大家的視野。伴隨手機電腦等電子商品的出現,大家的生活方法及工作方法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於目前非常多的工作都需要用到手機或電腦,所以,假如不學會一些基本的操作,那樣在現在的科技社會上是非常難立足的。所以,大家既要跟上年代節奏,又不忘文化傳統,這才是新年代少年的基礎。

同時,小説還表明了一種堅持自己所愛的事物的態度。哈維爾曾説過:“大家堅持一件事情,並非為了如此做會有成效,而是堅信,如此做是對的。”墨童的母親喜歡古典的東西,想通過我們的手,把老祖宗留下的東西變得更美。她原本有更好的工作條件,但由於她想堅持我們的理想,成為了上墨堂的一名墨模設計師。很多人在條件利益與理想之間,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跟隨大眾,丟失了初心。但一個人真的的偉大,是不考慮旁人的反對,毅然堅持自己所愛的所有,最後邁向成功的殿堂。大家也應持有這種態度,相信自己,堅持對的、熱愛的事物,找回自我。

當然,小説同樣也説明了親子之間交流溝通的重要程度。墨童與父親的年代觀念不一樣,一個喜新厭舊,一個拒絕新事物,再加上交流溝通方法的錯誤與墨童母親的過世,無疑讓墨童與父親之間的距離愈來愈遠,隔閡愈來愈深。換位考慮,假如他們之間有進行適合的交流溝通,那樣如何會出現“説不過兩句就吵架”的局面呢?伴隨年齡增長,大家定會有我們的小心機,也沒辦法與爸爸媽媽之間進行交流溝通。那樣,大家就應當打開我們的心扉與爸爸媽媽交流溝通,築成兩顆心之間的橋樑,拉進大家與爸爸媽媽之間的距離。

最後,無論遇見什麼挫折,大家都應逃出黑暗,走向光明,忘記所有煩惱,重新開始,像墨童開始愛上了書法,父親開始了新的工作,買了新的車,開始學習手機功能等,沒什麼不能,只須你邁過生活的坎,走向將來的期望。

《墨童》讀後感 篇9

“書墨也,從土,從黑,黑亦聲。”

在這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裏,那些雕刻着時光印記的事物,在急流中慢慢沉澱,落在駐足回首的人們眼裏,卻別有一番光彩,它們有一個很正式的名字——非物質文化遺產。

它們化身為一段戲曲,一張剪紙,一方墨錠,一幅字畫……經歷了千百年時光的淘洗,它們早已融入了人們的衣食住行中,當人們匆匆往前奔跑時,作為曾經是生活一部分的它們,正逐漸散落,消失……

《墨童》主要講述了新世紀第一個十年到第二個十年之間中國文化秩序重建這一特定背景上,上海少年樑墨童在父親、老師、工匠師傅們的引導下,在經歷了懷疑、反叛、搖擺、好奇、追蹤等心理變化後,終於領悟到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精髓是機械或電腦無可替代的、是價值非凡的民族文化珍寶。而墨童對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精髓領悟的過程,既是墨童的成長過程,亦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血脈相連的傳承。

《墨童》讀後感 篇10

馮與藍是一個老師,也是一個兒童文學家。她雖然看起來外表沉靜,但內心的某個角落住着一羣小孩,她擅長以小孩的口吻進行創作。她最吸引我注意的是她的《墨童》。

《墨童》是一部講述一個男孩難忘暑假經歷的少年成長小説。主人公樑墨童在他的媽媽去世以後,他們父子倆的生活在突然之間變得灰暗。一直對書法十分喜愛的爸爸好像接受不了媽媽去世的打擊,始終停留在過去,停滯不前,還一直把一些像黑石頭似的東西像最珍貴的寶物一樣看待,墨童始終無法理解爸爸的這種行為並且變得有些叛逆。在學校統一要求學習毛筆書法時,墨童提出了抗議,並且時不時地與爸爸吵架。最終在一次父子爭吵後,墨童去了外公外婆的家中。外公外婆的家在一個小巷子裏,墨童在小巷子的最深處,發現了一個老房子。這個老房子看起來有着上百年的歷史,他在那裏解開了爸爸的那些“黑石頭”也就是“墨錠”的祕密,看到了一方好墨的誕生過程,也在那裏找尋到了記憶中媽媽的味道。在發現那個老房子之後,在找到了媽媽的味道之後,他開始對墨“上癮”了,不再那麼的抗拒了。他甚至偷走了爸爸珍藏的小木匣,天天去親近練習書法的秦淑雯小姐姐,一起跟她去上書法班......在最後,他把媽媽的遺物——刻着蘇東坡《定風波》一詞的墨錠放進了爸爸之前收藏的木匣,發現二者原本就是匹配的一套。面對這份媽媽送給他們父子的禮物,他們共同發出了“圓滿”的感歎。

這是一個將親情與中國傳統文墨相結合在一起的小説,我們可以從這個小説中感受到制墨與筆墨文化之美,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魅力。我們應學習墨童那種對“墨”的喜愛和對“墨”堅持不懈的鑽研精神,使我們自己變得更加自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2mgkj0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