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精】《孔乙己》讀後感10篇

【精】《孔乙己》讀後感10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孔乙己》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孔乙己》讀後感10篇

《孔乙己》讀後感1

魯迅《孔乙己》,入選中學課本,是一篇經久耐讀的小説。

孔乙己,與眾不同。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長衫,“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説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孔乙己,似乎用他的另類,保持着一個讀書人清高的風骨,最後的尊嚴。

然而,窮酸的孔乙己,雖極盡掩飾,卻每每遭人取笑,無力爭辯,失去了底褲,遮不住羞恥。“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眾人也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於是這一羣孩子都在笑聲裏走散了。”“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櫃都笑了。”“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説笑聲中,坐着用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成了眾人開心果,無論他的酸腐,無關他的落魄。

孔乙己人畜無害,唯一嗜好,心念執着,便是為讀書不惜竊書,常常“臉上又添新傷疤”,終被丁舉人幾頓暴打,雙腿被折,靠手走路。以致“許是死了”,“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個任由人笑話,作弄的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生命已無關緊要,連死也不確定。就這樣,從眾人的全世界路過。

孔乙己,是迂腐的,卑微的,善良的。他不曾傷害過眾人,卻不幸成為眾人餐前飯後的談資,肆意取笑羞辱。他的窮苦,沒人救濟;他的才能,沒人欣賞;他的捱打,沒人疼惜;他的生命,沒人關心。給人帶去歡樂的孔乙己,在眾人冷漠無情中,謎一般消失,淹沒於眾人笑聲中,漸行漸遠。孔乙己,何其悲哀。可是,眾人對他心靈的虐殺,又何其可憎。

《孔乙己》,常讀常新。生於新時代的我們,孔乙己的遭遇和處境,同樣值得深思和警醒。眾生皆平等,對弱小多些尊重,少些嘲笑,多些關愛,少些冷漠,願孔乙己似的悲劇不再上演。(趙思聰)

《孔乙己》讀後感2

“大街上,一個人,用蒲包墊在身子底下。用手挪着一點點地向前走。他的背影是那麼孤獨。那麼悲哀,那麼蒼涼!”每當我讀起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時,這個場景便會在我的腦海裏若隱若現。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心地善良,飽讀詩書,卻連秀才都沒有考上。在當時科舉制度的毒害下,變得一無所能,潦倒貧困,連僅會的“之,乎,者,也”都成了人們的笑柄。窮得一無所有的他,偶爾也會偷東西。最終偷到丁舉人家裏。被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孔乙己慢慢的死去。

也許,在剛開始讀時,會覺得《孔乙己》這篇文章的語言風趣幽默。可是當你細細品味時,就會覺得《孔乙己》是“喜劇”中的“杯具”它表達了魯迅對當時封建制度的極度不滿。寫出了腐朽的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心靈的殘害。

“竊書不能算偷”!這是孔乙己的經典話語,此刻人們聽了甚至會感到好笑,偷書不算偷嗎?當然是偷!可是,正是孔乙己的這句“竊書不算偷”,恰到好處地説明了封建社會的腐敗,讀書人的悲慘命運嗎?孔乙己想看書,沒錢買,偷書看,遭人罵。正相反,那些秀才,舉人們卻在深宅大院裏讀着一本又一本書籍,可是他們最終又做了什麼?誰也不明白。

如今,封建社會已不復存在,在此刻的社會中,只要有才華,敢於展示,哪裏都是舞台。金子無論在哪兒,都會發出耀眼的光芒。而此刻的一切,更讓我們為孔乙己這樣的人,心痛叫屈,飽讀詩書的人為什麼沒有展示自我才華的機會?

我吶喊,為什麼孔乙己會生在封建時代,遭受悲慘命運的折磨?我吶喊,為什麼無才之人能夠作威作福,有才之人卻總是找不到屬於自我的“伯樂”?我吶喊,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能夠眼睜睜地看着封建制度殘害人命,卻見死不救?

《孔乙己》讀後感3

當我讀完《孔乙己》這篇短篇小説時,不由得暗歎了一聲!唉,真的是一個悲劇人物!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多麼矛盾呵,可見孔乙己對自己唯一值得“炫耀”的事是——他讀過書。儘管是老童生,這也是他唯一有尊嚴的地方。

“‘温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孔乙己竟天真地以為旁人不曉得他這些錢是偷來的,相當自信地掏錢,可真是自命清高呵!可是他的尊嚴被旁人毫不留情地摧毀掉了。“你一定又偷人家的東西了!”“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被吊着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老不到呢?”

短衣幫一次又一次地幾次刺激到孔乙己,他不是面紅耳赤地辯駁就是不屑置辯。最後呢,沒法溝通了,將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小夥計以“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麼”的思維冷漠回絕了孔乙己。孔乙己依然懇切地教小夥計四種寫法的“回”字,迂腐可笑呢。

這種惡狀他還能厚着臉皮待下去?這不是逼他往絕路走麼?他的自尊沒了,也沒人憐憫他,他除了喝酒,再也沒有物質上的享受,吃不飽,穿不暖,睡不香。餓得不行只好偷書,一旦被抓就嚐到苦果——腿被打折了。這下好了,他真走到絕境了,用手爬到咸亨酒店喝最後一次酒,然後在眾人的譏笑下離去……

就這麼的結局,孔乙己的不幸人生到底是誰造成的呢?

封建科舉!封建社會!簡直能害死人!但又是什麼造成這惡果呢?孔乙己這人就詮釋了當時所有的悲劇,而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反省與思考……

《孔乙己》讀後感4

讀完了魯迅先生幾十年前寫的小説<孔乙己>,我不禁生出了許多感想。它使我想到了我自己,使我認真思索了“生活”這件事。

文章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看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反映出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而通過孔乙己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又表現了他心地善良。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憐的。原因在於他沒有正確地認識自己。在這種窮困潦倒的狀態下,他自我放任,只能退回到心靈深處的自我安慰中去,釋放心靈深處的壓力。當然他將一事無成,最終在貧困中死去。所以,即使他再怎麼樣自命不凡,也禁不住社會現實的打擊,和自己早已註定的命運。

小説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小説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場悲劇,他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經歷,他受着科舉制度的殘害,但是,在那時候,這卻是人們想要得到榮華富貴的必經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對他的不求上進,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時對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殘又略帶同情。事與願違,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慘遭遇,在人們心目中他沒有地位,是個可有可無、可笑可憐的多餘人。

他的路不知從哪裏開始,但卻知道在哪裏結束:一段歲月的冷漠,一箇舊制度的腐朽,一個時代的沒落。

《孔乙己》讀後感5

魯迅筆下的人物多是畸形的,無論是思想上還是在體格上。尤其是在思想上。孔乙己則當仁不讓了——自然不例外!

世態炎涼,回到現實社會中放眼觀看,我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的遠見卓識了。——某些人似乎生來就是被眾人取笑的,直至死亡都不會得到哪怕沒有任何毫無作用的憐憫了!

現實生活中,被人取笑的人非常的憤恨,漫罵取笑自己的人後卻又轉而取笑其他所謂“更值得取笑的人”,以此來填平心中的溝壑。轉而復始,始而復燃,便也都是孔乙己了!於是乎,我們將魯迅先生所萬分鄙夷的精神發揚光大了!

由此便也想起了自己。我是不是孔乙己一類的人呢?

也許吧!我不否認自己會被別人嘲笑取樂,亦或是自我解嘲。可那又能怎樣呢?我的心態是平衡的,我的內心是明淨的!因為我堅信自己不是孔乙己。

因為我沒有象他那樣讀書卻做苟且之事,象他那樣去賣弄自己的看似輝煌實則無稽的“高深學問”。我的所作所為無愧於世人,便也就無愧於自己了。

相反,我卻為那些嘲笑我的人感到無奈!因為他們在忠貞不二的吞噬着自己的靈魂!他們在昧着良心嘲笑着本不應該被嘲笑的人或事。其實他們的內心是脆弱的,經不起打擊的!我鄙視他們!

我期待着眾人都能夠釋然的活着,不掙太多名和利,為了自己而活着!我更期望那些被嘲笑到抬不起頭來的人們能夠堅持下去,只要自己認為是正確的!

對孔乙己語言的描寫,一方面突出了孔乙己的性格,揭示了孔乙己的命運;一方面與其它的“暗線”(如長衫、臉色、捱打)互相照應,互相推進,成功地反映出一個社會的問題、弊病。我們不是孔乙己,我們無愧於世人。

《孔乙己》讀後感6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的著名短篇小説代表作,文章中杜撰了一個飽受封建教育迫害而變得滿目蒼夷的讀書人——孔乙己。他在魯迅先生的文筆下被深刻第演繹成了一個好喝懶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麻木不仁的形象。

上學時,讀這篇文章感覺孔乙己為了生計或者學習而變成“偷書賊”,為了面子而不肯脱下那件象徵讀書人身份的又髒又破的長衫,為了賣弄學問説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等行為確實有不少可笑之處。今天閒來無事重讀這篇文章,突然感覺孔乙己身上的一些優點應該值得我們學習。

文章中對孔乙己在酒店的賒賬有這樣一句描述“不出一月,定然還清”,這句話就足能反應出孔乙己的為人誠信,正是他的誠信才讓酒店老闆對他的賒賬問題足夠的放心。但是,現在社會中有多少人失去了像孔乙己那樣的誠信,大家為了生計疲於奔命時,忘記了對朋友、對家人和對社會的誠信,造就了很多的“狼來了”的故事,更有甚者對社會進行的坑蒙欺騙。難道我們就不應該讚許下孔乙己的誠信精神嗎?

孔乙己主動教給酒店小夥計茴香豆的“茴”字四種寫法,給小孩子分豆子吃,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他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反觀我們這個科技已經得到突飛猛進了的社會,人們步入了爭分奪秒的快節奏生活中,沒有人願意把時間浪費在幫助陌生人身上,更沒有人願意拿出自己的物品與大家分享。社會湧現出越來越多的“扶,不扶”思索的身影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背影。 假如孔乙己來到我們的社會,他能適應我們這樣的節奏嗎?

對比於孔乙己的年代,我們的社會確實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投入是不是少了一點呢?如果我們把孔乙己的誠信精神和樂於助人的精神發揚起來,我相信社會更穩定、朋友更真誠。

《孔乙己》讀後感7

這篇文章是看了好幾遍了,這印象卻是不可磨滅的。

一位衣髒不洗,滿口“之乎者也”的酒鬼—孔乙己,就是這篇小説的主人公。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其形象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身無分文,卻長衫終日,這是要面子,還是自欺欺人,是地位低下,還是自命清高。

他在人們的諷笑中度過了那昏暗的時光。

在人們的眼中,他是一個可悲、可笑、可憐、可氣、可有、可無的人。

作為當代中學生,一名青少年,應該從這裏去吸取教訓,不能碌碌無為而終生,更不可見他人之不幸,而成自己的樂活。孔乙己被科舉制而迫害,成為當時社會的犧牲品。在現在這個社會中,中學生正是最容易接受那些新事物的時候,而社會卻又如此的複雜。中學生—稚氣未脱而又渴望長大。在這個社會中,更得有一雙慧眼,去尋找正義與前進,也就是要在接受信息時,控制好心靈小窗的敞開大小,理性選擇信息,取其精華而又要棄其糟粕。

放眼21世紀這個社會,不正之風無時無處地不在如傳染病似地肆意傳播。而這一類的“病人”也有着很多。

因此,全社會更應該聯合起來,掃除一切不正之風,排除一切隱患,淨化空氣,淨化人類的心靈。

既來之,則安之。來到世界上就要奮鬥,奮鬥就要精彩,精彩了才會感到幸福。人生道路何其漫長,而又何其短暫,時有“飛來橫禍”阻擋大道,而成功了,也就是奮鬥向前了,爭氣了,心中的夢想也就觸手可及了。

讀了一遍又一遍,不會再為孔乙己的身世而悲哀,也不再為孔乙己的不爭氣而憤怒。現在,卻是要看向未來。中考即將臨近,教室裏的倒計時板每天都在更換着新的數字,並且越來越小。我們是初三的學生,要的是奮鬥,是拼搏,更是要大聲喊出:“我一定要贏!”

《孔乙己》讀後感8

穿着破舊長衫的高大體型,青白的面色,深陷的帶着傷痕和蓬亂的白色鬍子,這就是魯迅所描繪的孔乙己的樣貌了,一口的之乎者也和愛面子就是它的特點,這種人物,是不值一看乃至一提的,但在別人提起他的時候,卻總能記起他,讓人感覺那是一種微妙的存在,不用特別去記住它,也不用刻意去忘記它,孔乙己讀後感500字。

但是,孔乙己就是孔乙己,不會把他和別的長衫文人混為一談,個性鮮明,喜歡在別人面前顯擺自己,好吃懶做,死要面子,這似乎也跟別的文人沒什麼兩樣,但卻似乎沒有其他文人如此高傲。説是平易近人,也有那麼點差距。總之,這是一個很特殊的人。

就是這樣的`一個孔乙己啊,襯托出來了那個時代的悲涼。那個時代人的冷漠讓我感到震驚,無法想象那個時代的人可以對死亡這麼的輕描淡寫,就連孩童都如此的自私,而人們關心着的是自己的腰包,從不會關心到別人,就像老闆想起了孔乙己,也只是因為那十九文錢罷了。

不過,這也不怪他們罷,那些領導,可曾有一個關心過民眾?或是沒有空,正在忙着往腰包裏塞錢,或是根本不願意去管了。試問,在這樣的領導下的人民,又怎能關心到別人呢?

現代呢,好像的確是有人關心到別人了,但是,卻有一些人比以前更加惡劣。比摻水還要過分的賺錢方法比比皆是,似乎是有人要反省一下科技帶來的是,是利還是必,科技該不該發展,文人該不該誕生,我不希望“孔乙己”越來越多,更不希望漠視人情的人越來越多,還不希望長衫文人越來越多。但是,可能嗎?

《孔乙己》讀後感9

學習了《孔乙己》這篇文章,我才發現魯迅的文章並不是我已開始看的那麼平淡,沒有什麼內容。最初讀的時候,我只是覺得孔乙己很可憐,除此之外,便沒有什麼感受了。深入學習才發現,這篇文章藴含的內容很多,魯迅寫的時候並沒有突出表達,而是讓讀者慢慢領悟的。這種寫作手法需要一定的文化積澱和內涵。

學習完這篇文章,我總結了以下三點:

1。當時人們不團結一致反抗壓迫他們的黑暗社會。

2。當時的科舉制度促使“好吃懶做”“嘲諷看不起勞動人民”的思想。

3。當時人心冷酷無情,互相嘲笑,喜歡做看客。

魯迅的寫作手法總是含含糊糊的,需要細心品味,才能看懂並體會其內在的深意。譬如:

“他身材高大”可以看出孔乙己有生活能力。

“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滿口之乎者也”“長指甲”能看出孔乙己自認為自己是讀書人,看不起勞動者,側面反映各當時科舉制度的腐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不應該只盯着讀書這條道路。

“又髒又破”可以體現出孔乙己懶惰和貧窮。

這篇文章人物描寫也很細緻:

“樣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長衫主顧。”“參水也很難。”“掌櫃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引人發笑。”

這幾個選文,可以看出掌櫃做生意不誠實,給的茴香豆少,苛扣份量。

從四次笑聲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中國人的一種看客心理,都愛看別人的笑話。冷眼旁觀,不肯幫助別人,只會互相嘲諷,不知道團結一致,共同對抗敵人。可笑而可悲!

但願封建科舉制度的氣息,能夠現代教育制度裏越發越散。孔乙己的命運已經警告着後人不要再成為下一個孔乙己了!

《孔乙己》讀後感10

讀了魯迅先生的《吶喊》,感覺讀過那麼多的文學作品,《吶喊》文集卻讓人讀過後蕩氣迴腸,久久不能忘懷。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幾千年來抹殺了多少有識之士,磨去多少個性的稜角,它所塑造的是無數條沒有思想的,滿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為了那四書五經竭盡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傑為了功名盡折腰。《孔乙己》是繼《狂入日記》後第二篇評擊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因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這是多麼諷刺!

孔乙己的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悲劇,他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經歷,他受着科舉制度的殘害,在他的心中考上科舉是他一生的追求,在我們看來這是再幼稚不過的事情了。但是,在那時候,這卻是人們想要得到榮華富貴的必經之路,孔乙己自認為自己有點文化基礎,與其他的勞動苦工不同,以此來偽裝自己,顯示出一副不上不下、與眾不同的“姿態”。但只有在酒店中他才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因為平常他都是替別人抄書,跟比自己有錢有勢的人在一起,所以只有到魯鎮的酒店裏去他才能感到滿足,得到一種虛榮心的滿足。

通過對外形的整體描寫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通過服飾的細節描寫揭示了孔乙己懶惰而又死愛面子的特徵。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通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顯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顯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運的情節濃縮在幾個場面,這樣寫便使故事情節集中而凝練。作者通過小夥計的眼光,用了幾個特寫鏡頭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輕視和奚落的情狀表現出來,然後轉入對孔乙己遭受殘害即將死亡的描寫。簡簡單單的故事情節依據作者精巧的藝術構思表現出極其深刻的主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2m77zl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