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哈利·波特》讀後感1000字

《哈利·波特》讀後感1000字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哈利·波特》讀後感10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哈利·波特》讀後感1000字

《哈利·波特》讀後感1000字1

當我讀完J。K羅琳寫的《哈利波特》系列的其中一部《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時,淚水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鄧不利多死了。”哈利的這句話,包含着悲傷,包含着憂鬱,也含着對鄧不利多的感激和懷念。從哈利認識鄧不利多開始,鄧布利多就一次次地在哈利危在旦夕的時刻拯救哈利,也經常和哈利談心,和哈利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鄧不利多死去了,哈利悲痛欲絕,説明了他是個很重情義的人,不希望自己的朋友為自己死去,情願死去的是自己。

當書中提到鄧不利多被斯內普用魔咒殺害時,我的心裏激動極了:“要是我在場,我想殺了斯內普!”令我敬佩的是,哈利雖然受到了沉痛的打擊,但還是從痛苦中走了出來,勇敢地接受了現實。我在讀《鳳凰輓歌》這章時,心中在默默地祈禱,一定是個美好的結局!我深深地沉浸在故事情節中。合上書的時候,我才意識到這是個虛擬的故事,這個故事的結局竟然是如此的悲慘!其實斯內普是個好人,只是對哈利學生時代的父親有那麼一點討厭。他以前也是伏地魔的走狗,但是在鄧不利多的幫助下,成為了一位好人。面對自己的恩人,我也不知道他為什麼能下手如此的狠毒。

我心中對哈利的感慨很多:哈利憑什麼不好好呆在安靜的.學校裏,受到老師們的保護,卻去冒險做一個“復仇王子”,為自己的父母、尊敬的人報仇雪恨!是因為他是正義的勇士,不會因為害怕自己可能會死亡而躲在安全的地方避難;相反,他去幫助了鄧不利多,去幫助了善良。

鄧不利多死後,魔法部向哈利盤問了一些鄧不利多的祕密私事,可是哈利拒絕回答。因為這是鄧不利多的私事,他是因為信任哈利才告訴哈利的,如果他説了,那不就是辜負了鄧不利多對他的信任嗎?所以,哈利沒有透露鄧不利多的任何信息,只是對魔法部的部長説:“這是鄧不利多的私事,請你們別來干擾,好嗎?”我認為,哈利的這種行為,就應該被叫做“忠誠”,因為哈利不會背叛鄧不利多,也不會背叛任何好人,他答應忠誠的人,不會把他們的信任變成和他人交易的籌碼。

哈利每次都想安安靜靜地過上一年,做一個平凡的學生。可是他註定是個不平凡的學生。在他的身上,有很多我認為很優良的品質,比如善良,寬容,大方,有主見,還很有個性。他不能容忍別人瞞着他做什麼事,從這點,我覺得哈利很熱心,因為他很迫切地想知道別人遇到了什麼事情,看看自己能不能助他一臂之力。助人為樂是現在的很多人缺少的,我也應該向他學習這點。除此之外,這個故事裏的很多人物我都很喜歡。喜歡羅恩傻乎乎的樣子,卻和朋友之間有着深厚的感情;喜歡赫敏專心學習的樣子,但更喜歡她和羅恩吵架的樣子;喜歡盧娜活力四射的樣子,可更喜歡她瘋顛顛的樣子……

雖説這個故事的結局是悲傷的,但我相信:哈利以後一定會明白,哪怕是最偉大的人,也會被自己相信的人所傷害,哪怕是被逼的,要學會諒解別人,因為在一張邪惡的臉下面,常常包含的,是一張微笑着的臉龐……

《哈利·波特》讀後感1000字2

那個世界,那個故事,那些生物,那些感情。

---題記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裏,有一個神祕的國度,裏面住滿了巫師,貓頭鷹是他們的信差,飛天掃帚是交通工具,西洋棋子會思考,幽靈頑皮鬼漫天飛,畫像裏的人還會跑出來串門子,連吃的食物都與眾不同。有這麼個小男孩在“我們的世界”裏飽受欺負,13歲才知道自己竟是巫師世界中一對已故英雄夫婦的兒子,而殺死他們的人——連名字都不能提的大魔頭,遇到了有生以來最弱小又最強勁的對手——孤兒哈利。

《哈利波特》中的“鐵三角”各有各的特點,他們分別是用勇敢,智慧和忠厚的象徵。

哈利是勇敢,自從進入霍格沃茨後就是學校的風雲人物,他不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甚至有的科目不及格,他漠視學校校規——像鄧布利多説的那樣:走禁止的樓道,闖入密室,夜間披隱形衣到處亂跑,進禁林,或許繼承了父親的血統,哈利波特從骨子裏透出對權威的藐視。他雖然年紀不大,但曾經體會過傷痛,具有同齡孩子沒有的勇氣與堅強,從大難不死到屢次擊敗伏地魔,勇敢早已早他的心中埋下了種。我不想過多地説他……只是哈利,這個男孩傳奇而痛苦的生命正是他一手造成的。哈利最終決定不去尋找丟在禁林的再生石,毀掉長老魔杖——而只是留下自己繼承的隱形衣,這是他的選擇,一個很令人感動的選擇,他戰勝了死亡,因為真正的死亡之主從不會想要避免死亡,永生不是他所求的,如此,任何死亡的威脅也不能再令他懼怕和後退,他明白因為這些都無法傷害到他。愛,守護,朋友……這一切才是活着真正的.意義,比起權利,金錢,長壽..要重要無數倍。哈利作出了他的選擇,於是,他選對了。

羅恩是忠厚,就像所有配角一樣,他的出現平淡無奇,但他又着和哈利一樣的遭遇:用哥哥們的舊物,很容易被人忽視。進入魔法學校後,共同的命運將他和哈利緊緊聯繫在一起,他對待朋友真誠,在第一部中,為了讓哈利去救魔法石,羅恩冒着犧牲自己的危險幫助哈利,他的確是個忠厚的孩子,但他並非不聰明,可以從他的那盤棋看出,能把棋下得如此好的人絕不可能笨拙,這就是作者給我們的一個想象空間。對此,我一點也不感動:這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兩個冒險的夥伴在性格上的互補——哈利對榮譽、名氣已經非常討厭,而羅恩正在追求榮譽、拼命想證明自己。

作為”鐵三角“中的唯一女生,赫敏是智慧,她是及其富有個性的,成績總是拔尖,卻有一副驕傲的樣子,認真嚴肅,似乎沒有缺點的。當然,她也有一反常態的時候,比如,三年級時,她曾一氣之下決定不再上占卜課;在三強爭霸賽的時候,她主動放棄學習,幫哈利研究魔咒,所以哈利比賽的勝利,赫敏也有很大功勞的。她還是一個有愛心的女孩,在別人都在嘲笑自己的時候,仍然堅持給小精靈自由。正是她的聰明,幫助哈利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以至於打敗了伏地魔。

《哈利·波特》讀後感1000字3

哈利是一個名氣非常大的英國男孩。但他的生活並不幸福,著名的黑巫師伏地魔殺死了哈利的父親,當伏地魔想殺死哈利時,但哈利的媽媽在這一時刻奮不顧身的撲到的哈利面前,擋住了伏地魔給哈利施的索命咒,咒語反彈到了伏地魔身上,殺死的伏地魔,但她自己也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哈利的頭上也留下了一道閃電形傷疤。伏地魔被殺死的消息一下子傳遍了全世界,使哈利名揚四海,但哈利也不得不被送到哈利唯一的親戚—德思禮一家撫養。

暑假裏,哈利和赫敏來到好朋友羅恩的陋居,羅恩的爸爸韋斯萊先生拿到了魁地奇世界盃的門票,卻看見伏地魔的隊伍—食死徒正在瘋狂地玩弄麻瓜(不懂魔法的人)。天空中又出現了消失了十三年的黑魔標記。哈利帶着茫然的心情來到霍格沃茨魔法學校,他一直是那裏的尖子生。霍格沃茨分四個學院:格蘭芬多、赫奇帕奇、拉文克勞、斯萊特林,斯萊特林是出現黑巫師最多的一個學院。因為哈利勇敢、正直,所以他被分到了格蘭芬多。霍格沃茨新來了一個黑魔法防禦課教師,人們都稱他“瘋眼漢穆迪”,剛剛恢復舉行的“三強爭霸賽”就在霍格沃茨舉行,另外兩個學校也急匆匆地趕來,它們各是德姆斯特朗和布斯巴頓,每個學校可以選擇一位勇士,只有滿十七歲的學生才可以參加,選手選拔器當然是使用火焰杯,只要把自己的名字也在羊皮紙上,投進火焰杯,火焰杯就能分辨你是否滿十七歲,是否夠資格參賽。

但沒又想到的.是,竟然有一個人偷偷把哈利的名字也投進了火焰杯,使霍格沃茨產生了兩位勇士。哈利再好朋友們的幫助下,順利闖過了前兩關,可到第三關時,才發現,整個比賽其實是一場黑魔法陰謀。哈利與塞德里克(霍格沃茨的另一位勇士)同時觸摸了三強爭霸賽的冠軍盃,才發現,獎盃是個門鑰匙,它們被獎盃帶到了伏地魔的老家。塞德里克剛一到那兒,就被殺死了。哈利也被捆到了一個墓碑上,伏地魔的僕人小矮星彼得提取了哈利的血使伏地魔復活了,伏地魔復活後,並沒有立即殺死哈利,他現在已經不再認為哈利是他的“剋星”,他讓哈利和他決鬥。但令伏地魔沒想到的是,哈利的魔杖和他的魔杖的杖芯使用的是同一只鳳凰身上的羽毛,兩根魔杖竟然連成了一根光網,伏地魔的魔杖裏鑽出了他手下一個一個犧牲品的靈魂,在那些靈魂的掩護下,哈利成功逃脱了伏地魔的魔爪。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人就需要勇敢,如果沒有這份精神是不能生存的,而哈利,他正是有這種精神,就算是刀山火海,他也臨危不懼,如果他沒有這份精神,他將會死在伏地魔的手下,雖然我們不可能有這樣的經歷,但是,這種精神是值得學習的,困難是人生的“攔路虎”,如果我們不去勇敢地和它拼搏,是不可能躲過去的,但勇敢就相當於手中的一把利劍,能有效地制服它們。

我要做個勇敢的人。

《哈利·波特》讀後感1000字4

《哈利波特》系列叢書並不是一種普通意義上的文學類型,許多人用“奇幻文學”去給它下定義是不無道理的。奇幻不同於科幻,科幻或多或少還夾雜了一些科學上的東西,而奇幻則不然,或許就是單純意義上的順應人的思想感情把現實中不可能的事物變成可能的,卻更本不具有科學性。不確切的説可以説是為了滿足人們內心的某種需要為人們營造的一個幻想的空間,也就是一種看似不切實際的東西。

然而就是這樣順應人們內心或是能夠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夠新鮮夠刺激才能吸引人們的眼球。《哈利波特》就是這樣做到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和我們同齡的孩子哈利波特的身上,就這一點來説就已經足以吸引大多數同齡人的眼球。作者很有個性的將哈利置身於一個不同尋常的魔法世界和正常世界的雙重環境之中,這種不同於以往作品的巧妙設計讓很多的人有一些“異想天開”,在不知不覺之中就將自己和故事裏的主人公聯繫到了一塊兒,同小哈利一起忍受在現實世界裏面親人對他的殘酷,一起為自己的,與眾不同和獲得的榮耀感到驕傲,一起體驗在魔法世界(尤其是霍格沃茨魔法學校)中同學温情的友誼,老師們的疼愛。

有人設置可以透過看似冰冷的文字,想像出一個又一個動態的場景,把自己當做哈利,與那個神祕人展開激烈的爭鬥。或許很多人難以想像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孩子酷愛《哈利波特》這本書,其實當那些人願意靜下心來仔細去品位的時候變可以從中得到想要的答案:他給了任何人都不曾生存的環境,將諸多的挑戰、考驗和幸福的感覺混合在一起給人一種前所未有的刺激體驗就好像騎上了哈利的.飛天掃帚一樣和他一起穿梭於幻想世界(對於哈利來説是實際存在的世界)於現實世界之中。

《哈利波特》為讀者(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營造了一個可以放開膽子去想像的自由空間,這種新鮮、刺激的感覺並不是另外文學類型可以給予的。憑藉這一點小哈利就這樣以極快的速度被幾乎所有的人所知曉。

然而在種種的光環之下它帶來的一些弊端也是不可忽視的。我們必須意識到童話僅僅是個童話,童話把事物描述的過於美好,甚至有一些脱離實際,儘管在這本書上融入了以部分的現實因素,可是直至最後它還是將一個大快人心的結局展現在讀者的面前。這些有些脱離實際的東西往往容易將一個對現實社會並沒有多大瞭解的兒童帶入一個不可避免的誤區,那就是會讓人以為我們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可以拿出和哈利一樣的魔杖,然後依仗這那些稀奇古怪、各式各樣的魔法去解決問題。而這些魔法在現實的社會中卻恰恰是不能實現的。

我們應該清楚的意識到童話中的世界是美好的,而現實世界卻不是常常如人所願的。不過或許不美好的童話就不算是真正的童話,因為在人們的眼中美好的事物往往在童話中出現的最頻繁,在現實中出現的很少;可是我們也應該在體委童話美好的同時切實際一點,畢竟童話有別於生活,生活中我們還是要依靠真正的實力去解決問題的。

《哈利·波特》讀後感1000字5

冥冥之中和你相遇,從這空寂的夢中醒來,用少年的心,少年的情,吟唱這生命最初的歌。曾經的歲月,斑駁的回憶,一段段,一片片,記載了你我最初的足跡。

一頭亂糟糟的黑色頭髮,一副架在鼻樑上的細邊小眼鏡,一身破舊得不合身的衣服,和那頭上明顯的疤痕,一道形如閃電的疤痕。那是一道死咒的餘痕,因為媽媽的犧牲把你的死亡減成了那道疤。這便是最初的你。相識時,除了一顆童心,我們一無所有。

你,從小寄養在姨丈家的壁櫥裏,像每一個孤兒一樣壓抑地成長,飽受姨丈一家人的歧視和殘虐。直到你11歲生日那天,一位叫海格的巫師敲開了門,你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你收到了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通知書,你開始了你的魔法學習之旅,你終於踏上了命運轉折的列車。

而我呢,一個不更事的少年,用她不更事卻又挑剔的眼光看待外面的世界,心就像一隻孤傲的雛鷹在廣闊的天空翱翔,想象宇宙的浩渺,肆意地在這浩渺中體味生命的偉大與寂寥。

一切都是淺淺的記憶,卻又那樣真實。

在魔法學校,一切對你來説是那麼陌生,幸好你找着了兩個好朋友,還學會了空中飛行,得到了一件隱形衣可是魔法學校裏有一塊奇怪的魔法石,殺害你父母的惡魔千方百計地想得到它。你探明情況後,與朋友們一起進入那個埋藏魔法石的地穴,趕在惡魔前頭得到了魔法石,並打敗了惡魔。在我看來你是多麼的勇敢,面對新的一切,你需要多大的勇氣。和你在一起時,總覺得自己也彷彿與你同行。為你找到好朋友而高興,在驚險關頭為你堅定的信念所感動,同時也為你捏了一把冷汗。在偶然之中,我也找到了一位知心朋友,不,那是一種必然吧,那是命運中早就安排好的吧。一切是那樣神奇,彷彿是在做夢。人生如夢,我在做着一個與你異曲同工的夢你遇到了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小天狼星布萊克,他是你父親年輕是最好的`朋友。可是有一天詹姆死了,巫師們都懷疑小天狼星是兇手,於是他含冤入獄十二年。還到處傳言小天狼星是黑魔法高手伏地魔(殺害哈利父母的兇手)的忠實信徒,曾經用一句魔咒接連結束了十三條性命。只有你發現這一切都是誤會,小天狼星逃出了阿茲卡班,一心追尋你,讓你知道這個世上還有一個人是多麼的愛你。那時,我剛步入畢業班,整天都在書山題海中漫遊,每天苦不堪言,學習競爭更加緊張激烈,學習壓力重如泰山。惱恨鈴聲把生活擠壓成起立和坐下,盼來的節假日、週末休息更忙得慌,沒完沒了的作業壓得我喘不過氣來,小小的肩膀上揹着一個大大的書包,我彷彿是一隻想飛而飛不高的小鳥,無法展開我的雙臂。和你一樣都是總是很難得到快樂而被迫早熟的孩子,苦笑這無奈,從你的經歷中尋求一絲安慰,和你一起撫平心靈的傷口。

《哈利·波特》讀後感1000字6

我是個哈密(迷),在看過哈利波特6之後有很多想法,不知能否與各位切磋切磋。

在看到鄧不利多校長被斯內普教授殺死之後,心涼到底。不知以漸漸長大的哈利能否應付得了;不知他是否能解救大眾與火熱之中,幫助大家殺死伏地魔頭。大家可能都知道,在第五部中小天狼星的死給了哈利很大傷害,畢竟他是他的最後一個牽掛。而鄧不利多的死讓哈利失去了最後一個保護傘。説到這,我們可能都把錯誤寄託與那個讓鄧不利多十分相信卻又不值得相信的斯內普教授身上,對啊,我開始也這麼認為,但後來我的想法變了。

我們何不想一下,為什麼鄧不利多致死都那麼相信斯內普教授,為什麼他一直都是那麼,那麼把事情老往好的一方面想?讓我們站在校長的角度想一想,説不定斯內普教授是好的呢。他只是聽從了鄧不利多的命令把自己的位置稍稍往黑魔頭的立場挪了挪,偏向了黑魔頭。是校長打在黑魔頭眼前的一面幌子,是一個卧底,他,可能純純粹粹是鄧不利多的人。這時你們可能會問,那他為什麼會殺死校長呢,在他即將被斯內普教授殺死時為什麼是哀求的`呻吟,這兩點我也弄不清,希望有誰看到此文給我説説。

兩天的精心閲讀讓我感慨萬千,回味無窮。我認為與我一樣同是哈密(迷)的文友肯定有同樣的感覺,不知大家認同否。在網上看到哈利系列共有七部,真覺得可惜,要是再多幾部不是更好嗎?希望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等到羅琳女士來時,我們齊發要求,要求她別把哈利那麼早寫完!!

再説説電影吧,我們都知道已經到第四部了,我們不可否認它的精彩,但也不能説它是完美的,在原創的基礎上我覺得他刪改的太多,省略的太多,大大縮小了我們的胃口,這只是我的個人意見,希望不認同的文友見量!

哈利波特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們存在幻想,幻想可以把不可能的世界拉到我們眼前。我們都把自己比作那個神奇的小男孩---哈利波特,讓自己遨遊在他的世界也可以説是你的世界中,騎着掃帚,飛天入雲,多神氣啊!這不能説是幼稚小兒科,就算是一個成年人,在他情入深處時,也一定會禁不住聲音的誘惑道:要是我是哈利波特,我先

他的兩個朋友可謂是俠肝義膽,兩肋插刀。在經歷了重重磨難後對朋友忠心耿耿。跟他們相比,那個泄露朋友地址讓朋友喪失生命的蟲尾巴可謂是相形見絀了,他把哈利父親出賣後還冤枉好人,更是罪加一等。

在第六部中,斯內普教授對哈利的所作所為,馬爾福為黑魔頭賣命,鄧不利多教授哈利課程,鄧不利多的死亡,共同組成了第六部的生命。我認為第六部是個悲劇,就像鳳凰的輓歌。

我不想再看一遍,雖然我對它的猜測聽起來是好的,為鄧不利多先生作了一個公證,證明他沒有做錯,但是這只是一個想法,還是現實點好。同學這樣對我説。對啊,可是幻想是不能現實的啊!!

《哈利·波特》讀後感1000字7

今年暑假,我閲讀了一本轟動全世界的科幻小説《哈利 。 波特與魔法石》。這本書中的主人公正是眾所周知的小魔法師“哈利 。 波特”。

哈利 。 波特的童年是悲慘的。他從小就失去父母,在姨父姨母家飽受欺凌。就連房間也只是一個又小又暗、破舊不堪的碗廚。從他出生的十年以來,他沒有過過一次生日,也沒有被別人疼愛過。

我與哈利 。 波特年齡相仿,和他比起來,生活真是有着天壤之別。我獨自擁有一個房間,既明亮又整潔,而且每天都有爸爸或媽媽來幫我收拾,給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每當我生日,爸爸媽媽都會為我精心準備一個漂亮的大蛋糕和一桌豐富美味的菜餚,並邀請親朋好友來慶祝。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我都能得到爸爸媽媽的關愛和幫助。

哈利 。 波特直到十一歲才衝破重重阻撓,進入學校學習,而十一歲的我都已經是五年級的學生了。當我讀到哈利 。 波特的姨母對他百般辱罵的時候,感到十分氣憤。可哈利 。 波特一點兒也不沮喪,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抗爭,從姨父姨母的禁錮中解脱出來。我被他的這種勇於同命運作鬥爭的精神所感動了。哈利 。 波特通過克服重重困難和自己不懈的努力,在魔法學院裏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我幻想着自己也能像哈利 。 波特一樣聰明、勇敢、頑強。

哈利 。 波特被他的'姨父母所收養,卻經常受到欺負,可憐的哈利 。 波特從小就沒有被人疼愛過。我卻一直在幸福中成長,從小到大都生活在愛的懷抱中。記得在去年寒假的一天,早晨,我一起了牀,就覺得頭有一點痛,人有一點暈暈的。這時,發燒請假在家的媽媽發現了我的異常,忙把我拉過去,趕緊給我量體温。“三十八度呢,走,媽媽帶你去看醫生。”媽媽忘了自己,焦急地説。“媽媽,你自己還在發燒呢……”“我沒事,快走吧!”説完,媽媽披上大衣,給我穿上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讀後感了厚厚的棉衣,帶我去看醫生。外面真冷啊!我搓手取暖,媽媽看到了,蹲下來心疼地説:“來,媽媽揹你吧。”説着便把我背了起來……就這樣,我和媽媽來到了診所,陪我掛完點滴後,媽媽又揹着我走回家。回到家後,我感覺舒服了許多,但是媽媽卻累得上氣接不上下氣。我趕緊讓媽媽休息,媽媽卻微笑着説:“我沒事,不累,你發燒,胃口不好,媽媽給你熬粥去。”頓時,我的心裏湧出一股暖流,我真幸福啊!

我不得不承認《哈利 。 波特與魔法石》這部小説的確是魅力十足,它不僅把我帶進了奇妙的魔法世界,啟示我要有勇敢頑強的精神,就能克服重重困難,取得勝利,更讓我珍惜生活在愛的海洋中。

《哈利·波特》讀後感1000字8

我在寒假期間,看了幾本書,其中一本叫《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是英國女作家J.K羅琳寫的一本書,她寫的這本書—《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非常有名,是當代歐美暢銷小説。

這是一個異乎尋常的星期二,住在女貞路4號的德思禮先生看見一隻花斑貓正在家門口不遠的地方看地圖,而且聽電視上説:一貫晝伏夜出的貓頭鷹今天一早就四處紛飛,連專家們也無法解釋這種反常現象。就在這天晚上,失去父母的一歲男孩哈利·波特神祕地出現在女貞路4號的門前,開始了在他姨夫姨母家飽受欺凌的生活。

姨夫和姨母好似凶神惡煞,經常對他大吼大叫,一直把他關在樓梯下的碗櫥裏。他們還有一個混世魔王一般的兒子達力,更是經常對瘦弱的哈利拳腳相加。十年過去了,住在姨夫姨母家的哈利從來沒有過過生日。但是在他十一歲生日那天,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一隻貓頭鷹送來了一封信:邀請哈利去一個他從來沒有聽説過的神奇地方——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去上學。

九月一日那天,哈利來到古堡般的魔法學校:大禮堂的天花板上閃爍着耀眼的'星星,白色的幽靈在學生們的頭頂上飄蕩,寬大的餐桌上憑空出現了美味佳餚,會説話的肖像需要學生説出口令才能通行……這裏的一切——從上課到吃飯到睡覺都充滿了魔法。這裏還有形形色色的老師:慈祥和藹的老校長鄧布利多教授,嚴厲正直的副校長麥格教授,處處呵護哈利的海格,還有不知怎的總是看哈利不順眼、不斷找他茬兒的斯內普教授。不過最讓哈利波特高興的是,他結識了兩個朋友——忠厚善良的男孩羅恩和聰明伶俐的女孩赫敏。當然,同學中還有趾高氣揚、一心與他作對的男孩德拉科·馬爾福……哈利開始學習自己以前從來不知道的魔法,他學會了空中飛行,學會了使用基礎咒語,還學會了騎着掃帚打魁地奇球。

一件可以讓他隨時從別人視線中消失的隱形衣更給了他出入任何場合的自由。然而,在這一切的背後,似乎有一種更加神祕的力量始終縈繞在哈利的周圍:他額頭上那道由傷害他父母的兇手留下的閃電形傷痕現在比起十年來的任何時候都更加頻繁地隱隱作痛,而且一次比一次厲害;哈利和羅恩、赫敏偶然發現學校三樓的一個房間裏竟然有一條長着三個腦袋的大狗;魔法界的銀行古靈閣離奇被盜;黑魔法防禦術課教師奇洛的頭上為什麼總是莫名其妙地圍着一條大圍巾,還發出令人噁心的味道……這一切都與一塊神祕的魔法石有關,都與那個殺死了哈利的父母、被人稱為“伏地魔”的邪惡巫師有關,從此哈利開始了他在魔法世界中艱難多舛的命運……

讀了這本書後,勇氣有很多種類,對付敵人我們需要超人的膽量,而要在朋友面前堅持自己的立場,同樣也需要很大的勇氣。

《哈利·波特》讀後感1000字9

你知道哈利·波特是何方神聖嗎?相信你一定不會陌生。只要看過《哈利·波特》系列小説或電影的人,聽到這個熟悉的名字,一定會大叫起來:“知道,他是一個巫師!”

説到巫師,你的腦海中可能會浮現出一個女巫,穿着一個破爛不堪的斗篷,騎着一把掃帚,臉上掛着邪惡的笑容,整天在煮着一大鍋噁心的,亂七八糟的魔藥。如果你這樣想,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讀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後,心情久久不能平息,彷彿自己已經進入了奇妙無窮的魔法世界,只要揮揮魔杖,就能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

一歲左右的哈利·波特失去父母后,神祕地出現他的姨父姨媽家門前。他太小太小,並不知道,這一來,他將在姨媽家痛苦地度過十年飽受欺凌的時光。他的表哥達力是個肥胖,愚蠢的大塊頭,他以欺負哈利.波特為樂。哈利·波特的“房間”是一個在樓梯口的一個儲物間。裏面又黑暗又狹小,並且到處是蜘蛛,螞蟻。可憐的哈利·波特所穿衣服只能是達力穿過的.舊的,或不要的。

直到十一歲生日那天,一封邀請信請他到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去學習。來到學校裏,哈利不僅認識了很多朋友,學會了空中飛行,還學會了種種魔法,甚至還學會了騎飛天掃帚打“魁地奇球”。可是哈利的魔藥老師斯內普教授好像也很討厭他,不喜歡他。有一天,哈利知道了殺死他父母的惡魔頭-伏地魔。伏地魔想拿到魔法石,恢復他的體力。但是聰明的哈利勇敢地阻止了他。

在這個故事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對於頭腦十分清醒的人來説,死亡不過是另一場偉大的冒險。是啊!死亡並不可怕。“人生自古誰無死。”每個人都有一死,為什麼總是貪生怕死,想着長生不老呢!這個故事中,最讓我佩服的就是哈利長達十年的忍耐。常常有新聞報道説有人自殺,有人想不開等等。我奉勸那些人,應該學習哈利這種在逆境中頑強生活的勇氣和精神。周國平曾説過:“人生無非是等與忍的交替,有時是忍中有等,絕望中有期待。到了一無可等的時候,就最後忍一忍,大不了是一死,就此徹底解脱。”

讀完這個故事,我知道了哈利·波特用勇氣和膽量,戰勝了伏地魔,雖然鬥爭是辛苦的,殘酷的。但是,他始終堅持不懈,他敢於面對現實,對困難不低頭,抬起頭,挺起胸勇敢地去面對,勇敢地去征服困難。

我從哈利·波特身上學到了勇敢、自信、堅強的精神。在以後的學習中,我也要勇敢的面對困難和失敗,戰勝困難,戰勝失敗。不能向困難低頭,要向哈利·波特學習,做一個正直、善良、勇敢,並且敢於面對困難,做一個堅韌不拔的人。

《哈利·波特》讀後感1000字10

風靡全球的《哈利波特》以它獨有的魔力,令無數人為之瘋狂。今天,我一口氣讀完了《哈利波特與火焰杯》這本書,我的心靈再一次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書中的主要故事情節是這樣的:哈利波特被火焰杯裏噴出火焰給選中了,隨即迎接他的是三強爭霸賽,他與另幾名選手順利通過前幾關,在最後一關走出迷宮時,與賽德戈裏共同拿到了獎盃。正當他們準備走出迷宮時,神祕伏地魔和食死徒們出現了,他們圍住哈利波特並殺死了賽德戈裏。哈利波特用魔杖勇敢地與伏地魔打鬥,又和食死徒們展開了殊死搏鬥,終於成功脱險。

真的非常感謝原作者羅琳阿姨,如果沒有她超乎常人的想象力,我怎麼能一飽眼福這部著作!《哈利波特》系列叢書都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只要一提起,我的腦海就會翻滾出無數個精彩的畫面,驚心動魄的故事。哈利波特是一個大難不死的英雄,每當遇到困境,總是能夠憑藉他的堅持與困難搏鬥,最終戰勝各種磨難。掩卷沉思,我不由得聯想到了自己。

我是一個天生的怯懦者,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好日子,養尊處優的生活讓我不敢面對甚至想盡各種辦法逃避困難。清清楚楚地記得,那次我們一家三口到天柱山爬山遊玩。天柱山共分為六層,其中第六層天柱峯是最有趣味的,不僅有天然空調,還可以看到奇異的景象。剛開始爬山,我覺得輕鬆自在,信心滿滿地向前爬。身強體健的我,很快就爬到了第四層。看着腳下密密麻麻像小螞蟻似的人羣,我得意極了。稍作休整,我繼續攀爬。也許是剛才過度興奮了吧,也許是體力透支了吧,總而言之,第五層山就像一道屏障,説什麼也逾越不了了。我喘着粗氣,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癱坐在地上。臉像熟透的番茄一樣紅,腿痠軟得像二根麪條,我頭一次感受到山的巍峨,還有那不可征服的威嚴。我上氣不接下氣地朝着一步一個腳印向上攀登的老爸喊道:“我們能不能現在就回家,我累死了!”此時,老爸也累得汗流浹背,聽到我的喊聲,老爸不但沒有停住腳步,反而堅決搖搖頭,斬釘截鐵地説:“不行,再加把勁!不能半途而廢,兒子,起來!”

聽到老爸斷斷續續的鼓勵,我內心開始翻江倒海,激烈地糾結着。我知道什麼是“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更懂得“無限風光在險峯”的道理,可我還是難以戰勝靈魂深處的`那個心魔。懶惰與懈怠最終佔了上風,我決定不再往上爬,看看照片聽聽描述就能想象出天然空調和奇異景觀是什麼樣子了。於是,我坐在台階上,看着漸行漸遠的人羣。

過了很久,人們從山頂陸陸續續地走下來,他們高談闊論着,嘖嘖讚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看着他們滿足的表情,我知道那是一種勝利之後的無比喜悦。那種情感是我無法體會得到的。我不敢説話,只尾隨在人羣的後面靜靜地聽着,悄悄地走。

攀山石,越山澗,莫不敢為,怎奈年越長,幼時之勇反愈小,可悲!可歎!可氣!若是還能夠擁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和執着,天柱山可攀,泰山亦可登!人生的溝溝坎坎何懼之!

向勇敢的哈利波特致敬!

《哈利·波特》讀後感1000字11

他,有着高人一等的勇氣和擔當精神;他,為了不讓大家受到傷害,寧願自己去抵擋一切危險;書中評價他:“他出人意料的膽識和氣魄,使格蘭芬多出類拔萃。”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哈利·波特。

暑假裏,我讀了英國作家J·K·羅琳《哈利·波特》系列長篇科幻小説。作品講述了哈利·波特成長為傑出的魔法師的故事。故事以他的父母慘遭伏地魔殺害、他成為孤兒拉開序幕。十一歲那年,他上了霍格沃茨魔法學校,七年裏,他打敗了蛇怪、意外地參加了三強爭霸賽、保護魔法石……還結識了羅恩·韋斯萊和赫敏·格蘭傑,和他們成為了知心朋友。為了打敗伏地魔,哈利與同學們齊心協力,並肩作戰,用團結的力量,詮釋了生命的真諦;用友誼的奇蹟,説明了人生的温暖。讀了這套書後,我有很多感受,但印象最深的是三個詞:勇氣、友誼、智慧。

哈利波特是勇氣的化身。在與邪惡勢力的抗爭中,在多人背叛、敵方勢力不斷增強的情況下,絲毫沒有畏懼,而是迎難而上,最終戰勝了最邪惡的巫師。我想,他碰到了那麼大的困難,他都有信心、有勇氣去克服,和他相比,我們遇到的麻煩簡直是微不足道,我們有什麼理由退縮呢?在勇氣方面,我也特別讚賞納威·隆巴頓。他在學校裏其實是個特別不自信的學生,所以他的魔法成績總是不怎麼高。但在戰場上,他鼓起勇氣,克服內心的膽怯,勇敢地站了起來,發現自己並不是個差生,完全可以熟練地掌握一切技巧。我不由得驚歎,自信和勇氣的力量是多麼強大啊!

在我心中,赫敏就是“智慧女神”,她在還沒上過學之前就已經把所有的課本都吃透了,任何問題都難不倒她,甚至比老師還要懂得多。當然,她可不是死記硬背的,在關鍵時刻,她能自如地運用咒語,為勝利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羅恩是個巫師棋高手,他在幫助哈利找魔法石的時候,以驚人的'冷靜判斷通過了考驗,找到了魔法石。

在我看來,他們取得勝利還有一個原因——友誼。哈利為什麼能贏得友誼的支持呢?因為他是一個善良、寬容、敢作敢當的人,有時候別人對他説三道四,我都看不下去的時候,他卻能夠寬容、理智地解決問題。哈利和其他同學的友誼非常牢固,哪怕外面有好多人居心不安,人心動搖,他們也不會分開,依然維持友誼。友誼的力量是強大的,他們的行動十分默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每個人都加了一把力,奮力抗爭,最後迎來了偉大的勝利。

勇氣,是克服困難的法寶,使我們堅強;智慧,是深藏在內心的光芒,讓我們在黑暗中找到光明;友誼,是一縷温暖的春風,使我們更有力量。在魔法世界裏,勇氣、智慧、友誼是通向成功的鑰匙;我相信,在現實生活中,它們具有同樣的能量和魔力。

《哈利·波特》讀後感1000字12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哈利波特的小孩,一個不平凡的小孩,一出生便擁有了一個要與壞蛋伏地魔作鬥爭的標誌,一道形如閃電的疤痕。那是一道死咒的餘痕,因為媽媽的犧牲把他的死亡減成了那道疤。他被姨夫收養過了一個很委屈的童年,表哥達力總是仗着個頭大欺負他,就這樣過了11年。

在他11歲生日時,發生了一件不平凡的`事,改變了他的一生。一個表面恐怖實際很温柔的看守海格給他送去了一封魔法學校錄取信,證明他從一出生就是一個巫師的命運。他很高興的入了學,也知道了對角巷等一系列的巫師世界的事物。到了學校還認識了兩個好朋友,一個是傻裏傻腦的羅恩,有一個同樣把哈利當孩子的媽媽。一個是品學兼優的赫敏,有兩個平凡的麻瓜父母。(非魔法人士)他們一起努力救了魔法石,與伏地魔頑強抗爭,最後搗毀了伏地魔的美夢,獲得了大家的尊敬。

第一次接觸《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並不是在書上,而是在電視上。當時看的時候,我還只是一個初中生。當我看到那些神奇的魔法時,我也開始漸漸喜歡上《哈利波特》這部電影了。當然,不僅僅是因為這些魔法的神奇,也因為哈利在戲中遭遇的種種不幸。所以,當我再一次看《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特別是不是在電視上,而是在書上時),我才發現原來自己感觸良多!同時也為哈利高興,因為他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小天地了。

當小哈利在他姨媽家住時,他活得根本不像一個正常人,因為他只能在碗櫃裏睡,甚至有時連飯都不能吃。他當時的生活就像奴隸一樣,每天擔驚受怕。雖然佩妮和她丈夫弗農認為他們收養小哈利已經很仁慈了,但是他們卻從不把小哈利當是侄子,而是一個與他們毫無相關的人。他們甚至害怕別人知道小哈利的身世。看到這時,我忽然想起了現實中,其實也有這種事存在,有許多人也是這樣的。他們並不是因為自己有愛心,而是因為逼於無奈,他們不得不接受被迫要做這件事的事實。

這令我想到了這世間的人情冷暖,以小悦悦為例,當她第一次被車碾過的時候,路人完全可以把她帶回路邊,可是因為他們怕惹禍上身,他們選擇了視而不見。就這樣,小悦悦連續被車碾了兩次。為什麼人們選擇視而不見,這是因為人們已經對這個社會感到失望了。因為許多人明明是在好事,卻往往被説成壞人,而且還要被告上法庭,還要接受法律的懲罰。這一切都使人們形成了一種意識,那就是好人不一定好報,做好人或許會受到懲罰,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在旁觀看,什麼也不要管,這樣的話,就不會惹禍上身了,更不會受到懲罰。最終的結果是社會道德淪陷,人們的心也在慢慢地麻木,以至於小悦悦這類的事件層出不窮。

讀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前面部分讓我明白到在面對一些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也要欣然接收。即使我們再怎麼不喜歡,我們也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因為這就是道德。

《哈利·波特》讀後感1000字13

一次,我偶爾看到報紙上有關哈利波特的文章,上面説:之前的幾部都還是講哈利在魔法學校學習魔法的生活,只是打打魁地奇,練習魔咒等,但從《混血王子》那集開始,哈利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險。小天狼星因為哈利的過錯而犧牲,鄧布利多校長也在斯內普的一聲“阿瓦達索命”後倒下,瘋眼漢穆迪也在鳳凰社轉移哈利時犧牲,使哈利進入失去朋友的痛苦之中,可就在這時,一場講述成長的故事才真正進入高潮。

這篇文章説的也對,哈利一開始並沒有覺得他將會面臨什麼樣的危險,在朋友們的關照下幸福生活,他信任他的朋友,就像他父母把自己的安全全部交給朋友一樣,認為即使丟下魔杖一小會也不要緊。但在火焰杯那集中,哈利見到了伏地魔,也親眼目睹了伏地魔的復活,並且,在哈利的魔杖發出的.咒語接觸到伏地魔的時候,杖尖冒出來哈利的父母、和哈利並列三強爭霸賽冠軍被食死徒殺死的塞德里克的靈魂。最後,哈利拿到了門鑰匙,回到了霍格沃茨。他回來了。哈利這樣對大家説,但沒一人相信。之後,前魔法部部長福吉看到了伏地魔,這時人們才相信:伏地魔捲土重來了。這時,哈利才明白:只有自己才能拯救大家。這,才是人們想看到的:哈利·波特長大了。

這七部書,介紹了哈利的成長過程,從十歲收到貓頭鷹來信的歡喜到十七歲成年時勇敢面對伏地魔,從小孩子氣到學會面對死亡。

成長,我們都在成長,即使是大人,也是在成長的道路上前進,只是比我們走的更遠,懂得的比我們更多而已。哈利最後和金妮結婚,有了詹姆、莉莉、阿不思三個孩子,詹姆和莉莉是按哈利父母的名字來取名的,阿不思全名叫阿不思·西弗勒斯,是為了紀念阿不思·鄧布利多和西弗勒斯·斯內普而取名的。這樣的幸福生活正是哈利所期盼的,正如他所説:“我這輩子的麻煩已經夠多了。”也許有人會説,冒險不是很刺激嗎?但如果你每天都過着提心吊膽的日子,肯定會厭煩,哈利也許一開始也會這樣想,但最後他寧願過這種平凡的日子,也不願拿自己的生命和別人的生命下賭去冒險。這,也是一種成長。

鄧布利多最後説了,正是因為哈利知道自己身體裏有伏地魔一部分靈魂後勇敢的站出來讓伏地魔殺死自己,才使哈利活下來。哈利的這種選擇不得不讓我佩服,面對死亡,每個人都會害怕,感到畏懼,但哈利不是,他知道只有讓伏地魔殺死自己才能拯救這個世界,在他決定去見伏地魔之前,把殺死伏地魔最後一個魂器-----大蛇納吉尼的任務交給了納威,自己去見伏地魔。這段時間,哈利回憶了很多人,他感謝羅恩、赫敏,想念金妮,他捨不得這裏的一切,但他知道,自己這麼做其實也是在報答他們。

《哈利·波特》讓我悟得了成長的真諦,這也是我為什麼喜歡這本書的原因。

《哈利·波特》讀後感1000字14

在我的眼中,書就像是一罈陳年的老酒,越釀越香,讓人越讀越有滋味。從小到大,我讀了很多很多精彩的書籍,而我最愛的那本書、最喜歡的那一罈酒就是J·K·羅琳的鉅作《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哈利·波特》系列中的最後一部。作為一名資深的哈迷,我早已經把整個系列上上下下地啃了十幾遍,可我最喜歡的還是《死亡聖器》。我深切地感受到書中那種頑強的,不屈不撓的精神。

在前面的六部書中,哈利一次一次地死裏逃生,漸漸變得成熟穩重。我見證了他的成長之路,那是常人想象不到的艱辛。在他身邊發生的事件,幾乎件件都暗藏殺機,這一切只是因為他生來的命運。他想過逃避,想過放棄,可是命運已經開始。最終,哈利堅強地扛起命運,與伏地魔展開了一次次的生死決鬥。他曾經歷過最好朋友的拋棄,經歷了莫名的謾罵,遭受了死亡的威脅,可他卻堅持下來了!現在,他成功地活到了現在,靠的,不僅僅是幸運和機智,更多的是他那頑強不屈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信念。在危急關頭,他哈利為了霍格沃茨的所有人,以及所有巫師的未來,獨自一人,去對抗邪惡而又強大的伏地魔。他坦然地面對死亡,甚至,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也沒有想過後悔。如果我是哈利,我是絕對不會在朋友與生命面前選擇前者,絕對不會在最後時刻,還能毫不猶豫的選擇犧牲自己,更不會為了和平,放棄已經唾手可得的永生。

這些也許就是哈利與我們之間的差距吧,他也曾被困難擊倒,但他卻站起來了,他帶着所有人的希望和愛,站起來了!他那種完全不懼怕死亡的理智和冷靜令人佩服。哈利·波特能夠打敗伏地魔,不只是因為他是哈利·波特,更因為有鳳凰社社員,他們為了未來的光明,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就像盧平和唐克斯,他們的孩子才剛剛出生啊!他們的`精神值得讚揚,值得延續下去。只要有這麼一羣人,他們有着堅定的信念,堅強的意志,不屈的精神,只要這些人存在,黑暗遲早會被消滅。

書裏有這麼一句話:“不管前面會怎樣,但至少比拋在後面好。”這一句話,它和哈利一樣,有強大的魔法,給了我無限温暖,無限力量。它告訴我,不管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你都要勇敢地迎上去,不管結果如何,總是比停在原地好。只要你去面對它,你就會發現,其實它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哈利·波特》帶給我許多深刻的感受,它能夠帶來一種奇妙的魔法,增強你的勇氣,温暖你的心,讓一切變得更加美好。

這,就是《哈利·波特》的魅力。《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我最喜歡的一本書。魔法無限,想象無窮。這一罈酒讓我脣齒留香、回味無窮。

《哈利·波特》讀後感1000字15

《哈利波特》是一本科幻小説,它的出現使得世上又多了一個正義戰勝邪惡,多了一個懵懂無知的少年漸漸成長,最終戰勝了邪惡的大魔王的故事。

但如果僅僅如此,那我相信,這本書是根本不可能如此受人追捧的。它被很多人所喜愛,甚至連知名的復旦大學也有專門的社團的原因有很多,我認為主要有這麼幾點。

第一,羅琳那細緻入微的描寫。一部作品想要成功,文筆與對故事人物的刻畫是必不可少的。拿哈利波特的同伴赫敏來説明吧。在她出場時,作者僅僅用寥寥數筆便令讀者眼前活脱脱出現了“海狸鼠”赫敏,接下來的語言描寫更是把一個“書蟲”,一個有智慧的小女巫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這本書最大的成功之處,正是在於羅琳的細節描寫。處處都有伏筆,處處都是重點,無論是赫敏認真細緻的分析,還是小反派德拉科的驕傲自大,亦或是斯內普教授陰沉諷刺的語句,都抓住了讀者的眼球。

第二點,則是《哈利波特》的故事情節。將它歸納為主要內容,或許它早已落入俗套,但真正去讀它,卻可以發現它的內容緊緊抓住你的心。每一本書都是獨立的,有開始,也有結尾,即使只看一本也能讀懂;但它又是緊密相連的,令人讀完了還想讀。奇妙的是,它每一本書中的結構似乎也是如此:一個個小故事似乎是毫無干系的,但它卻又有了一個完整的架構,有開頭也有結尾。或許正是這一點,吸引了無數的讀者。

第三,則是作者羅琳在文中留下了太多常人想不到的東西:魔法、魔藥、魔杖、巫師袍、魔法生物……這一切,在此書中如此近距離的與我們擦肩而過,卻又令人升起探索之心。歸結到底,就是羅琳的想象力。這一點,在它中表現得非常突出,當人們讀到某種不可能,或是現在還沒有出現在世上的東西時,甚至可能以為這些真實存在。而她的想象力帶我們走入了一個神奇的世界,聽説,有的科學家為研究《哈利波特》這本書可是專門有一些奇特的.場地與方案。

第四則是真實性。有人會説,一本科幻小説,怎麼可能是真實的呢?但我所説的“真實”,並不是指它的內容,而是它的人物。據羅琳的介紹,《哈利波特》中的全部人物性格,都是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哈利波特》中的人物性格鮮明,有血有肉的原因了。

《哈利波特》這本書創造了很多奇蹟,它伴隨許多人走過了十年的時光,但那又不能稱之為奇蹟,因為這是可能的,因為它的很多地方,不只是以上的四個原因,還有更多的原因。它的奇蹟應該被稱為驚訝,因為奇蹟是不可能的事發生了,而驚訝時有一點可能的事發生了。

這就是《哈利波特》,一本令人回味無窮的,現代科幻小説領域的經典之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0vj00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