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吶喊自序讀後感

吶喊自序讀後感

《吶喊》自序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為自己的小説集《吶喊》寫的序言,勾勒出了作者前期思想的發展脈絡,同時對遊蕩在當時背景中的自弦靈魂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下面是吶喊自序讀後感,歡迎閲讀。

吶喊自序讀後感

吶喊自序讀後感1

讀完《吶喊》的自序,我瞭解到魯迅先生的生平和他的人生感悟,我從心底發出一種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

小時侯,魯迅幾乎每天出入於質鋪和藥店之間,隔着比自己高一倍的櫃枱,魯迅為他久病的父親買藥,最有名的醫生開的藥引果真稀奇。回憶起我們小時侯的生活,那真是太幸福了,而我卻常常撒嬌,惹爸爸生氣,那時,我為父親做過什麼?我真慚愧。

魯迅在他的父親亡故之後,便到東京留學,他一開始選擇醫學,後來有棄醫從文。學醫是為了拯救像他父親一樣被庸醫所害的人,他在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也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但是後來他又深刻的認識到學醫只能治療人們身體上的疾病,更重要的是要拯救國人的心靈。

魯迅在年輕的時候有很多的夢想,不管是學醫還是做文章,他的目的都是為了拯救被腐朽思想束縛的人們,為了拯救國家,他的這種執着的追求,不懈的努力的幹勁,也激勵着我要百尺竿頭,更近一步,堅持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斷的去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相信成功會在前方等着我。

我一直以為“ 國家”離我很遠,我的存在似乎與國家無關,國家太大,太空,太遠。但是,在我看了《吶喊》的自序後,我發現我錯了,我這樣想是缺乏責任感的表現,其實,我和國家還是密切相關的,國家減免學雜費的措施不就惠及到了我嗎?我努力學好各門功課,在高考的考場上自由的發揮,之後在自己工作的崗位上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不給國家添麻煩,雖然沒有魯迅那麼有影響力,但也盡了一份力。

魯迅在棄醫從文後,也遇到一些困難。但他沒有放棄。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挫折是難免的,我們只越過這些坎坷,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才能迎來令人興奮不已的成功。

魯迅先生的愛國精神然我佩服不已,他將拯救人們的思想作為自己的責任,並且全身心的投入到寫作中,一篇篇優秀的文章陶冶人們的情操,提升人們的修養。他,是我們的好榜樣。

吶喊自序讀後感2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魯迅回憶道:“我有四年多,曾經常常,——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和藥店裏,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枱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枱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裏接了錢,(感受如此貼切,博主注)再到一樣高的櫃枱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回家之後,又須忙別的事了,因為開方的醫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藥引也奇特:冬天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對的,結子的平地木,(對庸醫的諷刺)……多不是容易辦到的東西。然而我的父親終於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這就是他童年的經歷,家道中落、由富到窮,痛切的記憶促使他一定要學好知識,天真的.以為長大以後去做醫生,求治像他父親的那樣的疾病,戰爭時就去當軍醫。中醫是不可大用的,於是選擇了去日本學先進的西醫。一次偶然的機會,看電影,大體內容是日本部隊活捉了一名為俄羅斯(沙皇)作探子的中國人,殺頭時狂熱的日本人高呼“烏拉!”而站在那裏的中國留學生們卻呆呆的、木木的無任何反應!“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這大大刺傷了他的愛國熱情。認為當務之急不是治病,而是先從根本上解決國人的覺悟問題。怎麼解決?魯迅以為要靠文藝的影響,於是改學文藝,以為文藝可以喚醒民眾,這就是魯迅棄醫學文的起因。

魯迅前期寫作的文體大都小説和散文等文學文體。《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都帶有明顯的諷刺時政的傾向,成功塑造了阿Q、祥林嫂、閏土等農民形象,還有對農民教育問題、對婦女問題的深切關注。對“呆呆的看客”“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後來蔣在上海4.12大屠殺背叛革命,槍口對準了人民,於是再次促使魯迅的覺悟:認為過去是誇大了文藝的功能,光靠文學作品是不行的,政治才是第一位的。於是改寫雜文。因為雜文來得快,鍼砭時弊、冷嘲熱諷、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很使國黨反動派頭痛。多次封殺他的作品。魯迅的雜文代表他創作的最高成就,目光犀利、嫉惡如仇,一切與民眾緊密相連,這是他受尊重的主要原因。魯迅世界觀的形成與風起雲湧的時代緊密相連,絕不是偶然的,是愛國愛人民、富有責任心的知識分子必然的選擇。

魯迅的思想發展與改變説明,他不是先知先覺,也有個認識、辨別、改變的過程。

標籤: 自序 吶喊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0r0lj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