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追求卓越》的讀後感

《追求卓越》的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追求卓越》的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追求卓越》的讀後感

《追求卓越》的讀後感1

在這本書中,作者眼中的卓越企業的標準是指企業除了表此刻財務方面的長期優異業績外,更重要的是具有高度的創新精神。作者還總結了每個企業就應擁有的八大基本屬性,即採取行動,接近顧客,自主創新,以人為本,價值驅動,堅持本業,精兵簡政,寬嚴並濟。

在上面八條中,讓我影響最深刻的便是接近顧客一條。在書中,作者認為卓越企業是最佳聽眾,瞭解市場是他們獲益良多。他們真正的創新發明或靈感大多來自市場。在那裏,作者為我們舉了一個成功企業的例子。寶潔是率先在所有的商品包裝上為消費者帶給免費的電話號碼的消費品公司。它在1979年的年報當中證明:該公司總共接到20萬個這樣的免費電話。顧客打來電話不外乎是帶給新點子或投訴對產品的不滿。寶潔對每個電話都予以迴應,並且每個月將這些電話資料彙整起來供開會時討論。據熟悉內情的人表示:免費電話的來電資料,是寶潔改善產品的重要構想來源。從這個例子我們很容易看出,卓越企業的優越之處,不僅僅僅是在服務、質量、可靠度和尋找利基等方面極其重視,更是能夠在與顧客的互動中,尊重顧客的要求和推薦,傾聽消費者的意見,改善升級自己的產品,與消費者建立真正的合作伙伴關係。在接近顧客這一方面,我覺得我們國內企業就應加強重視。當下企業,要麼是在猶如象牙塔的真空環境下開發產品,工程師他們雖然熱愛科技,但是卻從為觀察顧客如何實際運用公司產品的狀況;就是沒有做到以顧客為中心,忽視顧客的要求,沒有真正做到以消費者為中心去生產消費品只是單方面的追求企業利潤,尋找以最少的成本賺取最大的利潤的最佳途徑。因此,我認為企業就應多接近消費者,要身體力行,而不是空談。只有與消費者建立真正的合作伙伴關係,才能實現企業的更好發展。

與此同時,托馬斯·彼得斯並沒忘了警告人們:“任何一個人如果蠢到看見一本商業書籍就全套照搬,那他就的的確確是個白痴。”這個時代變化太迅速了,不可能僅僅依靠幾條準則就獲取永久的成功。彼得斯強調:“我們就應貼一個警告標籤。注意!沒有永恆的東西。任何東西吃得太多都會有毒。請記住:商業中所有事情都是悖論。”大師的語言風格潑辣。

《追求卓越》其實不僅僅僅是一本美國企業管理的聖經,也是一種全人類的生活價值觀。

《追求卓越》的讀後感2

讀完《追求卓越》讓我受益匪淺,在裏面,我們很清楚地記得,有次拜訪某大航空公司產品事業協調部門的主管,此人以前成功地解決勞資糾紛,因此獲得現有的地位。他的辦公桌上空蕩蕩的,他一味翻着《哈佛商業評論》裏討論人際關係的文章。當我們討論他打算進行的計劃時,他拿出一份清單,上頭列舉着他擔任主席的各個委員會。這是一個過分強調矩陣組織的現象,容易造成職責零碎的工作環境。這和卓越企業的環境不一樣。有位主管過去曾執掌埃克森亞洲分公司,之後在某個高層管理會議上就“戰略”發表演説,説出公司進步的傳奇故事

這是公司關於高瞻遠矚、戰略行動大膽的故事嗎我們認為不是。它是由一連串務實行動所串成的故事。在他任職的10年中,幾乎每年都能夠解決某個問題。有一年,地區總部派遣一個個性小組協助整治應收賬款,另一年則是解決關掉虧損部門的問題。還有一年是針對經銷商進行創新的安排。這是我們“組塊理論”解決問題的典型例子。我們相信,企業成功的關鍵要素但是是正視實際的問題,加以克服,而且立刻採取行動。埃克森在日本的分公司只是幾近完美地執行一連串實際的措施,讓每個問題變得容易管理,然後一一加以克服。每個計劃所需的時間都很短。無疑,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這些計劃自然成為大家的首要目標。這聽起來好像是戰略性的遠見,但是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比較突出的特徵:他們確實在執行一連串實際的任務。在此有個基本的原則,也就是所謂“切割劃分”這種以行動為導向的重要特質。這是指把事物分解開來,以促進組織的彈性及鼓勵採取行動。

這些以行動為導向的小單位有許多不同的名稱—推介人、團隊、工作小組、沙皇、項目中心、臭鼬工廠以及質量圈,但是這些名詞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它們不會出此刻正式的組織圖上,也不會出此刻企業的通話錄裏,它們卻是維持彈性組織最明顯的環節。這些小團體是項目小組機制裏最明顯的部分,也就是卓越企業基本的組織單位。一般想到基本組織單位,通常是談比較高層次的部門或那些會出此刻組織圖上的名詞。但是在我們看來,小團體更重要,它能使組織有效運作。在這方面(以及許多其他層面),卓越企業看起來極具日式風格。在《日本第一》(Japan As Number One)一書裏,作者埃茲拉沃格爾表示,日本企業整體的業務和組織結構,都是以課長(Kacho)以及8~10人的小團體為核心。

公司重要的基本構成元素是部門(section),而不是由某個配有個人祕書、助理的人負責特定的職務……這些基層小組在各自的領域裏自行採取行動,而不是等待高層主管下令……系統要有效運作,這些部門主管必須要相當瞭解公司的目標,這點是美國企業所欠缺的。要透過長期經驗以及多年和各級人員溝通,才能累積這樣深厚的瞭解。以小團體為組織基本單位的做法,在美國也奏效,只但是這種做法並非美國固有文化的一部分。3M有好幾百個由4~10人的團隊負責開發新產品,德州儀器則有9000個小組努力提升生產力。在澳大利亞,ICI總監德克齊德勒(Dirk Ziedler)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仿效日本企業小組的形態,成立一連串環環相扣的團隊。

這家公司是澳大利亞少數具有絕佳勞動記錄的大型企業之一。小型團隊真正的威力在於它極富彈性。3M隨處都有新產品團隊,沒有人會擔心這些團隊是否會破壞原有的組織制度。德州儀器董事長謝潑德形容他的'公司為“一個機動性、以項目為導向的環境”,這樣的形容的確相當恰當。傑出企業令人稱道的地方在於,就應發揮功用的地方就絕對不會失靈。卓越企業能夠有效運用團隊,這點和學術界在小型團隊研究的結果相吻合。譬如,卓越企業提升生產力或是新產品的團隊通常是由5~10人組成。

學術界的研究對此有很明確的結果:在大多數研究裏,最理想的小組規模約為7個人。其他的研究結果也支持這個論點。志願加入、有限定期間,以及自行設定目標的團隊,通常會有更好的成效。特殊工作小組。特殊工作小組可説是有效行動的縮影。但是,這種小組也可能集無可救藥的官僚組織之大成。我們對此印象十分深刻!例如,有個客户是規模達好幾十億美元的企業。

我們對該公司的工作小組進行調查,發現這類單位總共有325個,數目雖多,但是長期以來卻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工作表現。讓我們真正感到震驚的是,在我們走訪三年來,沒有任何一個小組完成任務,也沒有任何一個小組遭到解散。我們在另一家公司隨機挑選工作小組的報告進行研究後發現,這些報告通常都超過100頁,需要20~50個主管的批示簽章才能透過。縱觀全文,讓我們明白在追求卓越不僅僅需要過人的膽識,細膩的管理藝術,還需要合理的規劃。結合自己的工作,在信息工作方面,規劃尤為重要,要卓越,必定要有前瞻的眼光及規劃。

《追求卓越》的讀後感3

《追求卓越》是全球著名的管理學大師之一湯姆。彼得斯所着,翻譯家魏平所譯的一本頗具影響力的暢銷書。

在《追求卓越》,湯姆彼得斯總結了自己60多年來成就卓越至關重要的163個細節,涵蓋了危機、機遇、睿智、態度、行為、工作、領導、網絡、人才、創新、學習等諸多方面,這些事情在很多人眼裏,只不過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彼得斯一再強調,不要小看這些小事情,小事情也很重要,這些小事情成就了卓越,做好小事才能成大業!

彼得斯告訴我們,要“努力忘記以往的黃金時代——懷舊本身具有毀滅性”。我想,這跟我們平時所説的“成績是屬於過去”是一致的。他還説,“鼓勵自己一切都會過去的,但同時提醒自己這一切可能不會很快結束,以便使自己全心全意利用現有條件——事實上,品性完全由人們在應對逆境時的反應所決定的。”很欣賞這種面對逆境的生活態度,他告訴我們要有平常心,要正常面對挫折,應對困境,要“把損失拋在腦後(忘記自己內心的痛苦),立刻重新策馬揚鞭”。

彼得斯還強調,“學習非常重要,不僅僅是學習一種技藝,掌握某種知識,就是一些基本行為領域也需要學習。比如:掌握感謝的方法、修復人際關係、傾聽吸收應對他人觀點、有效質疑、保持聯繫的藝術、在爭鬥的派系之間實現和平與繁榮、寫作與演講……這些都是企業效率的基石。”學習的方面很廣,學習的方法和形式很多。希望我的家人、朋友,都能夠好好學習,以平常心去面對生活,應對生活中的逆境。

關於遲到,彼得斯説,“遲到的後果也許比想象中的要嚴重”。他説,遲到5分鐘是遲到,遲到1或3分鐘也是遲到。遲到就是遲到。遲到比不到好嗎?絕對不是!早到就不遲到。早到意味着敬意,早到意味着“我在乎”,早到會場並不表示你很急切,而是表明你很守時。我想,早到幾分鐘與遲到幾分鐘,在聽會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至少,這表明了我們的態度,所以,建議以後大家還是要守時。

《追求卓越》這本書中,還有很多小哲理讓我信服,在此不一一列舉。我只是希望在此後的日子裏,我能更加追求卓越,追求一些所謂的小事情,讓自己的行為更令人愉快,讓自己的生活更充實,學習更開心,效率更高,讓別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愉悦!

《追求卓越》的讀後感4

假期讀了《追求卓越》這本書,頗有感受。這本曾被《福布斯》評選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工商書籍中排名第一的名著給我了很大啟發。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知識之多,工具之多,諮詢之多,都是史無前例的。但是,人們往往在這些精緻的陷阱中,看花了眼,甚至迷失了自我。然而,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學大師之湯姆·彼得斯與羅伯特·沃特曼在此書中,讓我們真正以一種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自己,審視社會。看着優秀企業的做法,其實真理並不複雜,反而常常簡單的嚇人!

本書談的是一場革命——一場必要的管理學革命。這場革命向我們自以為懂得的管理知識提出了挑戰,並且向百餘年來的美國管理傳統提出了挑戰。這場革命的根本就是,快速變化的時代要求我們,以機動靈活、熱愛變革的精神代替我們長期以來追求大批量和大規模營銷的傾向,因為後者所要求的穩定、容易預測的環境已經不屬於21世紀。

“全球管理大師”湯姆彼得斯的不俗的管理言論向來被企業界視為圭臬。在這部經典著作中彼得斯提出,未來卓越的公司必定善於正面迎接混亂,把混亂本身是為提供市場優勢的源泉,而不是當做避之唯恐不及的頭痛問題,寶潔、IBM、豐田等成功企業最大的成就就是抓住了這些稍縱即逝的混亂商機。基於當今全球經濟的發展和競爭現狀,彼得斯運用大量生動的事實和案例,深刻探討了各類企業發展的新特點和新經驗,為陷入瓶頸的管理者開列了45個絕妙的管理策略,幫助他們在激烈競爭中找到自己的經營戰略,決勝於商機與風險並存的企業叢林。

書中觀點新奇大膽,震聾發聵,既痛陳當今企業管理的嚴重危機,又授以變革和重生的全新方案,文思奇詭,語言潑辣,在引人入勝中發人深省,是一部不同於所有企業管理著作的奇書。

本書作者托馬斯·彼得斯,生於美國巴爾的摩市曾獲康奈爾大學土木工程學學士及碩士學位、斯坦福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和商學博士學位,目前負責自己創立的顧問公司,對同時任教於斯坦福大學企業管理學院。他曾任麥肯錫等公司顧問,並長期為《華爾街日報》撰稿。羅伯特·沃特曼,生於美國丹佛市曾獲科羅拉多州礦業大學工程學學士學位斯坦福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位。曾在麥肯錫顧問公司任職約二十多年。他發表了許多有關企業管理方面的文章並被斯坦福大學企業管理學院聘為兼職教授。

標籤: 讀後感 卓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0nnqy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