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範文(精選15篇)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範文(精選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精選1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範文(精選15篇)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

這是我第一次讀《麥田裏的守望者》。

老實説,我不喜歡裏面的霍爾頓,他不只上進,反以墮落為榮,滿口髒話。他也沒有什麼優點,我所能看到的都是他的缺點,像個不學無術的社會小流氓,在紐約兩夜一天的生活也是荒唐至極,完全的個人主義,以自我為中心,滿滿地都是負面情緒,有些逃避現實的意味,或者説這兩夜一天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逃離,一種應對現實不滿的抵抗,然而,故事胡最後他並沒有逃離完全,還是回到了原來的生活,原來的家庭,卻依然故我

看完後又覺得霍爾頓其實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孩子,叛逆,固執,偏激,誰的話聽不進,只想去遠方,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重新開始生活,這一點又讓我覺得他離我很近,他像我高中的時候,那個偏執的自己一次逃學的經歷,並不喜歡那個時候的樣子,那時候所認為的現在也不想追究。算是一個階段吧,他是一個犯了錯想逃卻又沒有徹底逃離的孩子,他還不懂要學會面對,去承擔責任,去改變。他還在惴惴不安地成長着。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2

這些年來前前後後讀過幾遍,有時斷斷續續,不如少年時代的閲讀那麼專注。可每一次讀起來,不得不佩服塞林格對意識流的表達能力,每一個少年都能讀懂裏面的共鳴。

我想我自己是早熟叛逆得很的,十五六歲的時候就決定逃避現行的愚蠢教育體系,無奈父親手段更為高明,耐心將我引導迴歸,最終沒有鬧騰還安安生生考了大學。那時就是見不得這愚蠢的世界,儘管自己根本就沒有見識過世界,自以為自己就是世界。

《麥》裏面最最撞擊世人內心的這段話:我會站在一道破懸崖邊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個跑向懸崖的孩子——我是説要是他們跑起來不看方向,我就得從哪兒過來抓住他們。我整天就幹那種事,就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好了。

我們都是那些跑起來不看方向的小孩。八零後這一撥人,在體制內學習着呆板的知識,內心忙亂卻又荒涼,想要大聲説話沒有人聽也就罷,關鍵還不知自己到底想要表達一些啥。我們這一撥人最原始純真的天分,是真真實實被這制度被這愚蠢的教育體系害慘了。

如此一來,這還真是一篇純粹的讀後感,小説本身確實不值得費墨劇透,讀過的人自然共鳴點頭,還未讀過的人也一看就懂:嗯,這是一部叛逆的青春咆哮。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3

剛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是因為它的聲譽和廣泛的好評,被這個吸引而看的這本書。但是最開始的時候,我感到非常疑惑,我實在搞不清楚這樣的一本充滿着漂亮名字的髒話,廢話,蠢話,無聊話集合到底有什麼魅力讓那麼多人都説它好。我甚至一開始覺得我在看它就是浪費時間。

後來隨着深入瞭解,我發覺這樣的一本書,竟然以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和思想行為為承載物,揭露了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醜惡。以一個16歲孩子的視角,讓我看到了他對他妹妹的愛,以及小小孩童心中的美好。

他不懂那個社會的黑暗,陷入矛盾;但同時也被那個社會裏面小小的事物所感動着。“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種事物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的活着。”他可能也體會到了,什麼是真正的勇氣,什麼才叫面對,他也應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他也長大了,體會母親,疼愛妹妹,也會為那個世界的不公鳴不平。以一個16歲少年的視角,闡述了自己心中的困惑,引起我的共鳴。但是我從中讀到的更多是自己的成長,和對這個世界的一些小小的感悟。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4

霍爾頓,一位在老師和家長眼中的壞孩子。他逃學打架,甚至於在期末考試中,五門課程,掛了四門,因此退學。他對什麼事情都抱着厭惡和逃避的態度。

當霍爾頓在紐約經歷了兩天一夜的生活後,他決心回家,向自己的妹妹告別,做一位麥田裏的守望者,這是他唯一的夢想。

起初我並不理解,為什麼主人公要做一位麥田裏的守望着,讀到深處,我終於理解主人公這是一種無奈,這是對於當時那個虛偽的社會的一種無奈。當時的社會充斥着阿諛奉承與虛偽。人人都帶着假面具生活。霍爾頓無法融入其中,他的精神也接近崩潰,他希望自己可以守護着那一羣幼小孩童心中最純真的一面。

曾經的我也幻想自己能做一名隱士,遺世獨立。與松竹相伴,與星月同行。但生活中,總有許多無奈,我們無法自由地做出選擇,因為,總要考慮許多人與事。正如書中的結尾,霍爾頓最終也沒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是被禁錮於那個圈子中。

書中悲劇的結尾令我感到悲痛,但同時我也意識到既然無法兼濟天下,那便只好獨善其身。惟願歲月流逝,萬物靜好。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5

夏日的晨風輕輕挑起窗簾的一角,屋內頓時溢滿晨光。我站在書架前,手指不斷地在一排排書上摩挲。一本書頓時吸引了我,我將書抽出,細細品味着那富有詩意的名字——麥田裏的守望者。

守望着誰?怎樣又是守望者?題目中又有怎樣的哲理?帶着絲絲疑問,我輕輕地翻開了書頁。書中的主人公名叫霍爾頓,是個中學生。霍爾頓家庭富裕,在他人眼中,卻是個十足的“痞子”。他只有16歲,卻整日穿着風衣,戴着獵帽,遊遊蕩蕩,不願讀書,在第四次被開除出學校之後,不敢貿然回家,隻身在美國最繁華的紐約城遊蕩了一天兩夜。就在這一天兩夜裏,他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醜惡,接觸了各式各樣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品行不端的人。 霍爾頓幾乎看不慣周圍發生的一切,卻又不能逃離,正如簡介裏所講:他只能在矛盾之中用種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後仍不免對現實社會妥協,過不了真正的自由生活。然而他曾對妹妹説,他將來要當一名“麥田裏的守望者”,和許多許多天真無邪的小孩子在一起,做他們的守護者,守護他們心中那片珍貴的淨土。可是這個理想,怕只是個奢望。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6

《麥田裏的守望者》成名已久,我卻今天才看完。比起我的晚還有人都沒有辦法讀完呢。真是能理解,這樣一本囉囉嗦嗦、沒有情節的書,讀完是需要十分的耐心的。

還好,最近我在挑戰自己,耐心暫時戰勝了反感和放棄。我看完了最後一個標點。

十四五歲的少年,用叛逆、厭惡、拒絕鄙夷的看待身邊的世界,他吸煙、喝酒、想找女人、逃學總之這個年齡裏不進監獄的壞事他都幹了,理所當然的任壞脾氣潮水一樣蔓延。聽着他嘴裏、心裏嘟嘟囔囔的發牢騷,感覺他的世界太灰暗了,他真頹廢。可跳出書外,他的世界真是單純:討厭幾個同學,考試不及格、想着去做所有大人做的事情、虛妄的幻想未來。誰都經歷過,形式不同罷了。

他是那麼的可愛,評價他的哥哥、思念他的弟弟、寵愛他的妹妹、擔心歇斯底里的媽媽……尤其是他和妹妹在一起,能看出他是個好哥哥,和所有的哥哥一樣,心疼、溺愛、縱容着這個親人,把弟弟的那一份也給了她。

對家人好的壞人不是個徹底的壞蛋,更何況他還是個孩子。

這本書的出名應該是寫出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內心的迷茫。我已近不惑之年,從這本書裏收貨的是怎樣正確的對待這個年齡段的孩子。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7

一本好書總會給我受益匪淺的地方。今天我讀了《麥田裏的守望者》這篇文章,我拿起這本書時,沒想到這麼薄的一本書會對我產生那麼大的影響,使我感觸很深。我覺得這本書的形式和內容都很出色。

美國的20世紀50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雲剛剛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門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的大背景下,過着渾渾噩噩的生活。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抽煙酗酒,不求上進,但是,他還不至於淪落到吸毒,羣居的地步,因為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度,這個時代,正處於巨大的改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説,這與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像。社會不斷進步,人門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了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墜入平庸。我們應該是一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 是的,有了理想就有希望。讀了《麥田裏的守望者》這篇文章我受益匪淺。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8

《麥田裏的守望者》是一本不厚的書,我很快就讀完了,讀完後意猶未盡。這本書對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很深的感觸。面對迷茫的前路,我們任何時刻都應該保持純潔的理想,這會一直引領我們走向光明。

故事發生在50年代的美國,那個時期的人民的思想混亂,沒有理想,消極的情緒瀰漫這社會。這一時代的人過着沒有理想,渾渾噩噩的生活。故事的主人公霍爾頓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過着昏昏沉沉的生活。小説的手法非常新穎,作者實際上是通過大背景的描寫,描述出主人公的心理狀態。他沒有上進心,但是他沒有吸毒或者羣居。説明他心中仍然有着一絲純潔的的理想,沒有因此墮落下去。是理想支撐着他,讓他有活下來的勇氣。而他的理想就是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這也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主人公的經歷在青少年讀者間肯定能引起共鳴,作者給廣大的青少年的成長指明瞭道路。

時代的迅速發展,我們在節奏加快的生活中往往會迷失自己,變得迷茫。我們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去想一想,我們到底在為什麼而活,為什麼而忙?不正是為了我們心中原本的夢想嗎?不忘初心就不會彷徨,現在腳下的`路就是我們腳下走過的路。人人都需要理想,人人都要有希望,希望在腳下,希望在明天。最後引用作者的一句共勉的話:你一定得認識到想往哪個方向發展,然後一定要對準那個方向出發,要馬上,你再也浪費不起多一秒的時間了,你浪費不起。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9

稻草人,風中默默無語守衞土地的稻草人,一直晃動在我的夢中,每一次我就會發生莫名的感動來。

它守衞着金光閃閃,黃燦燦散發着幽香的小麥,擁擠在斜坡上,舞蹈在嶺頭上,靜默在山坳裏。這些栩栩如生的稻草人,在陽光雨露中日夜守護者這片麥田。它們有的披着棉衣,有的穿着破草鞋,有的手握枴棍,有的用茅草紮成人樣,有的用簡易的木偶來包裝,有的像農夫舉手撒種,有的瞪着凶神惡煞的眼睛……不是野獸飛鳥看了會膽寒,我看了也會生出幾分恐怖感來。

雖稻草人外表兇惡,但是它的內心樸實無華,夜以繼日的守衞麥田。它用全部身心將你的希望耕耘,只是那時候,它還不懂痛苦和傷心。它只是痴痴脈脈地慶幸自己是麥田裏唯一的守望者,它必然會成為你希望的守護神。

它神氣地站得筆直而僵硬,以此來強悍它的造型,恫嚇所有侵犯領地的人。它甚至盡力調整自己的身體,伸長它的手臂,驅趕那些聒噪的鳥雀和蚊蠅。風吹、日曬、雨淋、電閃、雷擊,蟲蟻的啃咬,泥水的侵蝕,都無法動搖它守望的決心。

歲月在它身上鑿出千瘡百孔,心碎了誰懂,任雪花把它的心絲絲浸透隨雪花一起飛走。

它在你鍛造的田園裏守護,哪怕一如此刻的冰冷與疼痛,它獨自守候,任歲月蹉跎,為你守候,無悔,無怨,就這樣終其一生。

麥田裏的守望者——稻草人,它那無私奉獻,默默無語的付出,它那不屈不撓的精神,深深的打動了我幼小的心。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0

《麥田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塞林格的名著,其中謝幕時的一番話寫出了作者心中的理想教育:“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説——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轉—我是説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祝我整天的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麥田裏得守望者。”這番話我們仔細揣摩了一下,會得到一些啟示。

第一、教育需要“順性而為”,在於引導而非強制。孩子之所以能夠無拘無束地做遊戲,首先在於主人公給了提供了一個釋放童心,張揚個性的精神家園——麥田,或者允許孩子們進入麥田,卻有很多的規定。這樣孩子們興趣達不到極限,也不會有自由精神,更不會有創新精神,甚至會覺得恐喝。

第二、教育的成功的智慧在於找到支點,起學生的能力發展和生命成長。守望者並不是一名遊戲的旁觀者,而是敏感地發現了遊戲中的關鍵點——懸崖,守候於此有四兩撥千斤的功效。這不正是我們所謂的抓住契機嗎?智者與方法變是無形的支點。

“守望”是一種習慣,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境界,一種品質。為了學生的成長,教育需要更多“麥田守望者”。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1

《麥田裏的守望者》是由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衞·塞林格所著,原名為《The Chacter in the Rye》,於1983引入中國,正式譯名為《麥田裏的守望者》。這是作家塞林格寫的唯一一部長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小説,以一個青少年的角度深刻的揭示了資本主義的腐朽的社會狀態。

書中的主人公霍爾頓是個叛逆,對身邊人和事都極其不滿的16歲男孩。他對於身邊發生的是感到迷惑,他心中找不到屬於自己的真實存在感。對於他來説,在他的世界裏,善與惡,好與壞,好像總是找不到一個固定的支點,使其平衡。因此,他內心極其痛苦,精神以及心靈都飽受摧殘。在這種痛苦達到一種飽和狀態時,他對自己最信賴的人,他妹妹説出了內心最真實想法:我要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對於主人公霍爾頓來説,就是在一片金燦燦一望無際的麥田裏,那裏有着成千上萬的孩子在奔跑,而麥田的另一頭是懸崖,孩子們不停地奔跑,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危險……於是,主人公霍爾頓想當麥田裏的守望者,這樣就可以在孩子們遇到危險時及時守住孩子,把他們帶到安全的地方。不論在什麼時代,怎樣的背景下,我們青少年都會經歷一段精神上的困惑時期。而這部小説就是描述青年人的心理狀態,並提出了一個關於“麥田裏的守望者”的美好的暢想!就讓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永存一個這樣的“守望者”並且努力成為一個“守望者”,成為能真正能淨化他人心靈的人吧!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2

讀一本好書,就像一位老師,把你帶入浩瀚的天地;讀一本好書,就像一雙眼睛,帶你瀏覽廣闊的世界。我十分喜愛讀書,其中很欣賞的就有這部《麥田裏的守望者》。

這本書主要講了主人公霍爾頓看不慣周圍的一切,無心讀書,只能被開除,又想離家出走,遠離塵囂,過田園般的純樸生活,可是在當時的環境下,他的理想一一破滅,後來在他天真可愛的妹妹的話中,他最後還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做一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起初,我在讀的時候對它的印象並不深,直到後來我瞭解到了50年代美國情況後再讀這本書時感覺就不一樣了,這也讓我知道了越讀越懂的道理。我喜愛這本書不僅在於它生動的情節與細緻的描寫,更在於它所包括的豐富內涵。就比如説乘火車這一章中,我見到的人和事就告訴了我們,母愛是一種本能,那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是全然的、不求回報的付出、陪伴與支持。以及兄妹情中,我為妹妹買唱片中的一處,可以深刻感觸到這樣一點是:那些為我們默默付出與支持的人,時刻温暖着我們的心,使我們走得更遠更精彩。

而這本小説卻正是剖析了從主人公的憎惡虛偽到最終屈從社會現實的心路歷程。雖然霍爾頓的結局並不佳,可是他有理想,只是無法實現。而有些人呢?只是碌碌無為,漫無目的生活,這樣的人生有意義嗎?

理想是一盞明燈,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理想,生活和學習才會有動力,讓我們大家都來做一個真正有理想有目標的人吧!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3

《麥田裏的守望者》通過第一人稱以一個青少年的説話口吻,生動而細緻地描繪了一箇中產階級子弟的苦悶,彷徨的精神世界,從主人公這一個側面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追求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荒蕪的社會風氣,道出了資本主義的實質。

塞林格的小説《麥田裏的守望者》無疑是許多年來影響年輕一代的重要作品,其名字的由來在其書中有這樣一段的對話也許可以註解説明: "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説,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望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説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説這話的時候,高中生霍爾頓剛剛因為4門課考試不及格而被潘西中學開除。

他漫無目的地在12月的紐約街頭遊逛,而不願意他的父母知道,但是他還是牽掛着他的菲比妹妹,所以在一天深夜偷偷地潛回了家中,叫醒了睡夢中的菲比,於是有了以上的這段對話。

在我看來,霍爾頓更像他説的在麥田裏迷失方向的孩子,而不是一個在懸崖邊的守望者。值得慶幸的是,大多數孩子?包括成年人?最終能夠在懸崖邊停下腳步,並不一定是因為正好那裏有一個守望者在看護,而可能僅僅是因為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這樣的守望者存在。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4

最近,看了一本世界名著,書名叫《麥田裏的守望者》,作者是美國的塞林格。在拿起這本書前,我沒有想到一本書會對我產生這麼大的影響,使我感觸這麼深。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是一個相當混亂的社會,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環境中,過着渾渾噩噩的生活。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主人公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抽煙酗酒,不求上進。但是,他還不至於淪落到吸毒的地步,因為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一個美麗而純淨的理想——做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度,這個時間正處於巨大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地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説,這與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像。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忘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嚮往平凡。

我們是一羣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我們也有許多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走好我們路,我們應該是一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理想是我們的指路明燈,它帶着我們走向未來與光明。假如霍爾頓沒有純潔的理想,他就會墮落到底。可以説是理想讓他活了下來。

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縱然生活有百般不如意的地方。但這些都是暫時的,要靠我們的力量去改變他。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明天就會更美好!

麥田裏的守望者讀後感15

一個讓我產生憧憬的書名,懷着這樣美好的期待,我去看了這本書,卻讓我感到一種消失已久卻又捲土重來的激動。

從二戰結束到當代美國文學中,有兩部小説經過三十多年時間的考驗,已被認為是“現代經典”,而《麥田裏的守望者》就是其中之一。作者塞林格通過第一人稱以青少年的説話口吻敍述全書,充分探索了一個十幾歲少年的內心世界。憤怒與焦慮是此書的兩大主題。更重要的是因為作者用現實主義的筆觸,生動而細緻的描繪了一個男孩苦悶、彷徨的精神世界,真實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精神文明的實質。

本書篇幅不大,作者除發表過一些短篇小説外,迄今只寫過這一部長篇小説,卻在美國社會和文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同的青年、不同的家長和不同的評論家,往往從不同的角度對此書作出不同的評價。

有過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一種意見頌揚此書,把它説得天花亂墜,認為成人通過本書可以增加對青少年的理解,青年人在閲讀本書後則能增加對生活的認識,使自己對醜惡的現實提高警惕,並促使自己去選擇一條自愛的道路;另一種意見嚴厲批評本書,把它看作洪水猛獸,説主人公張口閉口都是粗口,讀書不用功,還抽煙、酗酒、甚至喊小姐,完完全全就是一個不良學生。從而認為本書內容“猥褻”、“瀆神”,有些家長甚至要求學校禁止學生閲讀這類書籍,但經過時間的考驗後,大多數中學和高等學校已把本書列為必讀的課外讀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0j7yj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