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張九齡 >

張九齡主要事蹟

張九齡主要事蹟

張九齡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

張九齡出生於官宦世家。少聰慧能文,弱冠參加科舉考試獲中進士,為祕書省校書郎、右拾遺。又登“道侔伊呂”制科,為左拾遺。他曾上書唐玄宗李隆基,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糾正重內輕外風氣;選官應重賢能,不循資歷。後因與主政者不合,一度辭官返回家鄉。期間,主持修築梅關古道上的大庾嶺驛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暢通。唐開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張説重其文才,稱為“後出詞人之冠”。開元十一年(723)被任為中書舍人。及張説罷相,因受權力鬥爭風波的牽連而被調往外地任官。開元十九年,玄宗召為祕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再遷中書侍郎。由於他才學超羣,風度亦甚佳,因而頗受玄宗的讚賞。開元二十一年,被任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議於河南屯田,引水種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時,唐朝處在全盛時期 ,但卻又隱伏着種種社會危機。張九齡針對社會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從政之道,強調保民育人,反對窮兵黷武;主張省刑罰,薄徵徭,扶持農桑;堅持革新吏治,選賢擇能,以德才兼備之士任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針,緩解了社會矛盾,對鞏固中央集權,維護“開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後世譽為“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三傑之一。

在主理朝政時敢於直言向皇帝進諫,多次規勸玄宗居安思危,整頓朝綱。玄宗的寵妃武惠妃,欲謀廢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時,命宮中官奴遊説九齡,九齡叱退使者,及時據理力爭,從而平息了宮廷內亂穩定了政局。而對安祿山、李林甫等奸佞所為,張九齡更痛斥其非,並竭力挫敗其陰謀。

玄宗欲以范陽(今北京)節度使張守圭為相,以朔方(今寧夏靈武南)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九齡都反對,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讒言所惑,玄宗遂於開元二十四年遷九齡為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罷相後不久又因他薦舉的`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觸怒玄宗,坐“舉非其人”,貶為荊州長史。

開元二十八年(740),張九齡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

初,安祿山討奚、契丹,戰敗,被執送京師。九齡主張按軍法處以極刑,玄宗不從。

開元二十四年(736),安祿山任平盧將軍,在討伐契丹時失利,張守珪奏請朝廷斬首。此前安祿山入朝奏事,宰相張九齡對侍中裴光庭説:“亂幽州者,必此胡也。”這次作戰失利,他遂提筆批示奏文説:“穰苴出軍,必斬莊賈;孫武行令,亦斬宮嬪。守珪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唐玄宗不明華夷之辨,看了批文後説:“卿豈以王夷甫識石勒,便臆斷祿山難制耶?”終未准奏。

之前,安祿山曾入京朝見,拜見過時任宰相的張九齡。張九齡頗有識人之道,明察秋毫,看出安祿山是奸詐之徒,斷定日後此人必會作亂。此次適逢安祿山干犯軍法,被押送京城,奏請朝廷判決。張九齡毫不猶豫在奏文上批示,為嚴肅軍紀,將安祿山斬首。可惜,唐玄宗沒有最終批准,卻為示皇恩,將安祿山釋放。最終安祿山反叛,重演了西晉末年,羯族石勒反晉亂華的一幕。

在他死後不久,曾被其斷言“必反”的安祿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亂”,從而導致唐朝迅速從“全盛”走向沒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張九齡的卓見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齡。

人物年譜

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唐朝儀鳳三年(678年)生。

九齡七歲能文,三十歲擢進士第二,授校書郎;先天元年(712年)12月,玄宗於東宮舉文學士,九齡名列前茅,授左拾遺;開元四年(716年)秋,九齡辭官歸養,開大庾嶺新路,溝通南,北陸路交通幹線。

開元六年(718年)春,九齡被召入京拜左補闕,主持吏部選拔人才;開元七年,改任禮部員外郎;開元八年,遷任司勛員外郎;開元十年,宰相張説薦九齡為中書舍人;開元十三年,張説罷了宰相,九齡因此事改任太常少卿,出任冀州剌史,後改授洪州(南昌)都督,不久又轉授桂州都督,充嶺南按察使。開元十九年(731年)三月為祕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士。開元二十年二月轉為工部侍郎。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九齡升任檢校中書侍郎,十二月,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國史。開元二十二年五月,九齡遷升中書令集賢院學士知院事修國史。開元二十三年三月,九齡進封為始興開國子,食邑四百户。

開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生日),九齡送《千秋金鑑錄》作賀儀,勸皇帝勵精圖治。開元二十五年(737年),九齡因周子諒觸犯玄宗一事受株連,貶為荊州長史。開元二十七年,九齡被封為始興開國伯,食邑五百户。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九齡歸故鄉掃墓,五月七日於韶關曲江病逝,享年六十三歲,被追封為荊州大都督,諡文獻。

民間傳説

民間現在還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張九齡母親盧氏在始興已懷孕滿十月仍未分娩。其父見妻身體粗大面黃體弱,疑是得了黃腫病。一日遇見一個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經診斷後,老先生告訴張九齡之父,“腹中胎兒乃非凡人物,因這個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須到大地方出生。”聽罷先生一言,張家只好遷到韶州。而張九齡據説就是在那裏出生的。但張九齡出生後也曾返回始興故里。始興縣民間流傳的“捉鼠解朝廷”的故事就是來自張九齡年幼時在石頭塘讀書的經歷。

張九齡被稱為張曲江的原因

張九齡之所以被成為張曲江,最主要的一個是,他是韶州曲江人。古代人有個以籍貫來命名人的習慣。比如,宋代的米芾,祖籍山西,遷居襄陽,因此後世人稱之為“米襄陽”。比如,明代的王守仁,在會稽上陽明洞宿居了一段日子,因此就自命。所以,張九齡被稱為張曲江,主要還是後人以他的家鄉來命名他了。

早在張九齡擔任宰相的時候,他見到安祿山時,就直接斷言此人狼子野心,他日必定禍亂幽州。他就向皇上請示,趁這個機會誅殺安祿山。然後當時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並不相信他,沒有同意他的意見,反而在日後愈發重用安祿山。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在范陽騎兵,兵鋒直逼唐朝的首都長安。驚惶之下,唐玄宗只好一個勁的往四川方向逃跑。在途中,他忽然想到了張九齡曾經勸告他誅殺安祿山的事情,後悔不已,寫下了一副對聯:蜀道鈴聲,此際念公真晚矣;曲江風度,他日卜相孰如之。已表示自己的悔意和對張九齡的紀念。同時派人到已經在開元二十八年就已經死去的張九齡在曲江的墓前去掃墓,並追贈其為司徒。正是由於唐玄宗的這段對聯和張九齡的遠見卓識,也成了他被成為張曲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他沒有受小人的誣陷而被罷相,或許他可以像姚崇、宋璟那樣,延續開元盛世的輝煌,但正是有了這些許遺憾,所以人們才越發懷念他。

標籤: 事蹟 張九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zhangjiuling/oq9jj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