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楊玉環 >

唐代楊貴妃題材詩中的意象羣

唐代楊貴妃題材詩中的意象羣

在唐代的楊貴妃題材詩中,很多詩人建構起了一個內涵豐富的意象羣,分別有什麼呢?

楊貴妃與唐玄宗之間的故事歷來被人傳頌,歷代詩人對其吟詠不絕,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為這一題材發生的唐代,更是湧現了大量吟詠楊貴妃的詩作,其中不乏名篇。可以説“安史之亂”對於唐人的生活的影響實在是太深遠了,而楊貴妃與這一事件聯繫緊密,其題材本身也具有豐富的文學題材可夠挖掘,故有唐一代產生了大量的吟詠楊貴妃題材的詩。

我們首先簡要看一下史書中的楊貴妃的原貌。在《新唐書・楊貴妃》記載:楊貴妃“始為壽王妃”,乃是玄宗之子壽王的之妃,後被玄宗納為妃子,深受寵愛。在《舊唐書・玄宗楊貴妃》中記載“太真資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可以看出楊貴妃才貌雙全,深受寵愛。其兄楊國忠為相,其三姊皆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可謂“勢傾天下”。而帝妃二人的愛情,最終因為安史之亂,貴妃魂斷馬嵬坡,以哀作結。帝妃二人的愛情故事與整個大唐帝國的命運同跡,歷經了令人豔羨的輝煌顯赫,在絢爛至極之後歸於隕滅,而在楊貴妃題材卻沒有歸於隕滅,而是引發了唐代詩人的深切關注。

而在中國古代文論的體系中,意象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詞彙。最早出現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雲:“後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而作為現代美學範疇中,葉朗在《美學原理》一書中説:“審美意象不是一種物理的實在,也不是一個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個完整的、充滿意藴、充滿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國美學所説的情景交融的世界。”可以看出意象是感性世界與理性世界相互交融的結晶。簡單地説,意象就是融合了作家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唐代楊貴妃題材詩中的意象。

一、華清宮

華清宮是唐玄宗和楊貴妃遊樂之地,又名繡嶺宮、驪山宮、温泉宮。在楊貴妃題材的唐詩之中,華清宮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意象出現,出現了大量的詩作。

如杜牧有非常有名的《過華清宮》三首以及《華清宮》,他還有《華清宮三十韻》以華清宮為憑弔的對象,敍述了玄宗一生的功過與得失。

很多作品都以此為題,數量眾多,在此簡列出來,就不一一詳述了。如王建的《温泉宮行》《華清宮感舊》《曉望華清宮》《宮前早春》《華清宮前柳》五首詩,都是借華清宮來題詠楊貴妃之事;劉禹錫的《華清詞》;張籍的《華清宮》;鮑容的《温泉宮》;李賀的《過華清宮詩》;李商隱的《過華清宮》二首,還有他的《過華清內廄門》“華清別館閉黃昏,碧草悠悠內廄門”,表現出濃濃的傷懷之感;李約的《過華清宮》;崔櫓的《華清宮》三首;温庭筠的《過華清宮二十二韻》;林寬的《華清宮》;司空圖的《華清宮》一詩;吳融的《華清宮》六首;杜常的《華清宮》“朝元閣上西風急,都入長楊化雨聲”。徐夤的《華清宮》“君王魂斷驪山路,且向蓬瀛伴貴妃”,還有他的《再幸華清宮》;李洞的《繡嶺宮詞》中的“繡嶺宮前鶴髮翁,猶唱開元太平曲”,懷古正以感今。

張祜作了大量關於楊貴妃題材的詩,他的《華清宮》四首都是以華清宮為題詠對象的,我們以此為例,分析楊貴妃題材適中的華清宮意象:

水繞宮牆處處聲,殘紅長綠露華清。

武皇一夕夢不覺,十二玉樓空月明。

在這首詩中華清宮這一意象是有兩個內涵的,一是今日之華清宮,而是昔日之華清宮,兩者進行對比,已是物是人非。大多數的作者,在使用華清宮這個意向時,都會採用此意。

長生殿乃是華清宮的殿名,即即靈台。關於長生殿這個意象,最著名的一個例子莫過於白居易《長恨歌》中的“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另外在他的《江南遇天寶叟》中也有“新豐樹老籠明月,長生殿暗鎖黃昏。”李商隱的《驪山有感》中“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吳融的《華清宮》(其二)“長青祕殿倚青倉,擬敵金庭不死鄉”等等。

華清宮(包括長生殿)已經成為了楊貴妃和唐玄宗題材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意象,賦予了作者們的情感,或寄哀思,或寄諷刺,已經不僅僅是座宮殿的名稱了,已經在詩文的世界中,長存不朽了。

二、馬嵬坡

馬嵬坡事變具有關鍵作用,是李楊二人命運的轉折點,是二人的愛情悲劇的開始,在帝妃二人倉皇奔蜀的途中,士兵譁變,縊死貴妃。我們來看一下《舊唐書・玄宗楊貴妃傳》對這一事件的記載:

及潼關失守,從幸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復奏,帝不獲已,與妃詔,遂縊死於佛室。時年三十八,瘞於驛西道側。

《新唐書・楊貴妃傳》的記載跟此段差不多,我們從中可以發現,當時的禁軍先是誅殺楊國忠父子,將士們怕日後楊貴妃問罪,又逼宮問罪,玄宗不得已,縊死了楊貴妃。這是史書中的馬嵬坡事變,相對來説是固定不變的,是一個歷史事實;而在唐詩之中,馬嵬坡這個意象的內涵就變得非常豐富了,不僅僅是這個事件的本身了,而是添加了詩作者的諸多情感。

李商隱的《馬嵬》“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李商隱還有一首七絕《馬嵬》“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也是非常警醒之句。

湧現了大批的“馬嵬之作”,如李益的《過馬嵬》二首,其一有“ 濃香猶自隨鸞格,恨魄無由離馬嵬”之句;劉禹錫的《馬嵬行》“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驛”;張祜的《馬嵬歸》《馬嵬坡》;賈島的《馬嵬》“一自上皇惆悵後,至今來往馬蹄腥”;温庭筠的《馬嵬驛》以及他的《馬嵬佛寺》“才信傾國是真語,直教塗地始甘心”;高駢的《馬嵬驛》“玉顏雖掩馬嵬塵,冤氣和煙鎖渭津”;於的《馬嵬驛》“當時嫁匹夫,不妨得頭白”;羅隱的《馬嵬坡》《帝幸蜀》皆是以馬嵬為題詠的對象;徐夤的《馬嵬》以及《開元即事》中的“未必峨眉能破國,千秋休恨馬嵬坡”;崔道融的《馬嵬》以及《鑾駕東回》“天子還從馬嵬過,別無惆悵似明皇”等等。   比較值得一提的是鄭畋的《馬嵬坡》“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裏又何人”,在這裏作者是對馬嵬坡事變持肯定態度的,作者撥開分亂,另闢新解。

馬嵬坡發生的一切觸動着詩人的心絃,在淒涼感傷之餘,詩人也對這一事件進行着一系列的反思,反思中流露出情感的多樣性與複雜性。馬嵬坡事變,一方面從國家的大義來説,是定國安邦的轉折;另一方面從“情”的角度出發,又是李楊愛情悲劇的`開始。“情”與“義”的相互碰撞,相互衝突,就使得馬嵬坡這個意象更加的意藴豐富。

三、霓裳羽衣曲

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之句,霓裳羽衣曲也成了李、楊二人故事中的一個較有代表性的意象。

陳寅恪先生的《元白詩箋證稿》的第一章《長恨歌》中有關於霓裳羽衣曲的論述:

寅恪案:全唐詩第一六函白居易二一霓裳羽衣歌雲:飄然轉旋迴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裾時雲欲生。

接下來陳寅恪先生討論了霓裳羽衣曲的具體內容,在這裏我們關注一點,霓裳羽衣曲代表唐玄宗和楊貴妃二人令人豔羨的輝煌煊赫、絢爛至極之時,往往詩人描寫之詩,極盡絢麗之筆,如張祜的《華清宮》四首(其二)“碧雲仙曲舞霓裳”,還原出那個舞曲醉樂的場面,但是“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長恨歌》),曲破人亡,這華美絢麗的霓裳羽衣曲只存在詩人們的筆下。

王建的《霓裳詞》其一“伴教霓裳有貴妃,從初直到曲成時”,其二“當時留下霓裳曲,總是離宮別館聲”;李約的《過華清宮》“君王遊樂萬機輕,一曲霓裳四海兵”;;杜牧《過華清宮》三首(其二)“霓裳一曲千峯上,舞破中原始下來”;趙嘏的《冷日過驪山》“霓裳一曲千門鎖,白盡梨園弟子頭”極盡哀思之意等等。

這霓裳羽衣曲這一意象,因其展現出的強烈的對比衝突,而具有了不可言盡的魅力,跟華清宮這一意象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四、荔枝

荔枝也是楊貴妃題材詩中的一個經典意象,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史書中楊貴妃愛吃荔枝一事,《新唐書・楊貴妃傳》中説:

四方爭為怪珍入貢,動駭耳目。於是嶺南節度使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以所獻最,進九章銀青階,擢翼户部侍郎,天下風靡。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裏,味未變已至京師。2

從上段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出,楊貴妃愛吃新鮮荔枝,嶺南等地的官員爭相進獻,天下風靡,可謂是勞民傷財。而對於荔枝這一意象的詮釋,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杜牧的《過華清宮》(其一):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貴妃因荔枝一笑,褒姒因烽火戲諸侯一笑,在這裏“荔枝”這一意象,不僅僅是“荔枝”了,而是禍國殃民之物,是深深寄予作者的情感的,有唐一代寫到關於楊貴妃愛情荔枝時,都是一種極力的諷刺、深切的憎惡之情。

而對於這一意象的解讀,杜甫的《解悶》十二首(其九)是非常有深度的,“先帝貴妃今(一作俱)寂寞,荔枝還復入長安”, 此詩言玄宗和貴妃都已不再,但進獻荔枝的陋習仍然繼續,沒有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杜甫沒有僅僅停留楊貴妃愛食荔枝一事,而是發散開來,以昔鑑今,具有敏鋭的歷史洞察力,再如(其十)“憶過瀘戎摘荔枝,青楓隱印石逶迤”,(其十二)“側生野岸及江浦,不熟丹宮滿玉壺”,都是借古諷今,具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其他的如錢�“佩蘭應語宮臣道:莫向金盤進荔枝”;張祜的《馬嵬坡》“塵土已殘香粉豔,荔枝猶到馬嵬坡”,有警示後人之意等等。

我們可以看出,唐詩中的華清宮、馬嵬坡、霓裳羽衣曲和荔枝等組成了一個關於楊貴妃題材的意象羣,每一個意象都被賦予真切的情感和豐富的內涵,這些歷史中單調的事物,在詩中活了起來,使楊貴妃這一形象,從確鑿的史料堆裏走出來,具有了永恆的魅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yangyuhuan/2jk3e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