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王之渙 >

王之渙被稱為

王之渙被稱為

王之渙被稱為什麼呢?作為唐朝非常有影響力的詩人王之渙,深受人們的愛戴,也為中國的詩壇作了很大貢獻。

王之渙被稱為

王之渙現與岑參,高適,王昌齡一同被世人稱為我國唐代著名的“四大邊塞詩人”.

王之渙簡介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婚姻

王之渙與李氏的婚姻,可能還有一段羅曼史。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兩人結婚時,王之渙是已婚並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歲,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渙小17歲,正是妙齡女子。縣令的千金,嫁給父親部屬、35歲又已婚的小小縣尉,頗耐人尋味。這一定是為王之渙的才華所傾倒。

靳能在墓誌銘中稱王之渙“孝聞於家,義聞於友,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可謂對王之渙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給王之渙後,兩人恩愛。王之渙在家賦閒15年,李氏安貧樂素,跟他過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渙再入宦場,生活剛有了轉機,卻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歲而守寡。王之渙死後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王之渙有前妻,兩人竟不能合葬。

墓地

從洛陽千唐志齋博物館獲悉,近日,該館先後徵集到王之渙的堂弟王之鹹及王之鹹第五子王綰的墓誌,據該館有關負責人稱,截至目前,洛陽曾經出土過王德表及其夫人、王洛客、王之鹹、王綰、王之渙等王氏家族的九方墓誌,足以説明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家族的墓地就在洛陽。

王之鹹的墓誌記載,他的祖父名叫王德表,曾做過瀛州文安縣令;父親名叫王景,曾做過登州和萊州刺史等官職;王之鹹曾做過長安縣尉等職,後因故被貶為淄川郡司士。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四月十二日,五十七歲的.王之鹹因病死於淄川官舍。天寶十二年十月十七日,他和夫人李氏被合葬於洛陽北邙山。

王綰墓誌記載,王綰一生曾做過十個官職,最後被授予左贊善大夫之職。公元七九三年,王綰死於京城長安。王綰的二哥當時在江南任御史中丞,聽到消息後,讓兒子趕到長安,護送王綰靈柩回洛陽,並於第二年四月七日葬於北邙山祖塋。

據千唐志齋博物館研究員趙跟喜介紹,志文記載,王之渙家族原籍山西太原,死後最早葬在洛陽的為王之渙的祖父王德表。王德表晚年住在洛陽,共有五個兒子,其中一子名字不詳,另外四子分別叫王昱、王洛客、王景和王昌,死後也都葬在洛陽。王之渙為王昱的兒子。目前,千唐志齋博物館共收藏有王氏家族七方墓誌,王洛客的墓誌現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王之渙的墓誌出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現藏南京博物院。

標籤: 王之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wangzhihuan/k7w3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