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王昌齡 >

王昌齡 出塞

王昌齡 出塞

《出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第一首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

王昌齡 出塞

  出塞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振,匣裏金刀血未乾。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里徵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戰鬥結束後戰場上只剩下淒涼的月色。

城頭上的戰鼓還在曠野裏震盪迴響,將軍刀匣裏的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幹。

註釋

1.但使:只要。

2.龍城飛將:《漢書·衞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衞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衞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峯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其中每次匈奴重點進攻的漢地天子幾乎都是派遣李廣為太守,所以這種説法也不無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4.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5.度:越過。在漫長的邊防線上,戰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去邊防線打仗的戰士也還沒有回來。要是攻襲龍城的大將軍衞青和飛將軍李廣今天還依然健在,絕不會讓敵人的軍隊翻過陰山。

6.陰山:崑崙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中國北方的屏障。

7.騮馬:黑鬣黑尾巴的紅馬,駿馬的一種。新:剛剛。

8.沙場:指戰場。

9.震:響。

創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

組詩的第二首,《全唐詩》同時也錄入李白詩作下,作《從軍行》或《行軍》。但《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沒有《軍行》一首。歷來對此詩真實作者存有不同意見

作者簡介

王昌齡(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漢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祕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餘首,作品有《王昌齡集》。

王昌齡的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説。《舊唐書》本傳雲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説:“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閒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遊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於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説他們為京城人。《河嶽英靈集》為唐人殷璠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唐才子傳》也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wangchangling/ed3e9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