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孟浩然 >

關於古人孟浩然的簡介

關於古人孟浩然的簡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上分,句子可以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歎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人孟浩然的簡介,歡迎大家分享。

孟浩然的字是浩然,名不詳,湖北襄陽人。相貌儒雅,風神散朗,友善警敏,寬厚大度,慷慨豪邁,常解人之難,救人於困,善寫五言詩,被譽為天下無雙。家有田產,不需為生計所困,日常以文學、交遊為要務。這樣一位人情練達、才華橫溢之人在開元盛世始終未能釋褐,實在是一大憾事。因此,雖然彼時許多大詩人被“大材小用”,屈居八、九品官位至生命終了者不算罕見,但孟浩然的運氣比他們都差。對他懷才不遇的悲劇的同情,從他那個時期便已開始,持續至今。

在求仕的道路上,孟浩然不可謂不用心。初唐開始流行、在武則天時代愈演愈烈的以隱求仕的“終南捷徑”,到了玄宗時仍方興未艾。孟浩然最初走的也是這條路。他隱於家鄉的鹿門山,故號鹿門處士。東漢的龐德公拒絕劉表的邀請,曾隱居於此,成為隱士之典範。選擇鹿門山,也算步先賢之後塵。可能由於這裏距長安、洛陽都太遠,不容易被皇帝注意到,而且他隱居得比較清淡,沒有效仿道士那一套求仙、煉丹,而是“以詩自適”,時而往返於家宅和山中,亦不是完全風餐露宿之隱居,故未引起玄宗的重視。

和他同隱於鹿門山的生死之交張子榮於712年下山,進士及第後被任用,一直未歸襄樊。兩三年後,二十五歲的孟浩然也走出襄樊,遊歷湖南、安徽等地。漫遊各地結交朋友、尋求機會亦屬當時文人之風氣,李白是此中翹楚——即使在他被玄宗“賜金還山”離開長安後,“依然四處漫遊幹求,幻想着有朝一日東山再起,再次入仕”。顯然,十年漫遊江湖無顯著成效,三十五歲時(724年)冬,孟浩然去了洛陽,開始了正式的干謁求仕之路。干謁求仕即拜訪朝中貴要、進獻自己的作品以求推薦和重視,以此獲金榜題名、被選拔為官,是大多數唐代文人登上政治舞台的必經之路。去洛陽未去長安是因為玄宗於當年十一月去洛陽,725年十月從洛陽去泰山封禪,朝廷官員都隨行在東都洛陽。玄宗離開洛陽,孟浩然也繞道四川返回故鄉。此次洛陽之行並不順利,在途中他作詩“十上恥還家,徘徊守歸路”,以蘇秦説秦王上書十次而未果自比,從中亦可見他在洛陽也確實下過不少工夫,但理想卻落空了。

家居一段時日後,孟浩然於次年前往吳越。他在吳越停留了三年,見到了老友張子榮。期間寫了數首思鄉之作,如“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客行愁落日,鄉思重相催”等,表達出欲回不得回的無奈。不得回鄉是為了求仕的各種拜會,而非為江南山水所絆。這些拜會中,最重要的一項是結交天台山道士。唐代重道教,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從高宗、則天時就深受重視,玄宗及其胞妹玉真公主尊其為師。天台山是司馬承禎的主要道場。孟浩然在天台山流連期間,司馬承禎雖已被玄宗召去洛陽、在王屋山建陽台觀並修行,但他與天台山舊觀不會斷掉聯繫。與天台山司馬道士的門徒、道友交往,不失為迂迴之策。

也許這段時間的交遊有了起色,728年孟浩然返鄉,與李白相識,稍作休整後動身前往長安。在西京長安、東都洛陽奔波往返,停留五年,雖結交張九齡、張説等政要,與王昌齡王維等成了好友,佳作廣為傳頌,“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等名句被眾人欽服,卻仍未金榜題名。733年從洛陽直奔吳越,與崔國輔相聚,並相約隔年春天再聚於江南。短暫停留後,孟浩然返鄉。735年春,依約三下江東去見崔國輔,路過江夏時,遇到李白,李白作名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可惜崔國輔已經應詔離開江南,孟浩然留有“我行窮水國,君使入京華。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之句。命運總是這樣作弄孟浩然。他的兩次赴京(東西二都)、三次下吳越,博取了盛名,與同期一批詩人訂交,換來的現實卻是骨感的。

然而,孟浩然並未氣餒。在襄樊時,他仍一如既往地熱心結交經過之官員、文人。“檢點孟浩然集,現存的250多首作品中,有十之六七是寄贈、酬答、送別、留別、宴會、登高懷人等用於應酬、交遊之作”。737年夏天,張九齡被貶至荊州任長史,孟浩然應邀去作張九齡的幕賓。一年多之後,他離開荊州返家。張九齡雖被貶,但政治聲望仍在,孟浩然是抱着極大的希望去投奔其賬下的,有詩“寄語朝廷當世人,何時重見長安道”為證。然而希望再次被摔得粉碎。他未受到提拔、重用,只承擔了一次赴揚州的公出。在張九齡身邊,也只是陪同觀獵、遊覽、祠祭,無國事可商。張九齡是政治家,他明白進退尺度,不可能在荊州大張旗鼓地有什麼作為,孟浩然卻不懂,張九齡的韜光養晦加重了他的絕望。絕望之後,辭歸襄樊。一年後背上生瘡,初愈便接待了來訪的王昌齡,因食海鮮病發而亡。

孟浩然得年五十二歲,不算長壽。對他貌似波瀾不興,實則暗流湧動的一生,學界的看法是相似的,“詩人一生遑遑無寧,孜孜以求地奔走於干謁求仕的道路上”。但孟浩然仍然是一位隱士,施蟄存説:“並不是説孟浩然不配稱為隱士。他還是隱士。唐代知識分子由進士及第而從政,叫作入仕。落第回家,終生不得官職叫歸隱。唐代所謂隱士,僅僅意味着此人沒有功名,不像宋以後的`隱士,根本不參加考試,不求功名,甚至韜光養晦,甘心使自己默默無聞,老死無人知道。”只是不同於王維的大隱於朝,孟浩然是心不甘、情不願地小隱於野。他有那麼多經世濟國的抱負從來都沒有被展開。

人物生平

詩文少年

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於襄陽城中一個薄有恆產的書香之家。

聖曆元年(698年),孟浩然與弟弟一起讀書學劍。

景龍二年(708年),孟浩然20歲,是年前後遊鹿門山,作《題鹿門山》詩。詩標誌着孟浩然獨特的詩風基本形成。

景雲二年(711年),孟浩然23歲,與張子容同隱鹿門山。

漫遊求仕

孟浩然先天元年(712年),冬天,送張子容應考進士,作詩《送張子容進士舉》,25到35歲間,辭親遠行,漫遊長江流域,廣交朋友,干謁公卿名流,以求進身之機。

開元五年(717年),遊洞庭湖。干謁張説。登岳陽樓,作《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以獻。(另説此詩乃致張九齡之作,約作於開元二十一年至開元二十五年即733-737年)

開元六年(718年),二月,張説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四月赴任。孟浩然居家,作詩慨歎清貧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薦。

開元八年(720年),暮春,孟浩然抱病,有贈張子容詩《晚春卧病寄張八》。九月九日,孟浩然與賈舁登峴山,詩酒唱和。

開元十二年(724年),孟浩然36歲,韓思復任襄州刺史。盧饌為襄陽令,孟浩然與之為忘形之交。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陽求仕,滯洛三年,一無所獲。

開元十三年(725年)韓思復卒,天子親題其碑,孟浩然與盧饌立石峴山。

開元十四年(726年)夏秋間,孟浩然於維揚一帶結識李白。

入京不仕

開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第一趕赴長安進行科舉考試。

開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在長安作《長安早春》詩,抒發渴望及第的心情,當年孟浩然三十九歲,然而,科舉不中。同年孟浩然與王維結交,王維為孟浩然畫像,兩人成為忘年之交。舉進士不第後,孟浩然仍留在長安獻賦以求賞識,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説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孟浩然驚避牀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孟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悦,説:“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

隱居山水

孟浩然像開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離開長安,輾轉於襄陽、洛陽,夏季遊吳越,與曹三御史泛舟太湖。曹三御史擬薦孟浩然,孟浩然作詩婉言謝絕,次年遊玩於江南的名山古剎。

開元十九年(731年),孟浩然同年43歲,春,在越州有贈謝甫池詩,表示出對農事的關心。繼續在江浙一帶會友作詩。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孟浩然第二次前往長安求仕,不仕,當年孟浩然回襄陽。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韓朝宗為襄州刺史,十分欣賞孟浩然,於是邀請他參加飲宴,並向朝廷推薦他,孟浩然因考慮到上京干謁張九齡未果,認為作為刺史的韓朝宗也無法讓他入仕便沒有按照約定赴京。孟浩然因應崔國輔之約而東遊越剡,在途經江夏時再會李白於黃鶴樓,李白創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以替其送行。

幕府入職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孟浩然在荊州一帶多所遊覽,夏,孟浩然患背疽,卧於襄陽,當在本年。次年病加重,多有好友探看。

終於南園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北歸,途過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孟浩然背上長了毒瘡,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軼事典故

隱鹿門山

孟浩然性愛山水,喜泛舟,“我家南渡頭,慣習野人舟。”正是適應了這性情。從澗南園到鹿門山,有近二十里的水程;從鹿門山到襄陽城,有三十里的水程,泛舟往返非常便利。也許是東漢初年的習鬱,修鹿門廟、建習家池給了他啟示。光武帝封習鬱為侯,其封邑在宜城。習家池則是習鬱的私家園林,也就是“別墅”。習鬱愛山水,而這三地聯結,就構成了一條非常理想的遊山玩水的路線。從宜城出發,泛舟漢水到鹿門山麓,“結纜事攀踐”,到鹿門廟祭祀神靈,欣賞山林景色。然後,下山登舟,經魚梁洲到鳳林山下,舍舟登岸至習家池別墅。從習家池回宜城可以泛舟,也可以沿着冠蓋裏騎馬、乘車。習鬱就是在這條線路上,享受着“光武中興”帶來的和平安寧的生活。而孟浩然則在這如畫的山水間,領略着盛唐時代的田園牧歌般的樂趣。

轉喉觸諱

關於孟浩然的:“轉喉觸諱”的典故歷史上有四種記載:王維説、李白説、李元紱説、張説説。

王維説

襄陽詩人孟浩然,開元中頗為王右丞所知。句有“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者。右丞吟詠之,常擊節不已。維待詔金鑾殿,一旦,召之商風雅,忽聞上幸維所,浩然錯愕伏牀下,維不敢隱,因之奏聞。上欣然曰:“朕素聞其人。”因得詔見。上曰:“卿將得詩來耶?”浩然奏聞:“臣偶不齎所業。”上即命吟。浩然奏詔,拜舞唸詩曰:“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上聞之撫然曰:“朕未曾棄人,自是卿不求進,奈何反有此作!”因命放歸南山,終身不仕。

李白説

孟浩然與李白交遊,玄宗徵李入翰林,孟以故人之分,有彈冠之望,久無消息,乃入京謁之。一日玄宗召李入對,因從容説及孟浩然。李奏曰:“臣故人也,見(現)在臣私第。”上急召賜對,俾口進佳句。孟浩然誦詩曰:“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上意不悦,乃曰:“未曾見浩然進書,朝廷退黜。何不雲:氣蒸雲夢澤,波動岳陽城?緣是不降恩,終於布衣而已。

張説説

明皇以張説之薦召孟浩然,令誦所作。乃誦:“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鬆月夜窗虛。”帝曰:“卿不求朕,朕豈棄卿?何不雲:氣蒸雲夢澤,波動岳陽城。”因是故棄。

李元紱説

孟浩然拜訪華山李相,恰巧李元紱不在,孟浩然於是留下一首絕句而去,曰:“老夫門前三日立,朱箔銀屏晝不開。詩卷拋卻書袋內,譬如閒看華山來。”一日,明皇召俾口進佳句。孟誦:“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何不雲:“氣蒸雲夢澤,波動岳陽城?”由此不遇。

失約朝宗

孟浩然四十歲時進京考試,與一批詩人賦詩作會。他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兩句詩令滿座傾倒,一時詩名遠播。當時的丞相張九齡和王維等愛詩的京官都來和他交朋友。郡守韓朝宗先向其他高官宣揚他的才華,再和他約好日子帶他去向那些人推薦。到了約定的日子,孟浩然和一批朋友喝酒談詩,很是融洽。有人提醒他説,你與韓公有約在先,不赴約而怠慢了別人怕不行吧。他不高興地説,我已喝了酒了,身心快樂,哪管其它事情。

標籤: 孟浩然 古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menghaoran/kdmlo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