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劉禹錫 >

浪淘沙劉禹錫讀音

浪淘沙劉禹錫讀音

《浪淘沙》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詞作。作品描寫的是八月十八的錢塘江大潮漲落的壯觀景象。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浪淘沙劉禹錫讀音,歡迎閲讀

【浪淘沙原文注音】

làng táo shā

浪淘沙

cháo dài :táng dài

朝代:唐代

zuò zhě:liú yǔ xī

作者:劉禹錫

jiǔ qǔ huáng hé wàn lǐ shā,

九曲黃河萬里沙,

làng táo fēng bǒ zì tiān yá。

浪淘風簸自天涯。

rú jīn zhí shàng yín hé qù,

如今直上銀河去,

tóng dào qiān niú zhī nǚ jiā。

同到牽牛織女家。

【作品賞析】

詩人遭受讒言,蒙冤外放,憤慨痛苦之中志向未改,信心不搖。堅信讒言總會破滅,真相總要大白。因此他對自己所受的蒙難持一種達觀態度,這首小詩就反映了他的這種感情和心態。

前兩句説不要認為讒言像海浪一樣深,也不要説遷客像沙子一樣隨海浪沉浮。後兩句説淘沙雖然很辛苦,但就是這樣的辛苦付出才會收穫黃金的回報。

讒言如浪,遷客似沙,大浪可以把沉沙揚起又拋落,沉沙受到巨大的折磨,但也就在無數次的起伏升降之中,沙泥被沖走了,濾掉了,埋葬於其中的金子才得以顯現出來。遷客那高尚的品格情操也會在這無數次的磨難當中顯露出來,遷客自身也便鍛鍊得更加堅強。這就是大浪淘沙的道理,就是烈火現真金,士窮節乃現的道理。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永遠激勵着每一個有志之士!

《浪淘沙》組詩共九首,此其第一首。是劉禹錫穆宗長慶年間(821━824)任夔州刺史時所作。第九首末聯雲∶令人忽憶瀟湘渚,回唱迎神三兩聲。作者或許是有感於屈原放逐沅湘間,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這是一首描寫黃河雄偉氣勢的著名詩篇。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民族光輝燦爛文化的發源地,黃河,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為她放聲歌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流不復回,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這些詩,極寫黃河的源遠、勢猛,至今眾口傳誦。黃河之水天上來,著意渲染的是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奔騰不息的動態美。黃河遠上白雲間,視角與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閒遠儀態,表現出一種靜態的美。劉禹錫這首黃河詩開篇與眾多的黃河詩篇一樣,著力描寫九曲黃河大浪淘沙之勢。緊接著張騫窮河源遇牛郎織女的典故,再把黃河之水天上來更君形象化。在王之渙、李太白之外,另闢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層奇妙的神話色彩。

據張華《博物志》記載,漢武帝指令張騫窮溯河源,張騫乘槎而去,經月至一處,見城郭如官府,室內有一女織布,又見一丈夫牽牛飲河。後還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織女二星座。這裏詩人巧妙地運用了上下聯的開合關係。第一聯由上而下,順黃河奔流之勢著墨;第二聯以直上為轉折,把人們的視線從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順視中拉回,從地下引到天上,從現實世界進入神話世界━━黃河連銀漢,乘槎溯河源。全詩節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氣。

【作者簡介】

禹錫,字夢得,唐朝彭城人,從小就生長在江南,所以深受江南地域的封建經濟和文化的影響。貞元九年,劉禹錫登進士第,又登博學宏詞科,此後歷官徐泗濠節度使掌書記、京兆府渭南縣主簿、監察御史等職。之後政治革新興起,劉禹錫深受王叔文的器重,積極參與謀議,並協助王叔文管理財政,成為革新集團的重要成員。政治革新失敗後,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改官連州、和州等地刺史,歷二十餘年。後入朝,其官至太子賓客。

劉禹錫為官一生,清清白白,他關心黎民百姓,要求革新,因此得罪了權貴寵臣。公元824年,劉禹錫被貶謫到大江北邊的和州當通判。按當時規定,通判應住衙門裏三間三廈的屋子。和州知縣是個勢利小人,見劉禹錫傲岸不俗,不買他的賬,便多方刁難。知縣先是安排劉禹錫住在縣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沒有埋怨,撰寫一副對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辨。”這個舉動氣壞了知縣,又令衙內書吏將劉禹錫的.住房調到城北門,由三間改為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寫了一副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還是悠然自得,便將其住房再度調到城中,且只給一間,僅能容下一牀一桌一椅。在這樣的環境裏,劉禹錫寫下了《陋室銘》。

《陋室銘》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他的一生中,曾創作出大量的詩歌。他的《竹枝詞》《楊柳枝詞》和《浪淘沙》極富民歌特色,是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白居易曾尊其為“詩豪”,並與其交往甚多。説到他們的交往,這其中還有一段小故事。公元826年,劉禹錫從和州罷官返洛陽,白居易從蘇州歸洛陽,兩人在揚州相逢共飲。席間白居易贈劉禹錫一首詩,對他仕途坎坷深表同情和安慰,也為自己的類似經歷而歎息。對於白居易的安慰,劉禹錫寫了一首酬答的詩。這首詩中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兩句,至今仍被人們廣為使用。

在我國古代詩壇上,劉禹錫之所以能享有如此高的聲譽,是與他早年所悟的禪意分不開的。小時候,劉禹錫曾隨父親在嘉興居住一段時間,經常去吳興拜訪著名禪僧皎然和靈澈。據劉禹錫的《澈上人文集紀》中記載,當時他“方以兩髦執筆硯,陪其吟詠,皆曰孺子可教”。這一早年經歷對他後來的詩歌創作影響頗深。劉禹錫深信佛教,得其中三昧,很多年以後,他還説寫詩的人應該“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景”。“片言可以明百意”是指語言的簡練與含蓄,“坐馳可以役萬景”是指主體的觀照與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視通過錘鍊與潤飾使詩歌的語言精巧自然,另一方面又極重視主體的觀照與冥想。

關於劉禹錫的詩詞,我們耳熟能詳的有:“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透過這些詩行,我們看到了劉禹錫剛毅的性格、恢弘的氣度、遠大的政治抱負以及孤獨的一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liuyuxi/9z7xq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