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劉禹錫 >

劉禹錫《金陵五題》翻譯賞析

劉禹錫《金陵五題》翻譯賞析

《金陵五題》作者為唐朝詩人劉禹錫。其古詩全文如下:

【前言】

《金陵五題》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組詩作品。這組詩以大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之變相比襯,抒發懷古歎今之感慨。全詩形象地表明,隨着歷史的演變,六朝王宮貴族的富貴榮華已成為陳跡,對於圖謀權勢的帝王將相的淪亡既有悲憫之情,又暗含諷喻之意。詩作借古喻今,情、景、事、理融為一體,場景闊遠,寓意深邃,堪稱唐詩中的藝術珍品。

第一首

《石頭城》作者為唐朝文學家劉禹錫。其古詩全文如下: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前言】

《石頭城》,作者劉禹錫,寫於826年,詩人隨手拈來山、城、水、月等常見的意象,別具匠心組合成“意象之城”,進行了城與人之間探究歷史奧祕的對話。

【翻譯】

山圍繞舊國都一一全還在,潮水打着空城寂寞又折回。秦淮河的東邊從前的月亮,夜深時還過那城上短牆來。

【鑑賞】

詩一開始,就置讀者於蒼莽悲涼的氛圍之中。圍繞着這座故都的羣山依然在圍繞着它。這裏,曾經是戰國時代楚國的金陵城,三國時孫權改名為石頭城,並在此修築宮殿。經過六代豪奢,至唐初廢棄,二百年來久已成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彷彿也覺到它的荒涼,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帶着寒心的歎息默默退去。山城依然,石頭城的舊日繁華已空無所有。對着這冷落荒涼的景象,詩人不禁要問:為何一點痕跡不曾留下?沒有人回答他的問題,只見那當年從秦淮河東邊升起的明月,如今仍舊多情地從城垛(“女牆”)後面升起,照見這久已殘破的古城。月標“舊時”,也就是“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尋味。秦淮河曾經是六朝王公貴族們醉生夢死的遊樂場,曾經是徹夜笙歌、春風吹送、歡樂無時或已的地方,“舊時月”是它的見證。然而繁華易逝,而今月下只剩一片淒涼了。末句的“還”字,意味着月雖還來,然而有許多東西已經一去不返了。

這是一首詠石頭城的七言絕句。石頭城即金陵城。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清涼山。南京的江山形勝,素有「虎踞龍盤」之稱,是東吳、東晉、宋、齊、樑、陳建都之地。六代豪奢,醉生夢死,追歡逐樂,詩家稱之為「金粉六朝」。但由於荒淫誤國,這一個一個朝代皆滅亡得極快,「悲恨相續」。這「虎踞龍盤」的六朝豪華之都,也就荒涼下來了。劉禹錫於唐敬宗寶曆二年(826)罷歸洛陽,路過金陵,見昔日豪華勝地,已成了一座「空城」,感慨萬分,於是寫下了這首懷古詩篇。

開頭兩句寫江山如舊,而城已荒廢。「山圍故國周遭在」,首句寫山。「山圍故國」,「故國」即舊城,就是石頭城,城外有山聳立江邊,圍繞如垣牆,所以説「山圍故國」。周遭,環繞的意思。這句説:圍繞在石頭城四周的山依然如舊。「潮打空城寂寞回」,這句寫水。「潮打空城」,石頭城西北有長江流過,江潮拍打石牆,但是,城已荒廢,成了古蹟,所以説「潮打空城」。這句意思是説:潮水拍打著「空城」,雖有巨響,卻顯得分外淒涼,便又寂寞地退去了。這兩句總寫江山如舊,而石頭城已荒蕪,情調悲涼,感慨極深。

後兩句寫月照空城。「淮水東邊舊時月」,「舊時月」,詩人特意標明「舊時」,是包含深意的。淮水,即秦淮河,橫貫石頭城,是六朝時代王公貴族們醉生夢死的遊樂場所,這裏曾經是徹夜笙歌、紙醉金迷、歡樂無盡的不夜城,那臨照過六朝豪華之都的「舊時月」即是見證。然而曾幾何時,富貴風流,轉眼成空。如今只有那「舊時月」仍然從秦淮河東邊升起,來照著這座「空城」,在夜深的時候,「還過女牆來」,依戀不捨地西落,這真是多情了。然而此情此景,卻顯得更加寂寞了。一個「還」字,意味深長。但這首詩並不只是發思古之幽情,詩人感慨深沈, 實寓有「引古惜興亡」之意。詩人在朝廷昏暗、權貴荒淫、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危機四伏的中唐時期,寫下這首懷古之作,慨歎六朝之興亡,顯然是寓有引古鑑今的現實意義的。

這首詩詠懷石頭城,表面看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抒情。詩人寫了山、水、明月和城牆等荒涼景色,寫景之中,深寓著詩人對六朝興亡和人事變遷的慨歎,悲涼之氣籠罩全詩,讀之愴然。詩人的好友白居易對這首詩曾歎賞不已,當讀到「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時,不禁讚歎道:「吾知後之詩人不復措詞矣。」可見其感動之深和評價之高。不過,後來的詩人並不因此而擱筆,詠金陵的詩詞還是層出不窮,只是很少能達到劉禹錫這首詩的水平罷了。

第二首

《烏衣巷》作者為唐朝文學家劉禹錫。其全文古詩如下: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前言】

《烏衣巷》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撫今弔古的詩篇是懷古組詩《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此詩憑弔昔日東晉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作者選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經不是舊時的主人這一平常現象,使人們認識到富貴榮華難以常保,那些曾經煊赫一時的達官貴族,如過眼煙雲,成為歷史的陳跡。詩中沒有一句議論,而是通過野草、夕陽的描寫,以燕子作為盛衰興亡的見證,巧妙地把歷史和現實聯繫起來,引導人們去思考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含着深刻的寓意。全詩語雖極淺,味卻無限。

【註釋】

⑴烏衣巷:金陵城內街名,位於秦淮河之南,與朱雀橋相近。三國時期吳國曾設軍營於此,為禁軍駐地。由於當時禁軍身着黑色軍服,所以此地俗語稱烏衣巷。在東晉時以王導、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烏衣巷,人稱其子弟為“烏衣郎”。入唐後,烏衣巷淪為廢墟。

⑵朱雀橋:六朝時金陵正南朱雀門外橫跨秦淮河的大橋,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

⑶王謝:王導、謝安,晉相,世家大族,賢才眾多,皆居巷中,冠蓋簪纓,為六朝巨室。舊時王謝之家庭多燕子。至唐時,則皆衰落不知其處。

⑷尋常:平常。

【翻譯】

朱雀橋邊長滿叢叢野草,點點野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西斜。從前在王謝大堂前築巢的燕子,如今再來飛進平常百姓人家。

【賞析】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劉禹錫由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徑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寫了這一組詠懷古蹟的詩篇,總名《金陵五題》,其中第二首即《烏衣巷》。

《烏衣巷》是組詩《金陵五題》中的一篇。這首詩曾博得白居易的“掉頭苦吟,歎賞良久”,是劉禹錫最得意的懷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橋邊野草花”,朱雀橋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橋同河南岸的烏衣巷,不僅地點相鄰,歷史上也有瓜葛。東晉時,烏衣巷是高門土族的聚居區,開國元勛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都住在這裏。舊日橋上裝飾着兩隻銅雀的重樓,就是謝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橋又同烏衣巷偶對天成。用朱雀橋來勾畫烏衣巷的環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實,又能造成對仗的美感,還可以喚起有關的歷史聯想,是“一石三鳥”的選擇。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橋邊叢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長花開,表明時當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個“野”字,這就給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氣象。再加上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橋畔,這就使讀者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作者在“萬户千門成野草”(《台城》)的詩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徵衰敗。在這首詩中,這樣突出“野草花”,正是表明,昔日車水馬龍的朱雀橋,已經荒涼冷落了。

第二句“烏衣巷口夕陽斜”,表現出烏衣巷不僅是映襯在敗落淒涼的古橋的背景之下,而且還呈現在斜陽的殘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開花”解的“花”字相對應,全用作動詞,它們都寫出了景物的動態。“夕陽”,這西下的落日,再點上一個“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本來,鼎盛時代的烏衣巷口,應該是衣冠來往、車馬喧闐的。而現在,作者卻用一抹斜暉,使烏衣巷完全籠罩在寂寥、慘淡的氛圍之中。

經過環境的烘托、氣氛的渲染之後,按説,似乎該轉入正面描寫烏衣巷的變化,抒發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沒有采用過於淺露的寫法,諸如,“烏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憶謝家”(孫元宴《詠烏衣巷》)、“無處可尋王謝宅,落花啼鳥秣陵春”(無名氏)之類;而是繼續借助對景物的描繪,寫出了膾灸人口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筆觸轉向了烏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飛燕,讓人們沿着燕子飛行的去向去辨認,如今的烏衣巷裏已經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為了使讀者明白無誤地領會詩人的意圖,作者特地指出,這些飛入百姓家的燕子,過去卻是棲息在王謝權門高大廳堂的檐檁之上的舊燕。“舊時”兩個字,賦予燕子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尋常”兩個字,又特別強調了今日的居民是多麼不同於往昔。從中,讀者可以清晰地聽到作者對這一變化發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

飛燕形象的設計,好像信手拈來,實際上凝聚着作者的藝術匠心和豐富的想象力。晉傅鹹《燕賦序》説:“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復來者。其將逝,剪爪識之。其後果至焉。”當然生活中,即使是壽命極長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謝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有棲息舊巢的特點,這就足以喚起讀者的想象,暗示出烏衣巷昔日的繁榮,起到了突出今昔對比的作用。《烏衣巷》在藝術表現上集中描繪烏衣巷的現況;對它的過去,僅僅巧妙地略加暗示。詩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因此它雖然景物尋常,語言淺顯,卻有一種藴藉含蓄之美,使人讀起來餘味無窮。

第三首

《台城》作者為唐代詩人、劉禹錫。其古詩全文如下:

台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

萬户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

【前言】

《台城》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作品。《台城》是《金陵五題》之一。其《石頭城》、《烏衣港》為此首,劉永濟稱:“皆有懲前毖後之意。詩人見盛衰無常,而當七其盛時,恣情逸樂之帝王以及豪門貴族,曾不知警戒,大可傷憫,故借往事,再三唱歎,冀今人所畏憚而稍加斂抑也。否則古人興廢成敗與詩人何關,而往復低迴如此。 ”

《台城》以陳後主的奢華侈靡,總結了一代興亡的教訓。詩人在詩中告誡唐王朝的當權者,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赫赫的大唐帝國千萬不可重蹈六朝滅亡的覆轍。詩詞情真意切,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情懷。

【註釋】

台城:六朝時期的皇城,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雞鳴山北

六代:指建都在金陵的吳、東晉、宋、齊、樑、陳這六個相繼的朝代

結綺:陳後主(叔寶)建造的一座窮極奢華的樓閣

臨春:陳後主(叔寶)建造的一座窮極奢華的樓閣

萬户千門:指宏偉豪華的結綺、臨春兩座樓

後庭花:陳後主所作的歌曲《玉樹後庭花》

【翻譯】

六朝皇城一朝比一朝豪華,陳後主的結綺臨春最豪奢。千門萬户的樓閣成了野草,只因為一曲《玉樹後庭花》。

【賞析】

這是一首詠歎調史詩。台城,是東吳、東晉、宋、齊、樑、陳六朝建都的地方。

六朝皇帝, 多以奢侈荒淫著稱, 陳朝末代的.那位陳後主尤甚。他在豪華的台城裏, 營造了結綺、臨春、望仙三座高達數十丈的樓閣的典型建築來形容陳後主這位亡國之君的揮霍無度。在這些富麗堂皇、燃盡民脂民膏的輝煌建築羣中,陳後主竟日倚紅偎翠, 尋歡作樂, 不理朝政; 還自譜新曲《玉樹後庭花》, 填上淫詞, 讓數以千計的美女邊歌邊舞, 徵歌逐色, 不辨晝夜。可怎料笙歌未徹, 隋兵已迫都門, 樓上紅燈,樓下戰火, 連成一片。金粉南朝就在這靡靡之音中壽終正寢了。劉禹錫的這首懷古詩, 以古都金陵的核心— 台城這一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 寄託了弔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首句總寫台城, 綜言六代,是一幅鳥瞰圖。“六代競豪華” , 乍看只是敍事, 但前面冠以“ 台城” , 便立刻使人聯想到當年金陵王氣, 今日斷瓦頹垣,這就有了形象。“豪華” 之前,着一“ 競” 字, 直貫六朝三百多樓, 而議論融化在形象了。這兩座高樓, 雖然只是靜止的形象, 但詩句卻能引起讀者對樓台中人和事的聯翩浮想。似見簾幕重重之內,香霧縹緲之中, 舞影翩翩, 豔歌陣陣, 陳後主與妖姬冶女們正在縱情作樂。詩的容量就因“ 結綺臨春” 引發的聯想而更加擴展了。

次句在畫面上突出了結綺、臨春兩座凌空高樓。“ 事最奢” 是承上“ 豪華”而發的議論, “ 最” 字接“ 競” 字, 其“ 奢” 為六朝之“ 最”可説登峯造極, 那麼陳後主的下場如何是不難想象了。這一句看起來寫兩座高而是把議論和具體形象結合在一起, 喚起人們豐富的聯想。讓嚴肅的歷史教訓化作接目搖心的具體形象, 使詩句具有無限情韻, 意藴豐沛, 發人深思, 引人遐想。這樣我們毫不感到是在聽詩人枯燥地譏評古人古事, 只感到在讀詩中得到一種美的享受。讓讀者在具體形象的濡染下接受某種啟示, 是《台城》詩的一大特色, 也是劉禹錫懷古詩的個性品格。

第三句記樓台今昔。眼前野草叢生, 滿目瘡皮, 這與當年“ 萬户千門” 的繁華景象形成多麼強烈的對比。一個“ 成” 字給人以轉瞬即逝之感。數百年前的盛景, 似乎一下子就變成了野草棒棒, 其中極富深意。彷彿置身於慘碧悽迷的瓦礫堆中,當年粉黛青娥, 依稀可見; 今日累累白骨, 休目驚心。

從六朝故舊到詩人所面對的往昔遺址,幾百年的歷史更迭,風煙變幻,滄桑與負重集千鈞於一發。詩人的悲愴傳達給了讀者,成為千萬人的悲愴。當日的“萬户千門”早已不復存在。詩人是在遺址面前演發出了對往昔的憧憬和想象,他想象到這今日生滿野草的荒涼曠野也曾是六朝繁華的一部分。以實景引出虛事,以虛像來反襯實際景物的荒涼。“千門萬户成野草”的前四字,與“結綺臨春事最奢”緊緊地銜接在一起,後三字寫出了結綺、臨春兩座樓的變化。這句本身用“千門萬户”和“野草”作比照,把陳朝的滅亡和台城的今昔寫得一清二楚。

結句論述陳後主失國因由,詩人改用聽覺形象來表達, 在“ 千門萬户成野草” 的淒涼情景中, 彷彿隱約可聞《玉樹後庭花》的樂曲在空際迴盪。這歌聲使人聯想到當年翠袖紅氈, 輕歌曼舞的場面, 不禁使人對這一幕幕歷史悲劇發出深沉的感啃。“一曲後庭花”交代了結綺、臨春之所以成了野草的原因,總結了陳朝亡國的教訓,抨擊了陳後主的荒淫。

懷古詩往往是要抒發議論的, 但這首詩不作抽象的議論,年曆史及先後登基的近四十位帝王。“ 競” 當然不是直觀形象, 但用它來點化“ 豪華” , 使之化成了無數幅爭奇鬥巧、富麗堂皇的六代皇宮圖, 它比單幅圖畫提供的形象更為豐滿。

第四首

《生公講堂》作者為唐代詩人、劉禹錫。其古詩全文如下:

生公説法鬼神聽,身後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塵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前言】

這是劉禹錫組詩《金陵五題》的第四首,詠唱金陵的一處佛教古蹟。生公是對東晉高僧竺道生的尊稱。相傳他特別善於講説佛法,剛到蘇州時,由於不被瞭解,無人聽講,於是就對着石頭講了起來,結果石頭都受了感動,點頭讚許。“生公説法,頑石點頭”的諺語,就是説的這件事。

【賞析】

這是劉禹錫組詩《金陵五題》的第四首,詠唱金陵的一處佛教古蹟。生公是對東晉高僧竺道生的尊稱。相傳他特別善於講説佛法,剛到蘇州時,由於不被瞭解,無人聽講,於是就對着石頭講了起來,結果石頭都受了感動,點頭讚許。“生公説法,頑石點頭”的諺語,就是説的這件事。可以想見,他在金陵的傳法活動也一定是非常熱烈的,所以有“生公説法鬼神聽”一句。不説人聽,而説鬼神聽,形象地渲染了當時聽講人數的眾多和虔誠,這是深入一層寫。但後三句卻由熱變冷,轉寫生公身後的蕭條。蕭條的標誌是,當年的講堂現在已經一片冷清,連夜間都不用上鎖了。那莊嚴的高座,已是佈滿灰塵,無人過問。只有一方明月,還是像從前那樣,掛在天上,照着中庭。此詩章法是前一後三式,即前一句盛,後三句衰。與此相反的是前三後一式,如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一般的七言絕句都是在第三句轉折,而這兩種的轉折一在第二句,一在第四句,皆屬變格。

第五首

《江令宅》作者為唐代詩人、劉禹錫。其古詩全文如下:

南朝詞臣北朝客,歸來唯見秦淮碧。

池台竹樹三畝餘,至今人道江家宅。

【賞析】

“江令”指陳代的亡國宰相江總。江總字總持,出身高門,早年即以文學才華被梁武帝賞識,在陳朝更官至尚書令,卻不理政務,每日與陳後主遊宴後宮,製作宮體豔詩,荒嬉無度。陳亡後,江總一度入隋為官,後來放歸江南,“南朝詞臣北朝客”就是對他這段人生經歷的概括。此詩是借憑弔江令宅,指出“狎客詞臣惑主誤國”這一導致南朝滅亡的原因,卻先站在江總的角度,寫他從北朝歸來時所見淒涼景象:秦淮河再也不見昔日笙歌繚繞、燈影凌亂的繁華,只有碧青的河水靜靜流淌。江總是親眼見證了故國興亡的人,興亡之事又與他的所作所為有着直接的關係。當劉禹錫來到江總黯然度過餘生的地方,池台依舊,竹樹森森,他又成了見證歷史興亡的又一位詩人。詩中秦淮碧水與池台竹樹這兩種穿越歷史、延續至今的景物,形象生動地表現了江總當日的淒涼與詩人今日的惆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liuyuxi/37y4e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