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岑參 >

《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 岑參

《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 岑參

岑參的《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用不同的手法,反覆、深入地表現胡笳的悲壯,在用韻上進行錯綜交織的安排,恰切地表現了起伏頓宕、悲壯淋漓的激情。

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⑴

君不聞胡笳聲最悲?紫髯綠眼胡人吹⑵。

吹之一曲猶未了,愁殺樓蘭征戍兒⑶。

涼秋八月蕭關道⑷,北風吹斷天山草⑸。

崑崙山南月欲斜⑹,胡人向月吹鬍笳。

胡笳怨兮將送君,秦山遙望隴山雲⑺。

邊城夜夜多愁夢,向月胡笳誰喜聞?

【註釋】

⑴胡笳:古代管樂器,開始卷蘆葉吹之以作樂,後來以木為管,飾以樺皮,為三孔,兩端加角,從漢代起流行於塞北和西域一帶。顏真卿:唐代著名書法家,字清臣,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

⑵紫髯:絳紫色鬍鬚。綠:一作“碧”。

⑶樓蘭:漢時西域國名,在今新疆若羌東北。

⑷蕭關:漢代關中四關之一,是關中到塞北的交通要塞,在今寧夏固原東南。

⑸天山:唐代稱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達克阿奴斯城)以北一帶山脈為天山。

⑹崑崙山:指今甘肅酒泉南的祁連山主峯。

⑺秦山:即終南山,又名秦嶺。隴山:又名隴底、隴阪,在今陝西隴縣西。

【白話譯文】

你難道沒聽過那最令人悲悽悵惋的胡笳樂音嗎?它是紫色鬍鬚、綠色眼珠的胡人吹奏的。胡笳之歌一曲尚未吹完,已令樓蘭一帶戍守的健兒愁緒滿懷。涼爽的秋天,八月裏,蕭關一帶的道路蕭索冷落,呼嘯的北風吹斷了天山上的枯草。崑崙山南邊的月亮快要西斜時,胡人向着月亮吹響了胡笳。在胡笳的哀怨聲中我送你遠去,站在秦山遠望着隴山上那悽迷的雲彩。那邊城地區的夜裏多有思鄉而哀愁的夢,向月而吹的胡笳聲誰還會喜歡聽呢?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七載(748年)八月,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充河西隴右軍試覆屯交兵使,前往河西、隴右(在今陝、甘交界區域)一帶。臨行前,當時在長安的岑參寫了這首詩贈他。

【賞析】

這首《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從對悲壯的胡笳聲的描寫中,表現了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胡笳吹奏之聲如人之悲鳴。漢末蔡文姬曾作過《胡笳十八拍》,用以配合胡笳的伴奏而歌唱,傾訴亂離的悲苦。但岑參的這首詩,悲中有壯,表現出特有的風格。詩人從三個方面,用不同的手法,反覆、深入地表現胡笳的悲壯。

第一個方面,是開始四句,詩人將胡笳之聲與“胡人”的吹奏情形結合起來寫。詩中用紅鬍子、綠眼睛的“胡人”形象,來渲染異域情調,同時用“樓蘭征戍兒”的“愁殺”來襯托胡笳聲音之悲,“君不聞”三個字,隱隱透露出豪壯的情調。

第二個方面,是中間四句,將胡笳之聲與邊地的荒涼冷落情景結合起來寫。這四句,詩人將胡笳之聲安排在曉月欲墜之時,那刺骨的寒氣,那呼嘯不停的北風,與胡笳的悲聲融為一片,似乎充塞宇宙,使天地也為之寒慄,這邊塞的荒寒之境,使得胡笳之聲倍增其悲。

第三個方面,是最後四句,作者把胡笳之聲與送別直接結合。這四句在深情的訴説中,表現了詩人對友人的無限厚意。“秦山遙望隴山雲”,是指自己對顏真卿走後的懷念,但云遮霧障,望而不見,流露出一絲悵惘,正與胡笳的悲聲相一致;“邊城夜夜多愁夢”,又從邊地着筆,懸希望顏真卿對自己的思念,直接與笳聲相連。這兩層意思,把送別時依依難捨之情,與笳聲自然地結合在一起,收到了動人的效果。儘管如此,詩中並無尋常送別那種悽然悲切的情調,從“秦山”、“隴山”、“邊城”等字面中,仍然透出一種雄壯氣魄。特別是最後一句,但用問句作結,意思並沒有那麼肯定,其中也包含着“不喜聞”而不得不“聞”之意。這些深長的餘味,給全詩增加了悲而且壯的氣氛。正如周嘯天先生所説:“詩中的邊關是那麼哀怨又那麼令人神往,月下胡笳的聲音那麼催人淚下又那麼富於魅力,讀者感同身受。大抵詩人這時已隱約下定親歷塞垣的雄心,此詩可謂其邊塞詩的前奏。”(見《岑詩綜論》)

這首詩為七言古詩,但開始卻用八字句起頭,用“君不聞”三字領起,顯出陡然而起的氣勢。首句是問句,末句也是問句,前後呼應十分緊密。“胡笳怨兮將送君”,又用了楚辭句式,倍增激情。中間使用“頂針”手法,如“紫髯綠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猶未了”、“胡人向月吹鬍笳。胡笳怨兮將送君”,語勢貫通。全詩換韻頻繁,開始四句作一韻(支微通押),較為舒緩;中間四句兩句一轉韻,平仄交替,由舒緩而變得特別急促;最後又四句作一韻,逐漸回覆舒緩。這種錯綜交織的`安排,恰切地表現了起伏頓宕、悲壯淋漓的激情。

拓展閲讀:岑參的詩詞

岑參早期詩歌多為寫景、述懷及贈答之作。山水詩風格清麗俊逸,頗近何遜。但語奇體峻,意境新奇;感傷不遇,嗟歎貧賤的憂憤情緒也較濃。如《感遇》、《精衞》、《暮秋山行》、《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等。六年邊塞生活,使岑參的詩境界空前開闊,造意新奇的特色進一步發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的基調。他既熱情歌頌了唐軍的勇武和戰功,也委婉揭示了戰爭的殘酷和悲慘。火山雲,天山雪,熱海蒸騰,瀚海奇寒,狂風捲石,黃沙入天等異域風光,也均融入其詩。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輪台歌》。此外,他還寫了邊塞風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處以及將士的思鄉之情和苦樂不均,大大開拓了邊塞詩的創作題材和藝術境界。岑參晚年詩歌感時傷亂,漸趨消沉。入蜀後,山水詩中添奇壯特色,但隱逸思想在詩中也有了發展。

岑參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當時西北邊疆一帶,戰事頻繁,岑參懷着到塞外建功立業的志向,兩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後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對鞍馬風塵的征戰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他充滿激情地歌頌了邊防將士的戰鬥精神,如《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寫了將士們勇往直前、轉戰沙場雪海的壯烈場面。“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將士們奮不顧身,充滿了忠勇愛國的精神。又如《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中,詩人描繪將士們在風雪中緊張的戰前行軍:“將軍金甲夜不脱,半夜行軍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岑參也揭露了軍營生活中苦樂不均的現象。他在《玉門關蓋將軍歌》中描寫邊疆大將的生活是“暖屋繡簾紅地爐,織成壁衣花氍毹。燈前侍婢瀉玉壺,金鏜亂點野酡酥。紫紱金章左右趨,問着即是蒼頭奴”。而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卻是“戰士常苦飢,糗糧不相繼”。岑參還敍寫了祖國西陲的壯麗山川,對千變萬化的邊疆景色,給以生動誇張的藝術描繪,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寫的是邊塞風雪,卻給人以春意無邊的感覺。岑參的詩想像豐富,意境新奇,氣勢磅礴,風格奇峭,詞采瑰麗,具有浪漫主義特色。愛國詩人陸游曾稱讚説,“以為太白、子美之後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詩集》)

岑參的詩題材很廣泛,除一般感歎身世、贈答朋友的詩外,他出塞以前曾寫了不少山水詩。詩風頗似謝兆、何遜,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嶽英靈集》所稱道的“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暮秋山行》),“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等詩句,都是詩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説“岑參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謂“好奇”,就是愛好新奇事物。

天寶後期,唐帝國內政已極腐敗,但在安西邊塞,兵力依然相當強大。岑參天寶十三載寫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一詩就曾經描寫了當時唐軍的聲威:“胡地苜蓿美,輪台征馬肥。大夫討匈奴,前月西出師。甲兵未得戰,降虜來如歸。橐駝何連連,穹帳亦累累。陰山烽火滅,劍水羽書稀。”這種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亂髮生。岑參的邊塞詩就是在這個形勢下產生的。因而成為邊塞詩派的代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censhen/y8xyd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