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白居易 >

白居易抒情的詩有哪些

白居易抒情的詩有哪些

白居易的創作風格,主要從他的詩歌主張來看,他注重寫實,尚通俗,強調諷喻。注意“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下面為大家整理白居易抒情的詩,歡迎欣賞!

白居易抒情的詩有哪些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大林寺桃花》是白居易於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廬山上大林寺時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絕。此詩只有短短的四句,從內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麼深奧、奇警的地方,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絕晚” “與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候,做了一番紀述和描寫。而就是這首平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於情趣。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白居易有一日遊於池邊,見山僧下棋、小娃撐船而寫了兩首《池上》,此詩中寫一個小孩兒偷採白蓮的情景。

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緻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望月有感》

【唐】白居易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全詩意在戰亂給家庭帶來的災難,懷念諸位兄弟姊妹。表達了身世飄零的感傷情緒。“一夜鄉心五處同”表達了流落天涯的兄弟姐妹嚮往團聚的心。

在這戰亂饑饉災難深重的'年代裏,祖傳的家業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羈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後的故鄉田園,一片寥落悽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的道路之中。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晚上睡覺時,突然驚訝怎麼被子都冷了,抬頭看見窗户都很亮。才知道雪已經下得很大了,不時還能聽到壓斷竹子的聲音。

《花非花》

【唐】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像花不是花,像霧不是霧,夜半來了,天明瞭就走了。來的時候像春夢能有多長時間?走的時候又像朝雲一樣散盡沒有覓處。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表達了對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的美好事物的追念和惋惜之情。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絃管暗看花。

此詩主要描寫了在清明節的夜晚,白居易獨自步行在迴旋的走廊中,唱着歌,聽着遠處的絃聲,欣賞着眼下的花。這種閒適的心情從語言中展露無遺。

《長相思·汴水流》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這首詞是抒發“閨怨”的名篇,構思比較新穎奇巧。它寫一個閨中少婦,月夜倚樓眺望,思念久別未歸的丈夫,充滿無限深情。詞作採用畫龍點睛之筆,最後才點出主人公的身份,突出作品的主題思想,因而給讀者留下強烈的懸念。

《夢微之》

【唐】白居易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衞韓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公元 801年,30歲的白居易在長安結識了 23歲的元稹,他們為對方的文采精華而深深折服,政治上又都反對宦官專權、提倡輕徭薄賦。兩人結下了深深的友誼。

這首《夢微之》是白居易在元稹離世九年後所做的一首七言律。其中頸聯“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古往今來更不知有多少人為它而傷懷!

《遺愛寺》

【唐】白居易

弄石臨溪坐,尋花繞寺行。

時時聞鳥語,處處是泉聲。

這是一首景抒情短詩,全詩動中有靜,移步換景,通過臨溪弄石、繞寺尋花、聆聽鳥鳴和流水聲描繪出了遺愛寺的盎然生機,勾勒出遺愛寺優美動人的風景,通過“弄”、“尋”、“行”等動作描寫,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

《後宮詞》

【唐】白居易

淚濕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

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薰籠坐到明。

詩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幸的宮女。她一心盼望君王的臨幸而終未盼得,時已深夜,只好上牀,已是一層怨悵。寵幸不可得,退而求之好夢;輾轉反側,竟連夢也難成,見出兩層怨悵。夢既不成,索性攬衣推枕,掙扎坐起。正當她愁苦難忍,淚濕羅巾之時,前殿又傳來陣陣笙歌,原來君王正在那邊尋歡作樂,這就有了三層怨悵。

全詩由希望轉到失望,由失望轉到苦望,由苦望轉到最後絕望;由現實進入幻想,由幻想進入痴想,由痴想再跌入現實,千迴百轉,傾注了詩人對不幸者的深摯同情。

標籤: 抒情 白居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baijuyi/82lll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