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素材圖片 >黑板報 >

國慶節的手抄報怎麼做

國慶節的手抄報怎麼做

國慶節來了,大家知道國慶節的手抄報怎麼辦嗎?手抄報是一種可傳閲、可觀賞、也可張貼的報紙的另一種形式。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國慶節的手抄報,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國慶節的手抄報怎麼做

國慶節的手抄報怎麼做

國慶節的手抄報怎麼做 第2張

國慶節的手抄報怎麼做 第3張

國慶節的手抄報怎麼做 第4張

國慶節的手抄報怎麼做 第5張

國慶節的手抄報篇一

關於屈原的愛國故事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 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因為他受到楚懷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蘭的嫉妒,就在楚懷王及繼位的頃襄王之前毀謗屈原. 楚王汏而逐漸疏遠屈原,而且也不採納他的諫言,最後甚至將屈原放逐. 屈原滿懷憤怒,落拓江湖,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懷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死後數十年,楚國終因讒臣誤國而為秦所滅. 但是屈原這位忠而見疑的悲劇英雄還活在楚國百姓的心中. 下面這個故事可以用來説明楚人愛戴屈原的心情。

雄黃酒:

據説屈原投江後,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 漁夫們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 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準備的粽子,雞蛋等食物,撲通的往江裏面丟,説是讓魚甲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另一説是魚就看不出來了,屈原就能吃到了)。一位老醫師則拿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了蛟龍,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 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 據説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 從此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 有些地區,則在端午節在門上插菖蒲和艾草,這固然是因為蒲艾有解毒的功用. 不過,關於這項艾習俗的起源,民間則有一種説法。

插菖蒲,艾草

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 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 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湧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隻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 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 「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裏去」那婦人回答: 「聽説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 城裏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 「你為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説: 「懷裏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 裏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 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説: 「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 」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裏,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 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裏,只見家家户户門上都掛弓菖蒲艾草. 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國慶節的手抄報篇二

徐特立的故事

徐特立“一生都是教書”,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優秀品質被人們喻為“沒有字的教科書”,教育和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生。

徐特立斷指的故事是一本最感人的愛國主義教科書。1906年,他在周南女校教書,有機會閲讀了《民報》、《猛回頭》、《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思想上發生了變化,積極從事革命活動,並指引學生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1909年的夏天,他應約在修業學校作時事報告。他痛斥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無所不至的侵略,列舉了一樁樁傳教士毒害中國人民的慘案,他越講越憤怒,慷慨激昂,聲淚俱下。忽然,他跳下講台,跑到廚房取出一把菜刀,當眾砍下自己左手的一節手指。他用鮮血寫下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八個大字,表示對帝國主義的憤恨和雪恥的決心。因為流血不止,他暈倒了。事後,省內外許多報紙都以顯著位置報道了這一消息,徐特立的愛國壯舉教育了各界人士,激發了許許多多教師和學生的愛國熱情。

作為一位傑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保持着樸素節儉的優良品質,這是一本難得的修身教科書。早在湖南一師的時候,徐特立的生活節儉,就是全校聞名的。他的住處簡簡單單,沒有大皮箱,沒有大櫃,沒有什麼值錢的傢俱,有的只是破舊的書籍。當時,長沙教育界有一個風氣,中學教師被認為是有體面的人,出門都要坐轎子,顯示紳士派頭。可是徐特立卻從來不坐轎子。他在長沙師範當校長,又在一師兼課,兩個學校相距約10裏地,他每次都是往返步行。遇上雨雪天,他就穿着“釘鞋”,打着雨傘,夾着講義,從不缺課或遲到。一些教師看了很感動,慢慢地也都學着不坐轎子了。

1937年,徐特立領導着陝甘寧邊區的教育工作。黨中央剛進駐瓦窯堡的時候,當地只有一所學校。一天,徐特立去聽課,他穿着破皮襖,腰繫一根繩子,學校的教師還以為他是紅軍的馬伕,沒在意。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馮雪峯一起去聽課。馮雪峯向教師們介紹了徐特立,教師們大吃一驚,原來那穿着極為樸素的“馬伕”,竟是邊區教育部部長。有兩首小詩描述他在延安時的.儉樸生活:“延安諸老惟公特,生活簡單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補綻,自煮瓜果充糧食。”“少騎公馬多徒步,不要隨從來照護。攜帶兩個冰饃饃,一天開會好幾處。”

建國以後,徐特立住在北京,物質條件好了,他依舊保持節儉的作風。他常對親屬説,生活上的簡樸,不僅可以省下錢來用於公共事業,更重要的是不脱離羣眾,鍛鍊人的革命意志,培養人的高貴品質。他的衣被鞋帽都是從延安時一直穿用到解放後,只要能補的,他就堅持不換新的。後來,他同意添置一套料子服和一雙皮鞋,平時也不穿,只是因為要經常出席一些重要宴會和參加外事活動的需要。他在飲食上也十分簡單,一直愛吃五穀雜糧和蔬菜。開始,他和中央宣傳部的部分工作人員住在一起,房子很舊,也較擠,孫輩回家就睡在辦公室的地板上。1952年,組織上要給他蓋幾間房子。他幾次表示不同意,説等將來生產搞好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再考慮。後來經過多次説服,並將修建費減去了1/2,他才勉強同意。他住在香山時,很少一個人坐小車。他跟警衞員算過一筆帳:汽車、汽油是用實物或黃金從國外進口的,從香山到城裏,來回幾趟就把一箇中農的全年收入跑掉了。後來進城居住了,他還常常以步代車,保持了優良傳統。

1968年11月28日,91歲的徐特立老先生因病去世。他是一位偉大的師表,他為中國教育事業奮鬥的一生,永遠為人們緬懷,被人們稱頌。

國慶節的手抄報篇三

愛國詩人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與蘇軾並稱“蘇辛”。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説:“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辛詞繼承了蘇軾豪放詞風和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鬥傳統,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擴大了詞的題材,幾乎達到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又創造性地融匯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學形式的優點,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辛詞的獨特風格。辛詞以豪放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鬱、明快、激勵、嫵媚,兼而有之。他善於運用比興手法和奇特想象,對自然界的山、水、風、月、草、木都賦予情感和性格,並有所寄託。他還善於吸收民間口語入詞,尤其善於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別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議論過多而顯得晦澀、呆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説:“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於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突起,能於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吳衡照《蓮子居詞話》説:辛稼軒別開天地,橫絕古今,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説、選學、李、杜詩,拉雜運用,彌見其筆力之峭。”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辛棄疾是“一世之豪。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範開《稼軒詞序》)。和陸游一樣,是南渡後堅決主張北伐恢復的代表人物。他還能用以民為本的'思想看待北伐事業,他説:“恢復之事,為祖宗,為社稷,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與天下智勇之士所共也,顧豈吾君吾相之私哉!”(《九議》)他還能用戰略家的眼光,根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提出抗敵救國的三原則:“一日無慾速,二日宜審先後,三日能任敗。”(《九議》)

辛棄疾雖沒留下系統明確的文學主張,但從一些詞句中也能看出他的一些文學傾向。他説:“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鷓鴣天》)説明他不但重視文學作品的感情作用,而且強調文學應反映重大的社會內容。又説:“詩在經營慘淡中”(《鷓鴣天)》,“詩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水調歌頭》)説明他提倡嚴肅的寫作態度。又説:“有意雄華泰,無意巧玲瓏。”(《臨江仙》)説明他特別推崇豪放風格。他還對陶淵明在靜穆恬淡之中帶有一股兀傲不乎之氣深表推崇。這種審美情趣也直接影響了他的詞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ucaitupian/heibanbao/wpxz7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