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素材圖片 >黑板報 >

清明節手抄報初中

清明節手抄報初中

清明一到,春回大地,精神氣爽,一年的勞作從此開始,春耕春種,開始忙碌。祭拜祖先,追憶先人,也在同時進行。踏青節、掃墓節、聰明節都是清明節的別稱。下面我們為你帶來清明節手抄報初中,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清明節手抄報初中

清明節手抄報初中

清明節手抄報初中 第2張

清明節手抄報初中 第3張

清明節手抄報初中 第4張

清明節手抄報初中 第5張

清明節淵源: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説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要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説起。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即晉文公。介子推便揹着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於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於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着一株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當時是搖着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後,才與介子推的傳説相聯繫,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於健康,以後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後便融合在清明節中了。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鈎(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撰(zhuan,飯食),攜家春遊。”

《荊楚歲時記》:“(寒食)鬥雞,鏤雞子(雞蛋),鬥雞子。”可見南朝時就有鬥雞與鬥雞蛋之戲了。鬥雞今多見,鬥雞蛋多是鄉間小兒互相撞碰雞蛋作為遊戲。在古代,用作碰撞爭鬥的雞蛋多是染色、雕鏤(1ou,雕刻)過的,十分精美。畫蛋。鏤蛋之俗,源於《管子》中所記的`“雕卵”。無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術發展而來,成了寒食的節俗。今天民間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寒食打秋幹,據《藝文類聚》中記,北方山戎於寒食日打鞦韆。但這恐怕只是傳説而已。劉向《別錄》記打鞦韆是在春時,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宮詞》:“寒食宮人步打毯。”牽鈎與打毯等戲,也不一定在寒食舉行。

由於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隨着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

讓文明祭祖方式迴歸本位:

清明節本是懷念祖先的日子,但是現在卻被許多的商家加上許多東西使它黯然失色了。

清明節來臨,採用何種方式祭奠先祖成為坊間爭議的話題,也考量着人們祭奠的文明走向。

在清明節祭奠逝者寄託了人們對其的思念之情,表達的是對逝者的懷念和追憶。所以清明節,應當讓文明祭奠方式迴歸本位。文明祭奠先祖有很多方式,何必一定要興師動眾、耗資不菲,甚至互講排場、比闊氣、爭規格、論正統,形成一股庸俗“公祭”攀比之風呢?

清明時節車紛紛,趁機斂財忙擴墳。毋庸諱言,隨着清明節的到來,利用手中權力趁機搞起腐敗的現象時有出現,讓祭奠先祖活動淪為了個別人牟利的工具,是念錯了“祭奠經”走歪了“文化路”。不過,最為普遍的當是在祭祖中的鋪張浪費風,把祭祖搞成迷信活動了。

在我看來,清明節不僅要從煙熏火燎中解脱出來,大力提倡清雅深沉、環保文明的方式過得“清明”潔淨,更應該體現出節日的內涵,體現出移風易俗、文明祭奠的時代特點。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其實一束清香淡雅的鮮花,一個深深的鞠躬、一杯滿懷思念的水酒,就足以承載生者對逝者的情感。也有人採用植樹等還念故人,都是不錯的選擇。就讓燒紙錢等容易造成空氣污染和引發火災的傳統陋習遠離我們吧!

另外,網上祭奠都不失為一種好方式。時空難阻隔 ,網上寄哀思。低碳環保的網絡祭奠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追捧,這種以環保、文明的方式來追遠懷人,讓清明節洗卻煙塵,更符合清雅深沉的節日精神。

清明節古詩:

1、《長安清明》

【唐】韋莊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2、《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3、《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4、《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5、《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

6、《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7、《清明》

【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8、《清明》

【宋】王禹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9、《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10、《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清明節詩句

1.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黃孝邁《湘春夜月·近清明》

2.行雲去後遙山暝。——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3.遙憐鞏樹花應滿,復見吳洲草新綠。——宋之問《寒食江州滿塘驛》

4.麥飯紙錢,只雞斗酒,幾誤林間噪喜鴉。——謝枋得《沁園春·寒食鄆州道中》

5.山屏醉纈,連棹東西岸。——吳文英《瑞龍吟·德清清明競渡》

6.窗中草色妬雞卵,盤上芹泥憎燕巢。——温庭筠《寒食日作》

7.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晏殊《破陣子·春景》

8.山黛暝,塵波澹綠無痕。——吳文英《渡江雲三犯·西湖清明》

9.夜深斜搭鞦韆索,樓閣朦朧煙雨中。——韓偓《夜深》

10.斬新衣踏盡,還似去年時。——王建《寒食》

11.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杜安世《鶴沖天·清明天氣》

12.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遲。——王建《寒食》

1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14.更蕭蕭、隴頭人去。——吳文英《掃花遊·西湖寒食》

15.綠雲蔽日樹輸囷。——顧太清《臨江仙·清明前一日種海棠》

16.巷陌鞦韆,猶未清明過。——蘇軾《蝶戀花·雨霰疏疏經潑火》

17.寂寂柴門村落裏,也教插柳記年華。——趙鼎《寒食》

18.雲白山青萬餘里,愁看直北是長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9.翠玉樓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搖盪湘雲。——黃孝邁《湘春夜月·近清明》

20.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清明節優秀作文

唐代詩人杜牧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年的四月前後,雖然春暖花開,但又時常陰雨綿綿。也許有些人認為清明是一個悲傷的代名詞,但在我的眼裏,卻有不一樣的感受。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氣共有15天,這時候,寒冷的冬天已經遠去,大地萬物春意融融,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

清明是春耕播種的好時節。俗話説“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你看,綠油油的田野裏開出了金燦燦的花朵,勤勞的蜜蜂正忙着採蜜呢。你瞧,遠處的農民伯伯也抓住這大好時機忙着耕田播種。

清明也是外出踏青遊玩的好時機。我們走在山間的小路上,隨處可見滿山的花朵,有粉色的杜鵑花,黃色的迎春花,白色的梨花,還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花兒,伴着微風,不時有股淡淡的花草香鑽入我的鼻孔。山腳下,一羣孩子們在快樂地放風箏,歡聲笑語瀰漫了整個醉人的春天。

清明也是掃墓祭祖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我都會跟着我的家人一起去給我的外公掃墓,今年也不例外。到了那裏,首先,爸爸會把墓碑周圍的雜草和樹葉打掃乾淨,接着擺上我們帶去的貢品,點燃香火,燒紙錢……然後爸爸會帶着我們一起給外公叩拜。看着外公的墓碑,我彷彿感受到了外公和我們在一起,還在品嚐着我們帶去的美食呢。那一刻,我的心情既開心又難過。開心的是在這樣美好的春光裏我能夠來看望他,難過的是外公再也不能和我們享受這美好的生活了。帶着複雜的心情我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墓地。

清明節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既有掃墓祭祖的淡淡哀思,也有春耕踏青的歡聲笑語,非常富有特色,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傳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ucaitupian/heibanbao/lypdg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