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素材圖片 >黑板報 >

閲讀與寫作手抄報

閲讀與寫作手抄報

導語:讀與寫作之間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只有廣泛閲讀,學生才能積累語言,才能提高語言的表述能力和接受能力,由讀到寫,由寫到讀,相依相生,相得益彰。 下面是閲讀與寫作手抄報。歡迎閲讀及參考!

閲讀與寫作手抄報

閲讀與寫作作文

由於我們從小接受的作文訓練並沒有要求我們去通過大量的閲讀來指導寫作,因而,大多數人的寫作水平停留在一個不高的層面上,所以如果某一天有人讓你寫一點東西的時候,大多數人都顯得頭皮發麻,不知該從何着手。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同我們平時未養成經常寫作的習慣而導致這種寫作恐懼症以外,平時閲讀量的缺乏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既然閲讀與寫作有如此重要的關係,那麼我們要想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那麼通過大量的閲讀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一方面能夠為我們的寫作積累素材,另一方面也能陶冶我們的情操,增加文學修養或者是知識積累。但我們所説的大量閲讀並不是什麼書都讀,也不是一本書中什麼都讀,應該有所取捨,閲讀的重點也應該有所區分。即使是名著,他裏面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這些東西我們就可以不去讀他,要發揚魯迅先生拿來主義的風格,“他在指導清華大學文學系學生許壽裳的兒子許世瑛讀《抱林子》時就指出:該書“內篇”宣揚神仙方藥、鬼怪迷信,是錯誤的,可以不讀;“外篇”論述人間得失、臧否世事,有不少正確的言論,這就是要讀的重點。”(楊際德《寫作課的真諦在哪裏?》——中國教育報)。也就是説,我們讀書要讀文章、書籍中的精華,去其糟粕,因為只有這部分凝聚了作者最大心血的東西對我們最有用。就象一鍋經過文火慢慢熬出的雞湯一樣,精華營養都在湯裏了,至於雞肉只是一個形式而已,簡單處理掉就行了。我們將雞湯的營養吸收掉,化為自己的東西,用於增強體質,實際上也就是説將文章中的精華用來作為我們寫作的知識積累,併為寫作添枝加葉,增強文章的`內涵和可讀性。

但是,這裏又牽涉到一個讀書的方法論問題,古代文人可以抱着“四書”、“五經”慢慢品讀,甚至可以搖頭晃腦去讀,然後再去參加科舉考試,將平生所讀所思在一張決定命運的白紙上寫出來。但我們處在這樣一個變化多樣的時代,而且知識更新速度又極其快,沒等你把一本書讀完,第二部第三部乃至N多部快速地出來了,導致我們現在很多人出現閲讀疲倦,總感到有讀不完的書,而且很多書的質量也是粗製濫造,不少的書從根本上説就是快餐文化的產物,沒有什麼讀的價值,只不過充當暫時娛樂心靈的工具罷了。因此,在現代社會,很多人讀書選擇了快速閲讀,即在很短時間內翻看瀏覽一本書並從中獲得這本書的必要信息。面對厚厚的晨報,他們會快速用眼睛在報紙上將新聞標題“輪”一遍,以取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必花大量的時間去細細看裏面的內容,我想這也是信息時代所帶來的一個結果吧。

説到這裏,也許我將題目改為《快速閲讀與寫作的關係》也許更合適,但由於快速閲讀仍屬於閲讀的範疇,它只是提升我們寫作能力的一個方面,因而用“閲讀”也許更好一點。既然閲讀同寫作有這樣親密無間的關係,我們為什麼不提高自己的閲讀速度和水平,來為自己的寫作充電呢?因為這是個到處都是由鋼筋和水泥打造的森林城市,人的心靈封閉太久了,讓我們用閲讀來尋找港灣,讓寫作來表達我們內心真實的感受吧!

關於閲讀的名人名言

1、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讀書。我一天不讀書,就不能夠生活。———孫中山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顧炎武

4、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覆詳玩,為有功耳。 ———朱熹

5、讀書無嗜好,就能盡其多。不先泛覽羣書,則會無所適從或失之偏好,廣然後深,博然後專。 ———魯迅

6、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 ———朱煮

7、讀書務在循序漸進;一書已熟,方讀一書,勿得鹵莽躐等,雖多無益。 ———胡居仁[明]

8、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造。 ———吳晗

9、看書不能信仰而無思考,要大膽地提出問題,勤於摘錄資料,分析資料,找出其中的相互關係,是做學問的一種方法。

———顧頡剛

10、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劉向

11、讀書破萬卷,胸中無適主,便如暴富兒,頗為用錢苦。 ———鄭板橋

12、知古不知今,謂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 ———王充

13、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鄭玄

14、知識,主要是靠主動"抓"出來的,不是靠"教"出來的。 ———錢三強

1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丘

閲讀和寫作的意義

閲讀是為了提高知識儲備,畢竟都是前人嘔心瀝血的智慧結晶,通過閲讀,提高個人修養,對我們為人處世都是有幫助的,當然,閲讀中我們也學習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至於寫作。這是鍛鍊我們的表達能力的良好途徑,文筆與口才密不可分。

標籤: 手抄報 閲讀 寫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ucaitupian/heibanbao/gkl8z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