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曾鞏 >

曾鞏《西樓》詩文相關介紹

曾鞏《西樓》詩文相關介紹

《西樓》是曾鞏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內心的豪情。

原文

西樓

海浪如雲去卻回,

北風吹起數聲雷。

朱樓四面鈎疏箔⑴,

卧看千山急雨來。

詞句註釋

⑴朱樓富麗華美的樓閣。即標題的“西樓”。鈎疏箔,把簾子掛起。疏箔,稀疏的竹簾。

白話譯文

海上滔天的巨浪,像雲彩般高漲,湧過去了,又急急退了回來;強勁的北風颳着,夾雜着數聲轟雷。我站在樓上把四面的簾子高高掛起,然後靜靜地躺下,欣賞着暴雨,欣賞着雨中重巒疊岫的風采。

鑑賞

錢鍾書先生稱曾鞏的絕句“有王安石的風致”,從這首詩就可以看得出來。

這首詩寫在海邊的高樓上欣賞暴風雨的狀況。前兩句為後兩句蓄勢,照例描寫暴風雨到來前的風雲雷電,因為在海邊,便加上了浪,更顯得氣派場面的閎大。第一句把雲與浪混寫,説海浪像雲一樣,滾滾而去,又逆湧而回,暗藏了下句的風。“浪如雲”是説浪大,而暴風雨前的烏雲低垂海面,與浪相接,因此寫了浪“去卻回”,也就等於寫了雲“去卻回”。第二句着意在風,帶出了雷,便把暴風雨前應有的景況都寫全了。詩寫這派景象,僅淡筆以“如雲”二字輕點浪,沒有作過多的鋪排,但自然能讓人感受到雨前風吼、浪湧、雲壓、電閃、雷鳴等雄偉場面。比曾鞏稍後的蘇軾,寫過很多首暴雨詩,名句如“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都以奇特的語句具體描寫暴風雨飄驟迅猛的場面,令人震撼。曾鞏這首詩雖然沒用什麼氣勢雄壯的語言來造成直觀的形象,同樣表現了暴風雨的壯觀,也有很好的藝術效果。

“朱樓四面鈎疏箔”,此句在全詩結構上位置頗為重要,起一種襯墊作用。有了這一句,全詩避免了一氣直下,顯得跌宕有致。西樓是處在海山之間,詩寫景是由海(樓前)——樓側——樓——山(樓後)的順序。此句寫“朱樓”既是點題,更是從樓前海景通向樓後山景的橋樑,也是由寫景轉向抒情的過渡。考察詩意,此樓當雄踞於某座近海的青山之上,視野開闊,可回顧千山。“四面鈎疏箔”,指樓上人也即詩人把樓四面窗户垂掛的疏簾用鈎捲起。按常理推測,風雨將至之際,應當閉窗才是。但詩人此刻偏要敞開四面窗户,這個動作頗出人意料,似乎覺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時,只有垂簾,一般不會掛簾。但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詩人想“卧看千山急雨來”,已經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夠使人思而生奇趣。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張先的`“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李白的“鏟卻君山好,平鋪江水流”等一樣,“愈無理而愈妙”(《詞筌》)。

“卧看千山急雨來”,詩人於尾句道出了內心的豪情,也解除了疑問。前兩句寫風吹、雲湧、浪卷、雷鳴,這是一支壯美的序曲,詩人最欲欣賞的乃是作為“主角”登場的“千山急雨來”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悶局面而呈現的新鮮境界,以開闊心胸。這種美學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詩人力求上進、欲有所作為的思想境界。詩中一個“卧”字亦耐人尋味,它把詩人那種雍容氣度生動表現出來,動中寓靜,以靜襯動,跌宕有致之妙於此可見。

曾鞏是有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以詩名,宋惠洪《冷齋夜話》曾記有彭淵材説“恨曾子固不能作詩”的話,陳師道《後山詩話》也説他“短於韻語”。但平心而論,這首小詩置於宋詩佳作之中,是毫不比其他人的上乘之作遜色的。

作者介紹

曾鞏(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嘉佑二年(1057)進士。歷任館閣校勘、集賢校理、實錄檢討官,官至中書舍人。曾鞏出自歐陽修門下,完全接受了歐陽修先道而後文的古文創作主張,而且比歐陽修更着重於道。

因此,曾鞏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較少的一家。但曾文長於議論,他的政論文,語言質樸,立論精闢,説理曲折盡意,近似歐陽修文。記敍文亦常多議論,如《宜黃縣縣學記》《墨池記》都於記敍中縱談古今。曾鞏亦能詩,今存詩400餘首,以七絕成就較高,但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視。著作今傳《元豐類稿》50卷,有《四部叢刊》影元刊本。

人物生平

年幼聰慧

曾鞏祖上世家為學者,祖父作過尚書户部郎中,父為太常博士。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非常強,幼時讀詩書,脱口能吟誦,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自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史稱鞏十二歲能作文章,説話不平凡。

結識良友

18歲時,赴京趕考,與隨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識,並結成摯友。20歲入太學,上書歐陽修並獻《時務策》。自此名聞天下,但因其擅長策論,輕於應舉時文,故屢試不第。慶曆七年(1047),其父去世,只好輟學回歸故里,侍奉繼母。曾鞏少年時與王安石為密友,登歐陽修之門以後,就向歐陽修推薦了王安石。直至嘉祐二年(1058),歐陽修主持會試,堅持以古文、策論為主,詩賦為輔命題,曾鞏才與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進士第一。[1]在這之前,他不但認識了歐陽修,結交了王安石,而且已經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書信來往,投獻文章,議論時政,陳述為人處世的態度。

任職歷程

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當塗縣)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五年,由歐陽修舉薦到京師當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理校出《戰國策》、《説苑》、《新序》、《梁書》、《陳書》、《唐令》、《李太白集》、《鮑溶詩集》和《列女傳》等大量古籍,對歷代圖書作了很多整理工作,並撰寫了大量序文。

熙寧二年(1069),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紹興)通判。熙寧五年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他根據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實施。致力於平反冤獄、維護治安、打擊豪強、救災防疫、疏河架橋、設置驛館、修繕城池、興辦學校、削減公文、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税,深受羣眾擁戴。

晚年生活

元豐三年(1080),改任滄州(今河北)知州,途經京城開封時,宋神宗召見。宋神宗對其“節約為理財之要”的建議大為讚賞,留任為三班院勾判。

元豐四年(1081),朝廷認為曾鞏的史學能比得上士大夫,適宜掌管五朝史事。任為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

元豐五年(1082)四月,擢拜中書舍人。曾鞏述説年歲已老,望另選賢能。有《授中書舍人舉劉攽自代狀》,表示謙退。同年九月,曾鞏即遭母喪,因而罷職。

元豐六年(1083)四月,曾鞏卒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終年65歲。後葬於南豐源頭崇覺寺右。


標籤: 詩文 西樓 曾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zenggong/mrlv9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