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辛棄疾 >

讀辛棄疾《青玉案 元夕》隨筆

讀辛棄疾《青玉案 元夕》隨筆

《青玉案·元夕》為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作品,寄託着作者政治失意後,不與權貴同流合污的思想,分享了幾篇讀辛棄疾《青玉案 元夕》隨筆感悟,歡迎閲讀!

讀辛棄疾《青玉案 元夕》隨筆

讀辛棄疾《青玉案 元夕》隨筆(一)

元宵節是我國的一個重要節日,吃湯圓、賞花燈、舞龍、舞獅子……古往今來,更有大量膾炙人口的詠元宵詩詞。在這些詠元宵詩詞中,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讀後令人心馳神往,當數珍品。

辛棄疾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追贈少師,諡忠敏。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他詞的基本思想內容。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在《青玉案·元夕》中,辛棄疾以尋找情人為線索,用元宵佳節的盛況,烘托出一個孤高、淡泊、憂鬱的女性形象,表現出作者對這一形象的執意追求。同時,也寄託作者在政治失意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據史料記載:辛棄疾在寫這首詞時,剛從北方投奔到南宋,在南宋的都城臨安時,提出的抗金建議未被採納,並遭到打擊所作——他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

他滿腹的激情、哀傷、怨恨,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他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並在《青玉案·元夕》等作品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慨。

國難當頭,南宋朝廷只顧偏安一隅,有誰在為風雨飄搖中的國家憂慮?辛棄疾正在迫切地尋找着知音。那個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卻獨立在燈火闌珊處,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對象。

《青玉案·元夕》抒寫了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屈辱求和的譴責。

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有云: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懸思)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苦索)也。

“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頓悟)也。

由此看出,《青玉案·元夕》具有“涵蓋萬有”的.特點。一篇佳作的藝術魅力不止是它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還表現在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啟示。

《青玉案·元夕》之所以成為詠元宵佳節詩詞中的珍品,是因為它能使讀者從中領悟出這首詞的深奧哲理;它是作者英雄無用武之地,又不肯與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寫照;更是因為這首詞中包含了作者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和對社會現實的批判。

讀辛棄疾《青玉案 元夕》隨筆(二)

東風彷彿吹開了掛滿花燈的千棵樹,又如將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陣陣星雨。華麗的香車寶馬在路上來來往往,各式各樣的醉人香氣瀰漫着大街。悦耳的音樂之聲四處迴盪,聆如風蕭和玉壺在空中流光飛舞,熱鬧的夜晚魚龍形的彩燈在翻騰。美人的頭上都戴着亮麗的飾物,晶瑩多彩的裝扮在人羣中晃動。她們面容微笑,陣陣幽香隨人而去。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羣中,苦苦尋覓千百次,猛然回頭,那人卻獨立在寂寞冷落的燈光稀疏之地。《青玉案·元夕》中所描繪的場景使人陶醉,而那自甘寂寞、不慕繁華的孤高情懷也久久地迴盪在心中。

第一次接觸到這首詞,是在小學五年級。當老師在講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句時,我心中頓時有一種奇妙的感覺。那種感覺似乎很熟悉,我極力品嚐那種孤獨,那種超脱凡塵的孤獨。從前兩句就可以想到,在元夕的夜晚,到處綻放着絢麗的煙火,那高掛的燈籠,照耀着大地,那車水馬龍的街道,眼中全是歌舞昇平的繁華景象。但是卻有一個身影孤獨的漫步在大街着,彷彿這一切都與其無關。當時的我年紀還小,不能完全體會到詞所表達的感情,但我卻喜歡上了這首詞。我經常誦讀着它,漸漸地,彷彿讀懂了什麼。

後來,我升入了初中。偶然的機會,我在教材上再一次發現了這首詞。我仔細地閲讀着賞析,似乎又被帶入了元宵燈會的場景。但這一次,我明白了,那種孤獨並不全是心靈的孤獨,那是一種不慕富貴、不願貪圖安逸和世俗安樂的孤高情懷。穿越時空,我彷彿看到了那個孤寂的身影。繁華、歡笑,這些轉瞬即逝的東西,所帶來的短暫歡樂卻是那麼吸引人,想要擺脱是十分不容易的。而她卻達到了這種境界。零星的燈光之下,我對其湧起一陣尊敬之情。

前不久,春節來臨。除夕夜,鞭炮聲、禮花聲此起彼伏,天空被五彩斑斕的色彩照亮。我離開人羣,來到了悽清的河邊。夜風吹拂着,蒼茫的夜色撲面而來。我點燃了一根仙女棒,凝視着那跳躍着的微弱光。遠方的禮花聲漸漸微弱。此時,什麼都不那麼重要了。只有我,只有河,只有仙女棒,只有黑夜。在那淺淺的微光中,我彷彿又看到了元宵燈會上的那個身影。她對我淡淡地微笑着,我也對她報以一笑。默默無語中,彼此什麼都明白了。她漸漸化為一縷輕煙,升入天際。我仍逗留在河邊,沉醉在這孤寂的夜色中,感覺自己的肉體與靈魂都得到了洗滌。直到曙光微,新的一年在清晨的陽光中到來。

《青玉案。元夕》,這首短短67字的宋詞,帶給了我無限的思考與感悟。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對其感悟也漸漸深入。在夜深人靜時,我常會在心中默唸着這首詞,在這個過程中,會得以自我反省,並使心靜人定。不慕繁華、自甘孤寂、不貪圖安逸,若能始終以此自勉,那麼你將會淡定、自持,擁有一個平安而長久的人生

讀辛棄疾《青玉案 元夕》隨筆(三)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此乃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之大作,詞意如下:滿街花燈如同東風一夜間吹開了千樹繁花,沖天的煙火又如同天上的隕石紛紛墜落。駿馬香車熙熙攘攘,香氣飄蕩一路。簫聲如鳳鳴悠然而起,一輪明月在空中緩緩移動,這一夜真如魚龍盡情飛舞。女子們盛裝豔抹,霧鬢雲鬟,滿戴着精巧的鬧蛾兒、雪柳和黃金縷,一個個歡聲笑語帶起一陣陣悠悠的清香飄遠而來,我在眾人中千百次尋找她的蹤影,無意間回過頭來,原來她在那燈火闌珊之處。

這首詞看似是辛棄疾寫給自己情人的。首先描寫了臨安城(今杭州)逢上元佳節城中繁華景象:花燈、煙火、駿馬香車以及悠然的簫聲;在描寫眾多女子盛裝豔抹,頭戴精巧的首飾,身穿華貴的衣裳······不過,這些都是為“那人”做鋪墊,但是真正到了描寫“那人”的時候,卻寥寥幾筆,既沒有描寫她的容貌,也沒有描寫她的打扮,而只是説在燈火闌珊(暗淡)之處。

然而,結合辛棄疾當時仕途的的遭遇,來細細品味這首詞的時候,我們發現,這首詞是採取暗喻的手法。臨安城繁華奢侈的場面用來比喻當時的朝政,女子們濃粧豔抹比喻“主和派”們主政,而在“燈火闌珊之處”的“那人”則就是比喻辛棄疾自己了。當時辛棄疾懷才不遇、備受打壓、閒賦在家,然而他卻無時不刻得關心國家大事,想着北伐中原的夢想······

梁啟超先生在評論這首詞時説:“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確實,這首詞吧“那人”的超凡脱俗、不同流俗的形象凸現出來。高潔自持,不願隨波逐流正是詞人辛棄疾,同時也是我們所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xinqiji/kx0pge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