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文天祥 >

文天祥的考卷上看英雄的成長軌跡

文天祥的考卷上看英雄的成長軌跡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於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文天祥的考卷上看英雄的成長軌跡

  從文天祥的考卷上看英雄的成長軌跡

文天祥是史上最有氣節的士大夫,南宋末年,他堅持抗敵,在國家滅亡,身為俘虜之後,堅決不投降,最後慷慨就義。其氣節不只是影響到古代的讀書人、士大夫,而且還跳出了封建社會的範疇,對鑄造整個中華民族的脊樑骨,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文天祥的氣節是怎麼形成的?其源頭在哪裏?其實,在我們熟悉的詩文裏就有蛛絲馬跡,諸如最有名的《過零丁洋》裏,就有這麼兩句“辛苦遭逢起一經”,“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讀詩的時候,切不可忽略這兩句。

“辛苦遭逢起一經”的意思是説他這些年的辛苦經歷是從當初參加科舉考試開始的。而“一經”是指宋朝科舉考試要求考生必須熟悉的儒家經典。宋朝的科舉並非純粹的應試教育,還講究教材對人的靈魂的鑄造。那麼,文天祥提到的“一經”給了他怎樣的思想靈魂?那就是他犧牲之前寫的絕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即儒家的“仁”與“義”,通過孟子“捨生取義”的途徑,到達孔子提倡的“仁”,做到這一點,人生就“無愧”了。

從這首絕筆再往上溯,公元1256年,20歲的文天祥參加南宋的科舉考試,中了狀元。據悉,他本來是第七名,宋理宗將其提為狀元,因為他文章寫得太好了,不光文采好,滲透在文字裏的靈魂和思想也很深邃、感人。

文章是在集英殿答對論策時,以“法天不息”為題寫的,一萬多字,連草稿都沒打,一氣呵成,當時的考官就是《三字經》的作者王應麟,他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真想不到,歷史會有這樣巧妙的安排,考官和考生都成了中華史上的經典人物。

宋理宗在出題説明中説,他一直致力於對於“道”的追求,但他發現越是執着於此,傳説中的`“道”反而跟他越來越遠,這是怎麼回事,“朕心疑焉”,請給個答案。

文天祥對此的回答大概是:我們所追求的道,無論是在宇宙天地間,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無處不在的,“天下無往而非道”,這種“道無處不在”的思想在後來的《正氣歌》中有更明顯的表達,“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從道的無處不在到正義、氣節的無處不在,其實是民族的鉅變,國家的外患讓文天祥的“道無處不在”的思想更加具體,為早期的思想賦予了民族的內容,政治的內容。

儒家所代表的“道”在空間上無處不在,在時間上也是永不停息的,因此文天祥在試卷上還寫道:“天地以此道而不息,聖人亦以此道而不息。”具體到後來的民族國家危機上,那種捨生求義的犧牲精神也是生生不息,流傳不斷的。文天祥認為,對於道的堅持,就是要以“不息”的心態去履行,“以不息之心,行不息之道”。

正是這種空間上無處不在,時間上古今無時不存的思想,讓文天祥有一種長遠的歷史觀念。他對於氣節、正氣的堅持,不僅是當時必須的,也是未來必須的,因此《過零丁洋》的最後是“留取丹心照汗青”這麼一句,他認為不僅對當時要有一個交代,也要對未來有交代,這就是一顆“不息”的心。雖然文天祥已經逝去將近八百年,但這顆“心”似乎仍在跳動着。中國古代讀書人有一個為人的標準,不僅要看當時,還要留意將來的歷史評價,有大歷史觀,才有大人格。

文天祥後來就義的種種表現,以及那些慷慨激昂的詩文,其實在當初的試卷裏就有了雛形,從這些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英雄是如何成長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wentianxiang/nm9x79r.html
專題